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刚  黄健  李宏军  于淼 《黑龙江医药》2001,14(4):269-27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FS)主要来源于巨嗜细胞,内皮细胞及纤维母细胞。能高度特异性的刺激中性白细胞系的功能活化因子。为了探索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稳定性,我们在4摄氏度的条件下,不同PH值,不同添加剂的条件下,对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其疾病本身以及大量的反复联合化疗,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及造血功能均受到抑制,导致粒细胞缺乏,极易合并各种严重的感染。急性白血病感染的发生率有报道为80%〔1〕。本文统计了92例白血病患者,其中合并不同程度感染者84例(91%),从中筛选...  相似文献   

3.
4.
段志强  邢纯 《黑龙江医药》1997,10(6):358-360
本文着重从骨髓发育异常综合症,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肿瘤放疗和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和白血病等方面介绍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近些年的临床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外科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彦生  钟述猷 《天津医药》1994,22(8):496-497
  相似文献   

6.
急性白血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实施连续强烈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实施巩固治疗,是提高白血病长期无病生存率的重要环节。然而急性白血病在争取完全缓解的化疗过程中,往往必需经过一个骨髓抑制阶段,此阶段易感染、出血,是致死原因。在急性白血病化疗过程中如何缩短骨髓抑制期是一个主要问题。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造血有促进作用,我们观察rHG-CSF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rhG-CSF组与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见附表。两组在年龄、性别、诊断、化疗方案大致相同,对照组采用以前病例,未用rhG-CSF.附表 …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基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制剂用NFS-60细胞株培养法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rhG-CSF的对数剂量与反应呈较好的直线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1,这一结果同样也反映在另一不同基因重组技术工艺生产的rhG-CSF制剂上,由于细胞复苏传代1次与3次所得剂量反应曲线均呈很好的直线关系,因而可使本法的实验周期更短。试验结果表明NFS-60细胞株法可作为一种专属和灵敏的测定rhG-CSF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国产与进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鄄GSF)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白血病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化疗结束48h后,当WBC<2.0×109/L或ANC<1.5×109/L时开始用药,治疗组使用国产rhG鄄GSF,对照组使用进口同类产品。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国产rhG鄄GSF在促进粒细胞恢复上的治疗效果完全可以达到进口同类产品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因化学治疗(化疗)致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39例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GM-CSF组18例(男性12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2a)与G-CSF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3a)。因化疗后引起骨髓抑制,分别应用GM-CSF150μg/d与G-CSF100μg/d,sc,qd×(2~6)d。结果:2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用药前比较均上升(P<0.01),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均少而轻。结论:GM-CSF与G-CSF治疗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0.
周铮  刘振文 《天津医药》1997,25(11):643-645
对58例感染手术患者(Ⅰ组)和55例非感染手术患者(Ⅱ组)在术前及术后第1、3、5天作血清中G-CSF测定,并与体温、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术前Ⅰ组血清G-CSF含量高,而Ⅱ组含量极微,两者差异有显著性。2.术后24小时Ⅰ、Ⅱ两组的G-CSF水平无升高,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说明手术时的应激状态也可致G-CSF增高。3.术后第3天,Ⅱ组G-CSF水平迅速下降,而Ⅰ组仍居高不下(P  相似文献   

11.
王景  殷献录  李静 《淮海医药》2011,29(2):112-113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处于缓解期的急性白血病30例,分为2组,分别在化疗后48 h(治疗组)和中性粒细胞(ANC)<1.0×109/L(对照组)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当ANC≥1.5×109/L时停药.观察ANC变化及感染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A...  相似文献   

12.
集落刺激因子临床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1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万英  李静岩 《天津医药》1999,27(10):629-630
急性白血病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恶性血液病,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随着大剂量联合化疗的应用,小儿急性白血病(AL)已非不治之症,但大剂量化疗同时造成的严重骨髓抑制,常导致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和感染,影响了化疗的结果。为减轻这一严重的化疗副作用,我们自1094年5月至1998年8月在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应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1)观察组:为我院住院的AL患儿30例,其中ALL.27例(初治23例,复治4例),ANLL3例。年龄1~12岁,平均6.1岁,诊断标准和分型按FAB分型[1]。(2)对…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对注射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选择最佳的注射方法。方法选取40例病人,分两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注射方法,观察乳头处的药液存有量和注射后局部外渗发生率。结果新的注射方法乳头处存有的药液量平均值为0.04±0.01ml,常规注射方法乳头处存有的药液量为0.1±0.01ml;外渗发生率新的方法为5.6%,常规方法为23%。结论新的注射方法能够充分的发挥药物的疗效,避免了最大限度的药液损失。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老年供者(≥60岁)中动员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安全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28例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PAOD)的老年组患者和29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PBSCT)的中青年组供者,检测比较两组动员前后白细胞计数(WB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和抗凝血酶(AT)的变化。结果 两组供者G—CSF动员后D—D、vWF:Ag明显升高(P〈0.01),AT明显下降(P〈0.01),老年组FIB及TAT亦升高(P〈0.05,P〈0.01),中青年组FIB升高(P〈0.05)。老年组中D-D、TAT升高幅度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血栓事件及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G—CSF动员可活化凝血系统及血小板,抑制抗凝系统,促使血栓事件的发生,对老年人作用更为显著。在老年人动员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凝血象变化,必要时预防性应用抗凝剂防止血栓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阐述了作用于各种骨髓细胞增殖和成熟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