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46例脊髓损伤患者并发肾积水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并发肾积水的最佳治疗途径。方法 46例患者分别采用留置尿管、间歇导尿和药物疗法、综合方法进行治疗,观察肾积水缓解所需的治疗时间和复发情况。结果 3种治疗方法所需的治疗时间无差异;逼尿肌反射亢进合并括约肌痉挛(DSD)的复发率(85.7%)高于逼尿肌的反射亢进者(35%)和低下者(25%)。结论 建议首选间歇导管和药物疗法治疗轻、中度肾积水,以避免长期留置尿管的并发症;SCI并发肾积水隐匿且易复发,早期B超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肾积水;早期治疗预后较佳;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对SCI肾积水的处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继发肾积水的病理生理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CI)并发肾积水可导致肾功能不全,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SCI可引起膀胱尿道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出现功能性梗阻,膀胱内压升高,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频率和发生率增高,从而继发肾积水。预防和治疗肾积水的首要原则是保持膀胱低内压(储尿期〈40cmH2O、排尿期〈60cmH2O)。服用膀胱解痉剂与间歇导尿联合应用可治疗轻度肾积水,中重度肾积水可采用手术治疗,如膀胱壁肉毒毒素注射、括约肌切开、回肠代膀胱术等。  相似文献   

3.
我科脊髓损伤患儿2例,均为5岁女性患儿,因练习舞蹈做下腰动作时不慎摔伤致双下肢运动、感觉障碍1h及10h入院,双下肢肌张力低,肌力0级,腹股沟平面以下痛觉消失,肛门括约肌反射及球海绵体反射弱;ADL 10分;X线及CT检查无骨折脱位;诊断为脊髓损伤(不完全性),ASIA分级B级.2例患者均于伤后第5天转到康复科行综合康复治疗,予以患者及家人脊髓损伤的康复宣传教育、良肢位训练(佩戴足踝矫形器)、关节被动活动、体位变换、早期坐起训练、电动起立床训练、肛门括约肌训练、间歇清洁导尿(病例2由于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及家属不理解和接受未行间歇清洁导尿,一直留置尿管)、双上下肢、腹肌以及腰背肌肌力训练、翻身训练、坐位训练(长坐位以及端坐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练习自理活动,如进食、穿衣裤)等.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属难治之病症,其预后与损伤平面、即时采取的抢救措施及手术情况有直接关系。1 病历摘要男,28岁。2000年10月30日初诊,患者于两月前被煤块砸伤腰部,经诊查为“T12压缩性骨 折”,在我院手术,术后要求康复治疗。来我处时患者自腰骶部以下肢体肌肉无痛、温、触 觉,运动机能完全丧失,大小便失禁,皮肤干燥。康复目标:(1)恢复最大的生理功能;(2) 生理功能不能恢复时,采用辅助装置;(3)训练生活自理;(4)回归社会。康复措施:(1)针灸 治疗。①脊柱两侧自T10~L5左右,皮肤针透刺或夹脊穴,留针30min。②体针:肾俞(双)、 秩边(…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胸腰段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合临床神经体征探究其诊断和评估的价值。方法:检查于2001-05/2002-11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完成。纳入同期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13例胸腰段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的住院患者。对13例患者进行包括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顺应性、逼尿肌外扩约肌协调、逼尿肌反射等方面尿流动力学检查,并采用感觉平面、双下肢肌力、会阴反射、排尿状况、临床诊断定位等临床神经体征对比,对不同部位和程度的神经损伤会引起下尿道尿流动力学指标相应的不同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3例患者受损的脊髓、圆锥、马尾神经的具体部位不同,临床查体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也不同。②每例患者临床神经系统检查与尿流动力学检查资料相比较,所得出的有关神经损伤部位的判断基本一致。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在临床应用时可作为判断脊髓损伤部位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 ,康复应早期介入 ,中后期更应以康复治疗为主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就目前该病的主要康复治疗方法和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7.
关骅  王兰 《中国康复》1995,10(1):29-31
脊髓损伤是严重的全身损伤,不仅脊柱与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同时引起全身性多器官,多系统的严重功能障碍和心理功能障碍.Gutuman博士创立的脊髓损伤中心和全面康复的理论与实践,明显提高了脊髓损伤患者生存率和存活时间,使他们能重返社会开始新的创造性生活.脊髓损伤的全面康复应从受伤现场急救开始,即早期康复.临床及康复的理论与实践证明,脊柱脊髓损伤后不仅需要急救处理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时应早期预防对脊髓的继发性损伤或损害而造成功能障碍或残疾加重.根据我们的工作实践,参照国外经验,初步提出早期康复流程分期、康复具体内容及康复评定标准,以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36例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于 1 993年 3月 - 1 999年 6月对本院收治的 36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了综合康复治疗 ,收到较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脊髓损伤患者 36例 ,男 2 9例 ,女7例 ;年龄 1 2 - 62岁 ,平均 34岁 ;病程 8h- 1年 ,平均 2 1 d;外伤致残 2 9例 ,其它疾病引起脊髓损伤7例 ;损伤平面在 C4 3例 ,C5-75例 ,C8- T2 1例 ,T2 -12 1 3例 ,L12 4例 ,L3 -51 0例。1 .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即采用电针、按摩、体疗及物理治疗等综合康复的方法。其中 5例颈髓损伤的患者进行颅骨牵引 ,2 1例胸腰段脊髓损伤的患者行椎管探查减压、病灶清除植骨、脊柱…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骶髓下脊髓损伤患者尿动力学特点,随访泌尿系康复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骶髓下脊髓损伤患者169例影像尿动力检查结果和泌尿系管理方法,观察其泌尿系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29例(76.33%)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其中46例(27.22%)表现为膀胱顺应性增加,12例(7.10%)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21例(12.43%)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顺应性下降,其中5例(2.96%)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根据尿动力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2年随访治疗效果满意,无特殊并发症。结论骶髓下脊髓损伤患者大多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膀胱顺应性增加。根据尿动力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综合康复治疗手段,能有效保护上尿路功能,预防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恢复期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采用以运动疗法为主,辅以作业治疗、水疗、理疗、针炙、按摩、膀胱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结果治疗前后功能恢复(FIM)评分显著提高.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恢复期治疗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价脊髓损伤并发肾积水患者肾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8年11月,选择脊髓损伤并发肾积水并且肾功能下降患者23例(脊髓损伤组)和健康志愿者19例(对照组),双肾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肾动态显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利用软件分析采集的超声造影图像,在肾皮质选取感兴趣区(ROI),绘制时间强度曲线。以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DPI)、上升支斜率(A)和曲线下面积(AUC)为自变量,肾动态显像结果为因变量做Logistics回归,再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两组血肌酐和尿素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脊髓损伤组TTP显著长于对照组(t = 5.068, P < 0.001),A和AUC明显低于对照组( t > 3.784, P < 0.01)。AUC是肾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 P <0.01)。AUC越小,肾损伤的可能性越大,敏感性和特异性之和最大为1.759,对应的AUC为982.518 dBs。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评价脊髓损伤并发肾积水患者肾功能。时间强度曲线AUC减小,提示肾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受伤18个月后的再就业情况及对其再就业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因素。方法设计结构性问卷收集161名脊髓损伤患者相关资料。问卷包括人口统计资料信息,如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教育程度、工作状态和受伤程度等,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估量表、残疾接受量表、Rosenberg自我尊重量表、抑郁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及Zimet多维觉察社会支持量表的内容。结果再就业率为3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脊髓损伤类型(截瘫或四肢瘫)(OR=4.397)、残疾接受态度(OR=0.979)、自我残疾评估(OR=0.948)及信仰/信念对日常生活的影响(OR=0.681)4个社会心理因素对再就业影响最大。结论对于脊髓损伤发生18个月后的患者,残疾类型及残疾后对社会心理因素调节与适应的程度是制约再就业的主要原因;而外部因素,如社会支持因素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13.
地震后脊髓损伤患者的救治与康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之一,也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地震由于房屋倒塌和重物坠落常造成大量的脊柱骨折患者,引起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导致终生残疾。而这些都与震后对脊柱骨折伤员的急救、临床治疗及全面康复密切相关。如何减轻震后大量脊髓损伤伤员的残疾,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这是一个医学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居家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影响,以期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年4-10月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辖区范围内、在本院康复科出院且便于随访的脊髓损伤患者38例,通过建立居家护理干预团队、及时对患者进行康复知识与技能的指导,对其实施居家护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同一问卷测评患者康复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训练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6例患者通过居家护理干预,康复技能掌握情况及自我训练情况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居家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康复技能,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养成,同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肠道菌群属水平变化特征及其在临床康复中的意义。方法 2018年1月至12月,纳入脊髓损伤患者23例(患者组)和健康受试者21例(对照组),采集粪便样本,应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并采用物种组成分析及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两组间属水平的菌群分布及差异。结果 患者组丰度升高的重要标志性菌属分别是:瘤胃菌科的UBA1819、Ruminiclostridium 9、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Ruminococcus 2、Ruminococcaceae UCG-005、Ruminiclostridium 5、Flavonifractor;理研菌科的Alistipes、dgA-11 gut group、Rikenellaceae RC9 gut group;毛螺菌科的[Eubacterium] oxidoreducens group;消化链球菌科的Intestinibacter;肠杆菌科的Escherichia-Shigella (志贺菌属);以及Tannerellaceae的Parabacteroides (|U| > 1.962, P< 0.05)。患者组丰度降低的是梭杆菌科Fusobacterium菌属(|U| = -2.284, P< 0.05)。结论 脊髓损伤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脊髓损伤患者与抑郁相关的瘤胃菌科、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的瘤胃球菌,以及肠道内致病菌消化链球菌属、志贺菌属等的相对丰度增加;对肠道有益的产丁酸盐菌和抗炎性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这些菌群变化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最常发生在处于生育高峰期的青年人。回归社会生活时,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解决生育问题。本文就生殖医学及其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订脊柱脊髓损伤临床及康复治疗路径。方法总结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在脊柱脊髓损伤临床及康复治疗领域的经验、患者住院流程及住院费用情况,同时参考ICF Core sets相关内容。结果脊柱脊髓损伤临床及康复治疗路径适用于胸、腰、骶椎损伤并发脊髓神经损伤患者。内容包括急性期的外科治疗(伤后2周内)和亚急性期及后期的脊髓损伤临床及康复治疗(伤后2周~6个月)。急性期的外科治疗路径体现了重建脊柱稳定性及神经减压等核心治疗内容;亚急性及后期脊髓损伤治疗路径体现以康复为主的综合治疗特点。结论本路径的制订及实施基于疾病发展时间进程及脊髓损伤后神经恢复和治疗的阶段性特点,目的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消耗。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pidural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ESCS) and treadmill training on the locomotion function and ultrastructure of spinal cord anterior horn after moderate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Method:Nine adult fe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stributed into three groups: ①spinal cord injury group (SI, n=3). ②spinal cord injury plus ESCS group (SE, n=3). ③spinal cord injury plus treadmill training group (TT, n=3). All rats received a moderate spinal cord injury surgery. Four weeks after surgery, rats in SE group received an electrode implantation procedure, with the electrode field covering spinal cord segments L2—S1. Four weeks after electrode implantation, rats received subthreshold ESCS for 30 min/d. Rats in TT group received 4cm/s treadmill training for 30min/d. Rats in SI group received no intervention, as a control group. All procedures in these three groups lasted four weeks.The open field 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BBB) scale was us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to evaluate rats′ hindlimb motor function. Result:After four weeks intervention, rats in TT group improved their open field locomotion scores to 20. In contrast,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observed in groups SI and SE. The morphology of synapses and neurons were similar regardless of whether rats had undergone ESCS, treadmill training or not. Conclusion:ESCS alone was not sufficient to improve the walking ability of spinal cord injured rats. ESCS or treadmill training alone might not contribute to the changes of ultrastructure in anterior horn of spinal cord that underlie the recovery of walking ability.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combination of ESCS and treadmill training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ed ra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