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关于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移植免疫耐受及进行组织修复的研究很多,但尚无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研究。 目的:建立从大鼠脐带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性状。 方法:大鼠脐带经酶消化和组织块培养两种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于DMEM-LG培养基中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体外诱导成脂肪和成骨分化的能力。 结果与结论:两种方法均能成功地从大鼠脐带中获得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显示,胶原酶消化法比组织块培养法的效率更高,大约10 d就可以进行传代,而组织块培养法要14 d才能传代;传代扩增两者之间没有差别。免疫表型分析显示,大鼠脐带源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和基质细胞标记CD90、CD106,不表达造血细胞标记CD34、CD45。体外诱导实验证实,大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脂肪和成骨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关于脐带源性干细胞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多向分化、组织修复方面,而对脐带干细胞的同种异体之间移植免疫学的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成骨分化潜能及移植免疫学特征。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8-11在吉林大学药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脐带来源于健康产妇足月剖腹产的胎儿,靠近胎儿侧5 cm,均征得孕妇同意。 方法:应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胰酶消化传代。取传至第5代细胞,加入含地塞米松、抗坏血酸、 β-甘油磷酸钠的α-MEM完全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另取传至第5代细胞,分别进行正常培养及应用γ-干扰素刺激48 h。 主要观察指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观察、生长曲线分析、免疫表型分析。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细胞成骨分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γ-干扰素刺激后细胞免疫表型变化。 结果:培养7 d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组织块边缘出现呈长梭形、多角形或三角形的贴壁细胞,且随时间延长组织块周围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第2,5,9代细胞之间的生长曲线无明显变化,培养20代内未见细胞衰老及增殖速度减慢等现象发生。第2代贴壁细胞CD44,CD105均呈阳性表达,CD34,CD45均呈阴性表达。成骨诱导14 d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胞核染成均一的淡蓝色。第5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LA-ABC呈弱阳性(40.50%),HLA-DR,CD80,CD86呈阴性表达;γ-干扰素刺激48 h后,HLA-ABC阳性率增加至87.44%,HLA-DR,CD80,CD86仍呈阴性表达。 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骨能力确切,具有类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且具有同种异体移植的低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极少,每1×104~1×105个单核细胞中约有1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需要在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后才能满足体内移植要求。 目的: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10/2008-12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研究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雄性近交系SD大鼠30只,由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融合至80%~90%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取传至第3代细胞,分别向成骨、成脂方向诱导分化。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茜素红染色检测其成骨能力,油红O染色检测其成脂能力。 结果:原代及传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呈长梭形成纤维细胞样,连续传代10代以上,细胞始终保持旺盛的生长及扩增能力。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90,CD44,CD106均呈阳性表达,而CD34,CD45,CD11b呈阴性。成骨诱导21 d后,可见大量橘红色矿化结节形成。成脂诱导2周后,可见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量红染脂滴。 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可大量分离纯化、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获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经诱导培养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4.
人脐带基质干细胞体外向雌性生殖细胞分化的潜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卵母细胞分化的潜能,但是其免疫排斥和来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其应用。研究表明,脐带间质干细胞也具有分化为卵母样细胞的潜能。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人脐带间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其在体外向生殖细胞分化的潜能。 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分娩新生儿的脐带,用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单个核细胞,DMEM培养,获得贴壁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采用不同条件培养基诱导细胞向成脂、成骨、成软骨方向分化。通过RT-PCR检测脐带间质干细胞中生殖系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采用卵泡液作为条件培养基,体外诱导脐带间质干细胞向生殖细胞分化。 结果与结论:①分离的脐带单核细胞培养后呈纺锤体样,体外增殖达10代以上,其分子免疫表型为:CD29、CD44、CD73(SH3)、CD90、CD105 (SH2)阳性;SSEA-4弱阳性;CD31、CD34、CD45、HLA-DR阴性,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相似。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脐带间质干细胞可形成脂滴、骨结节、软骨结节等结构,并表达脂肪、骨及软骨细胞相关的特异性基因。②脐带间质干细胞表达OCT4、Stella、Ifitm3等生殖系标记物,在含5%,10%,20%等不同浓度卵泡液的诱导条件下细胞可聚集分化形成卵母细胞样结构。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分离和纯化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为胎盘组织中其他细胞的干扰情况严重。 目的:探讨酶消化和整体灌注的方法分离培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寻找一种高效的分离方法,以建立稳定的体外培养体系。 方法:取完整的胎盘组织,按照不同的培养方法分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酶消化组采用Ⅳ型胶原酶消化分离;整体灌注组采用整体灌注的方法进行分离。常规培养后对比两种方法分离培养细胞的生长特性、表面抗原表达以及多向分化潜能。 结果及结论:两种分离方法培养的细胞在生长特性、多向分化潜能方面没有明显区别,流式细胞检测酶消化组细胞表达CD90明显低于整体灌注组细胞(P < 0.05)。可见酶消化和整体灌注的方法都可以分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整体灌注的方法分离纯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且在适宜微环境下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近年来已成为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的:对比观察脐带血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其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条件,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比较。 设计: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 材料:新鲜脐带血在征得产妇同意后采集。骨髓由健康的成年志愿者捐赠。 方法:取脐带血和成人骨髓分离、培养并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对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对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的能力进行鉴定。 结果:两种来源的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贴壁后均出现间充质样细胞,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时间和培养时间均短于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两种细胞传代生长呈共同特性:传代培养潜伏期为24~36 h,传代培养对数增殖期为接种后3~7 d,接种后八九天,生长进入平台期;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相关抗原CD29、CD44、CD105;但不表达造血细胞抗原CD34、CD45;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 结论:人脐带血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脐带血的间充质干细胞原代贴壁时间、形成细胞克隆的时间、集落交错融合的时间均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晚,传代培养的细胞形态,生长速度均无明显差异;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的表面标志物;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有多项分化潜能,可诱导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中含量极低,体外培养难度较大。体外分离培养纯度高、活力强、生物特性均一的间充质干细胞,对组织工程及细胞的体内、体外实验显得至关重要。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方法,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鉴定及多向分化能力检测。 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绘制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分别向成骨、成脂方向诱导分化。 结果与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以梭形细胞为主,呈放射状排列的细胞集落,细胞生长旺盛,可连续稳定传代10代以上。生长曲线及细胞周期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符合正常细胞生长特征且生长活跃。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44,CD90,CD105均呈阳性表达,而CD34,CD45呈阴性表达。成脂、成骨诱导后,油红O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von Kossa法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全骨髓贴壁培养法操作简单,可大量分离、纯化、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获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经诱导培养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实验所用的全骨髓贴壁法法为组织工程提供充足的种子细胞来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已经有研究从牙髓、牙囊和牙周组织中分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牙胚是牙的前体,能否从中直接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目前未知。 目的:从人流产胎儿牙胚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生物学特征。 方法:无菌条件下挖出水囊流产胎儿牙床中的整个牙胚,剪碎后分别用胶原酶Ⅱ和胰酶消化,过滤除去颗粒物后,细胞悬液用培养液洗涤,培养、扩增得到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测定和多向分化功能鉴定。 结果与结论:经过3次传代后,从单个胎儿牙胚中即可获得超过107形态均匀的、梭形贴壁细胞,其表达CD105、CD73、CD90和CD44等表面标志,不表达CD34、CD45标志;在体外向成骨、成脂分化,在体内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提示用贴壁法可从人胎儿牙胚中分离得到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脐带组织依赖于母体免疫系统的保护,且胚胎自身免疫系统相对不发育、MHC表达低下,故来源于脐带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 目的:拟在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其多向分化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10/2007-05在四川大学组织工程重建实验室完成。 材料:脐带来源于胎龄37~40周的健康新生儿,由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房提供。 方法:取脐带沿血管长轴切开,去掉血管,再将脐带重新缝合形成环状,灌入胶原酶悬液,6~8 h后灌洗离心,获取细胞后贴壁法分离培养、扩增,细胞呈集落生长后传代。取传至第5代细胞,分别加入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基。 主要观察指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生长状况、表面抗原分子的表达、多向分化潜能。 结果:去除血管后获取脐带组织细胞的方法可获得贴壁生长的细胞,呈短棒状或梭形样细胞,易扩增和形成集落;高表达基质细胞抗原CD29,CD51,CD71,而不表达CD34,CD45及HLA-DR等造血干细胞抗原分子;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胞浆中有大量的钙沉积,碱性磷酸酶钙钴法染色胞质呈灰黑色,阳性细胞率>85%;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示胞浆充满油滴空泡。 结论:脐带组织存在具有分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可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形成集落细胞传代,传代细胞表达基质细胞表面抗原,能够向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是目前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取材不便、细胞数量受年龄限制等原因,其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脐带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来源已经得到广泛关注。 目的:探讨从人脐带沃顿胶中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鉴定其免疫表型与分化潜能。 方法:种植法分离和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用FasGrow培养基培养,光镜观察获得的人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免疫表型;Gomori钙钴碱性磷酸酶染色、von Kossa钙结节染色、四环素荧光标记鉴定其向成骨方向分化的能力及油红O染色鉴定其向成脂肪分化的能力。 结果与结论:种植法容易从人脐带沃顿胶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12~16 d达70%~80%融合,传代后可维持未分化状态并稳定增殖;细胞倍增时间为2 d左右,体外增殖达20代以上;表面标记分析显示:CD44、CD105、CD133、MHC-Ⅰ呈阳性,CD34、CD45呈阴性;体外诱导实验表明:该细胞具有体外成脂肪、成骨和神经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髓是目前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取材不便、细胞数量受年龄限制等原因,其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羊膜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来源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目的:探讨人羊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对造血干细胞的扩增是否有支持作用,以及怎样提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成功率。 方法:利用组织块培养法,从足月分娩的人羊膜中分离培养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其中CD34+细胞。分别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与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连续4周,每周计悬浮细胞浓度,并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无滋养层组作为对照。采用集落形成实验,把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分别接种至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中,14 d后根据典型形态特征计数造血集落数。 结果与结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扩增,扩增后两者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中能够形成造血祖细胞集落,其造血支持作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两者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具有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造血支持作用,有可能为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及临床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提供一种更加理想的间充质干细胞新来源。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报道显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方法及效率、培养条件各不相同,并且尚未有统一的鉴定标准。因此建立高效、经济的培养体系十分必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从人脐带组织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进行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 方法:首先采用组织块贴壁法或酶消化法分离纯化得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分析其细胞形态、增殖方式和某些免疫表型,并在体外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 结果和结论:结果发现,hUCM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能向脂肪和成骨细胞分化,体外能连续传代40次以上,且形态和表型保持稳定。这证实了人脐带组织存在间充质干细胞,且具有向脂肪和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该细胞可用于后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脐带间充质于细胞(MSCs)的分离培养及将其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方法.方法 分离脐带间充质组织,Ⅳ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脐带MSCs,原代培养于含10%FBS的DMEM/F12培养基中,观察细胞形态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和细胞周期,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二步法诱导分化P3代脐带MSCs,培养3、6、9 d后终止诱导,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cstern blotting检测分化后细胞酪氨酸羟化酶(T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 分离培养的脐带MSCs形态呈相对均一的成纤维样细胞,平行排列或旋涡状生长.P3代细胞CD29、CD44、CD73、CD90、CD105、CD166表达阳性,而CD34、CD45、CD19、CD31、HLA-DR表达阴性.对数生长期细胞倍增时间为48 h,处于G0~G1期细胞占91.13%;诱导分化后细胞多数为两级,形态与神经元相似,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诱导9 d时细胞NSE、TH染色阳性率分别为19.5%和8.9%,Westo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诱导6 d时细胞NSE表达明显,TH仅有弱表达,诱导9 d时TH、NSE均表达明显.结论 脐带间充质组织中能分离出MSCs,且能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of isol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in Wharton' s jelly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SCs into dopaminergic neurons. Methods The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tissue was scraped off from the Wharton's jelly,and then, collagenase Ⅳ was employed to isolate the MSCs. The isolated cells were primarily cultured in DMEM/F12 medium containing 10% FBS. Inverted microscopy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cytomorphology, and flow cytometry was employed to detect the cell surface antigens and the cell cycle.We evaluated the cell viability using CCK8 kit. Two-step method was employed to induce the MSCs of the P3 generation to differentiate into dopaminergic neurons,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ting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s of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 and tyrosine hydroxylase (TH) 3, 6 and 9 d after the induction. Results The isolated MSCs showed fibroblast-like shape, with parallel arrangement and vortex-like growth. MSCs of the P3 generation expressed CD73, CD29, CD44and CD105, but did not express CD34, CD45, CD106 and HLA-DR. The doubling time in the exponential phase was at the 48th h of culture, and 91.13% cells were under G0-G1. These cells had similar morphology of the neurons. The immunocytochemical assay showed that the NSE and TH positive rates were 19.5% and 8.9% on the 9th d of induction; and Western blotting showed that MSCs obviously expressed NSE and weakly expressed TH.Conclusion MSCs can be isolated from the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tissue, and be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vitro.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所报道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及培养效率不尽相同,尚缺乏统一标准。而且由于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尚有一定差异,因此建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简便、高效的培养体系十分必要。 目的:观察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不同培养体系中的生长状态,以及不同腺病毒感染的效率。 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从正常足月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法纯化培养,细胞贴壁后利用低糖DMEM,MesenPRO RS™ Medium和STEMPRO® MSC SFM这3种培养体系进行体外扩增。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应用腺病毒Ad5-EGFP,Ad5/11-EGFP,Ad5/35-EGFP分别以感染复数=1,10,100进行感染,分别于感染后24,56,72 h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病毒感染及绿色荧光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使用低糖DMEM培养的细胞初期融合时间长,STEMPRO® MSC SFM培养的细胞虽然连接紧密,但消化传代后不易贴壁,而MesenPRO RS™ Medium培养的细胞在相同时间内能达到较高的细胞密度,更适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扩增。Ad5/35-EGFP感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腺病毒,但可导致细胞凋亡;腺病毒Ad5/11-EGFP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感染效率较佳,随着感染复数的升高,所表达的荧光强度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5.
背景:体外扩增是目前解决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所面临的单份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数不足问题的主要手段。已有许多关于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不同细胞因子支持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报道,而单独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对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报道仍很少。 目的:观察应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作基质层的体外培养体系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3/2007-05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经产妇知情同意,采集健康足月分娩胎儿脐带9份。 方法:应用贴壁培养的方法从正常足月出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化实验进行鉴定。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从正常足月出生儿脐带血中分离CD34+细胞。应用3种不同培养体系进行脐血CD34+细胞的体外扩增:单独应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作基质层、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和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细胞计数法、集落培养计数法和流式细胞学检测法对扩增后细胞数量、集落形成能力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比较。RT-PCR检测间充质干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培养第14天后,间充质干细胞组的CD34+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细胞因子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组;CD34+细胞总数为培养前的(4.19±1.37)倍,明显高于细胞因子组。培养第7天和第14天,间充质干细胞组的CD34+CD38-细胞亚群比例均高于另两组。RT-PCR结果显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表达干细胞因子和血小板生成素早期干细胞效应因子。 结论:单独应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地对脐血CD34+细胞进行体外扩增,更有利于保持较早期干、祖细胞的扩增。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脐带;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脐带来源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的健康足月产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生长至80%~90%融合时传代。取传至第9代细胞接种于12孔板内,调整细胞浓度为5×1010 L-1,加入含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4、抑瘤素的DMEM培养基,诱导28 d。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诱导后肝细胞特异表面标志物的表达,以及糖原染色结果。 结果:从人脐带中分离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形态类似于成纤维细胞,80%以上处于G0/G1期,具有良好的生长活性,可在体外稳定传代20次以上;CD29,CD90,CD105,Vimentin呈阳性表达,基本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CD34和内皮细胞标志CD31。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圆形细胞逐渐增多,形态似肝细胞;诱导1周时细胞开始表达肝细胞表面标志物甲胎蛋白、细胞胶蛋白18、细胞胶蛋白19;诱导3周时开始表达成熟肝细胞标志白蛋白;诱导4周时白蛋白表达增强,且诱导细胞糖原染色呈阳性。 结论:从人脐带中可成功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实现体外长期培养,并可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  相似文献   

17.
背景:随年龄的增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受到影响,并对供体损伤较大,寻找替代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成为研究热点,而脐带血中是否含有间充质干细胞仍存在争议。 目的:拟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 方法:无菌条件下,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标本,收获中间层细胞,加入含胎牛血清、青霉素和链霉素、L-谷氨酰胺的DMEM基础培养液,再经反复贴壁纯化,除去悬浮生长细胞,得到较多呈融合状态的贴壁细胞,待细胞达60%~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分别取第1,5,9代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绘制细胞生长曲线,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结果与结论:分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大小均匀,呈梭形或星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第1,5,9代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29,CD105和CD166,低表达CD34和CD45;接种后5 d细胞进入指数增生期,9 d后数量减少,群体倍增时间为(53.5±8.32)h;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在细胞活力方面1~7代基本相似(P > 0.05),至第9代细胞增殖活力稍下降,但仍无明显差异(P > 0.05)。结果证实可在体外成功从脐血中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第1~9代细胞均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于吸脂手术所获得的脂肪抽吸物,可反复取材,原料来源充足。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观察分析传代第3,7,10 代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第5 代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取传代第4代细胞行体外成骨细胞诱导和成脂诱导,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O染色鉴定。冻存传代细胞,分别于 2,6 个月后复苏,锥虫蓝染色计数复苏后细胞存活率。 结果与结论:原代细胞3 d 贴壁,6 d 后开始快速增长并形成集落,11 d左右达80%~90%融合,多呈纤维样;传代后细胞维持纤维样形态。传代细胞潜伏期24~48 h,对数增殖期三四天,对数增殖期后第五六天进入平台期。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CD14、HLA-DR 呈阴性表达,CD44、CD105、CD13呈阳性表达,HLA-ABC呈弱阳性表达。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 90% 以上,且与未冻存传代细胞具有相同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