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心率、血压等相关参数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北京航天总医院和北京航空总医院门诊或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280例,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baPWV,并根据其值分为C组(baPWV1 400 cm/s,n=168例)和H组(baPWV≥1 400 cm/s,n=11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同步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相关指标、心率及血压等相关指标的差异。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各指标与ba PWV的相关性。结果 H组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24 h PP)、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脉压、24 h收缩压负荷、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夜间收缩压下降率、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每5 min心搏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和夜间/白天心率比值(n HR/d HR)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24 h PP、24 h收缩压负荷、24 h SSD、n HR/d HR与baPWV独立相关(P0.05),其中HCY、24 h SSD的相关性最强。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HCY水平和动态血压、心率部分检测指标与baPWV密切相关,可间接反映动脉弹性功能并作为高血压病血管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国产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CBP)和动态血压(ABP)的影响。方法应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CBP测定方法,比较48例高血压患者经国产氨氯地平治疗4周前后24 h血压、白昼及夜间平均血压、脉压、心率、血压负荷、夜间下降率等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末,CBP2、4 h、白昼及夜间平均血压、脉压、血压负荷均显著降低,夜间下降率显著增高,心率无显著改变。4周末总有效率CBP为75.0%,ABPM为60.4%。收缩压和舒张压的24 h降压疗效谷/峰比分别为61%和64%。结论国产氨氯地平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压,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动态脉压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及BAPWV监测;结果年龄、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h收缩压标准差、24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与haPWV呈显著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24h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白天脉压是影响baPWV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来探讨老老年人的血压变化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105例年龄60~79岁的老年人和99例年龄≥80岁的老老年人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MP),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始数据分析相关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老老年组的高血压患病率(79%)高于老年组(40%),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0, P>0.05).非杓型血压例数(92例)明显多于老年组(68例),但2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6, P>0.05).(2)老老年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24 h平均脉压(24h-PP)、白昼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值(d SBP/BPL)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值(n SBP/BPL)均高于老年组,2组比较,n SBP、24h-PP和n SBP/B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老老年组的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24 h平均脉压指数(24h-PPI)、白昼平均舒张压血压负荷值(d DBP/BPL)及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负荷值(n DBP/BPL)均低于老年组,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年龄增大高血压患病率及非杓型血压呈上升趋势,老老年人血压变化特点以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收缩压血压负荷值明显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24h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71例60岁以上高血压痛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白天、夜间和24h血压以及血压负荷,诊室血压和脉压变化,评价不同血压测量参数和血管损害的关系。结果颈总动脉内膜厚度与24h收缩压负荷及夜间脉压显著相关;颈总动脉斑块与夜间脉压、夜间舒张压负荷显著相关;普通诊室测量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受损关系没有显着性。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判定血压的危害和指导高血压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肥胖者和非肥胖者24h动态血压变化与高血压检出率。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对肥胖者和非肥胖者24h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白昼与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血压负荷,平均心率,24h血压波动趋势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肥胖者各项血压指标及平均心率均较非肥胖者有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肥胖者高血压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肥胖者,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对肥胖者血压的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搏波速度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4h平均脉压水平将22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3组,对其进行脉搏波速度检测。结果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随24h平均脉压升高而升高,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FPWV与诊室脉压(r=0.251,P<0.001)、白昼脉压(r=0.341,P<0.001)、夜间脉压(r=0.301,P<0.001)及24h平均脉压(r=0.338,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CRPWV与脉压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高血压病患者CFPWV与动态脉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血压负荷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关系.方法 运用动态血压监测,对67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质量指数分为LVH组和无LVH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得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测定左室质量指数.结果 ①LVH组较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均显著增高;②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白昼舒张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无LVH组;③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显著高于无LVH组,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和24 h收缩压负荷(P<0.001);④正常对照组和无LVH组的非杓型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而这两组和LVH组之间非杓型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密切,并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有重要的预测和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彪  郑亚西 《重庆医学》2015,(25):3550-3552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24 h 时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水平特点及其与心肌缺血负荷的相关性。方法选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检查结果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观察组)74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组(对照组)65例,均采用24 h 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所得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夜间收缩压平均值高于对照组,各时段舒张压平均值低于对照组,24 h 和白昼平均动脉压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24 h 心肌缺血总负荷(TIB)与相应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分别为 r=0.409,P =0.000;r=-0.306,P =0.008;r=0.615,P =0.000);白昼 TIB 与相应的收缩压、脉压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17,P =0.000;r=0.402,P =0.001);夜间 TIB 与相应的收缩压、脉压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511,P =0.000;r=0.596,P =0.000)。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有脉压差大,夜间收缩压的水平较高,舒张压及24 h、白昼平均动脉压水平较低的特点,并且与 TIB 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王爽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18-11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有无左心室肥厚分成无左心室肥厚组和左心室肥厚组,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查,比较其检测值。结果左心室肥厚组24h平均收缩压(24hMSP)、夜间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收缩压(nMSP)、24h收缩压负荷(24hSBPL)、24h舒张压负荷(24hD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显著高于无左心室肥厚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不仅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而且与血压超过正常值的次数(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使用动态血压指导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调整用药时间治疗的达标情况.方法 将116例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动态血压调整服药时间组(A组)、睡前服药组(B组)、晨起服药组(C组),观察在调整用药前、治疗后4 w时对病人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A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动脉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对服用起效时间≤4h的降压药患者,A组能够更加显著改善患者血压负荷(P<0.01);对于服用起效时间>4 h的降压药或半衰期>24 h的长效降压药患者,A、B组均优于C组.结论 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使用动态血压调整服药时间,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12.
李辉  李晓华 《疑难病杂志》2012,(12):908-910
目的探讨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前后动态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变化。方法对95例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降压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监测指标:血压平均值、脉压平均值、血压负荷、血压昼夜节律。结果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白天、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正常值,治疗后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分别为30%和36%,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分别为28%和32%;治疗后分别为降至4%、3%和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勺型)者高达81.1%(77/95)。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压昼夜节律由非勺型转变为勺型仅占19.5%(15/77)。结论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降压药物治疗后全天血压均值和血压负荷均有显著降低,夜间血压下降率也明显增加,但只能使部分患者的血压恢复到正常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EH)患者血压变异、心率变异、QT变异及其相关性,并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方法:88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1组)、高血压病未治疗组(Ⅱ组)及高血压病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Ⅲ组)。均同时佩带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记录盒。结果:(1)血压变异指标:Ⅱ组24h、昼间、夜间ABPVs均大于Ⅰ组。Ⅱ组与Ⅲ组间24h及昼间ABPVd有显著差异。Ⅱ组24h,昼间及夜间平均SBP、平均DBP显著高于Ⅰ组及Ⅲ组。(2)心率变异指标:Ⅰ组24h、昼间、夜间SDNN显著高于Ⅱ组;Ⅲ组昼间SDNN显著高于Ⅱ组。Ⅰ组昼间、夜间HFnorm显著高于Ⅱ组;Ⅲ组昼间LFnorm、昼间及夜间HFnorm高于Ⅱ组。(3)QT变异度:Ⅰ组及Ⅲ组QT变异度昼间大于夜间,Ⅱ组昼、夜间QT变度无显著差异。(4)三组指标的相关性:Ⅱ组伴LVH者昼间ABPVs与SDNN、昼间平均SBP与SDNN、夜间平均DBP与SDNN以及24hSDNN与QTv均呈正相关,而夜间平均DBP与HFnorm呈负相关。结论:(1)EH患者血压变异增大,昼夜波动节律消失,心率变异性降低,QT变异度昼夜无显著差异。(2)EH伴LVH者血压变异与心率变异、心率变异与QT变异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3)β受体阻滞剂可一定程度增加心率变异、降低血压变异,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特点。方法:使用美国Accutraker Dx型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42例老年EH患者、38例老年健康者及39例非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增高,以收缩期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也明显增高,仍以收缩期血压负荷增加为主要表现;出现昼夜节律性紊乱,低谷及勺型发生率明显降低(分别为40.48%和26.19%)。结论: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可做为高血压诊断的重要参数;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及勺型发生率减低可做为高血压预后判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5.
对56例正常血压和89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与大动脉顺应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发现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大动脉顺应性显著低于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P<0.01)。血压负荷值、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均与动脉顺应性呈负相关,但夜间更为明显,提示持续血压升高,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状况是影响大动脉顺应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高血压(EH)患者在不同动态脉压(PP)水平大动脉缓冲功能、内皮功能损害程度。方法:选择394例EH患者将所有病例按动态脉压PP值分成三组,应用自动PWV测定仪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评价大动脉缓冲功能;应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分别通过对肱动脉进行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和硝酸甘油依赖性的血管扩张测定来评价内皮功能。结果: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随动态脉压升高而升高,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FPWV与白昼脉压(r=0.294,P<0.001)、夜间脉压(r=0.257,P<0.001)及平均脉压(r=0.289,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C-RPWV与脉压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在3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并随PP增大,FMD逐渐减小。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NGT-MD)在3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FMD与白昼脉压(r=-0.704,P<0.01)、夜间脉压(r=-0.615,P<0.01)及平均脉压(r=-0.641,P<0.01)呈显著性负相关。NGT-MD与脉压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动态脉压增大与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大动脉缓冲能力降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EH)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45例无靶器官损害为A组,105例并发心、脑、肾及多器官损害分别为B、C、D、E组,分析其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B、C、D、E组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较A组明显升高(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1或P<0.001)。E组与B、C、D组比较: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EH伴靶器官损害者的血压负荷值明显增高,血压昼夜节律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探讨动态血压相关参数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硬化分为颈动脉正常组(n=44)和颈动脉硬化组(n=71),行24h动态血压检测,对比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分析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 与颈动脉正常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各时段的收缩压、脉压差、收缩压标准差均增大,夜间收缩压下降率降低,非杓型血压占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颈动脉硬化与各时段的收缩压标准差呈正相关,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是EH合并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常的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对EH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