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56例正常血压和89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与大动脉顺应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发现夜间血压下降〈10%即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在高血压患者大动脉顺应性低于讹诈间血压下降率〉10%者(P〈0.01)。血压负荷值、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均与动脉顺应性呈负相关,但夜间更为明显,提示持续血压升高,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 夜节律状况是影响大动脉顺应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搏波速度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4h平均脉压水平将22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3组,对其进行脉搏波速度检测。结果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随24h平均脉压升高而升高,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FPWV与诊室脉压(r=0.251,P<0.001)、白昼脉压(r=0.341,P<0.001)、夜间脉压(r=0.301,P<0.001)及24h平均脉压(r=0.338,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CRPWV与脉压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高血压病患者CFPWV与动态脉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霍嘉欣  马丽琳 《广西医学》1998,20(2):163-166
通过对24例老年健康者,21例老年高血压病人I期,26例老年高血压病Ⅱ期及15例老年高血压病Ⅲ期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日间每30分钟,夜间每60分钟记录一次,每例监测时间22~24小时,通过计算机分析计算后显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24小时,日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老年健康者(P〈0.05)。老年高血压病各期的血压负荷值与老年健康者比较,增高更明显(P〈0.01),尤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与高血压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37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的资料。结果ⅡⅢ期高血压组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与平均舒张压,及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均高于Ⅰ期高血压组(P〈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特点。方法:使用美国Accutraker Dx型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42例老年EH患者、38例老年健康者及39例非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增高,以收缩期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也明显增高,仍以收缩期血压负荷增加为主要表现;出现昼夜节律性紊乱,低谷及勺型发生率明显降低(分别为40.48%和26.19%)。结论: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可做为高血压诊断的重要参数;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及勺型发生率减低可做为高血压预后判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6.
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对58例随测血压诊断为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监测,根据White提出的标准分为动态EH组和随测EH组,结果如下:(1)所有病例都存在一定的血压负荷值;(2)血压曲线呈现一定的波动性,表现为杓型或非杓型,非杓型存在并发症;(3)28例动态血压正常。表明动态血压监测可客观地准确地反应血压状况,对拟诊高血压病者应常规行动态血压监测,以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及昼夜规律。方法选择50例高血压病患者(EH)24小时动态血压(ABPM)记录资料,得到日间6AM~10PM,夜间10PM~6AM两个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及每小时的血压均值,比较昼夜间的血压差异,了解夜间血压下降水平。并描记24小时动态血压的趋势图,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关图,收缩压与心率的相关图,血压分布直方图等。结果夜间血压明显低于日间。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杓型”,具有昼夜节律性,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非杓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压模式的改变及昼夜节律的消失见于重度高血压或心、脑、肾靶器官受损害者。  相似文献   

8.
对56例正常血压和89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与大动脉顺应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发现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大动脉顺应性显著低于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P<0.01)。血压负荷值、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均与动脉顺应性呈负相关,但夜间更为明显,提示持续血压升高,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状况是影响大动脉顺应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动脉弹性的相互关系。方法 11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血清HCY水平;选取健康对照组86例,比较各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高血压组HCY、baPWV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baPWV与HCY呈正相关(r=0.365,P<0.05)。结论 HCY与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血压晨峰现象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颈动脉斑块以及肱-踝动脉脉搏波速度(baPWV)的相关性.方法 对入选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8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结果分为晨峰组49例和非晨峰组79例,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CCA-IMT和颈动脉斑块,同时进行baPWV检测,比较两组CCA-IMT、颈动脉斑块以及baPWV的差异.结果 晨峰组的CCA-IMT(1.12±0.21)mm、斑块检出率87.76%、斑块的平均厚度(1.35±0.33)mm、baPWV(1629.9±223.5)cm/s,均高于非晨峰组[(0.97±0.34)mm、68.35%、(1.21±0.24)mm、(1507.6s±247.6)cm/s](P<0.05或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血压晨峰为CCA-IMT及baPWV值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1.73(0.97~4.28)和2.26(1.84~6.78)(均P<0.01).结论 血压晨峰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弹性功能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水平对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的影响。方法:入选理想血压、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及高血压人群共953例,使用动脉脉搏波分析仪测量C1、C2。使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血压水平C1、C2的差异,使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C1、C2的主要因素。结果:随着血压水平的增高,C1、C2逐步降低(P<0.0001)。随着年龄、收缩压、脉率的增加,C1、C2均降低;男性C1、C2高于女性;吸烟者C2低于不吸烟者。结论:C1、C2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降低,正常血压与正常高值血压者C1、C2较理想血压者已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评价AASI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自动测量装置测定baPWV。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n=28)、IMT增厚组(n=42)和斑块形成组(n=34)。根据动态血压参数按照文献方法计算AASI,比较三组的动态血压指标、AASI及baPWV,并对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AASI、baPWV与颈动脉IMT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24 h脉压(24 hPP)在IMT增厚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AASI、baPWV在IMT正常组、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AASI及baPWV均呈正相关(r=0.604、0.587,P<0.01),AASI与baPWV呈正相关(r=0.0567,P<0.01)。结论24hPP、AASI以及baPWV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但AASI是更简易的评价早期动脉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高血压患者研究采用臂式电子血压仪和台式汞柱式血压计测得的血压值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方法:连续入选在高血压专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91人,在每位入试患者均在固定的时间、取坐位休息15分钟以上、避免各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以及降压药物的干扰并且在两侧脉搏触诊对称的情况下,同步采用臂式电子动态血压仪和台式汞柱式血压计进行血压的测量,观察两种测量方法测得的血压值的差异。结果:臂式电子动态血压仪测得的瞬时收缩压值较台式汞柱式血压计测得的读数高出7.0±16.5mmHg(P=0.000);臂式电子动态血压仪测得的瞬时舒张压值较台式汞柱式血压计测得的高3.8±12.3mmHg(P=0.000)。在校正了体重指数、腰围和血糖、电解质等多项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显示甘油三酯和血尿素氮是血压差异的影响因素。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标准坐位的情况下臂式电子动态血压仪的瞬时血压测量值不管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台式汞柱式血压计的测量值,其收缩压的差异更大。甘油三酯和血尿素氮是两种测量方法差异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前期人群大动脉顺应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大动脉顺应性的变化。方法:选择年龄相似血压正常的健康者及没有任何靶器官损害的Ⅰ-Ⅱ级高血压患者147例,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54人;高血压前期组57人;高血压组36人。应用脉搏波速度(PWV)测定仪对所有入选者进行同时测定颈动脉-桡动脉(C-RPWV),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C-FPWV),及血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围比值、心率(HR)等。结果:C-FPWV、C-RPWV在正常组、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三组中分别为(8.82±1.60)m/s、(8.77±1.07)m/s、;(9.66±1.60)m/s、(9.78±1.48)m/s;(10.07±1.45)m/s、(10.51±1.64)m/s。方差分析示,三组间各因素比较除心率外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间的S-N-K检验示:高血压前期组的身高、体重、BMI、腰臀围比值,C-R PWV及C-FPWV均大于正常组,P<0.05;而年龄、脉压(PP)、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前期组与高血压组的比较,C-R PWV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血压正常的健康人(高血压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的PWV与各因素的简单相关(Pearson)分析示:C-FPWV、C-RPWV都与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臀围、HR相关;C-FPWV还与PP相关。C-FPWV、C-RPWV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示:C-FPWV与年龄、SBP、身高、体重、HR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房内径改变与脉压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106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监测其24h血压,行超声多谱勒检查并测定左房内径LAD,以LAD1≥3.5cm;LAD2<3.5cm分为年龄匹配的两组,观察组间的脉压、诊所血压、24h平均收缩、舒张压、血压负荷、夜间血压下降率变化及LAD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左房内径增大组与正常组比较,体重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除脉压(P>0.05)外,动态血压(ABPM)各参数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AD与LVM、IVST、PWT、CO、EDV、dSBP、24hSBP、cSBP及BMI明显正相关。以标化的左房内径LADI为阴变量,各期脉压、血压及左室结构指标为自变量行多元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是体重指数、诊室收缩压以及左室舒张末内径,其回归方程为LADI=8.9-0.2BMI-0.2LVD 2.1SBP,R2=59.2%(F:37.8,P<0.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增大更取决于血压水平及血压负荷,与脉压水平关系不明显,高血压肥胖者更易发生左房内径改变。  相似文献   

16.
100例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渝平  徐幸  岳瑞华 《重庆医学》2005,34(4):530-53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24h动态血压变异性、血压负荷值与左室质量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左室质量指数显著大于对照组,收缩压变异度、收缩压负荷值与左室质量指数密切相关,而舒张压、舒张压变异度、舒张压负荷值与左室质量指数无相关性.结论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及其负荷值和变异性对左室肥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初诊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探讨24 h动态血压与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初诊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Tei指数分为Tei≥0.40组43例和Tei<0.40组57例;对2组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以及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结果:Tei≥0.40组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SBP),24 h、日间平均舒张压(DBP),24 h、日间、夜间SBP负荷,24 h、日间、夜间DBP负荷均高于Tei<0.40组(P < 0.05~P < 0.01),而2组平均诊室SBP和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水平可能与心脏整体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压变异(BPV)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125例伴CAS的EH患者(CAS组)与99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NCAS)的EH患者(NCAS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检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 结果 不同性别之间CAS的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 <0.05);CAS患病率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相关(P <0.05);CAS与24h平均收缩压(SBP)、24h平均舒张压(DBP)、24h收缩压标准差(SSD)、24h舒张压标准差(DSD)等动态血压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SBP、24 h SSD均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219,1.587,均P<0.05). 结论 EH患者CAS的发生与BPV具有相关性,尤其是与24 h SSD独立相关,加强动态血压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降压水平对血压控制正常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自动测量系统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分别对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134例进行测定,其中根据降压水平不同分为:(1)A1组54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2)A2组32例,收缩压120-129mmHg和舒张压80-84mmHg;(3)A3组48例,收缩压130-139mmHg和舒张压85-89mmHg。并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99例为对照组。结果 A1、A2、A3三组间比较,baPW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ba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降压可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深度降压对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僵硬度改善更明显;经过3个月短期的正规治疗,尚不能使增加的动脉僵硬度完全逆转,需要长期的观察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