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探索。方法:对20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问卷式调查,建立子宫腺肌病患者一般情况和症状的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对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经统计分析将本研究调查的20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分为临床常见的3类证型,其中以肾阳不足为主要表现者79例,占38.35%;以脾肾气虚为主要表现者78例,占37.86%;以肝郁气滞为主要表现者49例,占23.79%。  相似文献   

2.
目的:①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②两病不同病况(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比较。方法:制定"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表",对1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18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统计学分析其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寒凝、痰湿、湿热、气虚、实热、血瘀等8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后得出气滞血瘀、气滞肾虚血瘀、肾虚血瘀、痰瘀互结、肾虚湿热瘀结、气滞寒凝血瘀等6种临床常见复合证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血瘀、气滞、气虚、寒凝、实热、痰湿、湿热等10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兼痰湿、肾虚寒凝血瘀、肾虚寒凝气滞、肾虚气滞血瘀和肾虚气滞等5个常见临床复合证型。②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不同病况比较,痛经分别为54.03%和88.71%;月经不调分别为18.55%和44.09%;不孕分别为31.45%和18.82%。结论: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证候分布复杂,临床上均以复合证型出现,两种疾病均以气滞肾虚血瘀为常见症候。②子宫腺肌病痛经及月经异常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比例较子宫腺肌病患者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医证候与体质分布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诊治子宫腺肌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5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舌苔脉象,判定其中医证候与体质类型,进一步统计分析两者的分布情况及相关性。结果: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以气滞血瘀型为主,其次为肾虚血瘀、寒凝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湿热瘀结型;中医体质以气郁质为主,其次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特禀质;两者之间存在趋同性和矛盾性。结论:本次研究发现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医证候以气滞血瘀型为主,中医体质以气郁质为主,且证候与体质之间关系密切,在临床施治时需同时兼顾,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165例哮喘发作期患儿的临床调查,了解儿童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组成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根据文献报道和临床所见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常见的症状以及与本病相关的因素,设计填写病例调查表。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统一证候判断,研究证候与临床调查资料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6:1,年龄主要分布在3~7岁之间,共占74.0%;大部分儿童有个人过敏史(61.2%)或家族过敏史(27.3%)。中医证候以热性哮喘最多见,占44.8%;患儿病程、发病程度、喘息加重时辰、咳嗽程度在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的分布上有差异(P0.05)。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年龄主要分布在3~7岁之间;患病率为男性大于女性;多数患儿有个人及家族过敏史;中医证候分布以热性哮喘最多见;中医证候与病程、发病程度、喘息加重时辰;中医证候与年龄、性别、喘息程度、咳嗽性质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发病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通过调查问卷对其一般资料及中医证候症状进行分析,统计患者产后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同时对其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200例产妇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主要分为6种类型:心脾两虚证占13.0%、气虚血瘀证占21.0%、血瘀血虚证占19.0%、肝气郁结证占11.5%、痰热瘀结证占14.5%、脾肾两虚证占21.0%。患者年龄、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对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无显著影响(P0.05);孕检次数、分娩方式、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及新生儿先天畸形是造成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将经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5项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孕检次数、分娩方式、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及新生儿先天畸形是造成产妇产后抑郁症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产后抑郁症与生物、心理社会及产科因素等诸多因素相关,不同患者发病病机不同,中医证候病症亦不同;应严格做好产前检查,提高对抑郁症高危人群的早期筛选,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做对比研究。方法:对前来我院妇科就诊的1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17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证候特点以及分布规律。结果: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这两种疾病的不同病况进行比较,得出以下三种病况占相应患者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月经不调19.3%和49.1%;痛经45.3%和83.4%;不孕症28.0%和22.3%。结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不孕的比例比在子宫腺肌病患者中的更高,而子宫腺肌病患者中月经不调与痛经的发病率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温脐化湿汤加减对寒湿凝滞型子宫腺肌病(AM)相关疼痛治疗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研究采用病例自身前后对照,观察51例寒湿凝滞型子宫腺肌病患者治疗前后痛经评分、排卵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及疼痛持续时间、慢性盆腔痛(CPP)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月经情况评分、子宫体积大小及局限型子宫腺肌病病灶面积大小,并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结果:经6周期治疗,患者治疗后痛经评分、排卵痛VAS评分及疼痛持续时间、CPP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月经情况评分、局限型子宫腺肌病病灶面积及血清CA125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子宫体积大小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温脐化湿汤可显著改善寒湿凝滞型子宫腺肌病相关疼痛。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发病部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不同发病部位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724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不同发病部位与中医证型之间有相关性。异位发生在卵巢者以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各占22.5%、22.4%;在肌层者以肾虚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占48.5%;盆腔其他部位者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69.7%。结论:在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中医辨证及治疗过程中,应重视不同发病部位对证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中医证候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9,MMP-9)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子宫腺肌病患者60例为AM组,选择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上述两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热郁血瘀证、肾虚血瘀证4个证型,同时给予中医证候评分、MMP-9测定。结果:AM组MMP-9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组中,气滞血瘀证均优于寒凝血瘀证、热郁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等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证候均与MMP-9有明显的相关性(P0.001),其中气滞血瘀证相关性强于其他组。结论:气滞血瘀证是子宫腺肌病最普遍最多见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因素、临床特征、病理特点以及手术方式。方法收集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腺肌病1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手术所见、病理结果及发病相关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病的发病率占同期子宫良性肿瘤的29.6%,临床以月经量多、痛经为主要症状;以子宫均匀性增大如球型或不规则突起为主要形态特征;以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向子宫肌层弥漫性或局限性浸润生长为病理特点;其发病与情志因素、体质及营养状况、既往盆腔手术以及家族遗传等因素相关。结论子宫腺肌病近年来发病率显著增高,在病因、症状、体征、手术和病理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特点,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211例肠易激综合征证候病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乐  卜平  郑新梅  张瑜  李瑶瑶  徐敏 《中医研究》2005,18(11):24-26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病机.方法:采用罗马Ⅱ标准和中医辩证标准,构建证候四诊合参数据库,在SPSS8.0统计软件上处理结果.结果:证候分布与脾相关的占88.2%,与肝相关的占33.2%,与肾相关的只占6.2%.结论:本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与感受寒邪、寒冷和脂餐饮食、精神因素、手术创伤等密切相关;病位在胃、肠,病性上多见虚实夹杂,病机关键是脾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进行研究,揭示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复发性流产的孕前中医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思想,设计中医证候调查量表,采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对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候构成情况及与年龄、流产次数的关联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复发性流产肾虚证占89.1%、脾肾两虚证占10.4%、气血虚弱证占0.5%,各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肾虚证又包含单纯肾虚证以及肾虚夹血瘀等五种亚型。21~27岁年龄组单纯肾虚证占59.6%,脾肾两虚证占13.5%;28~34岁单纯肾虚证47.1%,肾虚夹血瘀证占21.0%;≥35岁单纯肾虚证38.7%,肾虚夹血瘀证占29.0%。结论:复发性流产以肾虚证为主要证型,临床应注意到肾虚证中包含较多的兼夹证(亚型);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虚夹血瘀证增加,在复发性流产的孕前治疗中要考虑到血瘀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部位而导致一种育龄期妇女常见疾病,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交痛、不孕、月经异常等为主要表现。中医药在内异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内异症的证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不仅影响内异症临床治疗,而且严重影响内异症中医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重复性。因此本课题拟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研,初步分析、总结内异症中医证候规律,从而能促进内异症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方法本课题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的设计方法,对患者一般情况、部分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中医证候信息资料进行调查,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探讨内异症中医证候规律特点。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规律的分析,通过对383例内异症患者中医证候的频数分析,删除构成比≤10%的症状指标,得到有意义的症状指标74项,并将这些症状信息作为观察指标。其中项目频率最高的为夹血块,或经行不畅,构成比为84.3%,其次是经行或经前胸胁乳房胀痛,构成比为77.3%,经行腹痛,构成比为73.9%。综合因子分析结果中每个变量的构成比、载荷值,以及聚类分析的分类结果,并结合专业知识及专家建议,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等书籍,将五类证候群命名为气滞血瘀型、气滞寒凝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湿热瘀结型、气滞肾虚血瘀型,其中以气滞寒凝血瘀型病例数最多,占60.6%,其次是气滞肾虚血瘀型,占14.6%,气虚血瘀型占8.9%,气滞血瘀型占8.1%,湿热血瘀占5.7%,单纯血瘀证2例。根据内异症血瘀之病机兼夹证进行证型拆分,统计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肾虚血瘀、气虚血瘀、湿热瘀结各个证型在383病例中的频次,其中气滞血瘀频次最高为324,占比为84,3%,其次为寒凝血瘀证,240例,62.7%。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分析383例内异症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得出内异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特点如下:①结合变量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及专业知识,可得出气滞血瘀证、气滞寒凝血瘀证、气滞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湿热血瘀证为内异症临床常见5种证候,其中以寒凝气滞血瘀最多见。②血瘀证是内异症共有证候。内异症临床多见复合证型,血瘀证兼有气滞、寒凝、肾虚、气虚、湿热;或虚或实或虚实寒热夹杂。③内异症的病因病机为血瘀,气滞血瘀为内异症的临床基础证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探讨小儿咳嗽变异哮喘的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了本院2008年2月~2012年6月间入院治疗的122例小儿咳嗽变异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肺系症状及体征分布情况、患者的证型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在年龄分布上,大部分患儿集中在3~4岁之间,其比例超过了50%;在发病季节上,以春季发病和秋季发病患儿居多,总比例为68.85%;在肺系症状分布上,主要表现为咳嗽、咽红、喷嚏、扁桃体肿大、鼻痒等;在证型分布上主要分成了风寒束肺证、风热挟痰证、肝火犯肺证、肺脾气虚证等4种,其中以肺脾气虚证为最多。结论:小儿咳嗽变异哮喘与年龄和季节等相关因素有关,同时可分为4个基本证候:风寒束肺证、风热挟痰证、肝火犯肺证、肺脾气虚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肌腺病的病因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研究经病理诊断的62例子宫肌腺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中有痛经史39例(62.9%),月经不调48例(77.4%),有妇科手术史43例,21例合并子宫肌瘤,有35例(56.5%)术前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仅9例术前诊断为子宫肌腺病,正确率仅为14.5%。结论: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可能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早期诊断本病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58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相关指标等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低于研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痛经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慢性盆腔痛、COX痛经时间、COX痛经程度、寒凝血瘀证、子宫体积及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血清CA125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在常规西医的基础上给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提高临床效果,同时改善其相关临床指标,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借鉴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朱刚  孙伟  张沙丽 《山西中医》2010,26(11):38-41
目的: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通过临床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研究其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MHD患者中单纯虚证患者较多,占53.7%。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占47.1%(65/138)。(2)该组MHD患者本虚证脾肾气虚证患者年龄小于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兼证中湿热证小于湿浊证(P〈0.05);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透析时间长于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P〈0.05);脾肾气虚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肝肾阴虚证以高血压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气阴两虚证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为主,阴阳两虚证以红斑狼疮、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痛风、肾癌为主。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特点表现为急证、重证较少,而慢证、轻证较多。(2)患者年龄因素、透析时间因素、原发病因素可以影响中医证候分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收集近二十年有关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现代文献,探讨子宫腺肌病的中医辨证和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查阅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收集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医学期刊、学术会议发表和学位论文中有关子宫腺肌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中医证型、治法和药物频数分布进行统计处理,计算各中医证型、治法在总病例数中的出现频率,统计不同中医证型中每味中药的使用频率。结果:本研究共收集文献58篇,文献中的病例数共2952例,处方共59条,包括132味药,30071个药次。其论及的中医证型,血瘀型(46.10%)为首要。其论及的中医治法主要为活血化瘀,消癥散结(46.10%),其次为活血化瘀,疏肝理气(22.33%)。结论:瘀血阻滞下焦是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病机,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理气药、止血药、清热解毒药、补虚药等。临床上子宫腺肌病属于疑难病证,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辨证论治,实施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发病因素、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大肠息肉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中医四诊进行分析,总结该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发病特点及发病因素。结果:大肠息肉在中老年高发(92%);临床症状表现不一,以腹痛腹胀腹泻多见(67.3%);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最高(42%);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高(62%),且不同病理类型与年龄分布有显著差异,其中炎性息肉多发于中年人,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青年人。样本中患者饮食习惯以肥甘厚味为主(78.67%),饮酒是息肉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证型分布以湿郁肠腑证最多见(77.33%),好发于40~60岁年龄段(P0.05),证型分布在各年龄段分布有显著差异,而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提示饮食生活习惯及气候在大肠息肉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中风发病30d内1d~3d、4d~10d及11d~30d 3个时段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规律。方法:4077例缺血中风病例来自全国23家医院,使用中风病证候调查表采集所有患者发病后1d~3d、4d~10d、11d~30d 3个时点的中医症状,根据八五攻关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赋予相应症状分数,每个证候成立标准为分数≥7分,分析缺血中风风证、痰证、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在不同时点的分布特点及规律。结果:中风六大证候的分布为:风证、痰证及血瘀证在3个时点分布的比率分别为79.4%、77.2%、75.5%;2.8%、62.5%、52.8%及81.0%、80.2%、77.3%,火热证、气虚证及阴虚阳亢证3个时点的比率分别为30.9%、29.5%、24.9%;85.1%、83.7%、78.5%及23.90%、22.50%、21.60%,除阴虚阳亢证在3个时点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5种中风证候要素在3个时点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中风中医证候分布为多种证候组合,发病1d~3d期间以3证组合为主,风证、血瘀证、气虚证组合出现最多;4d~10d、11d~30d均以2证组合为主,血瘀证、气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