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ABP)昼夜节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方法纳入60例诊断为T2DM合并EH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仅诊断为EH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再随机抽取3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检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dSBP、n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夜收缩压标准差、夜收缩压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正常组比较,24 h SBP、dSBP、nSBP、24 h 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夜收缩压标准差、夜收缩压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24 h SBP、dSBP、n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DBP变异系数、夜SBP标准差、夜SBP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分别与对照组、正常组及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SBP昼夜差值、DBP昼夜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T2DM合并EH的老年患者夜间血压下降较单纯EH患者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血压变异性增大,单纯EH患者较健康对照组亦明显减少。老年T2DM合并EH患者的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为减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改善体内糖代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5-06-2008-12门诊和病房住院受试者495例,其中男性121例,女性374例,年龄40~79(65.7±10.0)岁,分为对照组(n=113)、EH组(n=199)、T2DM(n=73)及EH+T2D...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DM)、原发性高血压 (EH)及DM +EH时 2 4小时动态血压和脉压的变化特点及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方法 :将 2 45例患者分为DM组 (n =72 )、EH组 (n =96)及DM +EH组 (n =77) ,进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 :DM +EH组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左心室重量显著大于DM组及EH组 (P <0 0 5 )。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 /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 (E/A)值、等容舒张时间 3组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 ,DM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脉压相关 (P <0 0 1) ;EH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收缩压相关 (P <0 0 5 ) ;DM +EH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收缩压及全天脉压相关 (P <0 0 5 )。 3组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患者的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均显著高于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患者 (P均 <0 0 5~ 0 0 1) ,左心室的收缩功能正常患者和异常患者比较 ,2 4小时动态血压和脉压值均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结论 :DM组、EH组和DM +EH组 3组患者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及左心室重量有显著差异 ,左心室重量和血压及脉压的相关性在 3组患者中不完全一致 ,可能与 3组患者体液及压力因素在左心室肥厚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老年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 按有无糖尿病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 ,A组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 ,B组为原发性高血压组 ,进行 2 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 (P <0 .0 1) ;其血压昼夜差值、节律变化、以及夜间心率变化与老年单纯性高血压病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及心率下降幅较单纯高血压患者明显减少 ,提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对患者的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平行比较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节律正常各30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资料,动态血压参数,左室结构,收缩与舒张功能指标。两组的随测血压,白昼血压无显著差异,但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病程较长,24h血压,夜间血压,血压负荷较高,左室重量指数增加,左室舒张功能受损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拟对我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利用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测定其血压昼夜节律,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B型尿钠肽(BNP)测定,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与早期心功能损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24h动态血压(ABPM)变化规律。方法对41例确诊T2DM合并EH的老年患者(甲组)行ABPM检查,分析其变化特点,另设41例老年EH患者作为对照(乙组)。结果甲组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乙组,白天和夜间收缩压(SBP)负荷明显高于乙组(P〈0.01),ABPM呈异常形态者(反杓型,夜间突出和高位平台型等)明显高于乙组(P〈0.01):并发的心脑血管事件与乙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老年T2DM合并EH者发生ABPM昼夜节律消失、血压负荷值增高、异常血压形态以及并发心脑血管事件人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运动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检测2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和运动血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昼夜节律正常(杓型)组(n=182)和非正常(非杓型)组(n=105)。根据运动试验中最大运动量时血压过高反应及恢复期血压恢复缓慢分运动血压正常组(n=85)和非正常组(n=202)。各组间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非杓型组最大运动量时血压值均高于杓型组,运动血压异常组24h、白昼及夜间血压均值高于运动血压正常组。结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运动血压异常,运动血压异常者动态血压值参数增高。  相似文献   

10.
陈晓婕  黄颖  唐文红  田晓芬 《内科》2013,8(3):274-275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2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及139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非杓型比例、晨峰出现频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有效监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及其变化规律和波动情况,通过对其血压的检测有助于疾病治疗方案的调整及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具有晨峰现象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特点。方法对90例血压正常对照者及1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照晨峰数值≥35 mm Hg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特点分为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但20%)与非杓型,非杓型进一步划分为浅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超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20%)、反杓型(夜间不下降,即0%)。结果 1高血压组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者比例(62.8%)较对照组(23.3%)明显升高(P0.05)。2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浅杓型(30.3%)、超杓型(25%)、反杓型(14.5%)特征的患者比例与对照组(10.0%、8.9%、4.4%)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3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者比例在晨峰高血压组内(69.7%)与非晨峰高血压组(48.6%)之间相比升高(P0.05)。4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浅杓型特征的患者比例(30.3%)与非晨峰组(10.8%)相比明显升高(P0.05)。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超杓型(25%)、反杓型(14.5%)特征的患者比例较非晨峰组(24.3%、13.5%)高,但两者无差异(P0.05)。结论晨峰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主要表现为浅杓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 (EH)及糖尿病 (NIDDM)分别是发生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 ,是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研究EH合并NIDDM与动态血压 (ABP)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EH合并NIDDM组 :符合WHO ISH(1 999年 )高血压诊断标准及符合WHO(1 985年 )NIDDM诊断标准[1 ] 的患者 40例 ,男 2 4例 ,女 1 6例 ,年龄 40~ 78(平均59 4)岁。 1 9例为首次诊断高血压 ,2 1例为停用降压药物 3~ 5d观察血压。EH无并发症组 :符合WHO ISH(1 999…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各时段的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0名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仪测量当天血糖谱,包括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午餐前0.5h和午餐后2h血糖、晚餐前0.5h和晚餐后2h血糖、晚10时和次日凌晨3时的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并计算空腹和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71%的患者出现夜间非杓型血压。餐后血糖AUC:非杓型血压组(60.54±29.33)mmol·h/L与杓型血压组(39.72±33.14)mmol·h/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而空腹血糖AUC:非杓型血压组(54.61±46.32)mmol·h/L与杓型血压组(53.11±44.10)mmol·h/L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非杓型血压组(8.81±1.70)%与杓型血压组(8.70±1.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0.20,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可能影响其血压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方法纳入44例诊断为RA合并EH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2例仅诊断为EH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再随机抽取27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组。入组者均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检查。24 h血压水平指标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 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BPV参数包括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D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d 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n DBP-SD)。根据d SBP和d DBP的差值与d SBP的比值判定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间血压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n SBP、n DBP、n SBP-SD和n DBPSD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n SBP-SD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n SBP-SD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存在昼夜节律异常者占95%(42/44),其中反杓型及浅杓型发生率分别为55%(24/44)、41%(18/44);对照组中昼夜节律异常占57%(24/42),均为浅杓型;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RA合并EH的老年患者夜间SBP及DBP的BPV较EH患者明显增大,同时该组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更易出现异常,提示自身调节功能损害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血压负荷的差异。方法入选符合老年高血压1级、2级诊断标准的阴虚阳亢证、痰瘀阻络证及肾虚证的患者共133例,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方法,观察24h血压变化水平,比较分析三个不同中医证型间的血压均值与血压负荷。结果肾虚证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均值明显高于阴虚阳亢证组(P<0.05),肾虚证组白天及夜间收缩压负荷较其他两组均显著增高(P<0.05),肾虚证组夜间舒张压负荷较阴虚阳亢证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肾虚证组血压负荷明显高于痰瘀阻络、阴虚阳亢组,预示着老年高血压肾虚证血压波动更加明显,临床应重视老年肾虚证高血压的稳定性及其靶器官损害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6.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高血压并发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142例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显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62例中,EH并发症者50例,占80.6%,无产发症者12例,占19.4%;在50例EH并发症且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中,脑卒中28例,占56.0%,在36例脑卒中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38例,占77.8%。提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较多见于高血压有交发症者,尤其是脑卒中者。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孙刚  王峰 《高血压杂志》1997,5(3):215-216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高血压病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记录24h血压并分析正常人组(52例)、高血压Ⅰ期(48例)、Ⅱ期(85例)、Ⅲ期(32例)患者白昼与夜间的血压变化。结果I~Ⅲ期患者夜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下降率分别为18%,15%;8%,7%;1%,2%;昼夜节律紊乱Ⅰ期6%,Ⅱ期36%,Ⅲ期84%。Ⅰ期夜间SBP下降率高于正常人组(P<0.05)。结论夜间血压下降率可以做为临床上高血压程度及靶器官受损评估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对998例老年原发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依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超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比较各组认知功能障碍的差异,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血压组MoCA评分均小于杓型血压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高于杓型血压组,P均<0.05;非杓型及超杓型血压组视空间/执行功能、记忆功能减退较杓型血压组更明显(P均<0.05);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2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较血压节律正常的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视空间/执行功能、记忆功能和注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9例高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根据糖负荷后2h血糖(2hPG)水平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减低(IGT)和新发现2型糖尿病(NDM)三组,对三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和糖代谢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GT组24h舒张压负荷显著低于NGT和NDM组(P〈0.05),24hDBP和nDBP显著低于NGT和NDM组(P〈0.05)。NDM组非杓型和反杓型的血压节律发生率明显高于NGT组(P〈0.01)。NGT组的杓型和超杓型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1.21%和9.09%,明显高于NDM组。NDM组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GTIG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压增大与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显著相关,非杓型血压与胰岛素抵抗(IR)显著相关。结论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与运动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运动血压的关系。方法 :检测 30 3例 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血压和动态血压 ,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不同分为杓型组 (n =2 0 0 )和非杓型组 (n =10 3) ,比较两组运动血压各参数 ,并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非杓型组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舒张压和运动后恢复期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杓型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P <0 .0 1或 0 .0 0 1)。②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舒张压存在明显负相关 (γ =-0 40 7、-0 361,P均<0 .0 0 1) ;夜间舒张压下降率与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舒张压、运动后恢复期收缩压存在明显负相关 (γ =-0 499、-0 479、-0 183,P均 <0 0 1或 0 0 0 1)。结论 :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运动血压过度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