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pi-LASIK、PRK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兔Epi-LASIK、PRK术后研究,探讨Epi-LAsIK手术在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减轻方面是否具有优越性及其机制.方法 18只新西兰白兔,双眼分别建立Epi-LASIK和PRK模型,观察术后1周、4周、8周角膜Haze的变化、角膜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变化、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2,TGF-β2)的表达.结果术后1周、4周Epi-LASIK组Hazc(1.07±0.49、3.38±1.26)比PRK组(2.38±1.04、5.00±1.95)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7、Z4=-2.41,P均<0.05),8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8=-0.96,P0.05);组织形态学:Epi-LASIK组角膜上皮细胞的紧密性,角膜上皮基底膜的完整性、上皮与基质黏合程度,胶原排列规则性比同时间段PRK组都具有优越性;Epi-LASIK、PRK角膜上皮TGF-β2表达:1周、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周Epi-LASIK组表达比PRK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P<0.05);1周、8周Epi-LASIK、PRK角膜基质TGF-β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周Epi-LASIK表达比PRK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结论Epi-LASIK手术在减轻Haze方面较PRK具有优越性,其上皮瓣的保留对减少Haze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建华  郑磊  陈倩  鞠燕  王红英 《眼科研究》2005,23(2):121-124
目的通过检测角膜肌成纤维细胞(MFB)特征性标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探讨PRK和LASIK后早期角膜细胞的增生情况以及对角膜透明度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A组,右眼行PRK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B组,右眼行LASIK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3、10、20、35d取兔眼角膜,部分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另一部分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检测成纤维细胞骨架的特征性标志α-SMA的表达,并计数成纤维细胞活化数量。结果PRK组术眼上皮细胞增生明显,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多,基质浅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上皮下α-SMA表达明显,表达量与上皮增生数量有关。LASIK组术眼仅角膜瓣周边区域上皮增生,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无明显紊乱,少量活化的成纤维细胞,角膜瓣边缘可见α-SMA表达。两组中的非手术眼均未见α-SMA表达。结论PRK去除了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术后上皮及浅基质层细胞增生明显,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新生胶原排列不规则,是导致角膜透明度下降的原因。LASIK术后角膜结构的完整性保持较好,除角膜瓣边缘外,其余部位无明显上皮增生,成纤维细胞活化数量少,手术区界面组织增生轻微,术后角膜保持透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MMC)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后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0只兔随机取1只眼行PRK并术中使用0.02%MMC为PRK MMC组,另1只眼仅行PRK设为PRK组,2只兔设为正常对照组.观察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程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角膜细胞.结果 术后1周,1、2、3个月角膜haz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2、3个月PRK MMC组与PRK组TUNEL染色、α-SMA阳性细胞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眼局部应用0.02%MMC溶液可促进活化的角膜基质细胞凋亡,减轻PRK术后haze.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角膜基质飞秒激光扫描后Ki-67、转化生长因子β_2及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探讨角膜基质内扫描后角膜创伤愈合反应机制.方法 20只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编号,35只眼用60 kHz Intralase飞秒激光进行角膜基质内扫描(其中5只兔只做右眼),未手术的5只左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激光参数为:点/线间距10.μM,扫描直径8.5mm,扫描能量1.3μl,扫描深度为135μm,不进行角膜边缘切削.术后在30 min、1 h,2h、1个月和3个月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的透明程度.分别在术后1 d,3 d、1周、1个月和3个月各取6只术眼的角膜组织,做免疫印迹法蛋白定量检查,各时间点取1只术眼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别观察Ki-67、TGF-β_2:及α-SMA 的表达情况.用两组完全随机化设计资料均数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免疫印迹法蛋白定量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Ki-67在基质扫描后第1天开始表达增加(0.0670±0.0008),扫描后3 d达最高峰(0.6923±0.0051),随着时间推移其表达逐渐减少,但直至术后3个月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2,57.22,43.26,39.78,18.35;P<0.05).TGF-β_2(t=0.933,0.856,0.934,0.970,1.132)及α-SMA(t=1.126,1.235,0.993,1.175,1.211)在术后各时间点的表达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基质内飞秒激光扫描后Ki-67表达增加,角膜基质细胞活化、增殖;TGF-β_2被完整的角膜上皮所屏障,活化和增生的角膜基质细胞没有向肌成纤维母细胞转化,损伤修复愈合过程中无haze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影响。方法 选取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64只(64眼),随机分为28 μmol·L-1罗格列酮组、14 μmol·L-1罗格列酮组、1 g·L-1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生理盐水组、单纯PRK组,每组16只(16眼)。均行右眼PRK手术,术后分别给予28 μmol·L-1罗格列酮、14 μmol·L-1罗格列酮、1 g·L-1DMSO+生理盐水滴眼,单纯PRK组未作任何特殊处理。术后各组用裂隙灯观察并比较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分别于PRK术后7 d、28 d比较各组haze情况并行眼前节照相;每组分别于PRK术后7 d、28 d分批处死8只兔,取角膜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比较各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的表达。结果 PR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K术后7 d、28 d,各组haze分级及TGF-β1、α-SMA、MMP-2的表达情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28 μmol·L-1罗格列酮组haze最轻,14 μmol·L-1罗格列酮组其次,明显轻于1 g·L-1 DMSO+生理盐水组及单纯PRK组,除1 g·L-1DMSO+生理盐水组及单纯PRK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PAR-γ受体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兔PRK术后haze有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可能由TGF-β1/Smad通路介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定量检测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leusis,LASIK)术后角膜中的表达水平,探讨SP在PRK术后组织愈合中的作用。方法12只新西兰白兔,左眼行PRK,右眼行LASIK,手术均按近视-4.00D施行,切削光学消融直径6mm,切削深度80μm,于术后1个月取角膜组织,提取总RNA,逆转录cDNA,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角膜组织SP的表达水平。结果PRK与LASIK术后角膜组织SP表达水平不同,PRK术后SP mRNA平均相对含量为0.024120±0.002681(SP/β-actin),LASIK术后平均相对含量为0.002500±0.000353(SP/β-actin),PRK术后明显高于LASIK术后,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PRK和LASIK术后角膜组织中SP表达水平不同,SP在PRK术后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增高,可能参与调控PRK术后组织的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住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使用SBK和LASIK 2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大于-6.00 D的近视眼患者95例(95眼),术中测量角膜基质床厚度及角膜瓣厚度并进行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检查并记录裸眼视力、屈光状态、角膜情况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SBK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8.23 ±11.63)μm,LASIK组为(143.89±21.65)μm,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3.321,P=0.000).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裸眼视力≥1.0者SBK组分别占95.9%、93.9%、91.8%和91.8%,LASIK组分别占91.3%、93.5%、87.O%和84.8%;屈光度在±0.50 D之间者SBK组分别占69.4%、73.5%、79.6%和83.7%,LASIK组分别占63.O%、67.4%、69.6%和6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428、0.422、1.263、3.428,P=0.513、0.516、0.261、0.064).SBK组1例出现轻微角膜上皮下混浊,LASIK组2例出现屈光回退.SBK组泪膜破裂时间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SBK组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为(323.27±20.57)μm,LASIK组平均为(295.74±14.58)μ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0,P=0.038).术后12个月时角膜后表面Diff值SBK组为(0.037±0.011)mm,LASIK组为(0.050±0.012)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242,P=0.390).结论 SBK组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LASIK组相同,SBK组术后早期的裸眼视力及12个月时屈光状态优于LASIK组,而治疗后保留的角膜基质更多,干眼恢复更快,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对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行LASIK手术的患者38例(76眼)和行SBK手术的患者41例(73眼),采用德国WaveLight公司角膜地形图仪(Allegretto Topolyzer)搜集这些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地形图数据,转换得到像差数据,以Zemike多项式形式表示高阶像差.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术后所有眼裸眼视力>0.8.LASIK手术前后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13)、慧差(|Z|13)、三叶草像差(|Z|33)、球差(Z04)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10.201、2.990、-8.525、-2.140、-16.736,P<0.01); SBK组相应的像差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t=12.840、2.899、-12.518、-2.944、-23.854,P<0.01).LASIK组和SBK组Z13,Z-13,|Z|13,|Z|33手术前后变化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和SBK手术均会增加角膜高阶像差,但两种手术对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Epi-LASlK、PRK两种术式,探讨上皮瓣保留对早期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兔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PRK模型,检测术后角膜基质炎性细胞数量、角膜基质细胞数量、白细胞介素1(IL-1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2)的表达来探讨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结果 Epi-LASIK术后1 d、3 d角膜基质炎性细胞数量明显比PRK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LASIK术后1 d、3 d角膜基质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i-LASIK、PRK角膜上皮层TGF-β2、IL-1β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pi-LASIK术后1d、3 d角膜基质TGF-β2、IL-1β表达明显比PRK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i-LASIK由于上皮瓣的物理屏障作用,减轻了Epi-LASIK术后早期角膜创伤的过度反应,有利于其正常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高中度远视的预测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LASIK和PRK2组,设计每组兔右眼为 5.00D,左眼为 8.00D,应用LASIK和PRK进行预期矫正度的激光切削.分别于术前、术后3,14,30,60,90,180d对术眼进行角膜地形图和裂隙灯检查和记录,同时每组随机处死1只兔子,取角膜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术眼均无并发症,LASIK组右眼和左眼术后180d的角膜中央曲率变化为( 4.561±0.67)D和( 8.59±0.83)D,PRK组右眼和左眼术后180d的角膜中央曲率变化为( 4.56±0.80)D和( 7.33±0.98)D.术后3~30d均有回退现象(P<0.05),180d时已基本稳定(P<0.05).LASIK组和PRK组比较,在 5.00D范围内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 8.00D范围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病理损伤后LASIK与PRK的愈合过程相同.结论:LASIK与PRK治疗远视均具有安全性.LASIK对高度远视治疗的效果与可预测性优于PRK.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2,TGF-β2)对体外培养的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uman Tenon fibroblasts,HTFs)生物学行为及表达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的影响.方法 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原代HTFs,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波形蛋白和角蛋白.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GF-β2对HTFs细胞的促增殖作用,RT-PCR检测TGF-β2作用前后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ILK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α-SMA、ILK、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α-SMA、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检测结果显示,TGF-β2作用48 h、72 h,5.0 μg· L-1及10.0 μg· L-1诱导下的OD值显著高于0.1μg·L-1、1.0 μg·L-1组及空白对照组(均为P<O.05),5.0 μg·L-1及10.0 μg·L-1作用48 h及72 h的OD值显著高于24 h(均为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5.0μg·L-1TGF-β2诱导48 h后,α-SMA mRNA及ILK mRNA水平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ILK、α-SMA及E-cadherin在空白对照组和5.0 μg· L-1TGF-β2处理组均有表达,但TGF-β2能够明显上调三者的表达,5.0 μg·L-TGF-β2处理48 h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TGF-β2处理组α-SMA、E-cadherin均有荧光表达,其中oα-SMA表达在细胞质中,而E-cadherin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结论TGF-β2可以诱导体外培养HTFs增殖,转分化及黏附性增强,同时促进ILK的高表达,提示ILK在青光眼术后瘢痕化过程中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薄角膜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对兔角膜组织愈合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3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各16只,一组右眼行超薄角膜瓣LASIK,另一组右眼行LASEK,左眼对照.两组兔眼均行-10.00 D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情况,术后1、3个月取两组兔激光切削区角膜分别进行光镜、透射电镜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其中表达水平.RT-PCR结果采用灰度扫描,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超薄角膜瓣LASIK组术后角膜愈合反应轻、恢复快,角膜保持透明,无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发生.LASEK组术后角膜愈合反应重,恢复慢,1个月时角膜发生1级haze(62.5%)和2级haze(37.5%),3个月时发生0.5级haze(43.75%)和1级haze(56.25%).术后1、3个月超薄角膜瓣LASIK组和LASEK组角膜前基质内均有Ⅲ型胶原、FN和TGF-β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但LASEK组的表达明显增强(t=18.47,11.98;P<0.01);两组间Ⅰ型胶原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t=0.72,0.36,0.47,2.38;P>0.05).超薄角膜瓣LASIK组术后3个月Ⅰ型胶原、Ⅲ型胶原、FN、TGF-β1 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2,1.54,-0.83;P>0.05).结论 动物实验提示,模拟高度近视治疗的超薄角膜瓣LASIK术后角膜组织愈合反应明显优于LAsEK术后.(中华眼科杂志,2009,45:594-60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白藜芦醇(RSV)对碱烧伤小鼠角膜纤维化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健康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RSV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RSV组小鼠右眼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左眼不做任何处理。RSV组小鼠用2 g·L-1RSV溶液滴眼,模型组小鼠用相同剂量的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滴眼,连续滴眼 21 d。正常对照组小鼠不做碱烧伤和滴眼干预。碱烧伤后21 d,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角膜混浊情况,对角膜混浊程度进行评分;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角膜组织结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Ⅲ型胶原纤维蛋白α1链(COL3A1)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SMA、COL3A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碱烧伤后21 d,RSV组小鼠角膜混浊评分为(2.25±0.89)分,明显低于模型组[(3.25±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角膜基质中细胞增多,给予RSV干预后细胞相对减少。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SV组小鼠角膜组织中α-SMA和COL3A1的表达均弱于模型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RSV组小鼠角膜组织中TGF-β1(0.60±0.17)、α-SMA(0.27±0.05)、COL3A1(0.49±0.2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TGF-β1(1.48±0.50)、α-SMA(0.55±0.18)、COL3A1(1.32±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在小鼠角膜碱烧伤中,RSV可以有效抑制角膜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及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减少COL3A1沉积,从而抑制角膜的纤维化反应,进而减轻角膜混浊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FS200制瓣辅助的LASIK(FS-LASIK)和角膜板层刀制瓣的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像差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34例(68眼)应用FS200飞秒激光制瓣(FS组)患者和45例(90眼)M2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SBK组)患者纳入研究.术前及术后1、3个月分别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并采用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术眼进行眼前节扫描获得三维图像,通过内置分析软件获取瞳孔直径为6 mm的角膜总高阶像差(HOA)、球差(C40)、水平彗差(C31)、垂直彗差(C3-1)和水平三叶草(C33)、斜向三叶草(C3-3)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FS组角膜HOA、C40、C3-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11、12.356、11.843,P<0.01);SBK组角膜HOA、C40、C3-1、C31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F=46.601、38.627、10.874、11.727,P<0.01).术后1个月时SBK组HOA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F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3,P<0.05),术后3个月仍有同样趋势(t=2.998,P<0.05).术后1个月时2组患者角膜球差均有增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0,P>0.05),而3个月时FS组有所恢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6,P<0.05).2组三叶草像差(C33、C33)均较术前增加,术后1、3个月斜向三叶草(C3-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S-LASIK和SBK均可造成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的增加,但FS-LASIK角膜总高阶像差和球差的增幅比SBK小,在提高视觉质量方面飞秒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虹膜定位引导的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 SBK)和虹膜定位引导的超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疗效。
  方法:超高度近视患者行虹膜定位引导的SBK治疗的患者32例64眼,行虹膜定位引导的超薄瓣LASIK治疗的患者42例84眼,年龄22~35岁,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9.00~-11.00D,随访6mo观察两术式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视力( UCVA)、屈光状态、裂隙灯检查、残余角膜基质床厚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角膜瓣厚度并发症。
  结果:术后随访6mo,UCVA≥1.0者SBK组为93.8%,超薄瓣LASIK组为92.9%,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残余屈光度在±0.50 D以内者SBK组为89.1%,超薄瓣LASIK组为84.5%,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BK组角膜后表面 Diff 值为0.046±0.012μm,超薄瓣LASIK组为0.056±0.015μm,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SBK 组角膜中央残余基质厚度为328.6±14.7μm,超薄瓣LASIK组为301.2±21.6μm,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3.127, P=0.001);SBK 组、超薄瓣LASIK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 BUT )分别为11.38±4.02 s和17.81±4.89s,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虹膜定位引导的SBK和超薄瓣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效果,与LASIK相比SBK制作角膜瓣的预测性更好,可以降低医源性圆锥角膜发生的概率;术后干眼症状轻、恢复更快,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来说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5月到2011年5月行准分子激光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80例,其中行SBK 手术患者40例(80只眼),行传统LASIK手术患者40例(80只眼).分别于术后1 d、1 w、2 w、1 m、3 m随访观察视力、屈光度、角膜瓣愈合情况及角膜基质厚度.结果 观察术后1 d、1 w、2 w、1 m、3 m,裸眼视力≥1.0者,SBK组分别与80%、87.5%、92.5%、92.5%、92.5%;LASIK组分别占82.5%、85%、90%、97.5%、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屈光度在±0.50 D之间,SBK组分别占77.5%、82.5%、85%、85%、85%;LASIK组分别占72.5%、80%、87.5%、87.5%、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角膜瓣愈合情况均良好,角膜瓣边缘贴附紧密,均未发现角膜上皮植入及HAZE现象.术后SBK组角膜基质平均厚度为(436.9±28.06) μm; LASIK组角膜基质平均厚度为(404.15±27.8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与LASIK相同,安全性明显优于LASIK.SBK术后角膜基质保留更多,扩大近视的矫治范围,有助于高度近视或(和)角膜薄的患者以及二次手术矫治屈光回退提供机会.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7.
PRK和LASIK对非接触眼压计测量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PRK和LASIK手术前后非接触眼压计 (NCT)测量值的改变及其与切削深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不同屈光度患者 673只眼 (PRK 3 2 5眼、LASIK 3 48眼 )术前、术后 3、 6、 12个月的眼压、角膜厚度及切削深度 ,应用统计学方法检验 ,并对眼压改变值与术中角膜切削深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后角膜厚度随屈光度增加而变薄 ,LASIK组大于PRK组 :NCT测量值均明显低于术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LASIK组与PRK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一年眼压下降值与术中角膜切削深度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 :PRK组r =0 2 85 6,LASIK组r =0 2 5 3 8。结论 :PRK和LASIK术后NCT测量结果下降 ,角膜变薄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剂量的TGF-β1对角膜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具有不同影响,从而影响瘢痕形成的程度.既往研究多集中于高质量浓度TGF-β1对二维培养的角膜基质细胞的影响,而低质量浓度TGF-β1对角膜基质细胞ECM合成的影响鲜见研究.目的研究低质量浓度TGF-β1对体外三维培养的角膜基质细胞生长状况及ECM合成的影响. 方法 采用两步胶原酶消化法从新鲜牛眼中分离牛角膜基质细胞并置于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基,利用Pellet体外三维培养模型对牛角膜基质细胞进行培养.将细胞分为0.25 ng/ml TGF-β1+5% FBS组和0.50 ng/ml TGF-β1+5% FBS组,分别于培养后48 h、1周、2周、3周观察Pellet培养模型的形态变化.于培养后3周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Pellet培养模型进行常规组织形态学检查,采用钙黄绿素-AM/碘化丙啶法(Calcein-AM/PI法)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检查角膜基质细胞的死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Ⅰ型胶原(Col Ⅰ)和ColⅢ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角膜蛋白(KERA)mRNA和基膜聚糖(LUM)mRNA的表达.结果 培养后48 h、1周、2周和3周Pellet细胞均成团生长.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Pellet球内均有大量红色淡染的胶原纤维以及大部分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和少量坏死的成纤维细胞,坏死细胞可见细胞形态破坏,呈均质红染,且0.25 ng/ml TGF-β1+5% FBS组和0.50 ng/ml TGF-β1+5% FBS组培养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0.25 ng/ml TGF-β1+5% FBS组和0.50 ng/ml TGF-β1+5% FBS组细胞死亡率分别为(33.60±1.65)%和(30.90±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4,P=0.887).0.25 ng/ml TGF-β1+5%FBS组Pellet培养模型中α-SMA、FN、ColⅢ蛋白表达量均低于0.50 ng/ml TGF-β1+5% F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α-SMA=4.622,P=0.010;tFN=2.973,P=0.040;tCol Ⅲ=7.845,P<0.001),0.25 ng/ml TGF-β1 +5% FBS组Col Ⅰ的表达量明显高于0.50 ng/ml TGF-β1+5% F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olⅠ=4.022,P=O.016).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0.25 ng/ml TGF-β1 +5% FBS组ColⅢ/Col Ⅰ比值均低于0.50 ng/ml TGF-β1+5%F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mRNA=-3.039,P=0.038;t蛋白=3.215,P=0.032).培养后48 h、1周、2周Pellet培养模型中KERA mRNA和LUM mRNA均呈阳性表达,0.25 ng/ml TGF-β1+5% FBS组LUM mRNA相对表达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0.50 ng/ml TGF-β1 +5% FBS组LUM mRNA相对表达量于培养后1周时达峰值.2个组Pellet培养模型中KERA mRNA相对表达量均在培养后1周达峰值. 结论 低剂量的TGF-β1既能够维持Pellet体外三维培养模型中角膜基质细胞的生长并合成ECM,也使ECM组成成分的合成倾向于正常状态,以减少瘢痕化修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低度近视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 leusi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中低度近视患者108例216眼,前瞻性、随机性为其1眼行SBK手术,其对侧眼行LASIK手术,术前及术后1wk;1,3,6mo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分析比较SBK和LASIK两组间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经配对t检验,SBK组和LASIK组术前术后,术后各时间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时期两组间角膜后表面高度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BK和LASIK手术对中低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然光暴露对单眼远视离焦幼年恒河猴正常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损伤后角膜组织潜在的光损伤作用。

方法:选取12只2月龄恒河猴,行右眼PRK,矫正度数为-4.0D,制作单眼远视离焦近视动物模型。幼猴体质量和性别均衡配对后分为两组:人工照明组(AL组,n=6)和自然光组(NL组,n=6)。两组幼猴饲养于同一人工照明条件室内饲养环境,NL组幼猴每天9:00~11:00和15:00~17:00于室外随单笼接受自然光照射。PRK术后裂隙灯检查比较两组PRK眼角膜愈合及haze形成情况; PRK术后50d,每组各取4只幼猴双眼泪液,采用蛋白质芯片法检测泪液11种细胞因子含量。PRK术后180d取角膜组织,分别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组织结构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β1和α-SMA表达;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以及采用羟胺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分别测定角膜上皮细胞SOD和MDA含量。

结果:PRK术后NL组PRK眼出现一过性haze,术后40d两组haze分级评估有差异(P=0.015)。PRK术后50d,两组PRK眼泪液EGF和TGF-β1含量均有差异(P=0.045、0.038),两组间对侧眼均无差异(P>0.05); 且AL组、NL组组内泪液TGF-β1水平有差异(P=0.003、0.036)。术后180d,两组双眼角膜组织形态学一致; 角膜组织内各层偶见细胞凋亡染色,且无明显TGF-β1和α-SMA表达; 两组PRK眼和对侧眼角膜上皮细胞SOD活力和MDA含量均无差异(P>0.05)。

结论:自然光照射量可加剧幼猴PRK术后角膜组织修复反应,但远期未对角膜组织造成不可逆病理组织学改变,对正常的幼猴角膜组织无明显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