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斜视性弱视猫视皮层21a区神经元眼优势改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从细胞功能水平检测斜视性弱视猫纹外视皮层 2 1a区神经元眼优势的变化 ,探讨斜视性弱视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 市购幼猫 9只 ,随机分成 2组 :斜视性弱视组 5只、对照组 4只。斜视组于 4周龄时行右眼外直肌断腱术 ,经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确定形成弱视后行细胞电生理检测。给予正弦光栅刺激 ,微电极记录 2 1a区神经元的放电水平 ,比较 2组动物视皮层神经元的双眼性和眼优势。结果 斜视性弱视组 2 1a区双眼细胞比例较正常组下降 (P <0 .0 0 1) ,神经元眼优势分布向非偏斜眼转移 (P <0 .0 0 1) ,非偏斜眼驱动的单眼细胞比例达到 70 % ,而斜视眼驱动的单眼细胞比在 5 %左右。结论 斜视性弱视的病理缺陷在纹外视皮层表现更为严重 ,2 1a区较初级视皮层发生了神经元眼优势分布的转移。这为斜视性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猫斜视性弱视治疗前后视皮质17区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斜视性弱视猫治疗前后视皮质 (VisralCortex ,VC) 17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改变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与视觉发育可塑性的联系。方法 普通 4周龄家猫 18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斜视组和斜视治疗组 ,每组各 6只 ,后两组 4周龄时行右眼外直肌切断术 ,术后 4周经P -VEP检测确定形成弱视后立即将治疗组 6只猫行对侧眼睑暂时缝合。三组猫全部于 12周龄处死 ,取右脑半球VC17区脑组织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 17区NGF免疫阳性细胞密度。结果 斜视组与正常组相比 :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P <0 0 5 ) ,P -VEP的P1波潜时延迟 ,波幅降低 ;治疗组和斜视组相比 ,免疫阳性细胞增加 (P <0 0 5 ) ,P1波潜时缩短 ,波幅增大。结论 斜视性弱视猫VC17区NGF表达特性发生改变 ,通过遮盖对侧眼 ,增加弱视眼的视觉信息输入量 ,NGF表达增加 ,和P -VEP的改变相符合 ,遮盖治疗使实验猫弱视眼的视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NGF作为一种细胞功能的调控因子 ,在视觉系统发育的可塑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斜视性弱视猫视皮质17区c-fos mRNA在治疗前后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检测斜视性弱视猫视皮质c—fosmRNA在治疗前后的表达变化,探讨生后关键期内,弱视猫视皮质神经元的兴奋性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 正常幼猫15只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和斜视组共9只,于4周龄时行眼外直肌切除术造成人工斜视,经图影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确定形成弱视后,治疗组3只猫于术后4周缝合对侧眼。正常对照组6只。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15只猫的c—fosmRNA在不同时限的表达状况,并同时纪录P—VEP的变化。结果 斜视猫视皮质的阳性染色细胞较正常猫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阳性染色细胞较治疗前有显著性的增加,与图象例转视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u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RVEP)反应的视皮质神经元的兴奋性变化大体一致。结论 测定c—fosmRNA的改变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进一步证实弱视电生理学和形态学改变的基础,可以作为评价视皮质功能状态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斜视性弱视猫视皮层突触活性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视性弱视是临床常见弱视类型,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本研究采用突触计量学方法,希望从突触水平进一步获得斜视性弱税高级视觉通路上存在损害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发育不同时限视皮层17区神经元5-HT2c受体(5HT2cR)的表达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斜视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以5-HT2cR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发育不同时限8只正常发育猫、8只斜视猫视皮层17区5-HT2cR的表达。定量比较正常发育猫与斜视猫视皮层17区5-HT2cR在生后第3周、6周、9周和6月龄的表达差异。结果正常发育猫视皮层各层均可见5-HT2cR染色阳性细胞。其中,II~I V层信号相对较强,V~VI层表达信号较弱。5-HT2cR的表达在生后第6周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6月龄猫5-HT2cR表达与9周龄猫接近。与正常猫相比,斜视猫5-HT2cR表达水平下降,6周、9周和6月龄斜视猫5-HT2cR表达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5-HT2cR是调控视觉发育敏感期及其可塑性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剥夺性弱视猫治疗前后视皮质 ( visual cortex,VC) 17区 Fos蛋白表达的变化 ,探讨弱视治疗前后其神经元功能状态变化与 Fos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幼猫4周龄时缝合右眼眼睑建立剥夺性弱视模型 ,并在 8周龄时打开右眼 ,缝合左眼进行遮盖治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治疗前后视皮质 17区 Fos蛋白免疫阳性细胞密度的变化。结果 同年龄段的剥夺组较正常对照组免疫阳性细胞减少 ( P<0 .0 5 )。治疗组较剥夺组 ( )免疫阳性细胞增加 ,但仍低于正常组 ( ) ( P<0 .0 5 )。结论 剥夺性弱视猫 VC17区 Fos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并可通过缝合对侧眼改善。Fos蛋白法对检测视皮质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具有一定敏感性 ,可以成为衡量弱视 VC兴奋性状态与形态学定位相结合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7.
斜视性弱视猫视皮层17区神经元眼优势及空间特性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从单细胞功能角度探讨斜视性弱视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扫描正弦光栅刺激 ,应用微电极检测 8只正常猫组、9只斜视性弱视猫组纹状皮层细胞的放电水平 ,研究斜视性弱视猫皮层细胞的双眼性、眼优势及其空间特性的改变。结果 斜视性弱视组细胞数为 76 ,正常组为 83,斜视性弱视组皮层双眼细胞较正常组减少 (P <0 .0 5 ) ,眼优势未发生转移。与对侧眼相比 ,斜视性弱视弱视眼驱使皮层细胞的最优空间频率 (正常2 4 9± 0 .4 5 ,斜视组 0 .90± 0 .12 )、高端截止空间频率 (分别为 6 .19± 1.0 7,3.4 9± 0 .5 1)下降 (P <0 .0 0 1) ,两眼时间频率调谐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斜视性弱视可能与两眼间异常相互作用以及弱视眼驱使皮层细胞的空间特性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VIP在剥夺性弱视猫视皮层17区的定位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检测VIP在单眼剥夺性莲 层17区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弱视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PA法对7例正常猫和8例单眼剥夺性弱视猫视皮层17区免疫阳性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进行定位,并定量研究其变化。结果 在单眼剥夺猫剥夺侧17区的4层VIP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单眼剥夺可造成剥夺侧视皮层17区剥夺眼相应支次的VIP表达下降,从而促进弱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左旋多巴对弱视猫视皮质区神经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对剥夺性弱视猫视皮质神经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正常组猫2只,弱视组猫、弱视服药组猫各4只.剥夺性弱视猫模型制作为14周.弱视服药组猫服息宁(左旋多巴/卡比多巴)40mg/kg,每日3次,连服8周.将3组猫处死后,切取双侧视皮质17区组织,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光镜下弱视组猫视皮质与正常组猫相比较,均显示神经元体积变小,胞浆突起消失或变短;而弱视服药组猫视皮质神经元与弱视组比较,3/4送检标本的神经细胞形态与正常组的形态基本相同,另1/4标本有轻度改善.电镜下弱视组猫视皮质神经细胞全部显示早期类凋亡的改变,特点为核染色质呈碎粉末状,细胞核变形,胞浆减少,粗面内质网池呈囊性扩张,有髓神经髓鞘板层囊状分离等;弱视服药组猫视皮质中有2/3标本未显示有早期类凋亡,神经细胞的形态接近正常,余1/3标本显示轻度早期类凋亡.结论通过观察服用息宁前后弱视猫视皮质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显示左旋多巴具有激活和重塑神经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Yin Z  Yu T  Chen L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72-475,W001
目的 研究不同发育阶段斜视猫视皮层神经元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受体亚基 1(N methyl D aspartatereceptorsubunit 1,NMDA R1)在超微结构水平的表达与变化。方法 幼猫 11只 ,其中 6只猫在 2周龄行 1只眼外直肌断腱术产生单眼内斜。依动物处死时的年龄分为 3组 :3周龄组(斜视手术后 1周 ) ,2只正常和 2只斜视幼猫 ;5周龄组 (斜视手术后 3周 ) ,2只正常和 2只斜视幼猫 ;成年组 (6月龄 ) ,1只正常和 2只斜视性弱视猫。 3组动物均取初级视皮层组织进行冰冻切片 ,NMDA R1单克隆抗体标记后 ,分Ⅱ~Ⅲ层、Ⅳ层及Ⅴ~Ⅵ层各为一个区块行常规电镜染色切片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电镜下分析 32 8个视皮层神经元 ,发现 3组正常猫的视皮层神经元NMDA R1标记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斜视猫 (χ2 =4 2 8,4 4 1,4 89;P <0 0 5 )。 (2 )共计数 132 0个NMDA R1阳性突触 ,显示正常猫发育过程中 ,视皮层Ⅱ、Ⅲ层神经元细胞膜上的NMDA R1受体突触数多于Ⅳ~Ⅵ层 ,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F =3 2 8,P <0 0 5 ) ;斜视猫视皮层神经元细胞膜上的NMDA R1受体突触数 ,3周龄组与正常幼猫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F =0 17,P >0 0 5 ) ,5周龄组和成年组均较正常猫组显著减少 (F =2 6 94 ,4 7 0 1;P <0 0 0 1)。结论  (1)正常猫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视觉形成关键期内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初级视皮质17区中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1)的表达规律及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为临床上揭示弱视的病理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对照同期动物实验。方法是建立大鼠单眼形觉剥夺弱视模型,经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测证实造模成功后,与正常对照组大鼠一起灌注、固定、取材、做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观察,摄像显微镜分层照相,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弱视眼对侧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与正常对照组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和弱视眼同侧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相比,mGluR1阳性着色神经元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层之间3组分别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电镜结果显示:弱视眼对侧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可见部分神经元胞质轻度水肿,线粒体嵴和膜融合或消失,排列紊乱,粗面内质网脱颗粒显像明显,核膜皱缩。正常对照组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和弱视眼同侧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神经元胞核正常,核膜完整,线粒体嵴规则,高尔基体发达,粗面内质网发达。结论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mGluR,的表达与正常相比减少。弱视眼对侧大脑视皮质17区Ⅳ层部分神经元发生形态改变,可能与视觉神经冲动传入减少致神经元萎缩所致。形觉剥夺致神经冲动传入减少,视皮质17区Ⅳ层mGluR,表达减少,突触可塑性变化,致神经元发生萎缩可能是弱视发病机制之一。(中华眼科杂志,2008,44:67—71)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证实,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能够增强多种神经元的存活能力,影响神经元的分化,参与视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并在视路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CNTF与视觉发育期弱视形成问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检测CNTF在形觉剥夺性弱视猫大脑视皮层中的表达及其与弱视眼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4周龄清洁级健康家猫12只,按配对比较法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和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猫采用单眼(右眼)上下睑缘缝合法建立形觉剥夺性弱视模型,眼睑缝合16周后利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鉴定弱视造模是否成功。然后在猫过度麻醉下沿垂直脑矢状轴切取两侧视皮层组织块制备成标本,用Nissl染色法观察视皮质中神经元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个组猫大脑视皮层17区CNTF在视皮层I~Ⅵ层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研究。结果P—VEP结果显示,与正常猫相比,剥夺眼P—VEP检查P1波振幅明显下降[(6.11±1.56)μV vs.(11.42±1.92)μV,隐含时明显延长[(75.77±9.83)ms vs.(58.56±7.17)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72、3.464,P〈0.05),证实剥夺眼已产生弱视。Nissl染色表明,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视皮层神经元数目较正常组减少,细胞变圆、体积变小、细胞质突起变短,部分细胞核变小、变暗,Nissl小体的表达不如正常组清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正常组和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视皮层17区Ⅰ~Ⅵ层均可见CNTF免疫阳性神经元存在,而以Ⅱ~Ⅳ层表达量较多。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视皮层17区Ⅱ~Ⅳ层的CNTF阳性细胞数较正常组明显下降[Ⅱ层:(95.93±8.24)个vs.(116.25±6.52)个;Ⅲ层:(102.65±7.45)个vs.(125.23±8.21)个;Ⅳ层:(110.65±6.85)个vs.(139.54±4.26)个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37、4.989、8.773,P〈0.05);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视皮层17区Ⅱ~Ⅳ层的CNTF阳性细胞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Ⅱ层:106.98±8.86vs.138.65±6.38;Ⅲ层:109.56±8.69vs.149.59±8.55;Ⅳ层:116.65±9.52vs.155.76±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05、8.043、6.986,P〈0.05),而2个组视皮质17区Ⅰ、Ⅴ、Ⅵ层CNTF阳性细胞数和细胞灰度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TF在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猫大脑视皮层17区表达下降,可能参与弱视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苏庆  韩松  郗平  李俊发  傅涛 《眼科研究》2014,(5):388-391
背景 视觉发育可塑性与弱视治疗时间和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synapsin(突触素)作为一种突触前特异性蛋白家族,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的作用尚未明确. 目的 动态观察正常小鼠视皮层内synapsin蛋白表达水平(T-synapsin)及其磷酸化水平(p-synapsin)随生长和发育发生的量的变化.方法 选用清洁级健康新生C57BL/6小鼠42只,分别于出生后第7、14、21、28、35、42、60天取左右两侧视皮层,每个时间点选6只小鼠.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不同鼠龄小鼠视皮层内不同亚型synapsin的表达量及其位点1的磷酸化水平. 结果 正常C57BL/6小鼠视皮层中synapsin的表达随生长和发育发生动态变化,出生后第7、14、21、28、35、42天,小鼠视皮层中T-synapsin Ⅰ a/b的表达量分别为成年小鼠(出生后第60天,P60)表达量的(21.32&#177;3.27)%、(56.27&#177;10.18)%、(77.05&#177;10.05)%、(83.75&#177; 10.52)%、(94.69&#177;11.46)%和(98.75&#177;5.86)%,不同鼠龄小鼠视皮层中T-synapsin Ⅰ a/b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538,P<0.001),其中P7、P14、P21、P28组表达量明显低于成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35、P42组与成年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80、0 798);不同亚型T-synapsin在视皮层中的表达趋势随小鼠的生长和发育略有不同,其中T-synapsinⅡa、Ⅲa增长相对缓慢,P60时仍呈增长趋势,不同鼠龄间T-synapsinⅡa、Ⅱb、Ⅲa表达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492、55.595、39.172,P<0.001);p-Synapsin Ⅰ a/b的表达在出生后随小鼠的发育而逐渐增高,P21左右达高峰,为成年小鼠磷酸化水平的(2.86&#177;0.17)倍,此后迅速下降,成年后维持低磷酸化水平,不同鼠龄间小鼠视皮层中p-synapsin Ⅰ a/b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20,P<0.001).结论 小鼠视皮层中synapsin的表达量随生长和发育发生的动态变化与视觉发育关键期的起始和终止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synapsin可能参与视觉发育敏感期视皮层神经元可塑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视皮质可塑性的研究目前已有40余年,但至今尚未发现能有效治疗弱视的药物。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左旋多巴对单眼形觉剥夺弱视大鼠视觉诱发电位(VEP)及视皮质神经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探讨左旋多巴治疗弱视的可能机制。方法2周龄SD大鼠30只眼险缝合4周建立右眼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分别以生理盐水、20mg/kg左旋多巴溶液、80mg/kg左旋多巴溶液灌胃,每日1次。造模4周及给药4周后分别行闪光VEP(F—VEP)检测,给药4周后处死大鼠并取大脑视皮质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TUNEL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皮质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3个组大鼠形觉剥夺模型眼较未剥夺眼P.波隐含时明显延长(P〈0.05),20mg/kg和80mg/kg左旋多巴组剥夺眼给药后较给药前P.波隐含时明显缩短(P〈0.05);3个组间剥夺眼给药前后P1波隐含时及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未剥夺眼对侧视皮质V1区神经细胞数量及形态均正常,剥夺眼对侧视皮质神经细胞数量在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并出现类凋亡表现。20mg/kg左旋多巴组大鼠视皮质神经细胞数量及形态有轻度改变。TUNEL法示未剥夺眼对侧视皮质呈绿色荧光的阳性神经细胞数为(2.20±1.23)个,生理盐水组、20mg/kg左旋多巴组、80mg/kg左旋多巴组剥夺眼相应区域阳性神经细胞数量分别为(53.7±9.36)、(27.20±5.96)、(10.70±3.23)个,提示80mg/kg左旋多巴组剥夺眼阳性神经细胞数量减少(P〉0.05)。给药后各组大鼠剥夺眼对侧视皮质V1区阳性神经细胞数量与F—VEP的P1波隐含时差值呈负相关(r=-0.815,P=0.000)。结论左旋多巴可改善形觉剥夺弱视眼的视皮质神经细胞形态和视觉传导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视皮质神经细胞的类凋亡参与视觉系统的发育和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15.
视皮层可塑性被认为是一种研究皮层环路对外界环境经验可塑性的经典模式.尽管视皮层可塑性的研究已超过40年,但对其潜在分子机制的认识却是滞后的.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众多的研究成果证实,谷氨酸受体、神经营养因子、γ-氨基丁酸能神经回路、细胞内信号传递系统、细胞外环境、神经调质、生长因子、免疫/炎症系统信号通路及转录水平的后天修饰作用在视皮层可塑性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也为临床上治疗弱视及其他基于视皮层损害的视觉障碍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Two groups of monocular strabismic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by means of both PL and orthoptic examinations. The first group underwent a full-day occlusion except 1 to 4 hours; the second was occluded less than 4 hours per day. The first treatment regimen proved to be faster in getting pseudo-isoacuity and alternating fixation, but was followed by relative occlusion amblyopia and/or shifting of the dominant eye in three patients. PL techniques proved to be particularly useful in strictly monitoring these patients.Abbreviations ACP Acuity cards procedure - PL Preferential looking - IAD Interocular acuity difference - oct. octav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临床角度分析弱视治疗后影响视力回退的因素.方法 确诊为弱视的儿童77例( 148眼),治愈后观察2年,根据弱视类型、程度及巩固治疗进行视力回退分析.结果 77例(148眼)患者中有25例(46眼)视力回退,回退率31.08%,其中斜视型61.36%、屈光参差型31.82%、屈光不正型14.63%发生视力回退,差...  相似文献   

18.
弱视儿童非弱视眼的视觉诱发电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双84例儿童正常视力眼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进行了分析,其中正常儿童20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28人,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8人,单卵双生子8对,双卵双生子6对。结果表明:弱视的对侧眼及已治愈的弱视眼,尽管视力完全正常,但VEP仍表现异常,以P100波潜伏期延长明显;双生子中遗传物质相同的单卵双生子,其视力正常眼与弱视眼间的VEP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