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Amplatzer法堵闭动脉导管未闭(PDA)已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成功的要点是选择适宜大小的蘑菇伞状封堵器。为使封堵器的型号选用更加合适,有必要对封堵器堵闭PDA前后变形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堵塞动脉导管未闭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为探讨经导管堵塞动脉导管未闭(PDA)术的效果,我们经导管堵塞PDA患儿117例,年龄4.52岁±2.86岁。其中外科手术后再通3例,2例伴肺动脉瓣狭窄(PS),1例伴主动脉缩窄(COA),1例伴右位主动脉弓。结果42例应用可回收弹簧圈(pfm和CookInc),其PDA最窄处直径(1.94±0.85)mm,堵塞均获成功;合并PS或COA者,先作球囊扩张,再行堵塞术。另75例应用Amplatzer堵塞器也均一次堵塞成功,PDA最窄处直径(3.83±1.25)mm。所有病例随访1月~4.5年,均无残余分流及任何并发症。结论可控弹簧圈主要应用于直径小于2.5mmPDA,而直径大于或等于2.5mmPDA则选用Amplatzer堵塞器。  相似文献   

3.
华仰德  钱晋卿 《临床儿科杂志》1999,17(4):225-225,253
自1997年以来我院对小型动脉导管未闭症(PDA)应用带纤毛弹簧圈堵闭,均获成功,方法简便,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共堵闭15例,最小年龄9个月,体重8公斤。PDA内径2~3.5mm(平均2.7mm),例4及例5伴有主动脉瓣狭窄,跨瓣压差分别为18及23mmHg(详见表)。  相似文献   

4.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封堵0~1岁婴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DuctOccluder(ADO)封堵 0~ 1岁婴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可行性 ,并对其疗效及相关技术进行评价。方法  30例PDA患儿 ,平均年龄 (7 4± 3 6 )个月 ,平均体重 (6 1± 2 7)kg ,1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所有患儿均应用ADO进行堵闭。结果 PDA最窄处直径平均 (4 8± 2 4 )mm (2 1~7 2mm) ,其中 2 0例 (6 6 7% )为大型PDA(>4 0mm)。 4例操作过程中输送鞘出现了扭曲弯折 (13 3% ) ,后换用Cook长鞘顺利完成堵闭 ,致使手术时间过长 (超过 12 0min)。 30例平均手术时间 (76 9± 30 1)min (4 5~15 0min) ,平均X线透视时间 (7 4± 5 2 )min(4~ 2 5min)。 30例平均随访 1 5年 ,仅 1例存在残余分流 ,完全闭合率达 96 7%。 2例出现降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快 (>2 0m/s) ,其余病例均未见溶血、堵闭器脱落、左右肺动脉及降主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DO关闭 0~ 1岁婴儿PDA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对于体重 5 0kg的婴儿 ,装置及其输送系统尚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应用Amplatzer法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已十余年,血小板减少是PDA介入封堵术后罕见并发症。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我院有3例患儿经Amplatzer法行PDA介入封堵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随访结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Amplatzerductoccluder,ADO)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的远期随访结果,进一步评价应用ADO治疗小儿PDA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998年4月至2003年12月间接受ADO封堵术的PDA患儿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共有250例PDA患儿接受ADO封堵术,平均年龄5.3(3个月~16岁)岁,平均体重15.1(3.5~35.0)kg。PDA最窄处直径在1.8~11.0mm之间,平均(4.2±1.5)mm,其中52例(20.0%)直径超过5mm。PDA均应用4~14mm大小的ADO进行封堵,输送长鞘为6F(205例)或7F(45例)。250例中,ADO成功植入245例(98.0%)。Qp/Qs从1.90±0.60降至1.03±0.21(P<0.05)。不同形状的PDA均可应用ADO进行封堵。近期并发症5例,其中溶血3例,股动脉血栓2例,无死亡病例。共有205例在堵闭术后完成1天~60个月的随访,随访率为82.0%。残余分流率在不同随访时间点分别为9.2%(1天)、2.8%(1个月)、1.2%(6个月)、0.8%(12个月)、0(24个月)、0(36个月)、0(48个月)、0(60个月)。5例(2.0%)随访中因残余分流出现溶血或无溶血需要再次接受治疗,随访1年和5年无事件发生率为98.0%。结论应用ADO治疗小儿PDA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小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为0.7%~0.8%,我国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约20万。先心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1967年Porstmann应用海绵塞首次成功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揭开了PDA介入治疗的序幕;随后陆续出现多种介入治疗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封堵装置,但由于设计上的种种缺陷,先心病的介入治疗一直在低谷中徘徊,直到1997年Amplatzer堵闭装置的出现使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先心病的介入治疗真正成为介入心脏病学一个朝气蓬勃的领域。目前PDA、ASD、VSD等介入治疗已逐渐取代…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导管介入性治疗小儿多种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全组共12例,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3例。多方法堵闭动脉导管未闭7例。2例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分别采用Sideris(纽扣式)补片及Amplatzer堵闭装置各1例。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1月至2年,其中1例房间隔缺损有少量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皮导管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两种弹簧圈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 中的疗效。方法 分别用Cook 可控弹簧圈及普通弹簧圈经导管法封堵治疗PDA 共18 例。结果 Cook 可控弹簧圈一次性封堵成功11 例,二次封堵成功2 例;普通弹簧圈一次性成功2 例,3 例封堵失败,其中2 例弹簧圈移位后行PDA 结扎术。结论 Cook 可控弹簧圈封堵PDA,避免了无传递装置易致弹簧圈移位和脱落的缺点,对较小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非开胸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问隔缺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及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将12例PDA、4例ASD于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IE)监视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复查TTE及X线检查。结果16例封堵器置入均获成功,成功率100%,术后24h TTE显示2例(12.5%)存在残余分流,分别于72h、1周后分流消失。随访6个月,TTE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胸片示肺血流量减少。结论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及ASD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介入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9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广东省人民医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儿9例,先行心导管检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瘘管的形态及引流情况,建立达到或通过瘘管欲堵闭处的输送轨道。6例瘘管最窄处内径≤3mm的病例选用可控弹簧圈进行堵闭,3例内径>3mm的病例应用Amplazter动脉导管堵闭器进行堵闭。结果8例堵闭成功,1例瘘管扭曲严重的病例堵闭失败而行外科手术。全部病例随诊2个月至3年,随诊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创伤性小、疗效确切的方法,但必须严格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治疗各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1年7月间确诊为PDA且无治疗禁忌证、应用ADOⅡ行介入治疗者26例,根据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和肺动脉压力选择合适的ADOⅡ,参考动脉导管类型、导管最狭窄处直径和主动脉端壶腹部大小分别选择顺向法和逆向法释放封堵器。释放前常规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器位置是否合适,以及有无残余分流;心脏超声观察有无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狭窄。术后1 d行心脏超声检查,无异常术后第2天出院。1、3、6个月时门诊随访,随访时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26例介入治疗者,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龄(2.99±1.63)岁(0.5~6.0岁),平均体质量(14.47±4.24)kg(6.5~24.0 kg),平均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1.73±0.47(1.2~2.4),导管最狭窄直径平均(1.78±0.71)mm(1.2~3.6 mm)。采用顺向释放18例,逆向释放8例。2例术后超声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主动脉相对狭窄,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压差为1...  相似文献   

13.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采用Amplatzer堵闭器(ADO)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评价其疗效及并发症。方法31例患儿,男12例,女19例,年龄1~19岁,平均7.5岁,体质量4.6~50.0 kg,平均20.5 kg。超声心动图(UCG)测PDA直径2.0~10.6 mm,平均5.8 mm。采用直径4~12 mm、平均7.6 mm,较PDA直径大0.8~5.5 mm、平均2.9 mm的ADO进行封堵。术后48 h1、、3、6个月、1年行UCG复查。结果1例PDA造影直径0.67 mm,因无合适ADO而放弃。失败2例,成功植入ADO 28例(93.3%)。术后造影即刻完全封堵22例(78.6%),4例(14.3%)有微量分流,2例(7.1%)有少量分流。48 h UCG复查均无残余分流。随访1年全组未出现心脏感染、溶血、封堵器脱落,ADO突入降主动脉(DAO)引起DAO轻度狭窄3例,ADO突入左肺动脉(LPA)引起LPA轻度狭窄1例。结论应用ADO治疗PDA安全可靠,但要注意封堵器对DAO和LPA的影响,以避免造成大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14.
四种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堵术的临床应用:附12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四种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堵闭动脉导管共127例,成功率地为92%,双面伞器法为98.6%,钮捉弄式补片法为100%,弹簧圈器法为100%。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四种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堵闭动脉导管共127例,成功率海绵塞法为92%(23/25例),双面伞器法为98.6%(66/67例),钮扣式补片法为100%(26/26例),弹簧圈器法为100%(9/9例)。海绵塞法和弹簧圈器无残余分流;术后6个月双面伞器法残余分流为7%(5/67例),钮扣式补片法为15%(4/26例)。钮扣式补片法和弹簧圈器法无并发症,海绵塞法为24%(6/25例),双面伞器法为4%(3/67例)。我们认为,钮扣式补片法及弹簧圈器法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总结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经验,以探讨其指征、方法学及并发症。方法 统计10所医院共3215例患儿,其中男1331例,女1884例;≤2岁734例,〉2岁2481例。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6种,包括Porstmann法、Rashkind法、Sideris法、Cook弹簧栓法、Pfm弹簧栓法及Amplatzer法,其中Amplatzer法及弹簧栓法分别占总例数的73%及14%。结果 总技术成功率98%,其中弹簧栓法、Amplatzer法分别达到99.1%与99.7%,Porstmann法成功率最低,约92%。用弹簧栓法及Amplatzer法治疗的所有病例中有12例未成功,失败原因:并发艾氏综合征5例,大型窗形或短管形PDA3例,常规造影PDA显示不清1例,大型PDA合并重症肺炎、心衰1例,伴重度肺高压装置放置后血压下降1例,术中封堵器脱落、转外科手术1例。并发症:残余分流103例,股动脉血栓形成29例,术后溶血8例,封堵器脱落2例,并发主动脉缩窄2例,左肺动脉狭窄1例。结论 PDA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PDA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低,与外科手术疗效相仿,在其适应证范围内可作为外科的替代疗法。弹簧栓封堵器适用于中小型PDA,而Amplatzer蘑菇伞状PDA封堵器则适用于中大型PDA。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及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将12例PDA、4例ASD于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视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复查TTE及X线检查。结果16例封堵器置入均获成功,成功率100%,术后24hTTE显示2例(12.5%)存在残余分流,分别于72h、1周后分流消失。随访6个月,TTE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胸片示肺血流量减少。结论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及ASD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弹簧圈堵闭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经导管弹簧圈堵闭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1997年1月~10月堵闭治疗25例PDA患儿,年龄15~140岁,平均68±27岁;体重10~37kg,平均197±79kg。PDA最窄处直径13~28mm,PDA长度50~109mm;形态有短管型、长管型、漏斗型。采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3种弹簧圈堵闭PDA。结果成功率为100%,术后心血管造影显示,80%(20/25)患儿有极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彩超复查仅有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彩超复查无一例有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弹簧圈堵闭小儿PDA,是较安全且创伤小的非开胸方法,适用于婴幼儿,特别是PDA最窄处直径在3mm以内的患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PDA的对比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采用RevMan4.2.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各组技术失败率、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残余分流率等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共5篇文献,总样本量349例。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组技术失败率高于外科手术组[5组对照试验(CT),349例,3.0%vs0,RR=4.29,95%CI(0.77,23.95)],但无显著性差异(P=0.10);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5组CT,343例,3.1%vs38.0%,RR=0.11,95%CI(0.05,0.23)](P<0.0000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手术组[5组CT,343例,0.5%vs6.0%,RR=0.23,95%CI(0.06,0.90)](P=0.03);Amplatzer封堵器组治疗后即时残余分流率高于手术组[4组CT,304例,16.3%vs0,RR=16.06,95%CI(3.0,86.12)](P=0.001);出院时残余分流率虽高于手术组,但无显著性差异(2.5%vs0,P=0.33)。结论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尽管成功率低于外科手术,但其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与手术相仿,随着封堵器及其输送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适应证范围内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可作为PDA外科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20.
儿童大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mplatzer法介入治疗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效果。方法:227例大型PDA患儿,其中合并肺动脉高压者63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行动脉导管封堵术,年龄中位数为3.2岁,体重中位数为10.6 kg,PDA最窄处直径中位数5.7 mm。结果:227例患儿中,216例封堵成功(95.2%)。合并肺动脉高压者治疗前肺动脉平均压为45±19 mm Hg,封堵术后降为22±12 mm Hg(P<0.05)。216例封堵成功患儿中,术后造影显示即刻完全封堵109例(50.5%),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检查完全封堵者181例(83.8%)。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成功的患儿均无残余分流。结论:Amplatzer法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大型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