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及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89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和50例正常男性老年人血清Leptin、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采用美国NORLAND Excell-plus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分别测定其正位腰椎(L2~4)及左侧股骨颈处BMD。结果: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正位腰椎及左侧股骨颈BMD、血清Leptin、BAP、BGP水平较正常男性老年人明显降低(均P〈0.01),血清TRACP-5b水平较正常男性老年人明显升高(P〈0.01)。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leptin水平与患者正位腰椎及左侧股骨颈BMD、血清BAP、BG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37,r=0.496,r=0.512,r=0.489,均P〈0.01),与患者血清TRACP-5b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529,P〈0.01)。结论:血清瘦素水平降低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和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130例老年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记录一般情况,测定血钙(Ca)、血磷(P)、血脂,并进行腰椎和左股骨骨矿密度(BMD)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查。结果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颈动脉IMT明显升高,体质指数(BMI)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血Ca、P和血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部位BMD与颈动脉IMT、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颈动脉IMT是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则是保护因素。结论老年入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颈动脉IMT越高,BMD越低;早期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可能对防治骨质疏松有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绝经后女性的骨密度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绝经后女性(糖尿病组)42例,绝经后血糖正常女性(对照组)21例。所有研究对象全部进行一般项目、临床资料调查、生化指标测定。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L1、L2、L3、L4及腰椎前后位总体(LH),股骨颈(Neck)、Ward’S三角区、股骨大粗隆、股骨的骨密度值(BMD)。连续性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显著性水准a设置为0.05。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BMI、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骨密度测量结果,将糖尿病组进一步分为糖尿病组骨质疏松组、糖尿病骨量减少组、糖尿病骨量正常组,糖尿病骨质疏松组骨密度较骨量正常组显著下降(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独立相关,与BMI独立负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绝经后血糖正常女性的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年龄、BMI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定强直性脊柱炎(AS)男性患者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骨钙素(SOC)、尿Ⅰ型胶原C末端肽(CTX-Ⅰ)水平,以探讨与疾病活动性、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35名As患者血清BALP、sOC、尿CTX-Ⅰ;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正位(AP)L1-L4总体和股骨颈的BMD,根据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分,并与70名健康者对照。结果AS患者尿CTX-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显示,尿CTX-Ⅰ水平与股骨颈BMD呈负相关(r=-0.414,P〈0.05),与BASDAI、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r=0.445,P〈0.05;r=0.491,P〈0.01)。AS患者血清BALP、sOC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且与BMD、BASDA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TX-Ⅰ水平升高提示患者骨吸收增强、骨密度降低、疾病呈活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北蔡镇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OP)与生理因素的关系,为本地区OP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的Lunar Prodigy Advance PA+300164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398名上海市北蔡镇60—79岁老年女性正位腰椎和左股骨近端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将老年女性以骨密度测定结果分为:OP组、骨量正常组及骨量减少组,3组对照初潮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经年龄、行经年限、行经天数、孕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两两比较显示:骨量正常组与OP组比较在闭经年龄、行经年限、孕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行经天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比较在闭经年龄、行经年限、行经天数方面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组与OP组比较在闭经年龄、行经天数、孕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行经年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市北蔡镇老年女性人群OP与女性生理因素密切相关,尤其闭经年龄早、行经年限短、行经天数少、孕次多的老年女性,应注意OP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钙维生素D复合物单独应用与联合阿仑膦酸钠在治疗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造成骨量丢失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40例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患者,分别给予单用钙尔奇D片0.6g/天(A组)及联合阿仑膦酸钠70mg/周(B组)治疗,观察入选时及治疗6个月后临床疼痛症状、常规生化指标和定量cT腰椎骨密度(BMD)值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的一般特征和治疗后疼痛改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腰椎BMD值有所下降(P〈0.05);B组治疗后腰椎BMD增加(P〈0.01);B纽治疗后腰椎BMD值明显高于A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常规生化指标变化相近(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可引起骨量持续丢失。与单纯服用钙维生素D复合物相比,钙维生素D复合物与二膦酸盐联合能更有效地治疗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甩引起的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前臂骨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与骨密度的变化。方法研究前臂骨折患者48例,均为不慎跌倒,非外伤所致,应用二磷酸盐及钙加维生素D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与骨密度(BMD)的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前臂健侧BMD较治疗前骨密度明显升高(P〈0.05),且所对应的腰椎2~4(L2-4)、股骨均值BM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清TRACP5b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相关分析显示前臂骨密度与年龄、女性绝经年限、TRACP5b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59、-0.418和-0.542,P〈0.01),与BMI呈正相关(r=0.513,P〈0.01)。结论血清TRACP5b与骨密度监测能够有效评估前臂骨折治疗前后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后颈干角及骨密度改变及抗骨质疏松干预疗效。方法将144例股骨粗隆间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外侧壁骨折组),B组(外侧壁骨折加钙剂组),C组(外侧壁完整组),D组(外侧壁完整加钙剂组),每组36例。对患者术后股骨粗隆区骨密度、颈干角、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A组三指标均为最高,D组均最低。 A组患者部分负重、完全负重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1±2.3)、(17.2±3.4)、(20.6±5.4)周,显著高于其余3组,D组三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余3组( P <0.05)。术后12个月颈干角丢失、BMD丢失量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A、B组均显著高于C、D组,D组颈干角及骨量丢失最少( P <0.05)。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颈干角丢失、BMD丢失量与Harris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 r =-0.843, P <0.05;r =-0.782, P <0.05)。结论术后颈干角丢失和骨量丢失是影响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重要因素,股骨粗隆外侧壁有效重建及有效抗骨质疏松治疗有助于提高PFNA固定后的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邹红梅  吉恒东  路峰  林静  郭维 《河北医药》2013,(21):3258-3259
目的:对强直性脊柱炎( AS)与骨质疏松间的发生情况、相关因素及骨代谢指标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40例AS男性患者( AS组)和门诊健康体检男性40例(对照组),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股骨颈密度(BMD),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P)及尿脱氧吡啶胶原交联( D-Pyr),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S早期腰椎及股骨颈BMD均低于对照组( P <0创.05),而晚期腰椎BMD增加,但股骨颈BMD仍低于对照组( P <0.05)。 AS的股骨颈BMD与病程、ESR、CRP、放射学分期呈负相关( P <0.05),但与HLA-B27不存在相关性( P >0.05)。 AS骨质疏松组,骨形成的指标BGP、BAP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骨吸收的指标D-Pyr明显增高。结论 AS骨质疏松主要与骨吸收有关,其发生与病程、疾病活动指标、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与部分免疫指标的相关关系,为防治RA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方法选择RA住院患者25例,记录患者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等基本情况,用GE Lunar Prodigy型双能骨密度仪检查腰椎与髋部骨密度,抽血查IgA、IgG、IgM、C3、C4、CRP、RF、ESR等实验室指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用Pearson方法分析观察指标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结果RA患者腰椎和髋部BMD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576,P=0.003;r=-0.632,P=0.001);腰椎BMD与RF呈显著负相关(r=-0.571,P=0.033);髋部BMD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547,P=0.006),与ESR呈负相关(r=-0.565,P=0.008)。结论RA患者腰椎和髋部BMD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降低RF和ESR、增加BMI有利于增加RA患者腰椎和髋部BMD;RA患者应尽早预防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AGEs)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17例,对照组为205例非糖尿病正常人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GEs水平,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L4)及左股骨颈骨密度.结果 2型糖尿病组腰椎(L2~L4)及左侧股骨颈BMD低于对照组(P<0.05),但AGE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AGEs水平与腰椎骨密度(r=-0.473,P<0.05)及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r=--0.429,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与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对高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2例高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并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饮食、运动疗法及补充钙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10~15 d为1个疗程,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并根据其疼痛程度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定。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BM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增加情况。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每2周摄X线平片,观察两组患者骨痂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为69.5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BMD为(0.73±0.05)g/cm2,对照组为(0.65±0.04)g/cm2,观察组治疗后BMD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四肢骨干骨折愈合时间为(13.6±2.1)周,对照组为(18.7±3.1)周,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一般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增加骨密度,对骨折的愈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诊治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91例,均为单侧骨折。将健侧作为对照组,将髋部骨折侧作为观察组,分别行骨密度测定,分析老年人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依60岁~、66岁~、〉71岁的顺序,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两侧骨密度均不同程度地下降。健侧骨密度明显高于患侧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60岁~、66岁~、〉71岁的顺序,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发病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r=0.419,P=0.012)。结论老年人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发病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越高,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及其年龄、性别因素。方法对不同年龄、性别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腰L1-3椎体骨密度(BMD)进行测定及相关性分析,判断有无骨质疏松。结果 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年龄、性别构成比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60~69年龄以下组腰椎骨密度值、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70岁以上组的L1-3腰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骨质疏松。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BMD)和骨质疏松(OP)患病率均与正常对照人群基本相似。随着年龄增长,男、女性T2DM患者腰椎BMD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蔡飞龙 《海峡药学》2010,22(5):102-104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口服阿仑膦酸钠,70 mg每周1次,连用1年,分别在6个月和12个月观察骨密度、U-Ca、U-Cr和U-Ca/U-Cr。结果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腰椎L2-4、股骨颈、大转子和全髋骨密度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12个月后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和治疗12个月后U-Ca和U-Ca/U-Cr较治疗前都有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12个月后U-Ca和U-Ca/U-Cr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Cr治疗前后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依普黄酮对防治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对4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服用依普黄酮,治疗2个月后,对治疗前后患者的骨痛进行评价,测定血生化指标碱性磷脂酶(ALP)、钙(Ca)、磷(P)和晨尿羟脯安酸(Hop/Cr)的比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使用依普黄酮治疗后,患者疼痛状态明显缓解(P〈0.01或P〈0.05).而且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髋部的BMD分别增长了4.5%、5.1%、4.8%和3.9%(P〈0.01或P〈0.05);ALP、磷和晨尿羟脯安酸水平均显著下降,而总钙含量明显的升高(P〈0.01或P〈0.05)。结论依普黄酮能够促进骨的形成,对预防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联合甲氨蝶呤(EM组)、青霉胺联合甲氨蝶呤(PM组)、青霉胺、甲氨蝶呤联合阿仑膦酸钠(PMA组)治疗方案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放射学、骨密度(BMD)变化的疗效,并评估血清骨代谢标志物对RA患者骨丢失评价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配对、开放性研究,90例活动性RA患者配对进入3个治疗组。在治疗第0,12,24周收集临床指标并检测骨代谢标志物,在治疗第0,24周进行双手、腕X线摄片及BMD检测。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24周后,EM组Sharp评分进展显著小于PM和PMA组(P<0.01);PMA组腰椎BMD值增加(P<0.05);EM组Ⅰ型胶原吡啶交联末端肽(ⅠCTP)下降值大于PM和PMA组(P<0.05),EM组和PMA组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的下降值大于PM组(P<0.05),PMA组的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区)β降解产物(β-CTX)下降值大于EM和PM组(P<0.01),EM组骨钙素(BGP)上升,较PM、PMA组BGP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基线ⅠCTP值与健康评估问卷(HAQ)、疾病活动指数(DAS)28、Sharp评分呈正相关,TRACP-5b、β-CTX值与腰椎BMD值呈负相关。治疗后ⅠCTP、TRACP-5b的变化值与Sharp评分变化值呈正相关,BGP变化值与Sharp评分变化值呈负相关,β-CTX变化值与BMD变化值呈负相关。结论 rhTNFR:Fc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可延缓RA患者关节放射学进展。阿仑膦酸钠可增加腰椎BMD,但不能阻止关节放射学进展。血清骨代谢标志物与Sharp评分、BMD相关,可反映RA患者局部或全身骨丢失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法骨化醇联合钙剂对肾脏病患者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方法:2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阿法骨化醇1μg日一次口服和碳酸钙750 mg日三次口服;对照组12例,碳酸钙750 mg日三次口服。治疗前及以后每3个月检查血清白蛋白、钙、磷、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甲状旁腺素,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观察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腰椎0.967±0.105,0.896±0.131,P〈0.05;股骨颈1.078±0.124,0.925±0.107,P〈0.05),对照组骨密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阿法骨化醇合用钙剂对预防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通过检测血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骨钙素(BGP)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结合蛋白(IGFBP-3)的水平来探讨二磷酸盐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钙剂组40例(仅给予钙剂治疗)、阿仑膦酸钠组40例(在给予钙剂治疗的同时每周口服阿仑磷酸钠1片)。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都用DXA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及左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值,同时测定空腹血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BGP及IGF-1、IGFBP-3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阿仑膦酸钠组BMD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腰椎为3.08%,左股骨近端5.05%(P〈0.01),其NTX水平下降(P〈0.05),BGP水平升高,而IGF-1、IGFBP-3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钙剂组BMD有下降(P〉0.05),且NTX水平升高,BGP水平下降(P〈0.05),而IGF-1、IGFBP-3均下降(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治疗可明显升高BMD值,降低NTX,增加BGP的水平,并且可能通过提高IGF-1的活性达到促进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