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1年7月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并与同期收治的单纯行剖宫产术的60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Hb)手术前后差值、产褥病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3.1±12.4)min,高于对照组(43.5±10.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913,P=0.032)。而血红蛋白术前术后差值、术中出血量、肛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产褥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子宫下段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单纯性子宫下段剖宫产术89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阴道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病率及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结论子宫下段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可行,但要注意手术速度和技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一般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0月-2008年10月29例妊娠合并较大子宫肌瘤(直径≥5cm)患者,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者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非妊娠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行非妊娠期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2组手术情况和伤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多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伤口感染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三种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开腹、阴式、腹腔镜下三种途径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52例(开腹组)、经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35例(阴式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30例(腹腔镜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开腹组手术时间(94.5±21.3)rain明显短于腹腔镜组的(131.2±49.2)min、阴式组的(109.8±32.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4.6,均P〈0.05);阴式组术中出血量(121.5±90.5)ml,明显少于开腹组的(151.6±90.8)ml、腹腔镜组的(149.6±96.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4.5,均P〈0.05);阴式组术后排气时间(24.3±6.7)h明显短于开腹组的(35.4±13.4)h(t=3.9,P〈0.05);阴式组与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起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阴式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较小、术后疼痛较轻、并发症较少、恢复较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剔除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将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55例患者列为治疗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51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并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热病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术后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微创性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行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和注意事项。方法64例行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产妇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64例同期行单纯剖官产术的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阴道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39±6)min、(195±13)ml、(120±15)ml、8d,与对照组的(32±6)min、(180±13)ml、(120±15)ml、8d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行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王冠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1671-1673
目的 比较剖宫产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子宫肌瘤患者根据是否妊娠分为观察组(妊娠者)30例,对照组(非妊娠者)30例.观察组剖宫产同时拟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02±0.27)h]短于对照组[(1.45±0.38)h](t=5.41,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78.74±23.09)ml]虽多于对照组[(269.95±22.65)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52,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18.42±1.07)h]与对照组[(17.25±1.13)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16,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13.26±2.04)d]长于对照组[(7.81±1.76)d](t=6.73,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12,P>0.05).结论 剖宫产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设为观察组;29例同期行单纯剖宫产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值、术中宫缩剂使用量、术后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恶露干净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中手术时间、术中宫缩剂使用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中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俨(p〉0.05);治疗后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恶露干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患者行剖宫产同时子宫肌瘤剔除术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只是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较复杂,经验和技术达标的医院可以给予符合条件的患者手术。  相似文献   

9.
刘继红  章小琴 《中国医药》2008,3(7):437-438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于减少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时及术后24h内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剖宫产术中行单发子宫肌瘤剔除的32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6例);将剖宫产术中行多发子宫肌瘤剔除的24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2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瘤体周围局部注射,观察组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瘤体周围局部注射。结果单发肌瘤剔除术中,观察组出血量(34±13)ml,明显低于对照组(106±38)ml;多发肌瘤剔除术中,观察组出血量(86±25)ml明显低于对照组(197±4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肌瘤剔除术后24h内观察组出血量(56±22)ml,明显低于对照组(96±35)ml;多发肌瘤剔除术后24h内观察组出血量(73±27)m1,明显低于对照组(153±3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明显减少子宫肌瘤剔除时和术后24h内出血,效果满意,能减少诱发产后出血的风险,减少产科并发症,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片在晚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者剖宫产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12月~2008年12月本院治疗的32例晚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在剖宫产术中待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后舌下含服0.6mg米索前列醇片后再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以43例剖宫产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未应用米索前列醇片者进行对照,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后血红蛋白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值差值等。结果:32例晚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剖宫产同时应用米索前列醇片后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时间、产后出血、输血及产后感染率发生率均没有显著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手术失血量明显减少,观察组为(332.44±31.43)ml,对照组为(391.47±18.2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应用米索前列醇片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了产后出血的发生及输血的几率,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方便。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经验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凤英  张素云 《中国医药》2006,1(2):120-12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合并子宫肌瘤的处理方法。方法比较同期正常剖宫产组(1组)、合并子宫肌瘤未剔除组(2组)、剖宫产+困难子宫肌瘤剔除组(3组)的术后情况。结果抗生素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率比较。1组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为P〈0.05)。而2、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剖宫产时对子宫肌瘤应尽可能行剔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下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入院的1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文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较传统开腹手术效果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8字形缝合术在腹腔镜下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根据人院顺序单双号被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双层间断法缝合肌层和浆膜层,观察组采用改进的8字形单层间断缝合法缝合浆肌层的同时包埋肌瘤包膜。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剔除肌瘤的数量和平均直径。结果两组患者剔除的子宫肌瘤数量对照组(3.5±1.4)、观察组(3.6±1.3);肌瘤平均直径对照组(4.6±1.9)cm、观察组(4.7±2.1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对照组(95.6±23.4)min、观察组(76.2±22.6)min;术中出血量对照组(105.6±34.8)ml、观察组(68.0±21.1)ml;术后3天外周静脉血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值与术前相比,对照组(10.2±3.4)g,L、观察组(7.4±2.8)g/L;住院时间对照组(9.1±2.5)d、观察组(7.9±2.3)d,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8字形缝合术通过提高缝合速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高效的止血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68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非妊娠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6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为观察组,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抽取同期非妊娠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35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非妊娠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手术情况和伤口愈合方面无差别,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术同时行肌瘤剔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6例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剥除术,与同期96例单纯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对照。结果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术后病率、住院时间肌瘤剔除组与单纯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同时应尽量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共1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及全身麻醉,对照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及腰硬联合麻醉。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38.0±32.3minvs64.0±47.2min)、肛门排气时间(18.1±3.6)hvs(28.7±5.1)h、术后离床活动时间(14.8±3.9)hvs(30.2±6.4)h、术后发热率(12.50%vs31.25%)、体温恢复正常时间(1.3±0.6)dvs(3.0±0.7)d及住院时间(4.7±1.6)dvs(7.2±1.3)]d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说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优点很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单纯行剖宫产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肌瘤剔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单纯剖宫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4 h出血量、产褥病率、术后住院天数与单纯剖宫产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方案,选择性地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子宫肌瘤手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方式行肌瘤剔除术。观察比较两组在术中、术后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起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上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53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产妇在剖宫产的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组),并与53例单纯剖宫产产妇(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就术后2-24 h出血量及术后住院天数而言,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手术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有效避免患者忍受二次手术的痛苦以及减少因手术所引发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应在发现产妇体内有子宫肌瘤时,尽量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并剔除术用于妊娠并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48例妊娠并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116例。 A组行剖宫产并肌瘤剔除术,B组行剖宫产,C组经阴道分娩。比较3组患者的母婴结局。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C组(P<0.05);3组间的产褥病率和恶露干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远期随访,A组肌瘤存在及月经异常率均低于B组和C组(P<0.05)。3组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低体重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并剔除术用于妊娠并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治疗,可以降低产妇术后肌瘤的存在率,月经异常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