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AL)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骨髓中EBV—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0例急性白血病与2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BV感染情况,同时检测了32例对照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骨髓EBV—DNA含量。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BV感染率为56%,急性白血病组EBV感染率为7.5%,对照组EBV感染率6.2%。AL组与对照组EBV—DNA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MM组与对照EBV—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MM组与AL组EBV—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AL患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关系不大,MM患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MM患者骨髓中EBV—DNA含量进行检测,对于揭示MM的发病与EB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敏感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鼻咽癌患者经治疗后EBV—DNA含量变化的观察,为临床诊治陔病寻求最佳方法。方法血浆E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选择确诊的145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EBV-DNA进行定量检测,并以同期健康者140名的血浆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鼻咽癌组中有136例(93.79%)患者血浆EBV—DNA呈阳性:健康组中有10例(7.14%)血浆EBV—DNA呈阳性,鼻咽癌组患者出浆EBV—DNA阳性检出率明显高出健康组(P〈0.01);血浆EBV-DNA呈阳性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浆EBY—DNA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给予鼻咽癌患者EBV—DNA定量检测,对诊断和指导治疗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3.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鼻咽癌血浆游离EBV 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晓昌  李金高  敖帆  袁霞 《江西医药》2005,40(12):801-802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中游离EBV DNA水平,探讨其在鼻咽癌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111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和107例放疗后持续缓解患者血浆游离EBC DNA水平.结果初治组及临床缓解组血浆中游离EBV DNA检出率分别为74.8%(83/111)和4.6%(5/107).初治组检出率显著高于临床缓解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初治组中晚期(Ⅲ+Ⅳ期)血浆游离EBV DNA拷贝数显著高于早期(Ⅰ+Ⅱ期);N晚期(N2+N3)拷贝数显著高于早期(N0+N1);T晚期(T3+T4)拷贝数显著高于早期(T1+T2);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中游离EBV DNA是一种敏感可靠的方法,血浆游离EBV DNA定量检测对鼻咽癌诊断、鉴别诊断、分期、治疗后监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望成为鼻咽癌肿瘤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见非典型病原体(MP、CP、CT)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分布特点,为临床提供病原诊断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住院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650例患儿,年龄1月-14岁;人院时取深部呼吸道新鲜痰液,采用聚合酶联荧光定量(FQ—PCR)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的基因片段。结果常见非典型病原体病原阳性率为28%(182/6501,单纯MP感染检出率为10%(65/650),单纯cP感染率为8.9%(58/560),单纯cT感染检出率为2.9%(19/5601,混合感染检出率为6.2%(40/560);男性患儿病原体检出率为28.6%(99/345),女性患儿检出率为27.2%(83/305);MP、CP3岁以上儿童的感染率分别为61.5%(40/65)和70.7%(41/58);CT检出率1-6月年龄组最高,为52.6%(10/19);混合感染6月~3岁年龄组检出率为62.5%(25/40);春夏秋冬四季总检出率分别为24.2%(44/182)、23.6%(43/182)、24.7%(45/182)、27.4%(50/182);异常胸x线表现间质浸润、肺叶浸润、胸膜反应等出现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l肺门淋巴结肿大出现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AP患儿非典型病原体以MP、CP为多,MP、CP感染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CT感染1.6月年龄组最高,混合感染6月~3岁年龄组最高;性别、季节和胸x线间质浸润、肺叶浸润、胸膜反应等异常表现对MP、CP、CT诊断无鉴别意义,但肺门淋巴结肿大,MP感染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FQ—PCR技术和DIGFA试验对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分别检测MP—DNA和MP—IgM,观察分析其在不同病程中的变化规律,探讨FQ—PCR检测MP—DNA和DIGFA检测MP—IgM用于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患儿留取呼吸道分泌物和血清标本,采用FQ—PCR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MP—DNA,用胶体金DIGFA法检测患儿血清MP—IgM。入院患儿被检出单一MP—DNA阳性或MP—IgM阳性或两者双阳性者均确诊为MP感染病例,对确诊的病例观察分析病程不同时期MP—DNA和MP—IgM阳性率消长的动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根据患儿MP—DNA和MP—IgM检出情况,被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共56例。对这56例患儿进行病程追踪检查分析显示:在病程初期阶段,MP—DNA检出阳性率为82.14%(46/56),MP—IgM阳性率为35.7l%(20/56);两种检测阳性率比较,MP—DNA阳性率显著高于MP—IgM阳性率,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病程中期,MP—DNA检出阳性率下降为64.29%(36/56),MP—IgM阳性率上升为80.36%(45/56);到恢复期,MP—DNA阳性检出率继续下降为1.79%(1/56),而MP—IgM阳性率在中期升高后又返降为23.21%(13/56)。结论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不同病程中,存在MP—DNA随病程延长逐渐降低而MP—IgM随病程延长逐渐增高至中期又返折下降的消长规律。FQ—PCR检测MP—DNA对MP感染患儿发病初期就诊者确诊价值较高,而DIGFA检测MP—IgM对发病时间已较长而又初次就诊者诊断意义较大。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既可在诊断上优势互补,又可用于患儿病情转归预测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EB病毒(EB virus,EBV)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6例临床确诊为MS患者的脑脊液(CSF)及26例正常对照组的CSF,应用ELISA法检测CSF中EBV特异的IgG的产生,并采用PCR技术检测MS患者CSF中EBV的DNA。结果在26例临床确诊为MS患者的CSF中发现IgG增高百分率为76.9%(20/26),EBV—DNA阳性率为94.6%(24/26)。结论MS患者CSF中普遍存在EBV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7.
祁新蕾 《中国医药指南》2013,(2):573+576-573,576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EBV-DNA的临床应用及70例EBV阳性病例的临床分析。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EBV-DNA,并回顾性分析70例阳性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大部分患儿的拷贝数分布于102~103之间,70例患儿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例(30%),呼吸道感染14例(20%)为主。结论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BV-DNA均有高效性、灵敏度高等优点,在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施毅  夏锡荣 《江苏医药》1998,24(9):636-638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110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痰和咽拭子标本中肺炎衣原体DNA。肺炎衣原体PCR检测的阳性率为10.9%(12/110),其中30岁以下患者阳性率最高(31.8%);12冽PCR阳性患者中,肺炎所占比例最高(41.7%),其次为哮喘(16.7%)和支气管炎(16.7%)。提示肺炎衣原体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原之一,而PCR技术是检测肺炎衣原体急性感染的有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润书  安会波  刘征燕 《河北医药》2009,31(23):3217-3218
目的优化检测标本,提高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阳性检出率,准确量化巨细胞病毒拷贝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患儿血、尿中的HCMV—DNA,比较其阳性检出率、Ct值、HCMV拷贝数。结果523例患儿标本中,血标本488倒,阳性89例(18.24%);尿标本85例,阳性36例(42.35%);其中有50例患儿同时采集血、尿进行HCMV—DNA定量检测,血标本阳性9例(18%);尿标本阳性23例(46%)。血、尿标本HCMV的检出率出现明显差异。结论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用尿作标本明显优于血标本,可提高HCMV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BV—DNA不同载量下HBeAg、Pre-S1Ag表达关系,正确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188例不同HBV—DNA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的标本进行HBeAg、Pre—S1Ag检测,并作比较分析。结果:HBV~DNA〉10^3 copies/ml标本中,Pre—S1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率,中低拷贝数(10^6—10^3copies/ml)尤甚。Pre-S1Ag与HBeAg的阳性符合率为80%,Pre—S1Ag(+)漏检率是HBeAg(+)漏检率的47.8%。结论:Pre—S1Ag与HBeAg相伴存在,是较HBeAg更准确地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63例疑似HCMV感染患儿及50例健康儿童,均采集血样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并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HCMV感染的阳性检出情况。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 HCMV感染患儿中32例为阳性,阳性率为8.82%;健康儿童中1例为阳性,阳性率为2%。阳性患儿的HCMV载量在5.0×102~1.0×104 copies/ml。HCMV感染患儿阳性率高于健康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88例男性CMV感染患儿的阳性率为9.04%(17/188), 175例女性CMV感染患儿的阳性率为8.57%(15/175),不同性别HCMV感染患儿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2例年龄<1岁CMV感染患儿的阳性率最高,为14.5%;其次为1~3岁患儿,阳性率为6.9%;109例>3岁患儿的阳性率最低,为2.8%;不同年龄段CMV感染患儿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岁儿童由于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较弱,容易出现HCMV感染的情况,因此需要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筛查,从而尽早诊断和治疗,能够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白三烯动态变化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三烯(LTs)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6月~2010年10月收治入院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46例临床资料,选择本院同期正常体检儿童46例做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分别用双核夹心ELISA法测定急性期及恢复期血、尿白三烯的水平。结果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在急性期血、尿中白三烯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儿童,而恢复期与健康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呼吸道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时显示血、尿LTs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白三烯参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过程,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上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V-DNA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PCR技术检测EB病毒DNA(EBV-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CR和荧光检测技术检测外周血EBV-DNA,对100例阳性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年龄1个月至12岁,中位年龄3岁,<3岁65例,3~7岁25例,>7岁1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组EBV-DNA的阳性率为84.0%(84/100),对照组阳性率为5.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患儿早期EBV的含量[(75.52±175.11)×103 copies/ml],明显高于恢复期EBV的含量[(0.67±2.27)×103 copies/ml](P<0.01).结论 PCR法检测EBV-DNA时间短,准确性好,灵敏度高,在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社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桂莲 《中国医药》2012,7(1):53-54
目的 分析2008 -2010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样我院急诊科2008 -2010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登记资料,每年300例,统计分析相关检验检测指标.结果 2008年咽拭子培养结果中34例为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8例流感嗜血杆菌,阳性率为14.0%(42/300).2009年26例为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4例流感嗜血杆菌,阳性率为10.0%( 30/300).2010年28例为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4例流感嗜血杆菌,阳性率为10.7% (32/300).3年培养结果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3,P>0.05).2008年68例(22.7%)中性粒细胞升高,32例(10.7%)降低;2009年74例(24.7%)升高,48例(16.0%)降低;2010年71例(23.7%)升高,38例(12.7%)降低.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8年血液分析结果显示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为188例,占62.7%;2009年为224例,占74.7%;2010年以淋巴细胞降低为主,为185例,占61.7%.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8年单核细胞升高88例(29.3%),降低3例(1%);2009年单核细胞升高76例(25.3%),降低4例(1.3%);2010年单核细胞升高82例(27.3%),降低1例(0.3%).3组单核细胞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08至2010年武昌区居民上呼吸道感染以病毒为主要病因,2009年及2010年主要以淋巴细胞偏低为血液分析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偏肺病毒(hMPV)nT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为更好地观察和治疗小儿呼吸道偏肺病毒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院区呼吸科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179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新鲜痰液,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MPVN基因,随机挑选部分阳性PCR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测定并将所测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较分析,检测是否hMPV感染,常规查外周血象、胸片、C反应蛋白、记录临床资料。结果小于6月龄组有43例hMPV阳性检出率46.7%,6月龄~1岁组有9例(9.8%),1~3岁组有27例(29.3%),3。7岁组有10例(10.9%),7.14岁组有3例(3.3%)。hMPV感染的临床表现依次为:咳嗽(89.1%)、发热(73.9%)、肺部哕音(S1.1%)、喘息(33.7%)、气促(8%)。结论广州地区部分儿童呼吸道感染与hMPV有关,全年存在hMPV感染,流行高峰期在3~4月,6个月以下小儿感染率较高;hMPV感染临床特征无特异性,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  相似文献   

16.
王吉如  洪小飞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8):2497-2499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P)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45例HP阳性ITP患者根据血小板计数分为血小板小于50×10^9及血小板大于50×10^9两组。血小板小于50×10^9/LHP阳性患者95例,按人院顺序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单用糖皮质激素组。联合治疗组给予根除HP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单用糖皮质激素组未给予根除HP治疗,其余治疗同联合治疗组。血小板大于50×10^9/LHP阳性、无明显出血征象者5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抗HP治疗组与对照组。抗HP治疗组进行单纯正规抗HP治疗,对照组未用任何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75%)(X2=5.01,P〈0.05),2年内复发率(19%)明显低于单用糖皮质激素组(49%)(x2=9.69,P〈0.01)。单纯根除HP治疗对ITP患者有一定疗效。结论根除HP是合并HP感染的ITP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武明  谭静  彭娜 《安徽医药》2018,22(2):324-327
目的 观察头孢硫脒对小儿重症肝炎并发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 70例重症肝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保肝、利胆退黄、利尿等治疗,另给予观察组患儿头孢硫脒静脉滴注1周.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内炎症水平、治疗后感染情况、感染部位分布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1)观察组医院内感染比例、病死率、合并感染病死率分别为28.57%、25.71%、40.00%,低于对照组57.14%、51.43%、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感染部位的分布上,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以腹膜炎和呼吸道感染为主;(3)观察组治疗后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38.96±3.76)、(34.58±3.17)ng·L-1,低于对照组(49.39±4.38)、(42.16±3.87)n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观察组治疗后血浆白细胞水平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8.97±0.59)×109 L-1、72.83% ±2.71%,低于对照组(10.99±0.68)×109 L-1、78.68% ±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比例为11.43%,略高于对照组5.7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9,P=0.393).结论 头孢硫脒可降低小儿重症肝炎并发感染的比例,改善重症肝炎患儿预后,且不会明显增加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张伟明 《北方药学》2015,(6):132-133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患有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细菌性感染患儿55例,病毒性感染患儿55例,随机选取无任何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55例作为对照组,抽取静脉血诊断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观察并比较3组间的PCT、CBP、WBC水平。结果:观察组中细菌感染患儿的PCT水平(0.81±0.25)ng/ml,CRP水平(22.53±3.28)mg/L,WBC水平(16.86±2.63)×109/L,病毒性感染患儿的PCT水平(0.57±0.37)ng/ml,CRP水平(9.35±2.63)mg/L,WBC水平(10.51±2.45)×109/L,对照组中PCT水平(0.31±0.34)ng/ml,CRP水平(5.23±2.21)mg/L,WBC水平(6.53±2.41)×109/L。三组比较组间水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细菌感染组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毒感染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中:PCT敏感度为82.80%,特异度为91.40%,CRP敏感度为69.80%,特异度为46.30%,WBC敏感度为40.20%,特异度为34.60%;病毒感染组中:PCT敏感度为59.70%,特异度为71.60%,WBC敏感度为39.50%,特异度为31.30%,联合诊断敏感度为16.90%,特异度为21.40%。结论:采用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白细胞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具有良好的敏感度、特异度,能有效帮助医生确切诊断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性感染,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246例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FQ-PCR在诊断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应用血清抗体检测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血液和尿液病毒的检测,并对确诊的患者进行母乳CMV病毒的检测。结果:在怀疑为活动性CMV感染的169例患儿中,PCR法的阳性检出率为75.1%,血清IgM法为52.1%,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86.4%;18例尿液CMV-DNA阳性的患者查出母亲乳汁中CMV-DNA,含量为1.7×10~4.5×103copies/mL。结论:FQ-PCR可以准确检测患儿体液及血液中的CMV含量,提示体内复制情况,对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天津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中是否存在 Saffold 病毒(SAFV)感染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 360 份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抽吸物和 384 份消化道感染患儿粪便标本, 以针对 SAFV 5′-UTR 基因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荧光定量 PCR 扩增, 随机取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 并将所测序列在 GenBank 中进行比对。 计算呼吸道和消化道 SAFV 感染阳性者的阳性率, 不同年龄段及季节的 SAFV 阳性构成比和阳性检出率。 同时考察 SAFV 与其他病毒的混合感染情况。 结果 呼吸道和消化道检测 SAFV 阳性率分别为 11.9%(43/360)和 16.4%(63/384)。 不同性别的呼吸道 SAFV 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男 、女分别为 11.5% (28/243)和 12.8%(15/117), χ2=0.13, P > 0.05], 年龄 6 d~ 12 岁, < 1 岁者占 79.0%(34/43);消化道检测 SAFV 阳性患儿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男 、女分别为 13.4%(33/246)和 21.7%(30/138), χ2=4.47, P< 0.05], 年龄 5 h~ 11 岁。 不同年龄段的呼吸道和消化道 SAFV 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季节呼吸道 SAFV 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冬季和夏季为主(P< 0.01), 而消化道 SAFV 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呼吸道和消化道 SAFV 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率分别为 7.0%(3/43)和 12.7%(8/63)。 结论 天津地区儿童存在 SAFV 感染, 在急性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患儿中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 且在 1 岁以内患儿中的阳性检出率较高, 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