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医界,一般认为《伤寒论》是论外感病,《金匮要略》是论内伤杂病,此观点已被多数医家所接受。但细读《伤寒论》全文,探究《伤寒论》方证治法,似觉此说法不妥,甚或是错误的。误导了医家对《伤寒论》的正确学习、全面理解和临证应用。有必要对《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杂病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正视听,准确辨证,灵活运用,提高疗效。1《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杂病1.1脾胃虚寒的小建中汤方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腹中急痛,心中…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之“补”法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法为《伤寒论》治法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属扶正治法类。本文就《伤寒论》中仲景本身对“补”法的运用和发挥作一阐述,并后世医家在促景应用基础上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及现代中医治疗中扶正思想具体体现。并以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椟汤、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为例阐述现代医学对仲景正思想的临床运用。治疗宜从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出发,辩证地运用仲景的扶正思想,因晨、因地、因人制宜,古为今用,推陈致新。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并无"六经"的提法,自朱肱<活人书>把<伤寒论>三阴病三阳病解释成经络病,首创"六经"之说,至张景岳、汪琥等推广开来,历代医家多有习惯地称三阴病三阳病为"六经病"者,并从不同角度对"六经病"进行解释.就<伤寒论>六经病的治法而言,通常认为<伤寒论>已涵盖八法,汗法如麻黄汤等,吐法如瓜蒂散等,下法如承气汤等,和法如小柴胡汤等,温法如四逆汤等,清法如白虎汤等,消法如五苓散、抵挡汤等,补法如小建中汤等.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从方药作用功效归纳的治法,是普通的治法.依六经病的病机病势而确立的治法才是<伤寒论>治法的精神实质.兹予阐述于下,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法丰富,《黄帝内经》中提出"开鬼门、洁净府",用汗、下等治法治疗水肿;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运用了汗、下、和、温等法治疗伤寒及各种杂病,如麻黄汤、承气汤、小柴胡汤及理中汤等代表方剂的应用;金代医家张从正主张治病"攻邪"为主,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详述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及其临床应用.清代医家程钟...  相似文献   

5.
经方"小柴胡汤"是《伤寒论》治柴胡汤证的代表方,《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简称《讲座》)集中体现了经方大家胡希恕论《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其对小柴胡汤有着深刻的见解.笔者通过《讲座》中胡先生对小柴胡汤相关条文的论述,从其学术思想出发,探析小柴胡汤源于《汤液经》之因,阐明小柴胡汤组方内涵,分析小柴胡汤所主之证及其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之异同,总结小柴胡汤之"和"义,从理论上对小柴胡汤之应用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立方思想、小柴胡汤治疗范围及小柴胡汤类方变法的研究分析,认为小柴胡汤不仅是一首治疗外感热性病,病入少阳的有效方剂,而且更是一首治疗多种内伤杂病的多功能方剂。如在《伤寒论》本书中所治之“口苦、咽干、目眩、目赤、两耳无所闻、胸胁满而烦、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腹痛、胁下鞭满、头痛、发热、阳微结、热入血室”等十六证,在临床中,都会是各自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或证候而出现,加上小柴胡汤的几个或然证,及其类方化裁治疗,可以看出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一书中应用之广泛。后世医家据小柴胡汤又灵活加减,所化裁的方剂不胜枚举,广泛应用于治疗内伤杂病之中。所以,小柴胡汤可谓是后世治疗内伤杂病的群方之冠,《伤寒论》一书可谓是后世治内伤杂病的源流与滥觞。  相似文献   

7.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少阳证的主方。张景岳在《伤寒论》中灵活运用小柴胡汤,其中对7个或然证的加减应用对临证处方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笔者总结了汪静教授临床辨证应用小柴胡汤的经验。汪静教授注重病症结合,谨遵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训,灵活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多种病证,如呕吐、肝着、积聚、咳嗽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古今多数医家认为,仲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证就是少阳病,把二者等同起来。个人认为,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在发病,病机,主证、主脉、治疗原则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小柴胡汤是治疗太阳病的主方之一,并非是少阳病的主方。具体分析如下。一、小柴胡汤出自太阳篇,是治疗太阳病主方之一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中。小柴胡汤证是太阳篇中的主要汤证之一。在太阳篇一百七十八条原文中,小柴胡汤证就有十二条,占全书小柴胡汤证总条文数的三分之二。而在少阳篇中却只有一条。在太阳篇第87、  相似文献   

9.
学习经典《伤寒论》,参悟《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归纳近二十年来多位医家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经验,整理出桂枝汤、麻杏石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小柴胡汤、当归四逆汤、白头翁汤、桃核承气汤、真武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九首方剂,剖析经方治疗银屑病的辨证思维方法,总结运用经方的心得,学经典,做临床,以继承和发扬中医经典,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方剂辨证方法是一种简明易学、疗效确切的辨证方法。麻杏甘石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均首见于《伤寒论》,以论中所述为主,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和近代报道,确定主症、次症,以此辨证治疗,收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小柴胡汤“一方多证”现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经方都存在着主治多样和一方多证的问题,不过在小柴胡汤的运用中表现更为突出。言小柴胡证,当分广狭之义、当有主次兼变之剐。如从狭义的主要证型而论,当属少阳无疑,但从广义的可用证型而论,则诸证之中,属少阳有之,兼少阳有之,非少阳者也有之。言用和解法,当分正治权变之义、当有隔一隔二之别、如从狭义的和解少阳而论,当以疏气转枢为先,但从广义的和解矛盾而论,则诸法之中,分消表里者属之,调和寒热者属之,兼顾虚实者也属之故对待经方“一方多证”的问题,若分证有主次之别、论病有常变之议、言方有主方与变方之用、论法有正治与权变之分,议药亦有加减与化裁之例、诚如是,则在运用经方时,达到广而不滥、活而不乱,并与时方各知其长、互补其短,使临床选方加减真正能够圆机活法,以应万变。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小青龙汤、小柴胡汤、真武汤、四逆散、通脉四逆汤方后有药物加减应用。结合《伤寒论》条文,分析仲景认识、分析这些药物加减深层的内涵以提高临床辨证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是现代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张方剂,外感内伤,男女老幼,只要病机符合少阳枢机不利者,皆可应用;三阳同病之所以用小柴胡汤,是因为少阳主枢,内调阳明,外达太阳,枢机运转,则内外通达,使太阳之邪从外而解,阳明之热从里而消,实乃和解之良剂,为“和剂之祖。”  相似文献   

1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运用体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其方证实为小柴胡去甘草汤证,加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和铅丹药证。根据方证对应原则,临证运用本方治疗精神分裂症、小儿多动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等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分析归纳《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规律。小柴胡汤中柴胡和甘草是方根,治疗病证为外感、杂病、妇人病等三大类,可扶正祛邪、发汗解表。运用时需注意类证鉴别、方证转变和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6.
从治疗目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制药服药法等方面对《伤寒论》中"和"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仲景辨证论治立足于"和"的思想,体现了中医治病特色,对后世临床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孟旭  张广中 《环球中医药》2013,(12):952-955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制方药少而精,其方剂在历代中医研究探索的著作中常被论述,临床应用颇为广泛,远超原著的主治范围,其中柴胡类经方应用灵活,随证加减可治疗多种临床疾病。文章简要的论述了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及四逆散在皮肤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柴胡桂枝汤最早见于《伤寒论》,该方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半之合方,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之功效.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畅达枢机,治少阳半表半里,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治太阳之表,适用于太阳少阳并病.导师赵瑞华教授对柴胡桂枝汤临证具有独到的思路及见解,随证加减用于治疗多种妇科杂病见枢机不利,营卫不和者,文中例举经断...  相似文献   

19.
小柴胡汤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根据《伤寒论》中对小柴胡汤病因病机的论述,在临床上治疗因邪犯少阳,少阳枢机不利引起的顽固性久咳、外感发热、流行性腮腺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附案例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和法"为线索,从经方小柴胡汤之和法以及对中成药小柴胡冲剂之和剂,谈跟师孙光荣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及个人心得体会。小柴胡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名方之一。笔者首先从对小柴胡汤的来源、临床适应症、主治病症、药物组成、煎服法、临床应用体会谈个人心得,提出"和法之中,百法兼备"。其次对目前临床有效应用小柴胡类的中成药之和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对和法理解的基础上对孙光荣教授的学术思想"天人和"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