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心综合征1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发生160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期脑卒中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为53.3%,大部分脑心综合征在脑卒中后2d之内发生,2周内恢复。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的复极异常及心律失常,以及心肌酶谱的增高。结论发病机制可能与特定部位受损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冠状动脉的痉挛状态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
韦志明  陆凤机  陆明智 《内科》2008,3(2):190-19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26例首次急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脑卒中114例,缺血性脑卒中112例)进行心电图与心肌酶谱的检测,并与105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分析。结果(1)出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01),发生在基底节、丘脑部位病变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叶和小脑部位病变者(P均〈0.05);(2)急性脑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1),出血性脑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均〈0.001),发生在蛛网膜下腔部位病变者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脑叶和小脑部位病变者(P均〈0.001)。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要加强心电监护和心肌酶谱水平的检测,有异常者及早进行干预,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文胜 《内科》2009,4(2):210-21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36例首次急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脑卒中230例,缺血性脑卒中206例)进行心电图与心肌酶谱的检测,并与162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分析。结果(1)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01),发生在基底节、丘脑部位病变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叶和小脑部位病变者(P均〈0.05);(2)急性脑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1),出血性脑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均〈0.001)。发生在蛛网膜下腔部位病变者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基底节丘脑、脑干、脑叶和小脑部位病变者(P均〈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要加强心电监护和心肌酶谱水平的检测,有异常者及早进行干预,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心综合征时,心电图(ECG)与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CTnT)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发生脑心综合征的135例脑卒中患者的ECG、心肌酶谱与CTnT,并对不同损伤部位、不同病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后ECG改变在病后1周内发生率84.4%,其与脑损害部位有关,靠近基底节及丘脑的部位病变时其心电图异常率高;丘脑损伤以早搏多见,延髓损伤以心动过缓多见,而基底节区则以快速型心律失常多见;心肌酶谱异常者CK-MB升高为55.5%,肌钙蛋白T 24 h内升高者46.7%。结论脑心综合征表现为早期心电图异常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解放军第463医院神经内科43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心综合征发病率为26.2%,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1);脑心综合征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为31.3%,明显高于非脑心综合征组的病死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可并发脑心综合征,常导致病情加重,病死率增高,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生率和发病机制。方法分析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发生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心电图、心肌酶谱改变。结果急性脑血管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为36.9%,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T改变(67.6%)、心律失常(61.8%)、心肌酶谱增高(47.1%)。结论急性脑血管患者心电图的异常改变与预后呈正相关。早期诊断,加强心电监测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心综合征92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92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ACVD患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3.01%,大部分脑心综合征患者在ACVD两天内发病,多数于两周内随病情改善而好转;心脏损害的表现主要为心电图的复极异常、心律失常以及心肌酶谱不同程度的升高。出血性卒中、近中线结构的损害及意识障碍的患者并发脑心综合征发生率更高。结论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特定部位受损导致对心脏神经支配紊乱,神经、体液调节障碍,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有关。应对ACVD加强心脏监护,积极诊治脑心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宁世金  黄载文 《内科》2008,3(4):539-54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发病机制、防治措施、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300例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患者入院后作心电图(ECG),心肌酶谱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CS发生率为33.3%,95%的患者于脑卒中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CCS发生率远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非大脑半球(脑干、小脑、基底节)卒中者远高于大脑半球卒中者(P〈0.01)。CC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类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异常率为47%,54%合并低钾血症和/或低钠血症。死亡率32%,主要死亡原因以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为主。结论CCS发生与脑卒中类型及部位、低钾、低钠等因素有关。主要死亡原因以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为主。发病机制可能为脑卒中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CCS患者须加强心脏功能监护,积极防治脑心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的心电图,心肌酶谱等进行动态观察,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心综合征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32.86%,其中78.26%的脑心综合征患者呈进展性卒中发病,脑叶梗死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梗死(P〈0.01),有意识障碍患者100%发病。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肌酶谱异常率为40.74%。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常合并继发性心脏损害,故对临床表现为脑心综合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要从各个环节尽早针对性干预卒中的进展,为早期康复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丘脑卒中脑心综合征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探讨丘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BHS)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998-06-2004-03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203例急性丘脑卒中,合并有BHS的1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BHS的发生率为64.0%,其中136例出血性丘脑卒中,BHS发生率为71.3%;67例梗死性丘脑卒中,BHS发生率为49.2%。出血性丘脑卒中发生BHs明显高于梗死性丘脑卒中(P<0.05)。BHS的94.6%发生在12h至3d内。BH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非低钾性U波、类心肌梗死或缺血、各类型心律失常。心肌酶谱异常率为47.3%。BHS病死率为45.5%,明显高于无发生BHS丘脑卒中患者(16%)(P<0.05)。并且BHS随着病情的好转而好转。结论急性丘脑卒中,BHS发生率较高,尤以出血性丘脑卒中BHS发生率高。BHS与丘脑卒中有明显相关性。合并BHS丘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增高。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出血致脑心综合征的动态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致脑心综合征的动态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行Holter检查,测定77例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并与3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脑出血后心电图改变类型最常见的为ST-T改变,丘脑及基底节区、脑干及小脑与脑叶ST-T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患者,除病后7d时血清CK-MB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血清cTn-I、CK-MB在病后3~48h、3d、7d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发生率较高,对其测定可能有助于脑心综合征的防治及病情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心综合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脑心综合征的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24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病脑心综合征发病率明显高于缺血性急性脑血管病脑心综合征发病率(P0.05);合并脑心综合征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病死率为38.84%,明显高于同期未合并脑心综合征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急性脑血管病类型有关;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受损导致对心脏神经支配紊乱,神经、体液调节障碍,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应加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脏监护,积极诊治脑心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颅脑CT及临床表现确诊的126例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40例,出血性脑卒中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变化(ST-T变化、Q-T间期改变及心律失常等)、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12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109例(86.5%)发生心电图异常。脑出血组发生心电图异常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90.7%比77.5%,P〈0.05)。靠近基底节及丘脑的病变,其心电图发生异常的几率较高,分别为96.4%、92.3%。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与出血量有关,出血量大者(〉40ml,20~40ml)心电图异常率(96.2%,92.3%)明显高于出血量小者(〈20ml,81.0%),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多有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在治疗脑部病变的同时,应加强心脏检测,一旦出现心脏损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CCS)临床特征的差异性。方法 3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一侧基底节区脑梗死112例、脑干梗死94例、一侧小脑梗死105例。291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一侧基底节区脑出血108例,脑干出血87例,一侧小脑出血96例。分别进行不同部位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的比较,并进行同一部位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的比较。结果在缺血性脑卒中,脑干梗死、一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及一侧小脑梗死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脑干梗死与其他两组比较上述指标变化有明显差异(P<0.01),而一侧基底节脑梗死与一侧小脑梗死上述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出血性脑卒中,脑干出血与一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及一侧小脑出血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的变化差异显著(P<0.01),而一侧基底节区脑出血与一侧小脑出血心电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心肌酶、肌钙蛋白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1)。急性脑干梗死与脑干出血相比,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的变化差异显著(P<0.01),一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的变化亦有差异(P<0.05),一侧小脑梗死与出血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的变化无差异(P>0.10)。结论急性脑干卒中较一侧基底节、一侧小脑卒中更易发生CCS,且脑干、基底节区出血性脑卒中较对应部位的缺血性脑卒中更易发生CCS。临床上应加强对急性脑卒中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的监测,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同时应加强对CCS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出血268例脑心综合征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学东  唐小凤  王波  魏东 《心脏杂志》2006,18(3):351-353
目的分析脑出血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68例脑出血的患者按出血部位分为3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急性期查血清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对68例条件允许基底节出血的患者进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动态监测。结果脑出血患者出血早期心肌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脑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8%vs17%,P<0.05),脑干和丘脑出血心电图异常率(81%)显著高于基底节出血(41%)和脑叶出血(35%,均P<0.05)。动态观察表明,3 d内心肌酶谱最高,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脑出血患者出血早期心肌酶水平显著升高,心电图异常率显著增加,其严重程度与出血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卒中伴脑心综合征1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伴脑心综合征患者的防治措施及预后。方法分析117例急性脑卒中伴脑心综合征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卒中较缺血性卒中脑心综合征发生率高(P0.05)。合并脑心综合征者病死率16.24%,明显高于未合并脑心综合征者的5.26%(P0.05)。结论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于脑卒中的性质有关,合并脑心综合征比不合并脑心综合征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对90例C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急性脑卒中CCS发生率为30.0%,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T改变(75.6%)、心律失常(65.8%)、心肌酶谱增高(70.0%)。其中72h内CCS发生率为82.0%,治疗好转率为93.2%,病死率为6.0%。结论积极心电监测、保护心脏功能、控制心律失常等对患者安全渡过CCS期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脑心综合征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脑血管病变类型脑心综合征 (BHS)发生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 16 2例原无心脏病史、心电图异常的脑血管病人 ,入院后监测心肌酶谱 ,采集心电图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脑出血、脑梗死BHS的发生率依次递减。BHS患者以酶升高最多见 ,个别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右侧明显多于左侧 ,房早伴阵发房速多见。脑干出血大于 5ml,大脑出血大于 6 0ml,BHS发生率明显增高。脑出血出现BHS死亡率显著增加。结论 脑心综合征与病变类型、部位、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改变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128例SAH患者心电图及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于发病3日内开始检测,其后跟踪检测至病愈.对照组观察同一时间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按GOS评分评价SAH患者的预后.结果 SAH患者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谱变化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电图表现正常的SAH患者中仍有部分患者有心肌酶谱明显升高,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心肌酶谱的升高及心电图的缺血性变化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8例心电图和心肌酶谱1项异常患者死亡2例(11.1%),47例2项异常患者死亡17例(36.2%),29例3项异常患者死亡23例(79.3%),而34例检查正常者死亡2例(5.9%).结论 SAH引起的心脏损害在病情严重的患者,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谱变化较大,但二者的变化存在不一致性,这对指导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脑心综合征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病急性期,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若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通过对我院2000年-2004年住院的133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无心脏病史)进行血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ECG)监测,观察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及转归,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