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春草 《全科护理》2008,6(1):51-51
临床上危重的脑出血破入脑室、蛛网膜下隙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是急性出血性血管病,起病急、病情重,易发生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粘连,是病人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急性脑出血,疗程长、并发症多。我科2005年2月-2007年4月对34例病人采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或者配合微创钻颅,结合常规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急性出血性血管病。SAH起病急、病情重,易发生脑血管痉挛(CVS)、脑积水、蛛网膜粘边。CVS是SAH患者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根据CVS早期发展迅速,严重广泛,我们通过早期有规律,间  相似文献   

3.
郭宏  苏素 《齐鲁护理杂志》2000,6(3):189-190
自发性脑室出血约占脑出血的20%~60%,手术效果差,死亡率高,10%~50%死于首次发作,且易并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粘连等,预后差,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多发病。我院于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采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术结合常规治疗16例脑室出血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均为住院患者,并经头颅CT确诊,其中男10例,女6例,34~76岁,平均58岁,病程1~44h,其中神志清12例,浅昏迷3例,深昏迷1例。神志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克尼征阳性,及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常规治疗方法包括:甘露醇脱水、止血药…  相似文献   

4.
脑脊液置换术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良好方法之一。我院从1998年3月~2000年2月共行脑脊液置换术9例 ,取得了确切的临床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治疗组9例 ,男5例 ,女4例。平均年龄61岁。对照组9例 ,在同一时间内随机抽取 ,其中男5例 ,女4例。平均年龄56岁。18例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均行头部CT检查确诊 ,而且配合常规方法止血、防脑动脉痉挛等对症治疗。1.2护理及方法1.2.1术前准备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之一。病人入…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且易并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粘连等,直接影响治疔预后。我科于2001~2004年采用脑脊髓液置换法治疗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继发性SHA31例和原发性SAH29例,间隔2-3日置换1次,可置换2-5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能降低原发性SAH和继发性SAH的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清除脑血管内活性物质,防止脑血管痉挛,减少蛛网膜粘连,降低病死率,且未见脑疝及其他不  相似文献   

8.
9.
李欣  李香莲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3):3692-3692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原发性SAH占脑血管疾病的10%~15%[1],其病情凶险,易并发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CVS),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0.
小儿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小儿时期较常见且危及生命的疾病,我们采用脑脊液置换的方法对18例患儿进行治疗,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期,减少后遗症,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最易并发脑血管痉挛(CVS),是患者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尼莫地平(Nimodipine,NMD)为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是选择性扩张脑血管作用最强的钙拮抗剂,具有很强的减轻CVS、扩张脑血管及增加脑血流的作用,临床上应用NMD在预防和治疗SAH引起的迟发性血管痉挛具有显著疗效。现就NMD治疗SAH并发CVS的作用机制及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1):4030-4031
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从诊治的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中抽取5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术,对比两组治疗2周后头颅CT血液吸收100%率及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1)治疗组CT血液吸收100%率为75.86%,高于对照组的48.28%(P0.05);(2)治疗组头痛、呕吐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1)。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升其头颅CT血液吸收100%率,并快速缓解呕吐、头痛症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用三通管进行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效果,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内科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术。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后加强护理,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并为今后该病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发病急,病死率高,约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10%,急性期病死率为40%~60%。我科2004年8月建立卒中单元以来,对38例住院SAH患者应用腰池脑脊液闭式引流与置换术进行治疗及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性大,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用三通管进行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效果,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内科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术.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 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脊液置换术后加强护理,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并为今后该病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据文献报道,SAH后脑血管痉挛(DCVS)发生率在30% ̄50%,于SAH后3 ̄4d发生,于第2周达高峰,一般需3周左右的恢复过程[1],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红细胞随着脑脊液(CSF)进入蛛网膜颗粒,使其堵塞,引起CSF的吸收减慢而致交通性脑积水。原发性及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上也不少见,大量血液集中于第三、第四脑室诸孔附近,影响了脑室内外CSF的循环,大量红细胞聚集形成血凝块,在侧脑室内形成积血甚至铸型,血量多者第三、四脑室可呈铸型,堵塞中脑导水管,可造成阻塞性脑积水。我们采用腰穿行脑…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脑血管意外中预后较差的危急重症之一,发病率高,病情急骤,病症凶险,病死率高.近年来在其治疗方法上国内外做了不少努力,我们也在其护理方面做了一些总结.现将2002年7月至2006年6月我科共收治SAH病人32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继发脑血管痉挛(CVS)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6例SAH继发CVS病人进行密切观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SAH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降低,46例病例中,治愈30例,治疗好转8例,死亡3例,其他5例.[结论]对SAH继发CVS病人进行预见性的密切观察,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SAH复发及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持续腰穿外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持续腰穿外引流对防治脑血管痉挛的疗效与护理。方法 64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超早期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术后,34例行持续腰穿外引流,另30例行间断腰穿作为对照组,2组同样给予常规的尼莫通及3H治疗,通过临床症状及经颅多谱勒超声(TCD)判断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引流组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对照组8例,其中1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引流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无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腰穿持续外引流可以有助于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严密观察及合理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