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4例脑梗死患者和106名健康查体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情况及血管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内中膜明显增厚,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检出斑块中均以强回声斑块最为多见。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血管狭窄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和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及其程度,提示脑血管病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对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74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体检者72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绘制ROC曲线,评估软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及内-中膜厚度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脑梗死的效能。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95±0.24)mm]大于对照组[(0.79±0.21)mm](t=4.282,P<0.001),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2.43%)、斑块(90.54%)、软斑块(25.68%)、混合回声斑块(17.57%)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16.67%、59.72%、11.11%、5.56%)(P<0.05);2组强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32.43%)、中(17.57%)、重度狭窄(9.46%)及血管闭塞(5.41%)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18.06%、8.33%、1.39%、0)(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0.92 mm为最佳截断值,预测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超声声像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26例脑梗死和5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①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70.6%,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②脑梗死组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③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为临床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发生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ATL-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及阻力指数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82.5%,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7.5%.97例高血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66例,检出率68%;49例血脂异常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23例,检出率47%;14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5例,检出率3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73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回声类型。结果脑梗死组IMT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4.9%)高于对照组(16.0%)(P<0.05);脑梗死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多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低回声或混合性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颈动脉不同回声类型粥样硬化斑块背向散射积分(IBS)的变化特点,初步探讨其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性方面的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及30例无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IBS参数测定,对不同回声类型硬化斑块的IBS三项参数(PPI: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AII:平均值,SDI:离散度)进行对比分析,采用TGC均值对AII进行标准化。结果(1)在均质性斑块中,弱、低及强回声斑块的标化AII呈递增趋势,分别为:(29.4±4.8)dB、(38.7±5.6)dB、(50.7±6.8)dB;非均质性斑块的标化AII变化较大,其PPI及SDI明显高于均质性斑块(P<0.001);(2)脑梗死组非均质性斑块及均质性弱回声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均质性强回声斑块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结论IBS参数为了解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组织学特征提供了客观的定量依据,为预测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危险性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42例意识清楚的脑梗死患者和7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行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4.8%,对照组检出率28.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软硬度诊断脑梗死的可行性、稳定性及预测价值,探讨超声联合VTIQ技术预测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根据斑块总风险评分标准筛选出代表性斑块行超声和VTIQ检查。记录斑块回声类型、颈动脉狭窄率和剪切波速度(SWV),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的回声类型构成比、颈动脉狭窄率及SWV。应用Bland-Altman分析检验高年资医师和低年资医师间测量SWV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参数独立预测脑梗死的诊断效能,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ROC曲线分析多参数联合预测脑梗死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斑块的回声类型构成比及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组SWV显著低于非脑梗死组[(3.32±0.92)m/s vs.(3.76±0.85)m/s,P=0.004]。斑块回声类型、颈动脉狭窄率、SWV诊断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291、0.722、0.664。不同观察者间测量SWV的一致性偏倚为0.0556 m/s,一致性界限为-0.3937~0.5049 m/s。以SWV≤3.435 m∕s为截断值,诊断脑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60.00%、62.50%、70.50%;斑块回声类型与颈动脉狭窄率联合诊断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06,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68.33%、82.50%、74.00%;斑块回声类型、颈动脉狭窄率和SWV三者联合诊断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945,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1.67%、82.50%、88.00%。结论应用VTIQ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软硬度诊断脑梗死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VTIQ联合超声可提高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影像特征,探讨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住院的259例经CT、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同期本院门诊无脑血管病及脑血管病家族史19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影像特征。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明显增厚,斑块形成较多,其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不稳定斑块形成以及颈动脉中度和重度狭窄是脑梗死患者重要的超声影像特征,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脑梗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利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常规超声证实存在颈动脉斑块的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资料。 结果其中7例患者常规超声显示存在低回声斑块而经超声造影证实斑块分级仅为Ⅰ级;5例患者常规超声显示存在高回声斑块而经超声造影证实斑块分级为Ⅲ~Ⅳ级;3例患者经超声造影显示出常规超声未能清晰发现的颈内动脉外侧壁斑块;2例患者经过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综合分析证实存在动脉斑块致颈动脉狭窄,狭窄率估测为50%~69%。结论超声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在发现颈动脉外侧壁斑块、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及评估斑块稳定性方面优于常规超声;在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方面,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综合应用要优于单纯应用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80例同期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测量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内径。结果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例数为17例,检出率为21.25%;观察组检出55例,检出率为68.75%,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着相对较高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AS)病变的危险因素、狭窄程度、斑块特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C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1 603例首诊为可疑脑缺血患者,分为非狭窄组(A组1326例:CAS<50%)和狭窄组(B组277例:CAS≥50%或闭塞).对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结果及年龄、性别、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脑缺血发病与CAS程度进行分析.结果CAS≥50%者占17.3%(277/1603).高龄、男性、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与CAS的形成显著相关(r=0.024、0.777、0.827、0.762、0.750).B组患者CVD发生率为37.2%(103/277),明显高于A组21.6%(287/1326)(P<0.001).B组中随CAS程度增加,脑卒中发病率明显升高,CAS 50%~69%患者发病率为30.4%(38/125),CAS≥70%或闭塞者为42.8%(65/152例),斑块检出率为64.4%(1032/1603),脑卒中与TIA患者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检出率高于非卒中患者(P<0.001).结论CAS与高龄、男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呈显著相关,随狭窄程度增加卒中的危险性升高,且超声显示不均质性回声的动脉硬化性斑块的形成与卒中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王晓艳  王春雷  唐浩 《临床医学》2010,30(10):92-93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测价值及其性质意义。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情况的超声检查,并对各组病例颈动脉斑块的情况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高于非缺侧48.5%(其中软斑发生率2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的57.1%(P〈0.05)。结论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重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12例,异常检出率为86.1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9例,异常检出率为26.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狭窄率、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诊断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88例,选取同期非脑梗死患者15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之间的斑块稳定性、分布差异,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72.3%)高于对照组患者(54.7%)(χ~2=11.38,P0.01)。脑梗死组比对照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更高(54.8%比31.3%,χ~2=18.59,P0.0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更高(P0.01),分布范围更广,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和吸烟有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作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①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0.8mm)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脑梗死组硬化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未检出);③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增高,以中度狭窄为多,与年龄增大有关系。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狭窄及不同性质的斑块引发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不同。通过彩色多普乐双功能超声,根据斑块回声特征,鉴别不同性质的斑块、追踪,观察三年不均质回声、低回声斑块软斑表面的纤维帽破裂后易形成附壁血栓,是造成症状性颈动脉狭窄、TIA、脑栓塞的主要因素,而彩超显示的强回声斑块,尽管动脉管腔呈70%以上的重度狭窄则相对稳定,临床上引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明显低于上述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 法:新发脑梗死患者200例纳入研究。记录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检测生化指标,测量并计算ABI,完成颈 部血管超声检测,记录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情况。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纳入斑块组, 颈动脉内膜正常和颈动脉内膜增厚的患者纳入非斑块组。Logistic 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 素。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ABI值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739,P= 0.01)。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纳入有斑块组131例,无斑块组69例。有斑块组患者的高血压和吸烟史比 例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ABI值 低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TC升高、ABI值降低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 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BI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 定相关性,可能有助于辅助评估和监测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100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斑块大小、形状、内部回声特点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不稳定性斑块的比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P0.01),对照组中稳定性斑块的比率显著高于不稳定性斑块(P0.01);观察组以软斑、溃疡斑及混合性斑块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且大多为不稳定性斑块。提示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狭窄处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密切关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可及早发现斑块,及早治疗,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超声造影三维成像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定量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61例存在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脑梗死分为两组:脑梗死组27例,34例无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低回声斑块行超声造影三维成像,并对三维图像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处理,计算并记录斑块的体积和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条数,计算血管指数,所有参数进行两组间的对比分析. 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低回声斑块的血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斑块体积、最大厚度、横截面积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三维成像不仅能显示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的空间立体分布,还可以通过血管指数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定量评价,这为进一步研究斑块内微血管灌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