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文清 《医学信息》2018,(24):74-77
目的 了解医院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收集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测出革兰阴性菌占78.25%,前四位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真菌占13.49%,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8.2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药敏试验显示,革兰阴性菌中,妥布霉素耐药率最低,其次是阿米卡星。结论 呼吸科细菌耐药现象严重,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分析我院ICU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的1146株病原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出的1146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4.1%,革兰阳性球菌占28.4%。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7.8%、10.6%,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是68.5%、83.7%,肠杆菌科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革兰阳性球菌。结论ICU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耐药性严重。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现状及耐药性,作者对2002年元月-2004年12月我院住院部及门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患者中颅脑损伤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脑外科在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46例ICU患者中颅脑损伤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研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将各种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46例ICU患者中颅脑损伤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共检测出病原菌90株,其中包括革兰氏阴性菌72株,占80%;革兰氏阳性菌12株,占13%;真菌6株,占7%。结论 ICU患者中颅脑损伤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较多,其中大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细菌的耐药性较强,应该根据不同病原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加强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做到合理有效的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特点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取我院2007年10月~2010年9月住院的189例重症AECOPD患者合格痰标本及防污染毛刷刷取的气管内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47株,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占首位,达64.6%,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占21.8%。真菌占13.6%,以白念珠菌检出率最高。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严重,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重症AE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耐药现象明显,二重感染逐年增加,且占有较大比重。临床AECOPD患者选用抗生素治疗时应重视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减少不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株与二重感染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S)鼻咽部常见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85例取鼻咽拭子进行培养,分离鉴定病原菌,同时对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Hi)进行耐药性监测.结果285例中共检出病原菌161株。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分别为20.4%、16.5%、13.0%、6.7%.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57.5%,同时对非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已高达79.2%.89.5%,对头孢曲松、阿莫西林/棒酸尚具有较好的敏感性(85.1%-93.3%).Hi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13.3%。对头孢克洛、头孢曲松、头孢呋新、阿莫西林/棒酸均有很好的敏感性(96.4%-100%),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范围分别为25.3%-56.6%.结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广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耐药形势严峻,抗生素合理应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李丹  王兰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11):1956-1959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LRTI)患者病原菌类型及耐药性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3月到2020年10月到我院治疗的246例COPD合并LRTI患者,采集痰液进行病原菌检查和药敏测试,观察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246例老年COPD合并LRTI患者共分离鉴定出病原菌283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54株(19.0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0.25%);革兰氏阴性菌208株(73.50%),以肺炎克雷伯菌(20.85%)和铜绿假单胞菌(15.90%)为主;真菌21株(7.42%),以白色念珠菌为主(4.59%);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均对苯唑西林(OXA)的耐药率最高,两种病原菌对左氧氟沙星(LVX)、阿米卡星(AMK)、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头孢噻肟(CTX)、头孢曲松(CRO)也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未发现对万古霉素(VAN)耐药菌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曲南(ATM)的耐药率最高,铜绿假单胞菌对AMK的耐药率最高,鲍氏不动杆菌对CTX的耐药率最高,三种病原菌均对TZP耐药率最低;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FCZ)的耐药率最高.结论:老年COPD合并LRTI患者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并且各类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临床中应及时鉴定病原菌类别以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S)鼻咽部常见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85例取鼻咽拭子进行培养,分离鉴定病原菌,同时对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Hi)进行耐药性监测.结果 285例中共检出病原菌161株,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分别为20.4%、16.5%、13.0%、6.7%.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57.5%,同时对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已高达79.2%~89.5%,对头孢曲松、阿莫西林/棒酸尚具有较好的敏感性(85.1%~93.3%).Hi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13.3%,对头孢克洛、头孢曲松、头孢呋新、阿莫西林/棒酸均有很好的敏感性(96.4%~100%),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范围分别为25.3%~56.6%.结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广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耐药形势严峻,抗生素合理应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的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 收集我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符合入组标准的BALF标本共547例,培养出病原菌株共117株,总阳性率为21.39%,其中革兰阴性菌属92株(78.63%)、革兰阳性菌属10株(8.55%)、真菌15株(12.82%)。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属,检出的前四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药敏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于阿米卡星敏感率最高,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头孢吡肟、美洛培南、哌拉西林、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高于83%,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高达91.67%,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哌拉西林及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偏高,达到55.56%;革兰阳性菌检出率最高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到85.71%;真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对两性霉素、5’氟胞嘧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住院肿瘤患者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198例住院肿瘤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并统计其检测结果和药敏结果。结果病原菌总检出率为75.4%,革兰阴性菌占60.8%,革兰阳性菌占28.9%.真菌占10.3%,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结论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以阴性杆菌为主,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临床应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应用以降低细菌耐药性,合理、适当选用抗菌药物对降低肿瘤患者感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指导下呼吸道感染抗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0例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根据应用抗生素的最终临床指标分为对抗生素治疗有效组(A组)和对抗生素治疗无效组(B组),观察确诊感染后第1、3、5、7d两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变化,并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观察PCT评估抗菌疗效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确诊感染后的第1d血清PCT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第3、5、7d A组患者血清PCT水平逐渐下降,而B组患者PCT水平则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3、5、7d PCT水平指示抗菌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447、0.716、0.981、1.000,其中第3、5、7d P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与第1d PCT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抗生素治疗第5d,以PCT水平3.095μg/L为截点,判断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7.4%和91.0%。结论:在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抗菌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PCT水平可作为优化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彭杰  张琴 《医学信息》2019,(3):134-136
目的 分析我院儿童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标本分离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16年7月~2018年6月呼吸内科送检的4137例下呼吸道标本分离菌进行收集,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4317例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2060株(去除重复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37株,占69.75%;革兰阳性菌623株,占30.25%。排前五的分离菌依次为流感嗜血杆菌(41.02%)、肺炎链球菌(21.17%)、卡他莫拉菌(19.03%)、金黄色葡萄球菌(8.98%)、肺炎克雷伯菌(3.83%)。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对头孢噻肟、利福平、氧费沙星全部敏感;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敏感性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对红霉素敏感性低。结论 儿童下呼吸道病原菌种类多样,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应依据病原菌的种类及药敏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高效抗菌药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本院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嗜血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标本接种于嗜血杆菌巧克力平板,对分离到的嗜血杆菌进行鉴定、β-内酰胺酶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的产生率为21.8%.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左旋氧氟沙星、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28.4%、16.4%、10.2%、3.1%、31.1%、90.2%和52.9%。结论嗜血杆菌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阿莫西林/棒酸和二代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率高于其他抗生素。加强嗜血杆菌耐药谱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延缓耐药菌株快速上升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冯瑞丰 《医学信息》2019,(11):152-153
目的 对本院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运用阿奇霉素治疗,分析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患者为48例,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48例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70.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啰音、发热、咳嗽症状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是临床上治疗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安全性抗生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了解我院2008~2010年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回顾性调查下呼吸道感染者中的2555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离菌株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连续三年分离率居前五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不同程度呼吸窘迫状态时下呼吸道内气流运动特性进行模拟研究。方法基于CT影像数据建立真实健康人体下呼吸道三维模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对下呼吸道内的气体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下呼吸道内气流的速度、流量、压力以及壁面剪切应力等参数分布特点。结果拟合下呼吸道空气流动阻力与呼吸强度的函数关系;得到下呼吸道内空气流速、压力、壁面剪切应力的分布特点以及空气流量在各肺及各叶支气管的分配情况。结论通过CFD模拟分析可以获得更为详细的下呼吸道流场相关数据,为ARDS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Mycoplasma pneumoniae (M. pneumoniae) and Chlamydophila pneumoniae (C. pneumoniae)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ldren of all age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LRTI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ct M. pneumoniae and C. pneumoniae in children with community-acquired LRTIs employing serolog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nested PCR analysis. Material and 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75 children with acute LRTIs for detection of M. pneumoniae and C. pneumoniae. Blood was obtained for M. pneumoniae and C. pneumoniae antibodies and nasopharyngeal aspirates for M. pneumoniae PCR and C. pneumoniae nested PCR. Results: M. pneumoniae infection was positive in 9 (64.21%) children aged 2–6 months and in 5 (35.79%) aged 7 months–12 years, and this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02). C. pneumoniae infection was comparable within the age group and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P = 0.43).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profiles of M. pneumoniae- and C. pneumoniae-positive and negative patients were numerically comparable. Serology and PCR together detected M.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14 (18.6%) children.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of serology were 77.78%, 92.42%, 58.33% and 96.83%, respectively. C. pneumoniae infection was positive in 11 (14.6%) children by serology and nested PCR with 50% sensitivity, 87.67% specificity, 10%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98.46%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Conclusions: Our study confirms that M. pneumoniae and C. pneumoniae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ommunity-acquired LRTIs and a combination of serology and nested PCR is useful for its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本院90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九项呼吸道病原体的IgM抗体,从而了解九种病原体的流行特征.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90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液中九项病原体的IgM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本研究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IgM抗体检测总阳性率为36.1% (328/908),合并感染率为13.4% (122/908),在阳性病例中占37.2%(122/328).INFB+ PIVS合并感染最为常见.春夏季以INFB流行为主,秋冬季以PIVS流行为主.不同季节病原体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冬季的阳性率高于春夏季.≤25岁年龄组和≥65岁年龄组人群最易感染INFB,26~64岁年龄组人群最易感染LP1.3个年龄组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病原体检测阳性率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点季节预防相应病原体的流行和传播,持续监测病原体的IgM抗体有利于更好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