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丹溪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溪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 ,倡导“阳有余 ,阴不足论”“相火论”,主张保存阴精 ,勿动相火 ,善用滋阴降火 ,为滋阴学派的创始人。丹溪对经络学说亦颇有研究 ,在《丹溪心法》中 ,他对经络的病候和诊断 ,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兹就此作一初步探讨。1 提出经络见证 充实经络病候《灵枢·经脉篇》阐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与病候 ,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首》中提出“十二经见证”,即在《内经》经络病候的基础上 ,根据前人理论及其临床作了大量的增补。手太阴肺经见证增加“善嚏”“皮肤…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帛书》与《黄帝内经》经脉理论的差异,从经脉数量、名称的演变来简述十二经脉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重点阐述了十二经脉名称的命名原则,旨在为经络学说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借此启发医学工作者对经络学说和《黄帝内经》经脉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1 六经是经络学说的发展和运用古代医学家们对经络学说是十分重视的,如《灵枢·经脉》篇在论述十二经络循行病候之前就强调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  相似文献   

4.
罕见一例足少阴肾经经络现象与辨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耀春  王玉堂 《中国针灸》2000,20(5):285-286
早在 2 0 0 0多年前 ,《灵枢·经脉》就详尽记载了经脉循行、分布走向、经络与病候的关系、经脉的交叉交会、脏腑的络属关系。医疗实践证明 ,经络学说是朴素的、唯物的、客观存在的。直至高科技发展的今天 ,中外针灸学家仍在探索沿用。经络学说不仅与针灸学关系密切 ,而且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生物学以及边缘科学工作者所共同关心和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国内外学者对经络学说提出了大量的研究报道 ,但在人类活体上发现沿经络走行的外在轨迹 ,并反映出相应的病候 ,却十分罕见。笔者在临床中遇到一例足少阴肾…  相似文献   

5.
任路  李静 《辽宁中医杂志》2011,(11):2117-2118
经络理论中有关经脉循行分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经脉学专著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关于十二经脉外行部分的循行分布规律秉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灵枢.经脉》。而历代医书中对足三阴三阳经脉、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躯干部循行规律却少有论述,文章从三维圆柱体的假说、"背为阳,腹为阴"、气血阴阳平衡的理论及"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治疗原则等角度探讨其循行,旨在进一步剖析经络循行的真谛,使针灸经络学说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内经》经络诊断法探析712083陕西中医学院郑少祥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主要理论基础。’依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而进行“循经取穴”是针灸治疗的主要取穴方法,所以察视经络的变化,辨经施治对于针灸治疗尤为重要,诚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云:“用针...  相似文献   

7.
严健民 《中国针灸》2006,26(5):374-377
目的:探讨经络实质及其概念,并与《研究经络本质的新途径》一文作者商榷。方法: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经络研究的历程,查阅分析文献。结论:经络学说起源于殷商,完善于两汉,用现代解剖生理学解读经脉理论的内属脏腑,就是继承足太阳膀胱经——植物神经调节论。  相似文献   

8.
2010年秋天,仿佛迎来了关于"经脉""经络"的讨论、研究的收获季节。先是严健民先生的《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一书出版(序见本刊2011年1期),随后是刘澄中先生的《扁鹊经脉医学.经脉现象与经络实质研究六十年纵览》一书也将发排出版,寄来多篇书稿,同样望我能写上篇序。十月份,则是安徽中医学院和经络研究所举行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六经证治与经络学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的一种辨证方法,与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关系极为密切。经络辨证主要以《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的病症及《难经·二十九难》中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为依据。通过十二经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经别、经筋、皮部辨证,选用相应的经穴,以扶正祛邪,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1.
从经筋治痛谈经络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ong BQ  Li CR  Huang FY  Zhang SJ  Xue LG 《中国针灸》2011,31(8):711-713
通过对<足臂十一脉><阴阳十一脉><灵枢·经脉>及<灵柩·经筋>中对经脉、经筋的排序、属络脏腑、循行方向、衔接及主治疾病等的分析比较,发现古代针灸治疗的病症大都源于经筋病症.国家现有的标准腧穴中有62.59%的腧穴贴近经筋痛点,诠释了循经筋痛点是早期腧穴的源头.故而总结出经筋与经脉的关系是"一源二歧"的同胞,这为更好地认识经络起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灵枢》针刺深度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H  Tang XD 《中国针灸》2011,31(11):975-977
目的:观察运用《灵柩》针刺深度法在德国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均取章门、中脘、天枢、关元、期门、曲池、合谷、阴陵泉、足三里、太冲穴,按照《灵枢·经水》篇,针刺深度1~6分( 2~12 mm),行平补平泻手法,每周治疗2~3次,8次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第1、第2疗程的疗效和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结果:第1疗程总有效率为52.4%(11/21),第2疗程为90.5%(19/21),第2疗程优于第1疗程(P<0.05).第1疗程IBS-SSS评分为143.58±70.15,第2疗程为115.98±72.68,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第2疗程较第1疗程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运用《灵柩》针刺深度法在德国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运用《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法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法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深度法各31例。穴取大椎、肺俞、气海、关元、尺泽、合谷、足三里、阴陵泉、太溪。治疗组按照《灵枢.经水》篇,经脉针刺深度2~6分(4~12mm),对照组按照常规针刺深度8~15分(16~30mm),行平补平泻手法,8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与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个疗程后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70.97%,优于对照组的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93.55%,优于对照组的6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法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深度法,并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4.
Liu B  Zhao JS 《中国针灸》2011,31(6):526-528
基于初始经脉模式与脏腑-经脉模式的构建,梳理、分析经脉表里关系的真正内涵与核心要义,认为两种经脉模式下的经脉表里关系各具不同的特点与意义,主要体现在:①初始经脉模式下,<灵柩·经别>六合理论是其经脉表里关系的核心;络脉(络穴)对经脉表里关系具有重要的沟通作用.②脏腑-经脉模式下,脏腑相合促进了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的匹配与沟通;气血的环周运行对经脉表里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医古代文献记载一直重视押手的重要作用,押手在针刺过程中的作用是刺手不可取代的。押手揣摸、按压手法有助于腧穴的准确定位;弹努手法能激发经气、促使得气;爪切手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循摄和按压手法的配合应用能诱导气至病所。本文着重介绍押手的作用,目的在于提示临床医生重视押手在针刺过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The origin of Dou Han-qing's academic though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studied by analysis on relative contents in the books Weisheng Baojian, Jisheng Bacui and Zhenjiu Sishu Zhenjing Zhinan and the two papers "On 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 and "Questions and answers of qi and blood", holding that DOU Han-qing's academic though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influenced more by Suwen (Plain Questions) and Nanjing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not by Lingshu (Miraculous Pivot).  相似文献   

17.
从《阴阳十一脉灸经》论“是动,所生”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京生 《中医杂志》1992,33(12):8-10
作者通过对马王堆医学帛书与《灵枢》的比较研究发现,《灵枢·经脉》中各脉病候的“是动”“所生”之分,并非是一种病证分类方法,而是对源于不同医籍的经脉病候的不同记述形式,本质上是古人对经脉主病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8.
恢刺探微     
针对《灵枢·官针》恢刺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文献源头厘清恢刺法及其适应证"筋痹"之本义。认为恢刺为治疗筋痹的古典手法,主要为治疗因气机郁痹或气机不畅所致筋急而设;恢刺所用针具为毫针,操作须押手与刺手配合,押手探知筋病所在,沿病所旁侧进针,在其上下运用提插补法,针毕即可出针,属《内经》解结针法之一。在临床中对于颈椎病、腰部筋伤等急慢性病证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9.
从经脉正反双向运行理论思考六经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祝华英[1]道长关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正反双向运行理论,对《灵枢.经脉篇》给以全新理解,在新的经脉循行认识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经属手足的问题、《伤寒论》为何首取太阳病等问题进行讨论,为理解《伤寒论》六经辨证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梳理"心主之脉"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心的概念由一而分为二的过程。"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一词出自《灵枢·经脉》,但在早期简帛《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并未出现此条经脉。老官山出土的"十二脉"称此循行轨迹为"心主之脉",此脉原为治心系疾病之脉,后为了实现3条手阴经配上焦两个脏器,古人沿袭老官山"十二脉"心主系心、手少阴入心的记载,提出了心主脉"包络心系"与"心不受邪""邪在心之包络"的理论,故心配少阴,而穴取心主之脉理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心包"脏随之诞生,成为上焦第三脏,心主之脉亦易名为"手厥阴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