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猕猴群自然感染肠道寄生虫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放环境条件下饲养的实验用猕猴,自然感染寄生虫的种类较多,影响生长发育,妨碍试验结果。有些寄生虫可以感染人而致病,具有公共卫生意义。故对猕猴检测寄生虫,是实验动物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对本场饲养的不同群猕猴肠道寄生虫作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在开放环境饲养条件下,实验用小鼠所感染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干扰试验结果。某些寄生虫可使人致病,具有公共卫生意义。我们对杭州市5个单位繁殖饲养的3个品系小鼠肠道蠕动感染情况作了调查。现将结果简报如下。材料与方法昆明系小鼠取自浙江医科大学动物室、浙江省中医研究所动物室和浙江省药品检验所动物室,鼠龄3-7个月,共60只;NIH小鼠取自浙江医学研究院动物所,30只,鼠龄1-2.5个月;BALB/c小鼠取自杭  相似文献   

3.
实验动物感染寄生虫不仅影响动物的健康状况,而且也使研究工作受到干扰,甚至得出错误结论[1]。在我省由于环境条件、人员素质、饲养方式等因素,实验动物仍有体外寄生虫感染出现。为保证实验动物在实验研究工作中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有效控制体外寄生虫,提高实验动物质量,我们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监测等级(啮齿类和兔类)》国家标准(GB/T14922-94)、《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检验方法》国家标准(GB/T14926.33-94)的规定对青海省4家实验动物饲养单位的4种219只普通级实验动物的体外寄生虫从虫种、寄生部位及感染情况等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便于了解北京地区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控制现状,为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国家标准一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对北京地区18家实验动物生产单位,39个种群,385只动物进行实验动物寄生虫质量检测。结果两种级别(SPF、CL)小鼠和大鼠、CV级猕猴所检项目均为阴性,4个种群cv级豚鼠均检出有体外寄生虫,虫种为豚鼠背毛螨(Chirodiscoides caviae),13个种群CV级家兔中有3个种群检出有体外寄生虫,虫种为兔瘁螨(Psoroptes cuniculi),6个种群CV级比格犬有3个种群检出有体外寄生虫,虫种为犬耳痒螨(Otodectes canis),其中1个种群兼有弓形虫抗体阳性。结论检测结果表明,SPF、CL小鼠、大鼠,CV级猕猴的寄生虫学控制情况较好,开放条件下饲养的CV动物(猕猴除外)体外寄生虫的感染仍然存在,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动物特定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其寄生虫感染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我国,由于环境条件,人员素质,饲养方式,管理水平等因素,实验动物仍有寄生虫感染出现。这不仅直接影响动物的健康状况,而且也使研究工作受到干扰,甚至得出错误结论。为了保证实验动物在研究工作中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和准确性,实验动物寄生虫作为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指标之一,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为了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经过十年有余的艰苦努力,我国已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动物寄生虫检测等级标准及其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猕猴(Macaca mulatta)体内的寄生虫感染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饲养管理是控制体内寄生虫的有效措施。关于猕猴寄生虫感染已有不少报道,但对不同生活环境寄生虫感染率及其比较,以及种猴与仔猴寄生虫感染的关系的报道却少见。为此,作者对各种不同生活条件下猕猴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材料与方法一、动物 1.新引种的野生猕猴 2.本中心四种不同饲养条件的猕猴二、方法 1.新引进的野生猴按来源不同分开饲养。引进  相似文献   

7.
阿米巴病的实验研究,必以动物感染作为基本条件。本文报告以溶组织阿米巴感染豚鼠的初步实难结果,而着重对动物接种方法问题加以探讨。通过四栋溶组织阿米巴的五种方法感染豚鼠实验,表明从患者所得的两栋阿米巴用盲肠内接种可获得感染,若伴加产气茭膜杆菌或并作直肠结札术的接种,获得感染率较高,其他如肝、直肠、皮下,眼球结合膜下的接种,均未获得感染。我们在实验中感到:感染动物的成败与实验动物的敏感性、阿米巴虫株的致病力和适宜的接种方法有关。关于接种方法问题,较突出的有:(1)实验动物的规格、饲养与管理,(2)接种部位,(3)并存细菌(或寄生虫)的影响,(4)接种技术等四个问题,故加以较深入地讨论,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兔性情温顺,容易饲养管理,用它制作人类疾病模型经济便宜,在我省广泛应用于药品检验、生物制品的生产、签定以及医学院校教学工作。目前,兔的饲养方式仍以开放性饲养为主,寄生虫感染情况与环境相关,直接影响其健康和质量[1]。掌握该方面资料,为标准化饲养和疾病预防及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我们随机抽检100只实验用兔作为观察对象,发现体内外寄生虫普遍存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动物 实验用兔100只选自开放环境样本,其中雄性32只,雌性68只,体重0.5kg~4kg。2 方法[2]2.1 体内寄生虫检测 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包括自然…  相似文献   

9.
在开放条件下饲养的小鼠,体内肠道蠕虫的寄生十分普遍,感染率可高达75%以上。我们对肠道蠕虫高感染(91.3%)的普通级昆明系小鼠进行有效药物的筛选,以及对笼具、垫料、饲料的处理进行防治试验,以探讨在开放条件下对寄生虫控制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 1.动物:体重18克以上,重度感染(91.3%)肠道蠕虫的本校昆明系小鼠,雌雄各半,随机按不同药  相似文献   

10.
小鼠、大鼠、豚鼠及家兔肠道寄生虫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感染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情况作为依据的实验动物质量等级标准已在我国实行。为了确定本中心动物寄生虫感染的种类,我们对开放系统下饲养的部分动物肠道寄生虫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1.
刘海涛 《医学动物防制》2001,17(11):594-595
<正> 小白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广泛用于教学和科研,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按照国家有关实验动物标准,对各等级的小白鼠的寄生虫的感染有严重的限制。为了了解实际情况,我们对某实验动物中心饲养的小白鼠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做了专门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普通环境和清洁级环境中长爪沙鼠寄生虫感染状况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两种不同环境中饲养的长爪沙鼠寄生虫感染状况。方法 根据 2 0 0 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 4 92 2 1— 2 0 0 1《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和GB T1 84 4 8 1~ 1 84 4 8 1 0— 2 0 0 1《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 ,参考实验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和地鼠寄生虫等级及检测办法进行检测。结果 饲养于普通环境的 1 5笼 80只长爪沙鼠体表寄生虫感染率为 3 75 % (3 80 ) ,体内寄生虫中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率为 6 2 34% (4 8 77) ,鼠三毛滴虫感染率为 86 2 5 % (6 9 80 ) ;饲养于清洁级环境的 7笼 2 3只长爪沙鼠中 ,卡氏肺孢子虫的感染率为 6 9 5 6 % (1 6 2 3) ,鼠三毛滴虫感染率为 6 9 5 6 % (1 6 2 3)。结论 净化后饲养于普通环境中的长爪沙鼠与净化后饲养于清洁级中的个体相比 ,二者体表寄生虫感染的状况有一定差别。但是 ,卡氏肺孢子虫和鼠三毛滴虫的感染情况似乎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医学实验动物虽然是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及寄生虫、遗传背景明确应用医学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验的动物,但是,我们考察动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在人类传染病流行中的作用时候,不但要看到一般情况下的有害生物,还要看到特定情况下的“条件有害生物”,而成为“条件有害生物”的可能性对所有那些平时不是有害生物的动物种类来说都是普遍存在的,且一般是无法预测的。医学实验动物尽管不同于一般动物,但实验动物饲养与动物实验过程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肯定的。这个污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实验动物与人类传染病相互污染;二是做动物试验污染、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野生动物与实验动物问相互的污染;三是实验动物对饲养室内外环境的废气污染。如何控制好这三个方面的污染,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本单位普通级金黄地鼠群进行体外寄生虫检测。方法 拔毛法;透明胶带粘贴法;刮取皮屑镜检法。结果 有背肛螨寄生于地鼠表皮内(患皮炎部位),鼠群感染率为4.4%。结论 普通级地鼠必须提高级别,从实验动物设施、饲养环境条件、饲养方法、选种育种等诸多方面达到清洁级标准,才能彻底消除体内外寄生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10种1368只普通实验动物体内外寄生虫及其感染的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在被检动物体内外,获得寄生虫种43属58种.其中,原虫17种、吸虫16种、绦虫8种、线虫11种、昆虫6种;阳性检出率73.54%(1006/1368);人兽共患寄生虫种36.20%(21/58).  相似文献   

16.
实验动物中心等级大鼠和小鼠的寄生虫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等级大、小鼠的建立,是各项医学科研顺利完成、保证科研质量的前提。为配合我省等级大、小鼠的建立,我室自1995年起开展对实验动物寄生虫的监测工作和大、小鼠体内外寄生虫感染的调查,并提出了改进建议,2000年5月我们对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报验的普通级和清洁级大、小鼠进行了体内外寄生虫感染情况的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实验动物所携带的寄生虫和其它微生物常可通过引起动物疾病、损害和死亡而影响动物实验。由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通常较低,特别是自然感染寄生虫对实验动物各系统的潜在影响仍不清楚,因此其影响可能被忽略。以红细胞为营养的体内外寄生虫侵袭动物后可发生贫血,因而这些动物不适用于大多数实验研究。有些肠道寄生虫损伤肠道上皮,使吸收功能改变,从而影响动物在营养研究中的应用。有些寄生虫可刺激组织异常生长,影响毒物和致癌物的研究。另外,体内外寄生虫均可改变宿主的免疫应答。本文就实验大鼠和小鼠的部分自然感染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鉴定动物实验中Wistar大鼠所感染寄生虫的种属和分析其感染特征。方法解剖检查正常条件下饲养的大鼠肝脏表面的囊泡,取囊中的虫体头节以10%甲醛及KOH溶液处理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寄生虫的形态学鉴定;并对所感染部位的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生长状况良好,无明显异常体征,寄生的虫体鉴定为带形囊尾蚴;本次所解剖检查的Wistar大鼠对该虫的感染率高达85.7%,感染部位均为肝脏,感染虫体数目为5~120个不等,可见带形囊尾蚴早期和成熟期两种形态;肝脏病理虫体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未被虫体占位的肝小叶结构正常,未见肝脏纤维瘤样变。结论 Wistar大鼠在饲养中易反复感染带形囊尾蚴,并能耐受重度感染,作为动物模型,一方面应严防该虫的感染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另一方面可作为一个很好的免疫应答的干预模型应用于其他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寄生虫象其它微生物一样经常是动物实验研究的干扰因素,因为它可使动物发生疾病、损害和死亡,从而影响研究结果。本文综述实验兔的某些自然感染寄生虫及其对动物实验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1.消化系统寄生虫(1)微小隐孢子虫 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兔也可感染微小隐孢子虫(Cry...  相似文献   

20.
分别用透明胶带粘取法、尸体静置法和隔水蒸浴法等三种体外寄生虫检测方法对开放系统饲养的 2 39只小型实验动物 (大鼠、小鼠、豚鼠 )进行体外寄生虫对比检测。结果发现 ,三种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 2 0 .92 %(5 0 /2 39)、5 2 .72 % (12 6 /2 39)、和 96 .6 5 % (2 31/2 39)。三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均有极显著差异 (P<0 .0 1)。结果提示 ,隔水蒸浴法应为小型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检测的首选方法小型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三种检测方法比较@符杰$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上海201615小型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