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及未来时间洞察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高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高中生学习倦怠问卷对958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学习自我效能感= 7.067,P < 0.01;F学习倦怠= 5.661,P < 0.05)。高中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与未来时间洞察力呈显著正相关(r = 0.616,P < 0.01),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r = -0.327,P < 0.01),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r = -0.486,P < 0.01)。未来时间洞察力在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间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2.3%。结论 增强未来时间洞察力,提升学习自我效能感,对改善高中生的学习倦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安桂花  李苗  师玉生 《健康研究》2013,(1):61-64,69
目的探讨河西学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学习满意度的关系。方法运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Time—management disposition,TMD)和自我学习满意度问卷对河西学院随机抽取的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性别在自我学习满意度和时间管理倾向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年级在自我学习满意度的差异显著(P〈0.05),而在时间管理倾向的差异不显著。②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学习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P〈0.05)。③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结论河西学院大学生总体自我学习满意度较高,时间管理倾向对自我学习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永鑫  周广亚 《中国校医》2006,20(6):567-569
目的探讨应激和倦怠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简式倦怠量表、生活事件问卷间隔两个月对263名大学生重复施测,进行交叉滞后相关分析。结果各个方向上的相关差异部有极显著意义(P〈0.000),重大事件(1)与倦怠(2)的相关(r=0.363)大于重大事件(1)与倦怠(1)的相关(r=0.322),生活琐事(1)与倦怠(2)的相关(r=0.484)大于生活琐事(1)与倦怠(1)的相关(r=0.459)。结论应激是倦怠的前因变量,初步验证了“应激-倦怠”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4.
孔毅  彭嘉熙  曾居里 《职业与健康》2013,(22):2941-2943
目的验证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匹配这一概念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探讨国防生职业承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职业价值观问卷、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职业承诺问卷,对北京某大学182名国防生进行测量。结果国防生职业价值观与军事职业存在不匹配,其对职业结果的期待高于职业提供的可能,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自我发展维度上(F=24.416,P〈0.01);发展落差能够显著预测情感承诺(β=-0.424,P〈O.01)与规范承诺(β=-0.416,P〈0.01),职业满意度在两者之间承担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研究证明国防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的匹配能显著影响职业承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2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完美主义总分上性别差异显著(t=2.723,P〈0.01),男生高于女生;在父母期望维度上,年级差异显著(F=4.310,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t=2.005,P〈0.05)。在安全感总分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t=2.457,p〈0.05);在人际安全维度上,城镇高于农村(t=2.270,P〈0.05),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t=2.457,P〈0.05)。完美主义与安全感呈负相关(r=-0.475,p〈0.01);完美主义中的担心错误、行动的疑虑对安全感有负性预测作用(p〈0.05),条理性对安全感有正性预测作用(p〈0.05)。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安全感总体上呈负相关,担心错误、行动的疑虑、条理性对安全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之间关系,对核心自我评价理论进行验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3所高校大学生951名,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和各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核心自我评价不同组别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核心自我评价可以显著预测学习倦怠总分和各维度得分。结论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可以作为预测学习倦怠的显著变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方法:运用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主观社会支持量表对254名大学新生进行测定。结果:(1)挫折承受力不同的大学新生核心自我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38,P〈0.001),主观社会支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5,P〈0.05)。(2)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与其核心自我评价、主观社会支持呈正相关(P〈0.01),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社会支持也呈正相关(P〈0.01)。(3)核心自我评价(P〈0.001)和主观社会支持(P〈0.05)都能够预测大学新生的挫折承受力。结论: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社会支持有关,在培养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的同时应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合理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276名初中生进行集体测试。结果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越高,在焦虑上的得分越低(r=-0.356,P〈0.01;r=-0.267,P〈0.01);时间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焦虑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t=-4.750,P〈0.01;t=-2.184,P〈0.05);在焦虑量表得分男生高于女生(t=3.387,p〈0.01)。结论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学业自我效能感均与焦虑存在显著水平的负相关;在焦虑水平上存在性别差异;时间效能感和学业效能感是焦虑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中存在的个性特征的差异,并考察大学生使用短信现状与个性特征的内在联系,以及短信使用情况对个性特征可能存在的潜在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江苏省14所高校拥有手机的514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职务、月生活费、拥有手机年数、使用手机卡品牌、主要发短信对象在发送短信条数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信编写速度和陌生交流与内倾负相关(r分别为-0.128,-0.087),月发送短信条数、不良短信、心烦意乱和产生幻觉与外倾呈正相关(r分别为0.267,0.103,0.096,0.0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月发送短信条数在内外倾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6,P〈0.01)。手机依赖程度的6个变量与情绪稳定呈正相关,对手机依赖程度的6个变量在情绪稳定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学生手机短信依赖程度与个性特征及情绪稳定性均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实习生的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BI—H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60名临床实习生进行检测,同时分别选取135名医生及630名非医学实习生作为工作倦怠程度的对照组。结果①临床实习生工作倦怠程度均明显比非医学实习生严重(P〈0.01),而与医生比较则只有自我成就感倦怠程度高(P〈0.01),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方面的倦怠程度明显较低(P〈0.05);临床实习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样本相比,除了恐怖因子均分明显较高,焦虑因子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因子均分都明显较低(P〈0.01);而与全国常模相比,除了躯体化和敌意2个因子外,其他各因子的均分都明显较高(P〈0.05)。②临床实习生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应重视消除临床实习生的工作倦怠情绪,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疆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及个人应对方式的现状,探究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方式和工作倦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9大高校16个院系的950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新疆高校教师中,男性教师人格解体维度得分高于女性教师(13.19±6.32 vs 12.23±5.95,P〈0.05),汉族教师的耗竭维度要高于维、哈、回民族教师(18.24±6.82VS16.93±7.03 vs 16.49±7.23 vs 4.62±6.36,P〈0.05)。②不同性别、民族教师应对方式不同,消极应对方式退避得分男性要比女性得分高(7.58±2.73 vs 7.19±2.74,P〈0.05),维族、哈族教师消极应对方式中,幻想得分高于回族教师(8.02±2.67 vs8.04±2.55 vs 6.72±3.19,P〈0.01)。③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方式求助与工作倦怠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呈显著的负相关(r=0.116,P〈0.01;r=0.036,P〈0.01),消极应对方式中幻想、退避和工作倦怠的人格解体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342,P〈0.01;r=0.348,P〈0.01),相关性求助〉退避〉合理化〉幻想。结论新疆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情况普遍存在;不同性别、民族及教龄教师采取应对方式不同;不同的应对方式与教师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卢虎 《职业与健康》2014,(16):2290-2292
目的对大学生心理体质指标自我观念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建立假设,采用主观身体感受量表、客观身体形象量表和生活满意度感受量表,对184名大学生心理体质指标自我观念进行测试。结果①主观身体感受与生活满意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Δr2=0.07,P〈0.05),与客观身体形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0.12,P〉0.05);②主观身体感受和客观身体形象对生活满意感的预测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Δr2=0.2,P〉0.05;Δr2=0.11,P〉0.05)。结论主观身体感受和客观身体形象相比较,生活满意感主要来源于主观身体感受。因此要提升生活满意感,就要引导人们发展积极的主观身体感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天津市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受。方法选择4类高校教师168名为调查对象,使用综合幸福感量表、职业倦怠问卷。结果已婚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较高(6.37±1.31,P〈0.05),部属院校的教师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较高(3.96±0.64,P〈0.05)。结论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为中等偏上,婚姻状况、学校级别差异会影响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文科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源头和类型,分析其压力现状。方法编制针对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问卷,共涉及南京大学6个专业的744名文科研究生,对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判断。结果①全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7,分半信度为0.823。②研究生心理压力类型划分为环境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自身压力、学习压力等5个维度。③专业、性别、城乡、是否独生等因素对研究生压力总分的影响:专业因素(F=0.841,P=0.519),性别因素(F=3.912,P=0.040),城乡因素(F=0.268,P=0.611),是否独生因素(F=0.046,P=0.831)。④压力源的性别差异:研究生学业压力(F=1.523,P〈0.05),环境适应压力(F=0.922,P〈0.05),就业感知压力(F=2.277,P〈0.01),自身压力(F=0.072,P〉0.05)、人际交往压力(F=0.426,P〉0.05)。结论研究生心理压力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籍贯、专业等方面的差异不显著。文科研究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于人际交往压力和就业,而且压力的性别差异明显,女生压力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公司职员职业紧张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以期为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静安区11座商务楼,问卷调查1033名职员,采用工作内容问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和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调查职员一般情况、职员的职业紧张和工作倦怠情况。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等级相关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JCQ各维度得分和工作倦怠量表各维度得分,在不同个体特征和不同职业特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等级相关结果显示,职业紧张与工作倦怠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321(P〈0.0001);社会支持与职业紧张和工作倦怠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250和-0.252(P〈0.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紧张水平与工作倦怠风险有相关关系;而社会支持对工作倦怠的风险有缓冲效应OR=0.308(P〈0.01)。[结论]职业紧张受个体特征因素影响和职业相关因素影响;高职业紧张是发生工作倦怠危险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发生潜在工作倦怠危险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当在个人层面和组织机构层面采取措施,降低职业紧张水平,从而降低工作倦怠的风险,达到提高职员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对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数据收集,采用多元线性阶层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情绪衰竭(β=-0.292,P〈0.01)和情感疏远(β=-0.300,P〈0.01)能显著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情绪衰竭(β=0.247,P〈0.01)和情感疏远(β=0.173,P〈0.01)显著增加了医务人员的离职倾向,成就感低落可以预测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β=0.175,P〈0.01)。结论职业倦怠显著降低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水平并增加了他们的离职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