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唐山市某社区高血压患者行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2009—2012年确诊的56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常规进行用药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1年后评价两组患者知信行。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对社区服务满意人数(94.30%)高于对照组(77.22%);在相关知识中血压的危害(91.81%)、规范合理用药(83.27%)、血压监测知识(76.87%)、饮食知识(79.36%)和运动知识(83.98%)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对治疗依从性中按医嘱规律服药(85.05%)、症状改善后维持服药(93.95%)和定期复查(81.14%)均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和对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出院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12月出院的脑卒中患者9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在患者出院后1周至6个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结果两组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了解情况比较:对照组对脑卒中用药知识的知晓率为61.90%,对鼻饲护理的知晓率为7.70%;干预组对脑卒中康复知识的知晓率为90.60%,对鼻饲护理知晓率为22.90%。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干预组患者按时服药率为91.10%,戒烟限酒率为78.90%;对照组按时服药率为46.90%,定期复查率为30.20%。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对照组2次复发率为24.4%,3次复发率为18.1%;干预组2次复发率为11.1%,3次复发率为2.5%。两组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遵医行为、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可使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得到提高,遵医行为得到提高,复发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对出院糖尿病患者影响。方法随机将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附医院出院的糖尿病患者276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在出院指导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结果干预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和治疗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为98.55%和8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0,P〈0.01)。结论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可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及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对疾病康复和日常保健知识的认识和自我护理能力。方法:将265例老年腹股沟疝出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出院指导和电话随访健康教育;对照组只做出院指导。结果:观察组在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及行为表现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复诊率为85.6%,两年内无疝复发,对照组复诊率42.9%,疝复发率为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出院后进行定期电话随访,将健康教育延伸到社区,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降低疝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健康教育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新毅  杨力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1879-1880
目的:通过电话随访妇产科病人出院后的身体恢复情况,掌握其对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运用情况,以及出院后的需求,及时给以指导和帮助。方法:产妇及患者出院前建立随访登记本,掌握有关信息及联系电话。在出院后1~3周内由健康教育科的妇女保健医师进行电话随访,询问身体恢复情况,判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给以卫生指导。结果:发现23.44%的患者在身体恢复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问题,给以指导。结论:通过电话联系方式对出院病人进行随访,是投资少、效果好的健康教育形式,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在电话随访过程中注意交流技巧,可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区系统健康教育对痛风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实施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指导,经一年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差异。结果干预组在疾病认知、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的血尿酸正常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社区系统健康教育能提高痛风患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便于痛风患者了解痛风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方法发放一些宣传手册,针对发病的各种病因,诱因,采取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掌握自我护理,保健常识。结果具体的健康教育实施于患者后,痛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控制、调养、保健,预防了复发,复发率及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丰富完善的开展健康教育,促进了护患的交流、沟通和信任,有效控制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精神、体力、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况、功能锻炼、饮食、服药、必要时定时监测血压、血糖等情况,并介绍脑血管病相关预防保健知识、定期复查时间及方法。根据患者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护理指导,促进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提高脑卒中患者遵医嘱行为,提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自我保健护理能力,减少脑卒中的复发。鼓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加强残障肢体的功能锻炼,减轻残障,早日回归社会。方法将158例中139例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相关资料登记人册,建立出院患者电话随访制度和建立随访手册,登记电话随访次数及基本情况。由专人负责具体执行,护士长负责全面检查监督。于出院后7天、1个月、3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方式健康教育。结果电话随访方式健康教育是一种简便、高效的医疗服务措施,不仅促进患者遵医行为,而且提高患者的身心独立能力。只有了解患者出院后存在的健康问题,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出院指导,通过电话随访方式健康教育,可获得准确信息,不断完善出院指导,更好地实施院外护理,形成良性循环。结论电话随访方式健康教育是护理服务工作的延伸,是提高护理质量、建立良好护患沟通的方便、高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电话随访对患有龋齿儿童患者的口腔健康行为习惯和复诊率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9年5—11月收治的牙周病组临床诊断为龋齿的60例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电话随访组和对照组,各30例。电话随访组采用健康宣教联合电话随访干预指导患儿家属照护的方式对患儿进行口腔卫生的干预,对照组采用健康宣教联合患儿家属照护进行干预。观察两组龋齿儿童患者口腔卫生维护行为、父母口腔健康心理认知情况、牙面菌斑百分率、表浅邻面龋率、牙线使用率、复诊率。结果 电话随访组刷牙次数、刷牙时间、刷牙范围、饭后漱口及定期牙齿检查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电话随访组牙面菌斑百分率、表浅邻面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牙线使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健康宣教联合电话随访后,电话随访组父母口腔健康心理认知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电话随访组父母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话随访组复诊率显著...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眼科专科护士电话随访对青光眼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90例青光眼住院患者按出院后电话随访医务人员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电话随访者为非眼科专科护士,试验组为眼科专科护士.统计2组患者电话随访前后的遵医行为情况及半年后的疗效.结果 试验组30例,对照组60例.电话随访后2组患者在“按时复查”及“规律用药”的遵医行为方面均不能达到100%,但试验组能够按时复查及规律用药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4.680和4.381,均P<0.05).试验组电话随访前患者遵医行为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随访后患者遵医行为情况明显优于随访前(P<0.05).随访半年后试验组显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22,P<0.05).结论 眼科专科护士电话随访不仅对青光眼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的影响大,而且在疗效上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电话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话健康教育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电话健康教育干预组44例。干预组给予糖尿病电话健康教育3个月,3月后比较2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病人满意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电话干预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HbA1c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话干预组病人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话健康教育干预有助于改善血糖,并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护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规范的健康教育路径于传染患者的隔离管理中可提高传染患者对隔离的知晓性和顺从性,降低传染病对社会的危害性。方法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将100例人院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在认知水平、行为改变、角色应对能力、不良情绪改变、出院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是连接患者与家属之间情感的纽带,使出院患者提高了公共卫生的意识以及改变了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和不良嗜好。因此,对传染病住院患者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隔离管理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对职业中毒病人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完善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对125例职业中毒病人采取个别指导、集体讲座、文字宣传和收看录像、幻灯等形式开展规范、系统的健康教育。通过问卷调查比较病人在教育前后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及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的变化。结果病人在健康教育前后知识、态度得分差异显著,行为得分总体变化不明显;在健康教育后,女性相关态度和行为改变均显著高于男性;高年龄组在教育前知识得分显著高于低年龄组,在教育后知信行指标也较高,但与教育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知识得分在教育前后、态度得分在教育后差异显著,行为得分在教育前后组间差异均不明显。结论医院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病人相关知识水平、改善对疾病的态度,但不能显著改变行为;教育效果受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健康教育中,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教育方法、内容和强度,进行持续的教育和行为干预,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有效的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按照住院时间来安排路径的方法(称为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一组采用基于临床路径理论的健康教育模式(称为研究组),本模式注重患者病情发展阶段,以医生为主体,医、护、家属三者共同参与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出院时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研究组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掌握好的占53.3%,一般的占20.0%,差的占26.7%;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掌握好占的30.0%,一般占的30.0%,差的占40.0%;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研究组治疗依从性好占56.7%,一般占26.7%,差占16.7%;对照组治疗依从性好占30.0%,一般占36.7%,差占33.3%;患者出院3年内疾病复发情况:研究组复发的占30.0%;对照组复发的占60.0%;以上3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注重患者病情发展阶段,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为主体,医、护、家属三者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符合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需要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媒体材料效果评价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评价4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媒体材料的信息传播效果和材料效果。该材料由课题组于2003-2005年间设计制作,包括“艾滋病知识”折页、“了解艾滋病”海报、“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手册”和“认识艾滋病”宣教片等4种。方法2005年12月在珠海市选取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18~60岁外来工为测试对象,随机分组对4种材料分别进行评价,各调查了251、248、257和252人,共1008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访者的一般情况和对材料信息的可接受性、通俗性和材料形式的生动性等8项指标的评价,采用分级定量赋分的方法进行量化评分,采用SPSS10.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4种材料的信息传播效果和材料效果总得分平均值分别为74.2±15.0、77.7±13.5、73.0±13.8和77.2±13.6,得分最高的是海报,为77.7±13.5分,最低的是手册,为73.0±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效果的差异,而材料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俗性、简明性、生动性和可接受性是影响得分高低的主要因素。结论海报是最适合用于城市外来工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传播材料,其次是宣教片。  相似文献   

17.
铅作业工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铅作业工人健康教育模式 ,制定一套铅危害防治的健康教育方案。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及晨尿铅检查等方法对某蓄电池厂工人进行跟踪评价。结果 干预 2年后 ,工人对铅危害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 ;干预前尿铅平均水平较高 [( 0 5 4± 0 13 ) μmol/L] ,最高者 2 76μmol/L ,超过正常参考值 7 14倍 ,3人被分别诊断为慢性轻、中度铅中毒 ;干预后尿铅水平显著下降 [( 0 2 8± 0 0 9) μmol/L] ,最高者为 0 45 μmol/L ,仅有 1例超标。 结论 提示健康教育对提高铅作业工人自我防护意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减少铅危害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elephone calls combined with high-sensitivity urine pregnancy testing as a primary method of follow-up after medical abortion.

Methods

We enrolled 139 women up to 63 days of gestation to receive mifepristone 200 mg orally and misoprostol 800 mcg vaginally or buccally, per their choice. Participants were contacted by phone one week after mifepristone administration and interviewed using standardized questions. If the subject or clinician thought the pregnancy was not expelled, the subject returned for an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therwise, subjects performed high-sensitivity home urine pregnancy testing 30 days after the mifepristone and were called within 3 days of the test. Those with positive pregnancy tests returned for an ultrasound examination. Those with negative tests required no further follow-up.

Results

Six of the 139 (4.3%, 95% CI 1.6-9.1%) subjects presented prior to Phone Call 1 for an in-person visit. All 133 (100%, 95% CI 97.8-100%) subjects eligible for their first telephone follow-up were contacted. Eight of the 133 (6.1%, 95% CI 2.6-11.5%) women were asked to return for evaluation and all did so (100%, 95% CI 63.1-100%). Eight of the 133 women eligible for the 30 day phone call presented for an interim visit prior to the call. After 30 days, 116 of the 117 (99.1%, 95% CI 97.5-100%) eligible subjects were contacted. One subject was not reached for the day 30 phone call. Twenty-seven of the 116 (23.3%, 95% CI 15.6-31.0%) subjects had a positive pregnancy test and required follow-up. Two of these subjects (7.4%, 95% CI 1.0-24.2%) did not return for in-person follow-up. Two of the 116 (1.7%, 95% CI 0.2-6.1%) subjects had inconclusive pregnancy tests and were asked to return for follow-up. One of these subjects (50%, 95% CI 1.2-98.7%) did not return. Complete follow-up was achieved in 135 of the 139 subjects (97.1%, 95% CI 94.3-99.9%). None of the 26 women evaluated for a positive or inconclusive pregnancy test had a gestational sac or continuing pregnancy.

Conclusion

Telephone follow-up combined with urine pregnancy testing after medical abortion is a feasible alternative to routine ultrasonography or serial serum hCG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