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联合培养细胞增殖及自身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lpha—aetin,α-actin SM)的影响。方法建立MSCs与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直接共培养体系,对MSCs与SMCs直接共培养组和单纯SMCs组及MSCs组在不同时间点细胞计数。对共培养组和单纯MSCs组行4’6’-二乙酰基-2-苯基吲哚(DAPI)(5ng/ml)标记,利用抗α—actin SM荧光抗体,检测2组MSCs胞浆内-aetin SM表达。结果共培养组细胞计数较单独SMCs培养组明显减少,以第4天为著(P〈0.01),与SMCs共培养5d,MSCs在共培养组较单纯MSCs组表达α-actin SM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无干预因素情况下,MSCs与SMCs直接共培养明显抑制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增殖,且抑制MSCs表达仪-α ctin SM。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多能干细胞的一种类型,其日后可分化成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神经元细胞、肝细胞等。经过多项实验资料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或抑制肝纤维化,并且不诱发免疫排异,在治疗肝硬化、修复肝细胞损伤的前景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4.
苦参素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I型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苦参素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I型胶原合成的影响,阐明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袁桃霞等的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方法和MTT法(甲基噻唑基四唑,metyl thiazolyl tetronzolium)及ABC免疫酶染色方法分别检测肝星状细胞增殖及I型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苦参素能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及I型胶原的合成,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HGF体外调控肝星状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肝星状细胞(HSCs)体外共培养体系中,BMSCs旁分泌肝细
胞生长因子(HGF)对 HSCs 增殖、凋亡、活化的影响。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大鼠 BMSCs,另培养
HSCs。6 孔板半透膜建立上下两层细胞非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实验设 H 组(HSCs 单独培养)、H-H 组(HSCs 与
HSCs共培养)、M-H组(BMSCs与HSCs共培养)、M-H-C组(BMSCs与HSCs共培养并加c-met抑制剂),各组细胞培
养48 h后,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检测HSCs凋亡率,MTT法检测HSCs的增殖,免疫荧光共聚焦定量检测HSCs中
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量,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HGF的浓度。结果 MSCs高表达阳性表面分子
CD29、CD90,低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记CD45;BMSCs能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活化并促进其凋亡,且M-H组上清液
中HGF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BMSCs与HSCs共培养过程中,BMSCs通过旁分泌HGF促进HSCs的凋亡,抑
制HSCs的增殖、活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急性心梗大鼠心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SD大鼠急性心梗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心梗组、MSCs组和MSCs-HGF组.所有MSCs移植前进行无血清、无氧条件培养6 h;移植后4周HE染色与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胶原分布、容积分数,ELISA法测心肌组织胶原Ⅰ、Ⅲ含量.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心梗组心肌细胞减少,结构紊乱,可见大量增生组织;MSCs-HGF组细胞形态结构较为完整,心肌组织间隙仅见少量增生组织.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显示:心梗组有大量红染纤维,呈束状或片状;MSCs-HGF组仅可见细束状红染纤维.ELISA结果可见:与心梗组相比较,MSCs-HGF组心肌组织胶原Ⅰ、Ⅲ含量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 HGF基因转染MSCs可抑制急性心梗大鼠心肌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胶质瘤C6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MSCs,体外培养和鉴定。取MSCs培养上清液,按照1/5,2/5,3/5的比例加入到C6培养基中,用MTT实验和BrdU标记指数(BrdU LI)评估C6细胞增殖。将MSCs与C6按照1∶1,1∶2,2∶1比例共培养。结果大鼠MSCs贴壁生长,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经硫代甘油和巯基乙醇诱导分化后,分化为神经元或胶质细胞样细胞。C6培养基中加入MSCs培养上清液后,活性受到明显抑制,BrdU LI明显减低(P<0.05)。C6与MSCs共培养后,生长明显受到抑制,BrdU LI明显降低,尤其在MSCs周围,表现更加明显。结论大鼠MSCs在体外有明显的抑制胶质瘤C6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机制。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扩增原代SD大鼠骨髓干细胞,传代培养,形态学、生长曲线及免疫表型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致肝衰竭大鼠,观察干预治疗后1d、3d、5d、7d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肝组织PCNA蛋白、CyclinDlmRNA表达量。结果原代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形态较均一,为梭形或纺锤形,高表达CD90(94.3%),CD29(99.4%),不表达CD11b/c(5.7%),CD45(3.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减轻肝脏组织病理损伤(P〈0.05)。BMSCs治疗组PCNA的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不同时间点治疗组细胞周期蛋白D1的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1.182±0.248VS0.468±0.053、0.858±0.114vs0.218±0.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减轻肝脏病理损伤,上调细胞周期蛋白DlmRNA的表达,促进肝再生,对急性肝衰竭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性。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大鼠骨髓,采用密度离心法和全骨髓贴壁法联合培养并结合传代获取、纯化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抗原CD29、CD90及CD34的表达。CCK-8法测定第1、3代细胞的增殖情况,并绘制其生长曲线。结果经全骨髓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联合培养,所得到的原代细胞形态呈椭圆形、圆形、三角形,接近融合状态时可呈现均一的长梭形,排列规则。传至第8代时,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其形态宽大畸形,呈树枝状。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分离的细胞CD29的表达率为94.97%,CD90的表达率为88.50%,CD34的表达率为2.23%。CCK-8法显示第3代细胞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BMSCs是骨组织工程的优良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黄芪总苷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合成胶原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黄芪总苷 (AST)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合成胶原的影响。方法 采用枯细胞条件培养基 (KCCM )及含新生牛血清 (NBS)和健康大鼠血清 (RS)的混合血清刺激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系HSC T6 ,用 3H TdR和3H 脯氨酸参入法检测HSC增殖活性和胶原合成状况。结果 AST(1 6、32、64、1 2 8和 2 56mg·L- 1 )对KCCM 1∶4刺激HSC T6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含 1 0 %NBS- 3 %RS混合血清刺激的HSC T6细胞 ,AST(32、64、1 2 8和 2 56mg·L- 1 )作用 48h对HSC T6细胞增殖 ,及AST(1 6、32、64、1 2 8和 2 56mg·L- 1 )作用 72h对HSC T6细胞胶原合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呈浓度依赖型趋势。结论 AST对体外激活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产生胶原有明显抑制作用 ,该作用可能是AST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二苯乙烯苷(TSG)对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全骨髓培养法从1月龄SD大鼠中提取BMSCs进行体外培养,然后给予药物干预。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BMSCs体外增殖的影响;PNPP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骨钙素(OCN)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观察Col1a1、Runx2和β-catenin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TSG在1×10-6,1×10-5,1×10-4 mol·L-1浓度下对BMSCs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1×10-6,1×10-5,1×10-4 mol·L-1 TSG处理3 d后,BMSCs中ALP的表达增加;经1×10-6,1×10-5,1×10-4 mol·L-1 TSG处理7 d后,OCN表达也明显升高;此外,与对照组相比,经Wnt3a和TSG处理后,BMSCs中Col1a1、Runx2和β-catenin的mRNA表达上调。结论:TSG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Col1a1、Runx2和β-catenin相关成骨分化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肝损伤血清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类肝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损伤血清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类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纯化hMSCs后用含10%肝损伤血清的培养基诱导培养,倒置显微镜连续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分别于诱导后7、14、21d行免疫细胞化学、糖原染色检测诱导后细胞的功能。结果①MSCs形态均一,呈长梭形;②实验组MSCs在诱导5—7d后细胞形态开始变为不规则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③免疫细胞化学:实验组细胞第7天AFP表达呈阳性,第14天AFP表达消失;Alb第14天开始表达,表达量逐渐增强,可持续至第21天;④PAS染色:实验组在诱导21d时细胞有合成糖原的能力,可见胞浆呈红色。结论肝损伤血清可诱导MSCs向类肝细胞分化,为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提供新的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13.
PDGF-B 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基因转染修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 arrow m esenchym alstem cell,M SC)的可行性。方法:应用FAM标记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系统(pcDNA3-PDGF-B),以脂质体法转染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转染结果、表达情况及对靶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证实:成功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现了基因转染,持续表达时间超过了8周,没有发现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及对细胞活力的显著影响。结论:采用真核转染技术可以介导外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SC是一种理想的基因载体细胞,可用于PDGF-B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的分离和培养条件。方法用DMEM培养液冲洗引产胎儿的骨髓腔,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其中的单个核细胞后,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将细胞浓度调整到5×105个/ml,接种于12孔培养板中(1ml/孔),放在37℃、含体积分数为5%的CO2的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48h后更换新鲜培养液,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3d换液1次继续培养。当细胞铺满培养板底90%以上时,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胞传代培养。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接种后4h部分细胞开始贴壁,24h大量细胞贴壁并且胞浆伸出突起,变成梭形,培养10~14d后细胞融合成片铺满瓶底;传代培养的细胞1h即可贴壁,4h细胞开始伸展扩大,7~10d即可铺满瓶底。结论用密度为1.077g/ml淋巴细胞分离液作为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的胎儿骨髓MSCs增殖力强,操作简单,是一种较好的分离和培养MSCs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外超声联合微泡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为超声微泡促进干细胞迁移的体内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超声联合微泡组、单纯超声组、单纯微泡组及空白对照组.超声探头频率1 MHz,强度1 W/cm2,进行脉冲超声辐射,采用transwell小室培养法,观察超声联合微泡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运动的影响.结果 空白对照组、单纯微泡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较低,超声联合微泡组与单纯超声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比空白对照组、单纯微泡组迁移能力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超声及超声联合微泡作用能明显增强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瑞舒伐他汀在体外水平对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凋亡及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猪BMSCs,取第3代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瑞舒伐他汀(0.001、0.01、0.1、1.0μmol/L)干预组。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抗凋亡情况,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瑞舒伐他汀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001~0.1μmol/L)可促进BMSCs增殖,抑制其凋亡,在0.01~1.0μmol/L内增加BMSCs VEGF和bFGF的分泌(P<0.05);当瑞舒伐他汀浓度升高至1.0μmol/L时则未见促增殖和抑制凋亡的作用(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促进猪BMSCs增殖,抑制其凋亡,并对VEGF和bFGF的分泌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毛冬青甲素(ilexonin A,IA)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的影响,并探讨IA是否通过上调CXCR4的表达促进大鼠BMSCs迁移。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IA(3.125、6.25、12.5、25、50、100、200、400、800 mg·L-1)预处理BMSCs 24、48、72 h,观察对BMSCs增殖的影响,确定最佳药物浓度和最佳作用时间。用最佳浓度的IA干预第3代BMSCs 48 h,Transwell检测BMSCs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CXCR4的表达水平。结果 MTT结果显示,IA孵育BMSCs 24、48 h,与对照组相比,100~800 mg·L-1组的细胞增殖明显减少(P<0.05);IA孵育BMSCs 48h,与对照组相比,6.25、3.125 mg·L-1组细胞增殖明显增加(P<0.05);IA孵育BMSCs 72 h,与对照组相比,12.5~800mg·L-1组细胞增殖明显减少(P<0.05),提示IA 6.25、3.125 mg·L-1剂量组于48 h预处理BMSCs是最优选择。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表明,IA(6.25、3.125 mg·L-1)预处理BMSCs 48 h明显增强BMSCs运动迁移能力(P<0.05),且迁移与IA浓度无关,CXCR4拮抗剂AMD3100可完全阻断其促迁移效应。Western blot显示,IA(6.25、3.125 mg·L-1)预处理BMSCs 48 h,上调CXCR4蛋白表达(P<0.05)。结论 IA可以促进BMSCs的增殖,并通过上调CXCR4的表达,提高BMSCs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对Epo受体(EpoR)的影响。方法含rhEpo0,5及10kU.L-1的培养基培养MSCs24,48及72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6d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EpoR阳性的细胞百分率。rhEpo预处理24h,再缺氧处理48h,Hoechst染色,通过形态变化检测细胞凋亡率;rhEpo预处理6d,再缺氧处理48h,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EpoR,磷酸化Janus激酶2(p-Jak2),磷酸化转导及转录活化蛋白(p-Stat5)及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蛋白表达。结果MTT结果显示,rhEpo处理的MSCs增殖能力增强;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随rhEpo浓度的增加,EpoR阳性细胞数增加;对照组,rhEpo5及10kU.L-1组EpoR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3±4.2)%,(24.7±8.1)%和(30.8±10.5)%。rhEpo预处理能增强MSCs抗缺氧凋亡的能力,缺氧处理后,对照组、rhEpo5及10kU.L-1组细胞核固缩率分别为(42.2±8.7)%,(21.9±8.0)%和(20.1±7.9)%。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显示,rhEpo预处理及预处理后行低氧培养的MSCs,随rhEpo浓度的增加,EpoR及下游抗细胞凋亡蛋白p-Jak2,p-Stat5和Hif-1a蛋白表达增加。结论rhEpo可以促进MSCEpoR的表达,并增加EpoR下游抗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