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向心和离心方向交替穿刺腕部动静脉内瘘的方法对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我科维持性血透使用腕部动静脉内瘘的68例患者,根据动脉前次穿刺方向、穿刺点针眼愈合情况及血管充盈走行采取向心和离心交替穿刺腕部动静脉内瘘的方式进行血液透析,观察其穿刺点皮肤瘢痕形成、假性动脉瘤皮下血肿及、及内瘘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腕部动静脉内瘘穿刺点皮肤瘢痕形成、假性动脉瘤皮下血肿及、及内瘘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腕部动静脉内瘘应用向心和离心方向交替穿刺动脉端血管进行血液透析,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并且减轻了血液透析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4月就诊于本院行CAG和PCI的患者380例,观察术后应用PercloseA-T血管缝合器的患者术后止血成功率和迷走神经反射、大面积皮下淤斑、假性动脉瘤及血肿、动静脉瘘、血栓形成和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止血成功率为98%,对照组为100%,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对照组为2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血管缝合器可显著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制动时间缩短,对减轻患者痛苦及缩短住院时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哲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77-3077
静脉穿刺后并发静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罕见.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是血管损伤后继发性病变,也是一种不稳定病变,可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经皮桡动脉与经皮股动脉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护理特点差别.方法:根据介入途径不同将我院255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分为经股动脉组(125例)与经桡动脉组(130例),对比与观察两组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经桡动脉组在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排便困难、迷走神经反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的效果基本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PCI术具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平均住院时间短,患者痛苦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白内障术后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不同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施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治疗。给予制订的动静脉内瘘护理方法,统计该20例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例数及比例,并观察白内障术眼的恢复情况。结果 20例白内障术后的患者未出现感染、血栓及假性动脉瘤,未发生白内障术后感染、前房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制订的动静脉内瘘护理方法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白内障术后动静脉内瘘感染、血栓和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彭伟  陈乐云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149-150
目的:总结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2005年7月~2008年7月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105例,血液透析时间1.3年,每周血液透析1~3次,血流量200ml~250ml,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105例中动静脉内瘘1~3年通畅率分别为98.41%、95.5%、92.76%,105例使用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假性动脉瘤14例(5%),血栓形成4例(3.8%),血流量不足4例(3.8%),出血和血肿3例(2.8%),感染1例(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对2006年5月—2009年12月住院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1 3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成功率98.9%,术后并发症:桡动脉痉挛7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16例,前臂肿胀11例,术后拔桡动脉血管鞘时发生血管迷走反射1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桡动脉闭塞1例,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和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青鹏软膏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行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喜辽妥组(40例)和青鹏软膏组(40例),对照组为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常规处理组,喜辽妥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喜辽妥软膏外敷,青鹏软膏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青鹏软膏外敷。观察3组患者在开始透析12个月内发生内瘘狭窄、栓塞、假性动脉瘤、血管硬化、静脉炎、湿疹等并发症情况。结果:青鹏软膏组患者内瘘闭塞、内瘘狭窄、静脉炎、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5);青鹏软膏组患者内瘘狭窄、静脉炎、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与喜辽妥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5),湿疹的发生率低于喜辽妥软膏组(P<05)。结论:青鹏软膏对动静脉内瘘有较强的保护功能,可明显减少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51例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选择任意一条非瘘静脉作为静脉回路;从血管正面以30~40°角直接刺入。对照组术后8周内不使用动-静脉内瘘,而是选择非动-静脉内瘘肢体行常规动脉、静脉直接穿刺。结果实验组在穿刺效果、血流量达到治疗要求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动脉端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可在术后3~7 d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10.
陈志芳  王帅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125-126
目的:探讨两种径路冠心痛介入诊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处理及护理。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2327例行冠心痛介入诊疗的患者,其中经股动脉径路984例,经桡动脉径路1343例,术后出现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84例经股动脉径路的患者术后局部血肿42例,假性动脉瘤9例,动静脉瘘7例,腹膜后血肿1例,动脉血栓1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在1343例经桡动脉径路的患者中术后局部血肿27例,前臂血肿20例,桡动脉痉挛1例,桡动脉闭塞8例,腕管综合症1例,骨筋膜腔综合症1例。结论:两种径路冠心病介入诊疗在要求介入医生的操作规范及技巧的基础上,术后应加强病房护士的管理,提高专业技能,注意观察细节变化。预见潜在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有目的进行观察及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药塌渍联合红外线照射对前臂动静脉内瘘成熟的疗效。方法 医院肾病科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术前一周中药塌渍+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头静脉血管内径、壁厚、血流量、首次使用前臂动静脉内瘘时间、透析血流量及首次透析血肿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头静脉血管内径、壁厚、血流情况均逐渐好转,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透析使用前臂动静脉内瘘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透析4周后血流量均增大,观察组大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透析血肿发生率为7.5%(3/40),低于对照组的27.5%(1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塌渍合红外线照射对促进前臂动静脉内瘘早期成熟有积极作用,且局部血肿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毒症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术后护理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100例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发生轻度感染者3例,皮下血肿者6例,未发生假性动脉瘤和内瘘栓塞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对动静脉内瘘术患者做好术后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对于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9例,对其行介入诊疗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9例血管并发症患者中,有9例为皮下血肿和穿刺出血,发生率47.37%,有5例为假性动脉血管瘤,发生率为26.32%,有3例为动静脉瘘,发生率为15.79%,有1例为静脉栓塞,发生率为5.26%。结论:对于血管并发症的病因深入了解后,可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产生,提高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腕部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切除并Ⅰ期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例尿毒症并腕部医源性假性动脉形成患者行假性动脉瘤手术切除同时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结果:术后定期随访1年,复查上肢血管彩超,20例患者前臂假性动脉瘤均已治愈,其动静脉内瘘通畅,可顺利完成血液透析。结论:腕部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切除并Ⅰ期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操作得当可以同时解决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及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时血管穿刺困难问题,减少多次手术损伤及减轻患者手术费用负担,让尿毒症患者均可顺利实现血液透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4月就诊于本院行CAG和PCI的患者380例,观察术后应用PercloseA-T血管缝合器的患者术后止血成功率和迷走神经反射、大面积皮下淤斑、假性动脉瘤及血肿、动静脉瘘、血栓形成和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止血成功率为98%,对照组为100%,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对照组为2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血管缝合器可显著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制动时间缩短,对减轻患者痛苦及缩短住院时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心病患儿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94例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94例患儿中术后发生血管穿刺处出血及血肿3例,动静脉瘘形成1例,血栓形成1例,腔内异物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4%,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后所有患儿转危为安,无死亡病例。结论:加强护理可以降低先心病患儿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改善患儿并发症预后。  相似文献   

17.
股动静脉穿刺插管技术日益完善,已成为心导管术的最常见血管入路。但是,术后发生包括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内的外周血管并发症仍占一定比例。自2000年以来,我院经床旁超声检查并指导治疗心导管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患者15例,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抽选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30例,随机法分为艾灸组(n=10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基础治疗,艾灸组在此基础上行温和灸。开瘘后将艾灸组分为早期艾灸组及长期艾灸组各50例,长期艾灸组继续给予在非透析日进行艾灸治疗至术后1年。比较艾灸组与对照组首次开瘘、第13个月检测患者于透析中血流量和动、静脉端压力、内瘘血流量、内瘘内径,随访观察并记录不同干预措施组的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官腔闭塞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艾灸组内瘘成熟时首次穿刺时皮下淤血、局部血肿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13.00%(P0.05)。2组患者首次开瘘时内瘘血流量、内瘘直径、透析中血流量、动脉端压力及静脉端压力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长期艾灸组和短期艾灸组患者术后1年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官腔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14.00%,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长期艾灸组的超声指标优于短期艾灸组,但统计学上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早期运用艾灸疗法能减少内瘘早期并发症的发生,长期艾灸疗法可维护内瘘通畅、改善内痿血流,对动静脉内瘘远期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新老两种采血方法对患儿及家属的影响,以探索一种能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医患纠纷的新生儿、婴幼儿采血技术.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6月1日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婴幼儿随机分成两组:股静脉、颈静脉采血法(传统组),手背静脉采血法(新法组).将两组采血的一次性成功率、局部感染率、血肿发生率、标本溶血率、家属满意度结果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传统组中一次性穿刺失败41例,占9.8%,局部感染4例,占1%,局部血肿23例,占5.5%,标本溶血32例,占7.6%,家属满意率:76%,对照组中一次性穿刺失败8例,占1.9%,局部感染0例,局部血肿0例,标本溶血6例,占1.4%,家属满意率:97%.新生儿、婴幼儿手背静脉穿刺采血技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局部感染率、血肿发生率、标本溶血率低、家属满意,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传统穿刺法即直进针法和股静脉体表投影点斜角穿刺法进行采血,比较一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股静脉体表透影穿刺法一次成功率为90.9%,发生局部瘀斑仅3例,发生率4.5%,没有1例发生血肿。传统穿刺法一次成功率仅为74.2%,发生局部瘀斑为23例,发生率为34.8%;发生血肿为2例,发生率为3%。两组比较P〈O.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股静脉体表透影穿刺法明显优于传统穿刺法即直进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