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真菌性腹腔炎症渗出液和其成分对白色念珠菌的杀菌作用,为开发天然抗真菌的药物提供信息.方法:给大鼠腹腔注射活的白色念珠菌造成真菌感染模型,观察腹腔炎症渗出液的上清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杀菌作用.结果:造模后24 h腹腔炎症渗出液的量最多,渗出液上清液对白色念珠菌具有强的杀菌作用,20%上清液的杀菌率达(87.00±4.10)%;经56 ℃水浴10 min后,80%上清液的杀菌率从99.8%下降到9.1%.结论:大鼠真菌性腹腔炎症渗出液上清液中存在强的抗真菌物质,可能是一种或多种抗真菌蛋白/多肽. 相似文献
2.
3.
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目的:体外观察164种中药95%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含珠菌、啤酒酵母和威克海姆原藻3种真菌的作用,并对其中抑菌效果明显的中药中的主要成分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半固体药基混合法,微量稀释法。结果:22种中药乙醇提取物对1种或几种真菌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所试验的单体化合物对3种真菌无显著抑制作用。结论:首次对中药95%乙醇提取物应用半固体药基混合法进行抗真菌活性筛选,土槿皮、牡丹皮95%乙醇粗提物对3种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渗出液和漏出液鉴别有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病原微生物检查等.特别是物理学检查和蛋白质及酶类测定即可作为其鉴别的要点.但渗出液常见的多为细菌感染所致,因此,其积液中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漏出液,因此,C-反应蛋白的检测对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诊断及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本文以实例报告形式阐明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十全大补汤在抗真菌治疗中的辅助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实验性动物白念珠菌全身感染,研究在兔疫功能低下状态,抗真菌经单纯治疗和与中药方剂十全大补汤伍用,其疗效的差异。实验结果证明:十全大补汤无直接抗真菌活性;抗真菌药对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动物,其疗效也不十分理想。抗真菌药在治疗全身白念珠菌感染时,如用十全大补汤,通过后者BRM样作用,可改善机体免疫状态,从而提高抗真菌药的疗效,与单纯使用抗真菌治疗有明显差异(P〈0.05)。据此可以认为:处于免疫 相似文献
6.
牡丹皮等10种中药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 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牡丹皮等10种中药和土槿皮乙酸体外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10种中药为牡丹皮,黄连,丁香,肉桂,高良姜,桂枝,知母,苦参,蛇床子,白花蛇舌草,用水煎煮后浓缩,提取物用DMSO溶解,培养基稀释,体外微量稀释法检测药物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抑制生物膜50%的浓度(SMIC50)的作用。结果:土槿皮乙酸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15.6 mg.L-1,对生物膜的SMIC50是31.2 mg.L-1。牡丹皮和高良姜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SMIC50分别125,250 mg.L-1。黄连,丁香,肉桂,桂枝,知母,苦参,蛇床子,白花蛇舌草在2 000 mg.L-1均没有表现出抑菌活性。结论:体外微量稀释法检测到土槿皮乙酸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种中药材中仅牡丹皮和高良姜的水煎液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8种中药材的水煎液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对中药抗真菌活性的评价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探讨不同发育阶段人工培养的猪苓菌核渗出液的理化性质。对药用真菌猪苓进行培养,系统地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猪苓菌核及其渗出液的形态特征;对不同发育阶段猪苓菌核渗出液的pH进行测定;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猪苓菌核渗出液的多糖含量;并利用BCA蛋白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猪苓菌核渗出液的蛋白含量,利用紫外吸收法测定猪苓菌核渗出液中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在猪苓菌核发育过程中,菌核渗出液pH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渗出液的多糖含量逐渐下降;渗出液的蛋白含量及CAT含量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猪苓菌核渗出液形成过程中伴随着高水平的氧化应激反应。添加维生素C以后,部分地消除了活性氧,因此CAT活力下降。猪苓菌核渗出液的pH在猪苓菌核形成过程中一直维持酸性状态,间接反应出酸性环境有利于猪苓菌核的形成;菌核渗出液具有逐渐产生且最终被菌核重新吸收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化指标诊断渗出液漏出液的鉴别界线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我院治疗的168例胸腹水患者,根据TP和WBC的检测结果分为渗出组87例,漏出组81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渗出组与漏出组患者的TP、CHOL、CRP、AST、LDH、ADA、WBC、胸腹水TP/血清TP和胸腹水LDH/血清LDH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最有统计学意义(P〈O.01);而GLU和UA检测结果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胸水TP〉30g/L、腹水TP〉20g/L,CHOL〉I.55mmol/I,作为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界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外用中药生肌膏和玉红膏作用的创伤渗出液中巨噬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探讨“偎脓长肉”作用机制。方法:改良 Schilling 技术获取家兔创伤渗出液,观察渗出液中巨噬细胞形态,异质性,Fc 受体和氧化代谢功能。结果:生肌膏组和玉红膏组巨噬细胞多且多见游走型,异质性荧光染色多为Ⅰ、Ⅱ型细胞。Fc 受体和氧化代谢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用中药作用的创伤渗出液中含有大量形态和功能活跃的巨噬细胞,这应是外用中药“偎脓长肉”加速创伤修复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真菌感染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 9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样本分别用真菌培养和PCR方法检测。结果 96份中耳炎的积液未能培养到真菌。PCR检测发现42例阳性(44%),其中急性7例(21%),慢性12例(48%),复发性23例(62%),复发性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型。结论真菌DNA检测对分泌性中耳炎中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复发性中耳炎中真菌可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真菌感染日渐增多,白念珠菌的防治成为当前抗真菌感染的重点。该研究拟探讨中药单体穿心莲内酯(AG)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的影响。实验以微孔板结合医用导管片构建白念珠菌生物膜模型,分别通过XTT减低法和平板法发现1 000,500,250 mg·L-1AG能不同程度的影响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细胞的活性;以扫描电镜观察导管片残余生物膜形态结构,发现1 000,500,250 mg·L-1AG能剂量依赖性的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分散,且分散出的细胞以酵母相为主;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发现AG使HSP90表达上调,使UME6和PES1表达下调。该研究表明AG能一定程度的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 相似文献
12.
穿心莲内酯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Hoechst33258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凋亡的形态;Rh123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变化;DHR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1 000,100μmol.L-1的穿心莲内酯能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核固缩、浓染致密,1 000,100,10μmol.L-1的穿心莲内酯能降低白念珠菌生物膜线粒体膜电位,提高细胞内ROS水平。结论:一定浓度的穿心莲内酯可诱导白念珠菌生物膜分散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飞龙掌血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飞龙掌血乙醇提取物体外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作用,为进一步开发根管消毒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微量肉汤稀释法确定飞龙掌血乙醇提取物体外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常规扫描电镜制样,观察细菌细胞形态的变化;采用RT-PCR技术获得互补DNA,PCR技术扩增白色念珠菌毒力因子SNF2和PDE2基因片段,产物进行电泳分析.结果:飞龙掌血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5 g·L-1,最小杀菌浓度为15.0 g·L-1;扫描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菌体呈现不规则形态,表面有明显的凹陷、裂痕;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毒力因子SNF2和PDE2的表达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飞龙掌血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推断该药物是通过抑制或干扰毒力因子SNF2和PDE2转录过程的表达,从而抑制致病性菌丝形态的形成及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达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芩苷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及黏附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对白念珠菌黏附人口腔上皮细胞及阴道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将100,50,10 mg·L-1黄芩苷分别与白念珠菌悬液、白念珠菌与口腔上皮细胞混合液、白念珠菌与阴道上皮细胞混合液共同孵育,显微镜下计数芽管形成率、白念珠菌对口腔上皮细胞及阴道上皮细胞的黏附百分率.结果:100,50,10 mg·L-1黄芩苷均能抑制白念珠菌芽管形成及对口腔上皮细胞和阴道上皮细胞的黏附;白念珠菌标准株与临床株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黄芩苷对体外白念珠菌的芽管形成及黏附性有较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龙胆泻肝汤提取物体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XTT法和微量稀释法筛选龙胆泻肝汤各提取部位的抗菌活性并检测各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黏附相关基因ALS1和菌丝形成基因SUN41的表达量。结果:龙胆泻肝汤用石油醚、水、正丁醇、甲醇及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对白念珠菌浮游菌的MIC分别为>1 000,>1 000,>1 000,125,125 mg·L-1;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分别为>1 000,>1 000,>1 000,500,500 mg·L-1;SMIC80分别为>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 mg·L-1;1 000 mg·L-1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明显抑制黏附相关基因ALS1和菌丝形成基因SUN41的表达。结论:龙胆泻肝汤抗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提取部位。 相似文献
16.
Aim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effect of a crude extract of Dodonaea viscosa on the proteinase and phospholipase production and adherence to epithelial cells by Candida albicans isolated from HIV positive and HIV negative patients.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 Candida albicans strains isolated from HIV positive and 20 from HIV negative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isolates were exposed to 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crude plant extract and adherence, proteinase and phospholipase production were assessed. The results were analysed using Student's t-test and a two-way ANOVA.Results
Dodonaea viscosa var. angustifolia inhibited the adherence of Candida albicans to oral epithelial cells (p = <0.01) but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the plant extract on proteinase and phospholipase production was observed. Results from Candida albicans strains isolated from HIV positive and HIV negative patients were similar.Conclusions
Dodonaea viscosa var. angustifolia inhibited the adherence of Candida albicans to oral epithelial cells, which is the initial step of colonization in the infection process. This plant has a therapeutic potential at 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17.
18.
目的: 研究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G)对白念珠菌群感效应(quorum sensing,QS)及相关毒力基因的影响. 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AG干预白念珠菌不同时间后法尼醇和酪醇的含量变化;qRT-PCR检测QS调节的相关毒力基因CHK1,PBS2,HOG1的表达. 结果: 白念珠菌生长2 h时法尼醇和酪醇分泌量较少,AG作用后变化不明显;12 h后分泌量最高,24 h回落.不同浓度AG干预后,法尼醇含量降低,酪醇升高,呈现剂量依赖性,其中1 000 mg·L-1 AG效果均最明显.qRT-PCR结果显示,1 000 mg·L-1 AG在2,12,24 h时分别使CHK1下调2.375,3.330,4.043倍;PBS2下调2.010,4.210,4.760倍;HOG1变化不明显. 结论: AG可抑制法尼醇的分泌及促进酪醇的分泌,下调QS相关的毒力基因CHK1,PBS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成分的敲出/敲入模式辨识藜蒿叶水提物中抗白色念珠菌功效的主要活性物质。方法:对藜蒿叶水提物中可溶性成分进行初步检测分析,并以HPD600型大孔树脂对藜蒿叶水提物进行分离,基于成分敲出/敲入模式,用30%乙醇,50%乙醇,70%乙醇水溶液洗脱所得不同组分及其对应阴性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辨识藜蒿叶水提物中对抗菌功效贡献最大的活性组分,并结合HPLC-MS进行初步的物质成分分析。结果:藜蒿叶水提物可溶性成分中糖、蛋白等营养物质质量分数占78%左右,多酚类化合物占16%左右。藜蒿叶水提物经HPD600型大孔树脂,70%乙醇水溶液洗脱后所得组分C是藜蒿叶中主要的抗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药效组分,其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呈剂量依赖效应;质谱分析出组分C主要成分为丹参二萜醌类和萘啶酸类化合物,包括脱氢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Ⅰ,以及3种萘啶酸衍生物,以上物质均为首次从藜蒿植株中发现。结论:利用成分敲出/敲入模式辨别分析了藜蒿叶水提物中抗白色念珠菌的主要药效组分,为进一步研究藜蒿叶水提物具有抑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5种非白念珠菌菌丝及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测定姜黄素对热带念珠菌Candidatropicalis、光滑念珠菌C.glabrata、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kis、克柔念珠菌C.Krusei、季也蒙念珠菌C.guilliermondii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抑制50%生物膜浓度(SMIC50),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姜黄素对非白念珠菌菌落形态的影响,利用倒置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分别观察姜黄素对非白念珠菌菌丝形成以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姜黄素对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的MIC分别为64、128、256、256、128μg/m L;SMIC50分别为512、512、512、512、512μg/m L;倒置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姜黄素对5种非白念珠菌菌丝以及生物膜的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姜黄素能抑制这5种非白念株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周边菌丝的形成。结论姜黄素对5种非白念珠菌菌丝及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