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者通过对10例婴幼儿全身性细胞包涵体病(CID)尸检切片的观察,发现各例累及器官数目悬殊,为2~18个不等,好发器为肺,肝,肾,据每张切片的典型巨细胞数大于10个的7张HE切片光镜检查,可将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胞(CIC)分为肿胀细胞,典型巨细胞和退变巨细胞三类,其构成比分别为0~43.5%,48.9%~74.2%和7.6%~38.9%。如结合近期文献中采用核酸杂交技术和(或)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的报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巨细胞包涵体检测方法,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要儿黄疸的关系.方法 取患儿的尿液及其母亲的尿液、乳汁和唾液标本进行涂片,瑞氏染色显微镜观察巨细胞包涵体,找到巨细胞包涵体为阳性,即巨细胞病毒感染.未找到巨细胞包涵体为阴性。结果 观察组31例要儿黄疸,巨细胞包涵体检查阳性21例,阳性率为67.7%;巨细胞包涵体阳性患儿母亲的尿液、乳汁和唾液标本,巨细胞包涵体阳性率分别为100%(21/21)、42.9%(9/21)、23.8%(5/21);对照组30例正常要儿及其母亲的标本均为阴性.结论 巨细胞包涵体检查可明确巨细胞病毒感染,确定产毒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是要儿黄疸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其母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对西宁地区2047例孕妇进行了予宫颈巨细胞包涵休检查,检出率12.89%,冬春季检出率而于夏秋季,随访发现婴幼儿巨细胞包涵体病(CID)4例,其中3例尿中找到巨细胞包涵体。死胎1例(解剖号A803)。还对巨细胞包涵体的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描述。认为对孕妇子宫颈巨细胞包涵体检查的方法,对及时发现孕妇巨细胞病毒(CMV)感梁,预防婴幼儿CID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蔡定邦  郭亮 《广东医学》1995,16(4):229-230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肇庆市第一医院(526020)蔡定邦,郭亮,李誉成,张传顺,陈享,陈伟红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后引起巨细胞包涵体病(CID),致全身多个器官损害并出现临床症状,使受损器官组织内出现巨细胞包涵体改变,多见于小婴儿。人巨...  相似文献   

5.
婴儿巨细胞包涵体病5例报告胡莲清,许立德近年来,我科对疑及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婴幼儿进行新鲜尿沉渣细胞找包涵体及血清CMV-IgM的测定,诊断巨细胞包涵体病(CID)5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例均为男性,2~8个月4例,1岁1例。发热2例,...  相似文献   

6.
苗莉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6):519-520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在我国流行广泛,是常见的感染人体的病毒。CMV进入人体后,在受损的器官组织内出现巨细胞改变及细胞内的包涵体,因此也称为巨细胞包涵体病。新生儿及婴幼儿较易患CMV原发感染。  相似文献   

7.
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病机理和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庆斌 《苏州医学》2006,29(2):89-90
把引起人类感染的巨细胞病毒称为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HCMV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感染的人群很广,包括所有年龄、种族、社会各阶层人士。感染发生在免疫正常个体,常呈无症状感染;但在免疫缺陷个体、胎儿和小婴儿可出现严重病症。HCMV感染的特征是出现典型的胞浆及核内包涵体的巨大细胞,它在人体组织中可形成肥大的细胞,引起巨细胞包涵体病。HCMV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的最常见的病毒之一,引起先天性HCMV感染,造成胎儿和小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各种先天畸形。  相似文献   

8.
作者观察了CBA系和昆明种小鼠实验感染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Smith株后,其颌下腺细胞内病毒包涵体的出现和病毒分离情况。结果表明,核内包涵体的持续存在时间因品系而异,在昆明种的持续时间较CBA系长;核内包涵体与病毒分离的阳性率不完全一致,两者符合率为69%(33/48)。并以颌下腺出现病毒包涵体为指标,观察10个品系不同鼠龄共231只小鼠的MCMV自然感染情况。发现包涵体的阳性率与品系有关,远交系的高于近交系;且与鼠龄有关;老龄淘汰鼠,21.7%(15/69);5~7周龄鼠,12.0%(9/75);3周龄前乳鼠,5.0%(3/60);尤以孕鼠为最高 (29.6%,8/27)。  相似文献   

9.
报告20例巨细胞包涵体病,年龄最小3天,最大5岁。其中90%病例有黄疸(18例),85%病例肝脾肿大(17例),55%伴有呼吸道症状(11例)。尿沉渣细胞检查包涵体全部阳性,其中有10例患儿之母亲尿沉渣包涵体检查阳性,2例患儿母亲的乳汁中检到包涵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 )后患者血液巨细胞病毒DNA (CM V‐DNA )阳性率,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30例在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行allo‐HSCT患者,用PCR方法定量检测患者移植术后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第4~6个月(1次/月)静脉血中CM V‐DNA的拷贝数,统计各时期的阳性率。结果30例患者有13例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率为43.3%。第1个月内阳性患者有4例(13.3%),第2个月有11例(36.7%),第3个月有2例(6.7%),第4个月0例,第5个月有2例(6.7%),第6个月0例。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术后半年内第2个月患者CM V‐DNA阳性率较高。相关分析提示CMV‐DNA阳性率与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巴利昔单抗(CD25单抗)的使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程度有关,与性别、年龄、原发病危险分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情况、预处理方案、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等无关。结论定期监测allo‐HSCT后患者血液CM V‐DNA可及时干预,减少巨细胞病毒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经病理检查确诊巨细胞病毒(CMV)肺炎14例。其中8例发病缓慢,临床以黄疸、肝脾肿大、发烧、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是巨细胞包涵体病的肺部表现。6例发病急,高热、中毒症状重,以呼吸道症状为主,无黄疸,是CMV肺炎改变为主的CID。胸部X线片为间质性肺炎。肺脏的病理亦为间质性肺炎的改变,在肺泡上皮细胞可见核内包涵体。  相似文献   

12.
巨细胞病毒是一种可在多种组织潜伏感染的疱疹病毒,常引起宫内和产后感染,导致胎儿先天畸形或死亡。此外,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巨细胞病毒会引起多器官损害。目前国内外对中草药抗巨细胞病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复方制剂、中草药粗提物以及单体成分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就此综述了近年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5例婴幼儿全身性巨细胞包涵体病(CID)尸体解剖切片的观察和对其中1例食道作了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各例血管内外均可见CMV感染细胞(CIC),从而论证了一般所谓CMV血行播散实质上包含着血管内播散和血管外播散两个过程,对血管内皮细胞在CMV血行播散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从CMV感染的内皮细胞(CIEC)和腔内游离感染CMV细胞(FCIC)都对UEA-1呈阳性反应而对LCA,AAT,AACT,LYS……等一系列的单核-吞噬细胞单抗呈阴性反应,从而论证了FCIC系来自脱落的CIEC。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调查住院患儿中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流行率及临床特点,探讨CMV在儿科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80例儿科住院患儿的咽拭子样本采用巢式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法检测CMVDNA,微粒子酶免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CMVIgM和IgG,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380例住院患儿中,CMV现症感染者占36.6%0。对不同年龄段CMV感染的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CMV感染率为60%,高度疑诊为先天性CMV感染。1~3月龄、4~6月龄、7~12月龄的CMV感染率分别为48.6%、60.0%和50.8%;1~2岁感染率为38.6%,2~3岁和3~10岁CMV感染率逐渐下降至19.3%和22.7%。在102例单纯CMV感染患儿中,除2例无症状CMV感染新生儿外,其他100例患儿均有CMV感染导致的器官损伤,表现为CMV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CMV感染性疾病是肺炎(35.3%)、支气管炎(33.3%)和肝炎(26.5%)。()~6月龄组患儿CMV肝炎的发病率为55%,显著高于各年龄组患儿总发病率(P〈0.05);新生儿的贫血发病率达50%,显著高于各年龄组患儿的总发病率(P〈0.05)。3~10岁年龄组患儿CMV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肺炎(52.6%)和支气管炎(57.9%),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结论CMV感染在儿科住院患儿中,特别是12月龄内的患儿中的流行率高,是该年龄段患儿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60%住院新生儿可能为先天性CMV感染,对新生儿应常规进行CMV感染的筛查。在住院患儿中CMV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呼吸道感染、肝炎、贫血、心肌炎、胃肠炎。0~6月龄患儿CMV感染最常见表现为肝炎,50%的CMV感染的新生儿有贫血表现。其他病原体与CMV的共感染可加重CMV导致的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免疫酶组化技术检测狂犬病毒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酶组化ABC法检测狂犬病毒的灵敏度。方法:在已感染狂犬病毒的10只小鼠脑组织石蜡切片上,分别用HE染色和免疫酶组化ABC法检测狂犬病毒。结果:HE染色仅在4只小鼠脑组织神经细胞胞浆内找到代表狂犬病毒抗原的内基氏小体,阳性率为40%;免疫酶组化ABC法检测10只小鼠脑组织均见内基氏小体,其阳性率为100%,明显高于HE染色法(P<0.05)。结论:用免疫酶组化ABC法检测狂犬病毒抗原比HE染色法未列举特异的事实敏感,提示用免疫酶组化ABC法检测可提高狂犬病毒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鼻咽癌组织表达血管粘附分子-1(VCAM-1)与局部浸润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收集51例鼻咽癌和22例慢性鼻咽炎石蜡标本和临床资料,观察癌巢间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计数癌巢内淋巴细胞数量;用VCAM-1、CD3、CD4、CD8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判断鼻咽癌表达VCAM-1程度,计数CD3+和CD4+、CD8+T细胞。结果:(1)癌细胞表达VCAM-1的鼻咽癌病例达92.16%。(2)鼻咽癌细胞表达VCAM-1与淋巴结转移与否、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3)鼻咽癌细胞表达VCAM-1与巢间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巢内淋巴细胞数量、CD4+、CD8+T细胞数量均无关(P>0.05)。(4)鼻咽癌细胞轻度表达VCAM-1时组织中CD3+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P=0.009),但不显示强度依赖性作用。结论:(1)VCAM-1在鼻咽癌细胞表达率很高,其表达强度与转移和临床分期无关。(2)鼻咽癌细胞表达VCAM-1与正常细胞表达VCAM-1的生理作用有所不同,不显示明确地吸引淋巴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A)引起的细胞融合不依赖于病毒的复制(FFWO)。 方法:细胞用103-4TCID50 HHV-6感染1 h,在感染后2~3 d用HE染色,观察细胞融合现象。Vero细胞用103-4TCID50 HHV-6感染1 h后培养液中加入磷甲酸(PFA)(终浓度300 mg•L-1)和环已酰亚胺(CHX)(终浓度100 mg•L-1),分别在感染后2 h和24 h经HE染色鉴定以确定是否产生FFWO。 结果:HHV-6A感染细胞2 h后可观察到细胞融合现象,加入CHX时这种现象亦可观察到,提示HHV-6A感染可引起FFWO;这种细胞融合现象的出现依赖于HHV-6的受体CD46表达于靶细胞表面。结论:HHV-6A通过其受体CD46在多种人类细胞引起FFWO。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患儿IL-12p403'非翻译区rs3212227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探讨该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婴儿CMV肝炎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和基因测序方法测定105例健康儿童及122例CMV肝炎患儿IL-12p403'非翻译区rs3212227位点基因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速率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IR)分别测定CMV肝炎患儿血清IL-12p40水平、ALT活性及尿HCMVDNA载量。结果CNV肝炎组IL-12p40rs3212227位点AA、AC、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4.4%、41.8%、23.8%,正常对照组分另q为47.6%、40.0%、12.4%,两组间cc基因型和非cc基因型之间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5,P〈0.05,ORcc=2.207,95%cI:1.080~4.510)。CMV肝炎组IL一12p40rs3212227位点等位基因A、c分布频率分别55.3%、44.7%,对照组分别为67.6%、32.4%,两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68,P〈0.01;ORA=0.593,95%CI:0.404~0.871;ORc:1.686,95%CI:1.149—2.475)。rs3212227位点不同基因型的CMV肝炎患儿之间血清IL-12p40水平、尿HCMVDNA载量(拷贝/毫升,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7.385、F=9.325,P均〈0.05),CC基因型患儿血清IL-12p40水平低于AA基因型,尿液HcMVDNA载量高于AA基因型,不剐基因型患儿之间血清ALT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2p403’非翻译区rs321222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婴儿cMV肝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其中c等位基因可能是其遗传易感基因,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更利于cMV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脑梗死模型,探讨白细胞介素-23(IL-23)在大鼠脑梗死区域炎性损伤中的表达。方法 (1)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脑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5只。脑梗死组按梗死后不同取材时间分为6、24、48、72h及7d 5个亚组,每组大鼠5只;假手术组按梗死组对应时间点分为6、24、48、72h及7d5个亚组,每组大鼠5只。(2)用线栓法制作左侧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3)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梗死区域光镜下形态学变化及IL-23的表达。(4)比较两组大鼠在同一时间点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及IL-23的表达。结果 (1)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脑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无明显水肿。脑梗死组MCAO术后6h脑组织病变区域脑组织轻度水肿。24~48h水肿加重;(2)梗死组IL-23阳性细胞个数各时间点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死组IL-23随时间的延续变化,在梗死后6h表达增高,并且在梗死后48h达到高峰,72h后阳性细胞数表达逐渐减少,各时间点IL-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IL-23在大鼠脑梗死区域表达均显著增高,而且在24~48h达高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HIV/AIDS患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情况,比较不同标本(血液、尿液)在HIV合并CMV感染早期筛查的应用价值,分析HIV合并CM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治的848例HIV/AIDS患者的性别、年龄、CD4^(^(+))T细胞计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等资料信息,采用荧光PCR(FQ-PCR)检测血液/尿液CMV-DNA载量。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感染的差异,以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HIV合并CM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848例HIV/AIDS患者中,有205例(24.17%)CMV-DNA阳性。尿液CMV-DNA检出率20.03%(142/709)高于血液CMV-DNA检出率12.04%(102/847)。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合并CMV感染的危险是女性2.30倍(95%CI:1.43~3.71),年龄30~<50岁和≥50岁合并CMV感染危险是年龄<30岁的2.43和2.32倍(95%CI分别为:1.20~4.91,1.15~4.65)、CD4^(+)T<50个/μL合并CMV感染的危险是CD4^(+)T≥100个/μL的3.88倍(95%CI:2.50~6.03),ART治疗患者合并CMV感染的危险比非ART治疗下降89%(OR=0.11,95%CI:0.05~0.24)。结论尿液在CMV感染的早期筛查比血液准确度更高,应重视CD4^(+)T计数较低、中年以上男性,加强其CMV感染的早期筛查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