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与腺样囊性癌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例PLGA与10例ACC进行分析,结果:PLAC的特点是组织学上具有细胞形态的一致性与组织结构的多形性;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或部分阳性反应,与ACC没有明显差异。光镜下组织结构的多形性是鉴别PLGA与ACC的重要指征,免疫组化对二者的区分意义不大,均起源于闰管储备细胞是导致二者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胚窦瘤的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常规病理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40例内胚窦瘤患者,其中32例发生于卵巢,8例发生于睾丸。结果:组织学表现有5种,网状结构、透明小体、腺样结构、内胚窦样结构和实体状结构,前3种可作为诊断标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兔抗人单克隆甲胎蛋白(AFP)、抗胰蛋白酶(AAT)均为阳性,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癌胚抗原(CEA)均为阴性。结论:不同的组织结构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现,有助于对内胚窦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原发于睾丸的5例恶性淋巴瘤进行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组织学分类均为弥漫性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但其细胞形态有小(1例)、中(2例)、大(2例)之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除1例是T细胞型外,皆对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表达。此结果与日本的报道不同。  相似文献   

4.
对28例卵巢未成熟畸胎瘤(ImmatureTeratoma,IT)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与癌胚胎抗原(CEA)、甲种胎儿球蛋白(AFP)和d1一抗胰蛋白酶(A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讨论了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合临床资料探讨了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小细胞恶性肿瘤进行科学的病理学分类。方法:对22例小细胞恶性肿瘤行临床、病理形态和多种免疫组化与电镜观察分析。结果:将22个病例分为4组:(1)Ewing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组9例(骨内Ewing瘤3冽、骨外者1例,Askin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1例和神经内分泌癌2例);(2)胚胎性横纹肌肉瘤8例;(3)结外恶性淋巴瘤3例;(4)腹腔内硬化性小圆细胞瘤和小细胞恶性间皮瘤各1例。结论:小细胞肿瘤的种类繁多,对其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同时辅以多种特殊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0例的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0例腺样囊性癌(ACC)的组织结构上分为筛孔型、管状型和实性型三种类型,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AE1/AE3)阳性,S-100蛋白阳性,肌上皮细胞SMA阳性。结论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局部侵蚀性强,早期侵犯神经,复发率高,晚期易出现远处转移。诊断时应注意与基底细胞腺癌、多形性腺瘤、涎腺导管癌相鉴别。治疗手术彻底切除加术后放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作者通过总结22例中线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病理学特点,阐明其病变的本质是淋巴系统的一类恶性肿瘤。该病以上呼吸道息面等中线部位为其独特的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复杂,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单一淋巴瘤样细胞的单形性和广泛坏死炎性肉芽组织中夹杂有数量不等的异形淋巴细胞的多形性两大类。22例中2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T细胞性16例,B细胞性4例,据此可鉴别于具有类似临床表现,而无此病理与免疫病理学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对23例嗜酸细胞腺瘤、15例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多发生于腮腺(95.6%),23例患者经局部切除后均无复发,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即肿瘤由嗜酸细胞构成,包膜完整。嗜酸细胞腺癌亦为腮腺多发,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涎腺肿瘤,局部复发(50%)、区域淋巴结转移(50%)和远处转移率(28.6%)都较高,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该肿瘤的诊断除依据常规病理特点外,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可证明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为大量线粒体,可辅助诊断,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因特异性强、简单易行更加适用。结论:涎腺嗜酸细胞肿瘤较少见,嗜酸细胞腺瘤预后较好,肿瘤切除后很少复发;嗜酸细胞腺癌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线粒体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胃的肝样腺癌(hepatoidadenocarcinomaofthestomach,HAS)的病理形态和临床传点。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例胃的肝样腺癌进行了研究。结果3例HAS细胞浆内均有甲胎蛋白(AFP),a-抗糜蛋白酶(ACT)和α-抗胰蛋白酶(AAT)表达。肿瘤的发病部位以胃窦多见,3例均有局部胃壁脉管浸润现象和局部淋巴结转移.其中2例有肝转移,患者分别死于术后3个月和1年。另外1例术后2个月复查未见肝转移.以后失访。结论胃的肝样腺癌是原发于胃粘膜腺体的肿瘤。形态上具有肝细胞样分化和腺样分化两种结构。因常伴有肝转移而预后较普通型胃癌差。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总结22例中线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病理学特点,阐明其病变的本质是淋巴系统的一类恶性肿瘤。该病以上呼吸道鼻面等中线部位为其独特的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复杂,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单一淋巴瘤样细胞的单形性和广泛坏死炎性肉芽组织中夹杂有数量不等的异形淋巴细胞的多形性两大类。22例中2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T细胞性16例,B细胞性4例,据此可鉴别于具有类似临床表现,而无此病理与免疫病理学改变的疾病。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性,探讨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光镜对GI STs进行观察,应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4等系列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 .结果 :GISTs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细胞成份,有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和混合型 3种组织类型,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种分化,并有单项或多项分化能力.本组45例GIST s中有良性8 例,潜在恶性12例,恶性25例.肿瘤组织Vimentin全部阳性,CD34有36例阳性(阳性率80.0%),部分病例呈现灶片状或个别细胞的肌动蛋白和/或S-100阳性.在形态上GISTs与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难以区别,应用CD34等多种免疫组化标记物是非常必要的. 结论:GISTs是消化道一组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多种分化和形态,在诊断时需依靠免疫组化标记方可与其它非上皮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一组抗体探讨涎腺腺样性癌(ACC)的免疫组化特征。方法:通过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了30例涎腺ACC中54Kd及66/57Kd细胞角蛋白(CKs)的分布。结果:ACC基本上由54Kd阳性细胞和MSA阳性细胞构成,这两类细胞不同比例的肿瘤性增生形成ACC的不同组织学构型。结论:ACC免疫组化表型与正常省腺组织中的导管/腺泡单位的表型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3.
神经生长因子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的病理类型及嗜神经性中的作用和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检测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及33例正常腮腺组织中NGF的表达,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ACC组织中,NGF阳性表达率为92.5%,在正常腮腺组织中,腺泡细胞不着色,导管细胞(闰管、纹管、排泄管)有中等强度表达,两者的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NGF在不同病理类型ACC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嗜神经现象21例,存在嗜神经现象19例,两组间NGF阳性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生存期分析中,NGF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NGF的表达强度与ACC病理类型有高度相关性,ACC与嗜神经性密切相关,NGF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及生物学特征,探讨微小转移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阐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发生、发展机理。方法:以11例有微小淋巴结转移者作为微小转移组,以46例有淋巴结转移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sDNA、bcl-2、p53、c-myc、E-cadherin、Ki-67和CD34。将各组的肿瘤灶亚分类为表层部、浸润部和淋巴结部,对各病例的各部位、各个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小转移组中表层部的ssDN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浸润部和淋巴结部,bcl-2的阳性率高于浸润部和淋巴结部,c-myc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其淋巴结部的E-cadherin阳性率和微血管面积比低于对照组;其表层部和淋巴结部的Ki-67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微小转移组中淋巴结等于或小于4mm者占27.3%。结论:ssDNA、E-cadherin和Ki-67低表达的早期胃癌癌细胞恶性程度较高,黏附力较低,但增殖能力较弱,部分处于静止状态;而微血管增加是转移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胃肠道间质瘤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的表达情况,探讨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了119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的PDGFR-α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非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胃肠道间质瘤中PDGFR-α的阳性表达率为65.5%(78/119),其中,极低危险性、低度危险性、中度危险性和高度危险性的阳性率分别为52.9%(9/17)、71.0%(22/31)、67.9%(19/28)和65.1%(28/43),但各组之间PDGFR-α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间质瘤和非胃肠道间质瘤PDGFR-α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GFR-α联合CD117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测,特别是对一些CD117表达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其不能作为胃肠道间质瘤分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多原发性肺癌与支气管肺泡上皮异型增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原发性肺癌与支气管上皮异型增生及肺泡上皮不典型腺瘤性增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4个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肺癌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多原发性肺癌的存在,支气管上皮异型增生,以及肺泡上皮不典型腺瘤性增生的数目,分析多原发性肺癌与支气管上皮异型增生及其程度,肺泡上皮不典型腺瘤性增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14个原发性肺癌标本中发现多原发性肺癌13例,其中6例2个原发性肺癌为支气管肺癌,7例2个原发性肺癌为支气管肺癌和肺泡细胞癌.经Spearman相关分析,多原发性肺癌与支气管上皮异型增生级别呈正相关(r=0.238,P<0.05).结论: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细胞可同时或先后发生原发性肺癌;有广泛支气管上皮高级别异型增生者肺多原发性癌发生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筛孔型中透明蛋白圆柱体的形成机理及组成成分。方法:采用了鞣酸电镜组织化学技术观察3例筛孔型腺样囊性癌。结果 在腺样囊性癌大小不等的筛孔周边分布着带状或三角形的瘤细胞,细胞胞突细长,相互吻合。胞浆中含有中间丝和肌微丝。在胞浆和胞突内可见两种类型的高尔基复合体来源的分泌囊泡。一种着色深黑,电子密度均匀,内含致密的前弹性蛋白分子;另一种着色浅灰,电子密度不均匀,内含微线状结构的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大样本方式进一步了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12个月内在我院被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胃窦粘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共1658例,其中Hp阴性889例,Hp阳性769例。在Hp阴性病人中轻度慢性炎症(42.7%)比重度(22.1%)多见;在Hp阳性病人中轻度慢性炎症(7.5%)比重度(73.2%)少见;随Hp菌量的增加,重度炎症明显增加,轻度炎症明显减少;肠化生和粘膜萎缩在Hp阳性病人中多见,分别为20.2%和10.3%(其在Hp阴性病例分别为14.5%和7.5%)。结论:Hp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它与胃窦粘膜慢性炎症程度及肠化生和粘膜萎缩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磷酸化JAK和磷酸化ERK及CyclinD1蛋白在舌鳞状细胞癌(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舌鳞状细胞癌30例,正常口腔舌黏膜组织20例,轻度上皮异常增生10例,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20例组织中磷酸化JAK和ERK及Cyclin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口腔舌黏膜相比,pJAK在舌鳞状细胞癌组织和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阳性率明显增高(χ2=37.54,P<0.01),且舌SCC中pJAK的阳性率又明显高于上皮异常增生(χ2=12.28,P<0.05)。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pJAK的染色强度较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显著升高(χ2=6.83,P<0.05)。pERK在正常口腔舌黏膜上皮、SCC组织和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在SCC中,pJAK和CyclinD1的阳性强度呈正相关(rs=0.619,P<0.05)。pERK和CyclinD1的阳性强度无相关性(rs=0.231,P>0.05)。结论:SCC的发生与发展可能与pJAK信号传导途径诱导CyclinD1过度表达,从而促使该肿瘤细胞维持高增殖状态有关。ERK信号途径在舌鳞状细胞癌中可能不是主要的致瘤途径。  相似文献   

20.
阴道平滑肌瘤2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阴道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起源及生长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6例阴道平滑肌瘤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的组织中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蛋白、CD34、雌激素受体(E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形态。结果:阴道平滑肌瘤患者年龄30-52岁,平均44.5岁,常为单发、临床症状与肿瘤的大小及部位有关,形态学与子宫平滑肌瘤相似,免疫组化标记所有26例肿瘤SMA强阳性表达,S-100蛋白、CD34全为阴性表达。ER和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5%(10/26)和34.6%(9/26),且ER与EGFR表达呈明显正相关(四格表确切概率法,P=0.0023,r=0.75)。有效治疗方法为阴道平滑肌瘤切除术。肿瘤偶有复发、出现交界性病变甚至恶变。结论:阴道平滑肌瘤为临床少见的良性肿瘤,可能起自于阴道组织中间叶干细胞向平滑肌分化,雌激素和表皮生长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对交界性肿瘤患者术后应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