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了解陕西省某地级市三甲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情况,为改善其锐器伤的发生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问卷对全市所有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过去12个月内锐器伤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6份,回收率97.78%,实际有效问卷170份,有效率96.59%。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60.00%(102/170),发生密度3.40次/(人·年)(347/102),上报率39.77%(138/347)。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以护士(63.29%,50/79)和手术室医务人员(84.85%,28/33)为主,发生地点以手术室(40.92%,142/347)和治疗室(14.12%,49/347)为主,发生环节以双手回套针帽(29.39%,102/347)和手术缝合(10.95%,38/347)为主,涉及的医疗器具以头皮钢针(26.80%,93/347)和一次性注射器(20.46%,71/347)为主。多因素分析发现,医务人员性别(OR=2.58,95%CI:1.027~6.463)、所处科室(OR=5.30,95%CI:1.854~15.143)及中等收入(OR=2.43,95%CI:1.206~4.889)是锐器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可追溯暴露源的锐器伤中,血源性传染病暴露占37.22%(67/180),其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和梅毒暴露分别占12.97%、3.17%、2.02%和1.15%。结论陕西省某地级市三甲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要加强对高危人群重要操作环节的培训,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降低锐器伤发生率。此外,对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影响因素的有效应对措施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护士锐器伤现状,并进行分析,探讨防范对策。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医院408名护士2009年1月-2010年12月锐器伤经历进行调查问卷,对锐器伤发生的原因、伤后处理进行分析。结果:79.41%的护士发生过锐器伤,其中87.04%的护士是被针刺伤,针刺伤多发生在拔针、抽血、分离针头操作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科室是外科,发生率为93.18%,其次是急诊科和妇产科,分别为92.59%、86.96%。防护具使用情况,平均得分为(54.5±14.8)分。伤后处理正确117人(36.11%)。受伤前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占83.95%。结论:锐器伤的发生与工作环境、工作年限、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及防护用具的使用情况有关。应加强护士职业防护培训,提高护士标准化预防依从性,规范操作流程,改善工作环境,保障防护用具供应,以促进护士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法对海口市五所医院共计116名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为84.48%, 发生密度是0.84(次/人·月-1);锐器伤的发生时间主要是清洗器械和为病人输液或配药时,分别占28.6%、24.5%;护龄较短、职称较低的护士,锐器伤的发生密度较高.导致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错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环境因素和工作氛围、锐利物品的使用及处理不当等.结论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可减少锐器伤对护士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综合ICU与神经外科ICU(NSICU)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DVT的针对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月在弋矶山医院综合ICU及NSICU住院且行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的1 891例患者DVT发生情况,分析比较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综合ICU患者DVT发生率为11.0%,下肢瘫痪(OR=2.696,95%CI:1.289~5.638)、肿瘤(OR=2.283,95%CI:1.368~3.809)、手术史(OR=1.811,95%CI:1.157~2.836)、升压药(OR=1.694,95%CI:1.150~2.497)是DVT危险因素,抗凝药(OR=0.582,95%CI:0.390~0.868)是DVT保护因素。NSICU患者DVT发生率为25.6%,手术史是其独立危险因素(OR=73.646,95%CI:36.00~150.68)。结论:NSICU患者DVT发生率较综合ICU高,同时DVT的危险因素也存在差异,临床可根据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5.
钟翠坤 《吉林医学》2011,32(12):481-482
目的:分析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56例不同护龄的临床护士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发生锐器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48例(85.7%)护士发生过锐器伤,共发生锐器伤91例次,人均1.6例次。最容易发生锐器刺伤的前6项操作分别是:注射及拔针时、取注射器或输液器上针头时、手掰安瓿时、回套针帽时、清理用物时、静脉加药时,低年资的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高年资护士。结论:临床护士是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安全教育,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对降低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俊锋 《基层医学论坛》2013,(27):3566-356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制订正确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76名实习护生锐器伤的发生时间、相关因素以及锐器伤后处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7.4%的锐器伤发生在实习时间1个月~2个月的护生,实习时间越长,发生率越低;锐器伤发生的相间因素:抽血及注射占25%,拔针占34.2%,处置锐器占21.1%;锐器伤后能做到局部处理的占61.8%,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占25%。结论锐器伤主要发生在初入临床的护生,与护理操作不规范,拔针及处置锐器不小心有关;护生锐器伤后处置知识欠缺,加强岗前培训与行为控制,规范操作,强化防护意识,将有助于减少实习护生锐器伤。  相似文献   

7.
黄维梅 《黑龙江医学》2019,43(12):1502-1503
目的调查遵义某三级综合医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间护士锐器伤发生现状及与护理职业压力因素的相关性,为护士合理防范锐器伤提供参考。方法对587名临床一线护士近两年锐器伤发生、上报和处置情况以及护理工作中应对的职业压力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锐器伤发生与护理职业压力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调查显示,近两年来有392名护士共发生锐器伤1 247例次,发生率68.9%,人均3.2例次,其中发生2~4次锐器伤最多,有176例(占30.9%),针头导致锐器伤占比最多(652次、占52.3%),锐器伤发生环节主要是注射(685次、54.9%);发生锐器伤后,仅48名(12.3%)护士每次都按规定流程向上级汇报,当发生疑似血源性暴露后,几乎都担心被传染疾病并做简单处理,仅51.3%会建议患者补做传染病相关检查,55.6%会要求自己进行必要检查或预防性治疗;护理专业工作方面压力、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压力、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压力三方面职业压力都与锐器伤发生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护理人员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护理管理部门应针对性开展护士职业安全培训、操作技能规范、合理调整护理工作强度及团体心理疏导等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8.
卒中后痴呆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卒中后痴呆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40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评价,包括一般情况、血管性危险因素、卒中特性及神经病学体征,对痴呆组与非痴呆组中分类变量用χ2检验,定量变量用t检验,筛选出痴呆相关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脑梗死3个月后403例患者中发生卒中后痴呆87例,发生率为21.6%.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 (OR=1.179,95%CI=1.130~1.230)、低教育水平(OR=1.806,95%CI=1.024~3.186)、每日饮酒(OR=3.447, 95%CI=1.591~7.468)、有卒中史(OR=2.531,95%CI=1.419~4.512)、心房纤颤(OR=3.475, 95%CI=1.712~7.057)、言语障碍(OR=5.873, 95%CI=2.620~13.163)及左颈动脉梗塞(OR=1.975,95%CI=1.152~3.388)等.结论 卒中后痴呆发生率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言语障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403例脑梗死并发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敬诚  周华东  张猛  王延江  邓娟  高长越 《重庆医学》2007,36(13):1233-1235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403例长期居住于重庆市的脑梗死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评价,包括一般情况、血管性危险因素、卒中的特性及神经病学体征.痴呆组与非痴呆组中的分类变量用χ2检验,定量变量用t检验,筛选出痴呆的相关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脑梗死3个月后,403例患者有87例发生血管性痴呆,发生率为21.6%,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 (OR 1.179, 95%CI 1.130~1.230)、低教育水平(OR 1.806, 95%CI 1.024~3.186)、每日饮酒(OR 3.447, 95%CI 1.591~7.468)、卒中史(OR 2.531, 95%CI 1.419~4.512)、心房纤颤(OR 3.475, 95%CI 1.712~7.057)、言语障碍(OR 5.873, 95%CI 2.620~13.163)及左颈动脉梗塞(OR 1.975, 95%CI 1.152~3.388).结论 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言语障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低年资护士的锐器伤的高危因素及防护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2年1月—2013年3月该院工作5年内的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175名低年资护士中80%发生过锐器伤,62.29%的护士表示在为患者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或体液的操作时从不戴手套;发生锐器伤的高危环节是掰安瓿、整理使用后的锐器、双手回套针帽、治疗后拔针、操作中未对准或戳穿;75%的护士锐器伤后能够正确处理伤口;污染锐器伤的60人中73.3%的护士在受伤时未戴手套,伤后仅23.33%上报。结论低年资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安全用具使用不足及上报意识差等是锐器伤的高危因素;加强对低年资护士职业防护及操作的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及操作能力,提高锐器伤管理意识,完善上报系统,能有效降低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叶蕾  吴亮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4):659-662
目的 了解ICU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流行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减少护士职业损伤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便利抽样,于2015年6-8月抽取浙江省4所三甲医院的202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腰背痛的评定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ICU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职业性腰背痛患病状况、职业性腰背痛的影响因素。采用 x±s、构成比和率等描述ICU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现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CU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202名ICU护士中共有143名在过去一年中存在职业性腰背痛,职业性腰背痛年患病率为70.8%。在有职业性腰背痛的ICU护士中,在过去一年中,有40.1%的ICU护士总患病时间超过30 d,有19.3%的ICU护士因腰背痛而减少活动总时间超过30 d,有21.8%的ICU护士因腰背痛检查治疗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ICU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因素有:工龄(OR=2.17,95%CI:1.38~3.66)、搬抬重物次数(OR=2.14,95%CI:1.18~4.35)、工作紧张(OR=1.83,95%CI:1.24~2.99)、身体锻炼(OR=0.62,95%CI:0.41~0.86)、月夜班数(OR=2.37,95%CI:1.53~3.72)。 结论 ICU护士职业性腰背痛患病状况严峻,为降低其职业性腰背痛患病率,应针对可改变的影响因素采取适当的职业防护措施,如加强培训,纠正不良姿势,加强体育锻炼,科学排班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现况,探讨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针刺伤相关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现实依据。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风险感知调查表、针刺伤调查表、针刺伤相关态度、针刺伤相关行为问卷和气质类型测试量表对安徽省9所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1 537名护士进行调查。  结果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人数为1 364人,占88.74%,护士针刺伤相关态度得分中位数为4.20分、行为得分中位数为4.06分。工作年限、所在科室、风险感知情况、气质类型和针刺伤相关行为是临床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 < 0.05)。  结论  安徽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针刺伤相关态度和行为较好,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护士自身的气质特点、工作年限、所在科室、风险感知水平和针刺伤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为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护士本身的性格特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在医院针刺伤的培训工作中,不仅需要注重低年资临床护士的培训,也应重视高年资临床护士的培训教育;培训工作中除了强调针刺伤风险危害的同时,也要强调临床护士正确认识风险;培训工作结束后,医院护理管理者应不定时地督促针刺伤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各个科室应根据科室自身的特点合理的调配人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并给出防护建议。 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166名急诊科室护士近一个月尖锐器械损伤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是否发生尖锐器械损伤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影响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相关因素。 结果参与问卷调查的166名急诊科护士近一个月内尖锐器械损伤率为16.86%。2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尖锐器械操作带手套、注射器使用后回套针帽护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非正式护士、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掰安瓿未使用纱布、工作环境光线不充足、工作环境吵杂、无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认为尖锐器械伤不可避免护士构成比均较高(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非正式护士、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掰安瓿未使用纱布、工作环境光线不充足、工作环境吵杂均是导致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OR=3.955、6.481、7.478、2.906、2.627、2.321,P < 0.05~P < 0.01),而接受有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认为尖锐器械伤可避免是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保护因素(OR=0.557、0.652,P < 0.05)。 结论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发生率较高,影响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引起临床关注和重视,从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防护知识和意识着手,尽量避免尖锐器械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锐器伤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新疆某三甲医院护理人员189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人口学资料、职业暴露和工作满意度编成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锐器伤发生率为70.4%,工龄短、学历和职称低的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次数多为2~5次;大多护理人员防护行为欠佳,知识主要来自学校教育;有过锐器伤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低,工作满意度低的易发生锐器伤。结论除应加强护生岗前培训和职业防护管理外,还要通过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甘健玲  林奇荣 《河北医学》2011,17(8):1104-1106
目的:通过对手术室护士损伤原因的调查,提出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市不同单位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务及不同学历的12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造成锐器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①缺乏预防损伤的标准和规范;②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缺乏岗前培训;③紧急情况下工作忙乱出错;④产品本身质量问题。结论: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防利器损伤的发生以预防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男男性行为者无保护性同性性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男男性行为者无保护性同性性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6年11月~2007年2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对男男性行为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近3个月行为学特征等。结果在所调查的541名男男性行为者中,分别有49.5%(268/541)和36.6%(198/541)的调查对象在过去的1个月与固定和临时男性发生过肛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3个月结婚/与女朋友同居(OR=3.00;95%CI1.40~6.40)更容易与固定男性近1个月发生无保护性肛交,近1个月感觉到孤独(OR=0.47;95%CI0.28~0.78)较少与固定男性性伴近1个月发生无保护性肛交;近3个月通过浴池/厕所/公园寻找男性性伴(OR=2.01;95%CI1.07~3.79)、近3个月未参加过艾滋病项目(OR=2.84;95%CI1.01~7.98)更容易与临时男性性伴近1个月发生无保护性肛交。结论男男性行为者中无保护性肛交行为普遍存在,应加强对这个人群的行为干预以降低其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17.
Context  In their first year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terns commonly work shifts that are longer than 24 hours. Extended-duration work shift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s of automobile crash, particularly during a commute from work. Interns may be at risk for other occupation-related injuries.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nded work duration and rates of percutaneous injuries in a diverse population of interns in the United States.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National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2737 of the estimated 18 447 interns in US postgraduate residency programs from July 2002 through May 2003. Each month, comprehensive Web-based surveys that asked about work schedul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percutaneous injuries in the previous month were sent to all participants. Case-crossover within-subjects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Main Outcome Measures  Comparisons of rates of percutaneous injuries during day work (6:30 AM to 5:30 PM) after working overnight (extended work) vs day work that was not preceded by working overnight (nonextended work). We also compared injuries during the nighttime (11:30 PM to 7:30 AM) vs the daytime (7:30 AM to 3:30 PM). Results  From a total of 17 003 monthly surveys, 498 percutaneous injuries were reported (0.029/intern-month). In 448 injuries, at least 1 contributing factor was reported. Lapse in concentration and fatigue were the 2 most commonly reported contributing factors (64% and 31% of injuries, respectively). Percutaneous injuries were more frequent during extended work compared with nonextended work (1.31/1000 opportunities vs 0.76/1000 opportunities, respectively; odds ratio [OR], 1.6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46-1.78). Extended work injuries occurred after a mean of 29.1 consecutive work hours; nonextended work injuries occurred after a mean of 6.1 consecutive work hours. Injuries were more frequent during the nighttime than during the daytime (1.48/1000 opportunities vs 0.70/1000 opportunities, respectively; OR, 2.04; 95% CI, 1.98-2.11). Conclusion  Extended work duration and night work we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percutaneous injuries in this study population of physicians during their first year of clinical training.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医院工作人员发生锐器刺伤高危因素,分析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3月我院发生锐器刺伤94例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锐器刺伤工作性质、锐器类型、发生地点、工作年限、致伤锐器是否被血液污染等。结果:护士锐器刺伤41例(43.61%),外科医生锐器刺伤17例(18.08%),医技人员锐器刺伤13例(13.82%),保洁人员锐器刺伤12例(12.76%)。工龄在5年以下者56例(59.57%)。医院工作人员手部被刺伤者60例(63.82%),被注射针头和穿刺输液针头刺伤者50例(53.19%),发生锐器刺伤带血污者54例(57.44%),有17例(18.08%)锐器刺伤者对传染源不祥,22例(23.40%)锐器刺伤者本人不清楚针头有无血污。结论:医院工作人员锐器刺伤发生率较高,锐器刺伤主要发生在直接接触操作物品的部位。及时调查分析锐器刺伤原因,寻求降低锐器刺伤有效方法,提出防护对策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冯哲  王洋  兰端云  易靖  鞠敏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0):1708-1710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现状、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67例患儿,收集相关人口学资料、病情、压力性损伤发生部位及体征等,对影响患儿发生压力性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在467例患儿中,有79例(93处)发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性损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16.92%;其中62.37%(58处)的压力性损伤为医疗设备相关,83.87%(78处)损伤程度为1期损伤;压力性损伤高发部位为鼻部[20.43%(19/93)],其次为骶尾部[17.20%(16/93)]、面颊[11.83%(11/93)]、枕部[10.75%(10/93)]、口部[9.68%(9/93)]、足跟部[7.53%(7/93)]、耳后[6.45%(6/93)]。入住NICU时间≥7 d(OR=3.025,95% CI:1.178~7.729)、机械通气(OR=4.568,95% CI:2.110~9.848)、意识昏迷(OR=4.397,95% CI:1.860~10.351)、嗜睡(OR=5.447,95% CI:2.359~12.578)和病情危重(OR=3.142,95% CI:1.184~8.340)是NICU患儿发生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要以医疗设备相关性压力性损伤为主,高危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患儿病情、活动受限、医疗设备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