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芎嗪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简称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339例符合溶栓标准的AM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川芎嗪12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171例,再通131例,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56.1%(74/131)。对照组168例,再通120例,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73.1%(87/120)。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981,P<0.01)。结论川芎嗪对AM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诺雪健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静脉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288例符合溶栓标准的AM I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诺雪健300mg静脉滴注,1次/d。观察2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144例,再通131例,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56.1%(74/131)。对照组144例,再通120例,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73.1%(87/120)。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981,P<0.01)。结论诺雪健对AM 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与探讨不同缺血分级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0例,根据患者的心肌缺血分级将其分为2组,2级缺血组共30例,3级缺血组共30例。两组患者在发病后均接受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并统计住院期间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概率。结果入院时3级缺血组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高于2级缺血组,经过治疗后sT段降低明显低于2级缺血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可得,3级缺血组患者明显高于2级缺血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与其缺血分级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缺血分级越严重,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越高.治疗的疗效越差。  相似文献   

4.
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非溶栓和溶栓两者远期预后差别 ,对1 997年 7月~ 1 999年 1 2月 2 7例急性心肌梗死经非溶栓和溶栓再通病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分析 ,并对其近况进行了追踪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①非溶栓病人 1 5例 ,男 9例 ,年龄 46~ 77岁 ;女 6例 ,年龄 5 4~ 69岁。②溶栓病人 1 2例 ,男 8例 ,年龄 46~ 65岁 ;女 4例 ,年龄 5 0~ 63岁。1 2 病史 非溶栓病人中高血压病 7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 4例 ;溶栓病人中高血压病 5例、糖尿病 3例、冠心病 4例。1 3 梗死部位 非溶栓病人中广泛前壁梗死 6例、前间壁 4例…  相似文献   

6.
张可娜 《现代保健》2011,(18):30-3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疗法后再灌注后心律失常情况。结果61例临床判定血管再通,其中再通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4.5%,明显高于未通组的40.9%。结论溶栓治理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类型复杂,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7.
王凤霞  逯振想  柳春菊 《中国保健》2008,16(10):308-308
基层医院的冠脉介入治疗因条件有限,虽能开展,但普及尚有难度,溶栓治疗仍是首选,因快速、经济,简单易行,但溶栓再通率有限,而且,有部分患者再通时间延迟.本文回顾了2002~2007年急诊科及心内科的241例尿激酶溶栓病人,发现有24例再通时间大于2h,究其原因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L)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已肯定。但本文旨在探讨老年AMI溶栓再灌注后QTD的变化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和分组 选择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住院确诊的老年AMI患者 34例 ,排除有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严重心衰和使用影响QT间期的药物者。老年AMI的诊断 :年龄大于 6 0岁且AMI诊断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溶栓后再灌注标准按全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方法[1] 。本组病例溶栓后再灌注组 (再灌注组 )2 1例、男 15例、女 6例 ,平均年龄 (6 5± 4 6 )岁 ;溶栓未通组 (未通组 ) 13例 ,男 10…  相似文献   

9.
左卡尼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并有静脉溶栓指征的AMI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静脉使用尿激酶溶栓加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加用左卡尼汀,两组同时用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监测,监测1周内RA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RA发生率(29.40%)明显低于对照组(5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左卡尼汀可降低AMI患者的RA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后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及对症处理.观察溶栓再通后的护理方法.结果 38例发生在6 h内,36例患者溶栓后再通,再通率占947%.30例发生在6~12 h内,24例溶栓后再通,再通率占82%.再通后出现心律失常5例,心力衰竭3例,住院2周死亡2例(死因为广泛前壁和下壁心梗并心源性休克).皮肤黏膜出血2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能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5月首次ST段抬高型AMI发病12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89例,按照术前是否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23例)和非他汀组(66例)。分析两组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artery,IRA)后2h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他汀组5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1.7%;非他汀组46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69.7%。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I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在我院选取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选取时间控制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实验组以循证护理法,对照组以常规护理法开展研究,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效果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而言,施以循证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疗效,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13.
牛贵卿 《健康必读》2008,7(4):81-82
尽管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地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但临床上仍有一部分病人在溶栓后死亡,确切地了解这部分病人发病时的临床特点、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和直接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方法8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A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成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后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27.5%vs47.5%,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有效减少AMI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方法8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A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成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后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275%vs47.5%,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有效减少AMI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34例静脉溶栓的住院临床资料。结果34例接受溶栓治疗者28例临床判定冠状动脉再通。再通率82.4%.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出现心律失常30例。结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房早室早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播或窦房阻滞多见。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是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殊类型,可作为判定冠脉再通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杨乙荣 《现代保健》2014,(17):102-10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期间住院就治的90例符合WHO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指导临床护理的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卧床及住院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等。结果:循证护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08±1.05)d、平均卧床时间为(2.98±0.76)d,平均住院费用为(5175.85±613.4)d,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12.22%)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知识达标率(95.56%)和患者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在给予循证护理后能够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可达到较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时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判断再通的意义。方法:101例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尿激酶静脉溶栓,记录心电监护4小时内的心律失常类型,2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101例患者冠脉影再通67例,其中36例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敏感性53.7%,特异性97.30%,准确性68.32%。根据临床指标判定再通75例,其中34例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敏感性45.33%,特异性91.89%,准确性56.44%。结论: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判定静脉溶栓再通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合其他指标可提高判断溶栓后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