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普遍采用微孔滤膜制备输液,临床输液术也在不断提高。尽管输液中微粒异物数已被控制,由于病区空气不能净化处理以及输液术的管道、器械(橡皮条、接头、注射器等)不能作到无异物、无微粒,因此,输液的终端滤器必将普遍采用。终端滤器国外早有报道,国内也作了大量工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已众所周知.但在临床使用大输液的过程中,微粒污染极为普遍.本文根据实践经验探讨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输液微粒是一种输入液体中存在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多在1~15μm,少数可在50~300μm。微粒污染输液液体所造成的人体危害已被很多人重视,并对输液微粒进行了广泛而大量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
输液微粒污染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秋香 《海峡药学》2010,22(3):26-27
目的分析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本院实际,分析输液微粒污染的成因。结果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主要有:大输液本身的因素、药物因素、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途径,可制定微粒污染的预防措施。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微粒可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炎、肺肉芽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等。  相似文献   

5.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和异物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黑龙江医药》2009,22(4):542-543
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中微粒污染。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分析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临床使用过程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操作因素、输液因素、输液器具、药物因素、pH值、输液溶媒选择等。针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途径,可制定微粒污染的预防措施。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可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炎、肺内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及规避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少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方法。方法分析引起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结果临床输液过程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途径,可以制订微粒污染的预防措施。结论静脉输液微粒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可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炎、过敏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输液大厅应加强相关管理。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来源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可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到达人体重要器官,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属于侵入性的操作.目前,输液引起的反应已引起人们普遍重视,而输液中微粒污染所致的潜在性危害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输液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insolubleparticles,IP)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很大,文献报导中药注射剂输液配伍后引起微粒增加,影响输液质量,为此我们考查了三种中药注射剂输液配伍前后的微粒变化情况,以及通过一次性输液器后的微粒情况,从而客观地反映临床应用中微粒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临床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混入诸因素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微孔滤膜制备输液,临床输液术也不断完善,药典对微粒检查也作了相应规定,使输液中微粒、异物的混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微粒进入病人体内,本文从制剂室的大输液制备到病区在输液中添加药液以及开放式,密闭式输液术等几个方面对输液微粒的影响作了综合分析。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净化工作台 GH-801-2型,天津净化厂生产。2.XTB-B_1型体视显微镜桂林光学仪器厂生产。3.格栅泸膜直径25mm,孔径0.45μm,无锡生产。4.玻璃滤器规格25ml,北京玻璃仪器厂生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减少输液微粒反应,确保患者输液安全。方法分析输液微粒反应的原因,探讨预防输液微粒反应的对策。结果临床输液微粒反应减少。结论输液微粒反应与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溶媒的pH值、药物放置时间、配制量等有密切的关系,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建立是预防和减少静脉微粒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李树立 《临床医药实践》2009,(4Z):1541-154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我市医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不容忽视,应积极寻找对策,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12.
赵晓风  吴友良  彭尧  张浩 《中国药师》2010,13(11):1681-1682
目的:探讨临床输液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方法:对本院2006~2009年临床发生的33例输液反应残留液、同批号原包装输液及空白输液器的热原及不溶性微粒监测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输液反应残留液的不溶性微粒不合格率为63.6%,热原不合格率为6.2%;同批号原装输液热原及不溶性微粒复查结果均符合规定;同批号空白输液器热原复查符合规定。结论:临床输液配伍后多种因素所致不溶性微粒超标而引起的输液热原样反应已成为我院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 对于静脉输液,人们都很熟悉,认为它作用快,疗效好等,大多数临床医生为了尽快治好疾病,也常常用静脉输液方法来治疗。诚然,静脉输液有它独特的优势,但液体中的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已普遍引起医学界的注意,当微粒进入人体内,可能引起肉芽肿、静脉炎、局部组织血栓和坏死。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对于微粒异物已经鉴别出来的有橡皮屑、橡皮成份或污染物,如炭黑、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纸屑、粘土、  相似文献   

14.
颜志婷  林小小  黄乐松 《江西医药》2011,46(12):1131-1133
目的检测6种常用中药注射液输液微粒的变化。方法利用ZWJ-20不溶性微粒检测仪,模拟临床实际情况,6种常用中药注射液在2种常用溶媒中稀释成输液进行了微粒测定和比较。结果 6种中药注射液的原药微粒符合规定,配成输液后其微粒大量增加,过滤后,其中2种输液不符合静脉注射液的要求。结论中药注射液配成输液后微粒的增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但输液中不容性微粒污染较为严重,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为了减少静脉输液微粒的产生,笔者研究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产生输液微粒的原因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现场考察本地区医疗机构室内空气污染对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密闭输液系统的影响,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微粒与微生物为指标,选取南北疆9家医疗机构进行体外模拟静脉输液治疗,采集室内空气中漂浮微粒与微生物;采集不同环境下一定时间内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密闭输液系统与玻璃瓶半开放输液系统的输出液,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与《中国药典》进行微粒与微生物测定。结果:室内空气中漂浮微粒与微生物对玻璃瓶半开放输液系统影响呈正相关,而对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密闭输液系统无影响。结论: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密闭输液系统可有效避免空气中漂浮微粒与微生物对输液的污染,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张先桃 《北方药学》2014,(5):188-189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探讨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分析导致静脉输液污染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导致静脉输液出现微粒污染的原因主要有药物、输液容器、穿刺瓶塞、配伍及联用、环境、护理等。结论:总结分析导致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有利于临床制定有效的干预对策,降低污染率,确保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18.
黄佳  史卫忠  邢轶华  于玥  金丽  孙毅  李皓  王晓宇  张勇  王宁  赵志刚 《药品评价》2010,(12):I0010-I0010
目的:研究常用中药注射剂与不同厂家输液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从微粒污染方面考察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调研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采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光阻法测定配伍前输液中及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配伍后,混合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与配伍前输液中的数量相比(尤指粒径≥2um和≥5um的微粒)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已引起临床的关注.但临床输液用的输液胶管所引入的微粒超过了液体本身的含有数。因此,我科对供应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不同基础输液和4种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差异。方法:选取临床常用的3个厂家(内封式聚丙烯输液袋BFS、双层无菌软袋、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编号厂家1、2、3)的0.9%氯化钠注射液(NS)和5%葡萄糖注射液(5% GS),测定不同基础输液与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前后2 μm 以上不溶性微粒数量。NS与注射用盐酸氨溴索配伍,5% GS与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配伍。另外将多索茶碱注射液和奥拉西坦注射液分别与上述2种基础输液配伍)。结果:空白输液中厂家1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最少,厂家3最多。与注射剂配伍后,无论NS还是5%GS,厂家1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最少,厂家3显著高于其他两家,尤其是2~5 μm,5~10 μm小粒径不溶性微粒。多索茶碱和奥拉西坦与同一厂家的5%GS和N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相近,说明临床使用中与二者配伍皆宜。结论:不同基础输液与临床常用药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具有显著差异,提示生产企业应提高输液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医院临床治疗需重视输液产品的遴选,为输液临床使用安全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