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寒邪束表外感寒邪较重,闭塞毛窍,皮肤粟粒,症见高热无汗恶寒,鼻塞、鼻鸣,舌苔薄白,脉浮,或咳或不咳,治宜辛温发表,祛散表寒,以川芎茶调散,或荆防败毒散治之,使汗出毛窍通而热解。例:李××,男,1岁。因冬夜感受寒邪,次晨发烧,遂来院就诊。症见发烧无汗,鼻鸣、苔白滑,指纹淡红,脉浮紧数。此系寒邪束表。治宜辛温解表,祛散寒邪。投以川芎  相似文献   

2.
例1.赵××,男,28岁。1985年12月18日诊。时值隆冬,一周前,患者感冒风寒,继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无汗,即用生姜红糖煎汤发其汗,仍风寒不除,咳嗽不已,声音嘶哑,渐至声音全失。症见:恶寒无汗,咳嗽声嘶,脉浮紧,舌淡苔薄白。证属风寒束表,肺气郁闭,金实不鸣。治宜疏散风  相似文献   

3.
汗闭治法两则张建伟戴维正上海中山医院(上海200032)汗闭,又称无汗症。现代医学认为,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和后天某些疾病(糖尿病、尿崩症、神经系疾患等),致汗腺分泌障碍均可导致无汗。《伤寒论》中有“无汗”的记载,但此系外感病寒邪束表的一种暂时症象。与...  相似文献   

4.
治汗一得     
汗污阻滞调和营卫治之汗污阻滞亦可致汗,此证因汗出之际,毛孔疏松,或骤然入水中,或为大雨所淋,或突受寒邪侵袭,致使玄府骤闭,汗污不得宣泄,阻于肌腠之间,汗孔开阖失和所致。治当以调和营卫,微汗而发之,可以桂枝汤加减,他营卫和,媵理通,汗污自易宣泄,随太阳作汗而外解。若以麻黄汤大汗之,虽媵理通,但汁污、湿邪不易尽透,且有过扫:伤阴损阳之f基;若投玉屏风散、桂枝加龙牡汤之属,虽能固表敛汀,恐有留邪之忠,均非所宜。案例:陈××,男,27岁。1982年11月3日初诊。患者前年  相似文献   

5.
(二十一案) 患儿××三岁,三天来身无大热,有时自汗,咳嗽气急,倦怠食少,二便正常。脉纹红紫,舌苔白薄。诊断:风热咳嗽。治法:辛凉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药物:麻黄0.7炒杏仁0.7生石膏1.5甘草0.7水煎服,日二、三次。按本病辩证以咳而喘、但无哮呜为主。其喘而自汗、与风寒束表有所不同,本病系热邪乘肺。盖太阳之气与肺相合而主皮毛,虽汗出而不能除麻黄本症之喘,无大热是里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对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有“在卫汗之”的明教。不少医者认为“汗之”即是用发汗之法来治疗该阶段的温病。余认为此解与叶氏本意不符,与理不顺,兹就浅见以求教于同道。汗法为用辛温发散之品(如麻黄、桂枝等),解表发汗,驱邪外出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外感寒邪,风寒束表之证。温为阳邪,温  相似文献   

7.
一、方药不当过汗亡阳席××,女,28岁,农民。1950年冬至前夕因寒热两天邀请出诊。两天前舂糯米粉汗出脱衣,继乃寒热头痛,身疼无汗,咽痛口干不需多饮,自服姜糖汤未出汗。T39.3℃,咽弓充血,舌苔薄白,脉浮紧。诊为寒邪外束,肌腠闭塞,阳郁不宣,广义伤寒之证。给麻黄6克,桂枝5克,杏仁10克,甘草、桔梗各5克,大枣3枚,生姜2片。方后注明“两帖煎服”。未作详细交代匆匆离去。  相似文献   

8.
失音之证,与肺肾有关。笔者从为,本证不仅有热证及阴虚之辨,而且素体阳虚、阴寒在里致失音者,临床亦屡见不鲜。若医者不辨寒热,不察阴阳,凡以清凉为事,失于疏理或温养,不仅成为寒邪内闭、上逆会厌的失音重证,而且可导致吞咽障碍、水谷难入的阴竭阳脱之危急证。曾治胥××,男,19岁,学生。喘咳3年,胸背畏寒。1977年春末,下井携手表后,喘咳加重。4月  相似文献   

9.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9):953-956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是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  相似文献   

10.
患者吕××,女性,41岁。初诊日期;1983年7月21日。据述患汗闭证已20余载,近10年来加剧,入夏之后尤感痛苦不堪。刻诊:周身皮肤干燥如鳞状,汗闭不泄,身热如焚,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头昏且痛,胸闷恶心,呼吸气粗,口渴饮冷,脉象弦细,舌质淡  相似文献   

11.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12.
一、汗法汗法是通过针刺一定俞穴,采用不同手法,使之发汗,从而达到开泄腠理,祛除病邪的一种方法。因此无论风寒、风热之邪郁于肌表者,均可使之汗出而解,针灸临床常用后溪、合谷二穴以发汗,这是由于太阳主表,阳明主肌,故取此二穴,施以提插泻法以解肌表之邪。如因风寒则加灸大椎,因大椎位于督脉,诸阳经均在此交会,寒为阴邪,故温灸之以温阳散寒;如属风热则点刺大椎出血,风、热均为阳邪.大椎为诸阳之会,故刺出血以泻热。例1:风寒束表张××,男,28岁,二天前遭雨淋,现觉头脑胀痛,项强转侧不利,恶寒发热(体温38.8℃),鼻塞流涕,不欲纳食.脉浮,苔薄白。症属风寒束表,治拟祛风散寒。  相似文献   

13.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10):1081-1084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中风当属表虚的表热证。  相似文献   

14.
<正> 肺主皮毛,其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寒邪犯肺,气失宣降,水津不得四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为小便不通而成癃闭。若寒邪外束,肺气失宣,津液不布,水津直流膀胱,则成小便频数,甚则失禁。且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蓠,寒邪外客,则太阳经脉失利,膀胱之气失司,亦可致尿闭或失禁。因此仿“提壶揭盖”法从肺论治。笔者临证常选用麻黄汤加味获得满意效果,兹举验案2例如下,以供参考。一、小便不通案:王某,男,65岁,1983年11月10日诊。患慢性咳嗽已5年,1年来常见小便不畅,多处医院检查,均诊为慢性气管炎、慢性前列腺炎,病情缠绵时轻时重。近因着凉,咳嗽喘促,胸膈闭闷,昨始小便不通,急延余诊,时见头痛鼻塞,骨节疼痛,腰背酸楚恶寒发热无汗,体温38℃,咳喘胸闷,不  相似文献   

15.
一、大青龙汤药物组成:麻黄4钱桂枝3钱甘草3钱杏仁2钱生姜3钱大枣10枚石膏6钱煎服法:水煎适量,1日2次服。注意事项:表虚有汗者;素体阳虚,身体瘦弱者;脉见微弱,正气不足者;阳虚不固,表里俱虚者,禁用。倘药不对证,误用易引起阳气阴津外泄,导致亡阳脱液之虞。本方为风寒邪气,侵袭人体,寒邪束表,卫阳被遏,故不汗出。风邪内郁,郁而化热,汗不得出,邪不得泄,郁热内扰,则生烦躁。“不汗出,烦躁”,是本方的主证。本病多见于身体强壮,感邪较重,正气尚旺,正盛邪实之人。本方为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内经》“其在表者,汗而发之”,温病解表法总的作用是“开腠透邪”,其具体作用是发汗、疏表、透疹。使用后多收到皮毛疏通,汗出而解的效果。温病在使用汗法时应把握辨证准、不失误、滋汗源三个重要环节。1选用汗法辨证是关键 温病解表是否需要发汗,关键是辨汗之有无。从汗之有无来判断其腠理属郁闭还是开泄,从而决定是否发汗。一般说,腠理郁闭无汗者,应发其汗。如温病寒遏暑湿之证,其治疗主方是新加香薷饮,运用要点是无汗,其用药不避辛温。寒邪外束,中遏湿邪,故当用辛温之品,如吴鞠通所说:“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  相似文献   

17.
“在卫汗之可也”,语出叶天士《温热论》,为治疗湿病初起邪在肺卫之纲要,然而温邪为阳邪,热变最速,虽邪在肺卫,已有身热自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轻度伤阴之象,何以又“汗之”呢?可见“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温病与伤寒,虽初起邪皆在“肺卫”,同属外感为病,传变趋向均由表入里,但温病之因为热邪,病位在肺而先肺后卫;伤寒之因为寒邪,病位在卫而先卫及肺.伤寒属风寒束表,表闭阳气受损,故必以辛温走窜之品(如麻、桂)以运阳气,强其作汗,邪随汗解.而温病属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  相似文献   

18.
大青龙汤证(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三八)大青龙汤证实即麻黄汤证加烦躁者。因为大青龙汤证是因寒邪外束,菀热内扰所致,寒风外束故现发热恶寒身疼无汗脉紧证,菀热内扰故现烦躁证,所以大青龙汤既用麻黄汤以汗解外束的寒邪,又用石膏以清解内扰的菀热。在本论里面,为历来注家所聚讼纷纭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桂枝汤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汤治风寒而伤营卫之说。这里试先引张隐  相似文献   

19.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 ,其治为 :“……脉得诸芤动微紧 ,男子失精 ,女子梦交”等阴阳两虚之候 ,其病机为阳不能固摄 ,阴不能内守。遵此病机 ,余常在临证中用该方治疗汗症 ,疗效甚佳 ,现就辨治思路 ,介绍如下。1 揆度阴阳 ,谨守病机 ,探幽求源  汗出一症 ,凡经临床 ,均可遇到 ,大凡对于典型证候 ,自不待言 ,悉投玉屏风散、六味地黄之类 ,加煅龙牡、麻黄根之品 ,皆可获效。然而临证却有投之不应者 ,值得深思。汗之源实属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 ,上输于肺 ,经肺气之宣发布散外达皮毛 ,泽荫脏腑。当其在体内…  相似文献   

20.
一、疏肝泄热治汗闭王××,男,54岁,农民。1984年8月5日初诊。主诉两年前因邻居斗殴,好言相劝,反遭拳击,自此闷郁不解,常年汗闭,夏季全身亢热,冬令四肢厥冷。刻诊:心胸烦热,两胁胀满,时欲叹息,面赤而热,口干且苦,虽盛夏而无汗出,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象弦数。证属郁怒伤肝,木失条达,郁久化热侮金,腠理开合失司。治以疏肝理气,解郁泄热,方选四逆散加味。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