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染毒剂量二甲基甲酰胺(DMF)在不同染毒时间下对人正常离体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肝细胞染毒分别以PBS阴性对照组、1.56、6.25、25.00、100.00 mmol/L的DMF和100μmol/L的H2O2,染毒时间为0.5、3.0、6.0、12.0和24.0 h,用γH2AX免疫荧光法观察肝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 不同剂量的DMF和H2O2诱导形成γH2AX焦点的细胞数量多于PB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随着DMF染毒剂量的增加,形成γH2AX焦点细胞数有增多趋势;在不同染毒时间处理后,γH2AX焦点细胞数的形成除3.0 h组和0.5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处理时间组与0.5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形成γH2AX焦点细胞数有减少趋势.结论 不同剂量DMF可引起DNA的损伤,并且损伤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与染毒时间呈负相关,γH2AX可作为检测细胞DNA损伤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探讨二甲基甲酰胺(DMF)对正常成人肝细胞的致凋亡作用和对Bcl-2、Bax、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终浓度为0、50、100、150、200mmol/L的DMF作用于正常成人肝细胞12 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及Bcl-2、Bax和Caspase-3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各DMF剂量组凋亡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肝细胞凋亡率上升,呈现剂量-反应关系.且染毒后随着DMF剂量的增加,Bcl-2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Bax 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Bcl-2/Bax比值随着DMF剂量增加而下降,200mmol/L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DMF150、200mmol/L剂量组可见到Caspase-3切割活化.结论 DMF可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cl-2/Bax比值表达下调、Caspase-3发生切割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二甲基甲酰胺(DMF)在不同染毒时间下对人正常离体肝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激活的影响。方法以0,6.25,25,100 mmol/L的DMF染毒正常成人肝细胞12 h,100 mmol/L的DMF染毒肝细胞0,3,6,12 h,应用蛋白印记法(Western法)观察Caspase-3激活的变化。结果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Caspase-3原酶形式(Procapase-3)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各染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mmol/L染毒组Caspase-3激活水平最高,灰度比值为0.55,各染毒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84,P0.01);随着染毒时间增加,Caspase-3激活水平逐渐增加,12 h染毒组灰度比值最高,达0.48,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51,P0.01)。结论 Caspase-3的激活参与了DMF致人肝细胞的凋亡过程,并呈现良好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基叔丁基醚(MTBE)对动物致癌的机制.方法 小鼠经呼吸道染毒MTBE 20 d后,取肝、肾、肺细胞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DNA交联试验及肺和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测定.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肺Ⅱ型细胞、肝细胞进行SCGE、DNA交联试验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LDS).结果 MTBE 1 440、4 968 mg/m^3组染毒小鼠肝细胞、各剂量组肾细胞、4 968 mg/m^3组肺细胞DNA迁移距离均大于阴性对照组;肝细胞DNA迁移距离与MTBE浓度有剂量-反应关系(r=0.997,P=0.003).MTBE1 440、4 968 mg/m^3组雌性小鼠及4 968 mg/m3组雄性小鼠肾MDA含量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BE浓度>0.050mmol/L时,大鼠肺Ⅱ型细胞、肝细胞DNA迁移距离较阴性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NA迁移距离与MTBE浓度有剂量-反应关系(r肺=0.967,T肝=0.963,均P<0.05);5.0、10.0 mmol/L MTBE组大鼠肺Ⅱ型细胞、肝细胞的3H-TrR掺入量每分钟脉冲数(CPM)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小鼠肝细胞、大鼠肺Ⅱ型细胞和肝细胞的DNA交联率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BE对DNA有损伤作用,细胞DNA断裂和脂质过氧化是其引起动物肝、肾肿瘤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AO/EB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DMF诱导人肝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二甲基甲酰胺(DMF)诱导正常成人离体肝细胞凋亡情况。方法以50mmol/L、100mmol/L、150mmol/L和200mmol/L剂量DMF对正常成人离体肝细胞染毒。采用AO/EB双重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结果AO/EB染色可见:活细胞核染色质着绿色,死亡细胞核染色质着橘红色,晚期凋亡细胞核染色质为橘红色并呈固缩状或圆珠状,早期凋亡细胞核染色质着绿色呈固缩状或圆珠状。染毒组早期凋亡细胞多于阴性对照组,随剂量增高,晚期凋亡细胞和死亡细胞也增多。不同剂量组间染毒24小时后,流式细胞术散点图可见,随染毒剂量增加,活细胞率逐渐下降,以200mmol/L剂量组的活细胞率最低。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空白对照组和各剂量组间早期凋亡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99,P〈0.01),随染毒剂量增高,早期凋亡细胞率增加。结论一定浓度的DMF能诱导正常成人离体肝细胞发生凋亡,其早期凋亡率有随DMF浓度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MTT法观察DMF致人肝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染毒剂量二甲基甲酰胺(DMF)对正常成人离体肝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比色法观察细胞生长变化,分别以1.56mmol/L、6.25mmol/L、25mmol/L、100mmol/L DMF为染毒剂量,以6h、12h、24h为染毒时间对人肝细胞进行培养。比较在不同时间下,不同染毒剂量组与阴性组的细胞生长率。结果同一染毒时间组内,不同剂量组的细胞生长变化率结果差异有显著意义(F=27.41、23.86、111.22,P<0.01),以100mmol/L DMF组细胞增殖率为最低,但不同染毒剂量组细胞生长变化率未见明显剂量-效应关系,染毒6h和12h 25mmol/L组的细胞生长变化率高于其他浓度组;同一染毒剂量组内,各不同染毒时间组的细胞生长变化率结果差异有显著意义(F=27.80、29.79、42.47、28.88,P<0.01),以24h组细胞增殖率为最低。结论与阴性组比较,DMF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但不同染毒剂量组细胞生长变化率的剂量-效应关系不明显;随染毒时间延长,同一染毒剂量组内细胞增殖活性变化率有下降趋势,有一定染毒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二甲基甲酰胺对V79细胞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二甲基甲酰胺(DMF)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细胞)的细胞毒性及DNA损伤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V79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四氮唑盐比色分析法(MTT法)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分别检测5个浓度(0.5、2.0、8.0、32.0、128.0 mmol/L) DMF在3个时间段(6、12、24h)染毒后对V79细胞的毒性作用和DNA损伤情况.[结果]同一时间组V79细胞存活率随染毒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6h:b=-0.002,P<0.05; 12h:b=-0.003,P<0.05; 24h:b=-0.003,P<0.05).各染毒浓度组的彗星拖尾率、尾长、Olive尾距、尾部DNA百分含量,与同一时间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条件下,DMF能够明显抑制V79细胞增殖,存在正向的剂量-效应关系,并能引起DNA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亚硫酸钠与甲醛联合染毒对人正常二倍体肝细胞株(HL-7702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对肝细胞内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阴性对照),0.156、0.625、2.5 mmol/L亚硫酸钠,0.02、0.1、0.5、2.5、12.5 mmol/L甲醛以及0.1 mmol/L甲醛+0.156、0.625、2.5 mmol/L亚硫酸钠进行染毒24 h,采用MTT试验检测肝细胞的活性.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阴性对照)、0.039、0.156、0.625、2.5 mmol/L亚硫酸钠,0.02、0.1、0.5、2.5、12.5mmol/L甲醛,10 mmol/L甲醛+0.039、0.156、0.625、2.5 mmol/L亚硫酸钠以及0.1 mmol/L甲醛+0.039、0.156、0.625、2.5mmol/L亚硫酸钠进行染毒24h,采用蛋白杂交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细胞内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2.5 mmol/L亚硫酸钠及0.1~12.5 mmol/L甲醛单独染毒肝细胞的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且肝细胞活性均随着染毒浓度的升高而下降;0.1 mmol/L甲醛+不同浓度亚硫酸钠联合染毒肝细胞的活性均高于0.1 mmol/L甲醛单独染毒组(P<0.05),且0.1 mmol/L甲醛+2.5 mmol/L亚硫酸钠联合染毒组肝细胞活性也明显高于2.5 mmol/L亚硫酸钠单独染毒组(P<0.05).各浓度亚硫酸钠单独染毒对肝细胞内p53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而0.5~12.5 mmol/L甲醛单独染毒可引起肝细胞内p53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10 mmol/L甲醛+不同浓度亚硫酸钠联合染毒肝细胞内p53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和10 mmol/L甲醛单独染毒组及相同剂量亚硫酸钠单独染毒组(P<0.05);而0.1 mmol/L甲醛+不同浓度亚硫酸钠联合染毒肝细胞内p53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亚硫酸钠和甲醛联合染毒对肝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较高浓度(10mmol/L)甲醛可抑制肝细胞内p53蛋白的表达水平,亚硫酸钠可加强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硫酸铟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的氧化损伤及维生素C的修复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V79细胞为研究对象,四氮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法)观察不同染毒剂量(0.5、1、2、4、8 mmol/L硫酸铟)和不同染毒时间(2、6、122、4 h)的细胞毒性;应用生化方法检测经铟染毒的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及维生素C(VitC)的修复作用。结果当硫酸铟浓度≥1 mmol/L时,各染毒组细胞吸光度值与对照组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硫酸铟浓度增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增加;随着VitC浓度的增加,SOD活力升高,MDA含量减少,但当VitC浓度增至500μmol/L时,V79细胞的SOD活力反而下降,MDA含量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铟对V79细胞的损伤可能与细胞氧化应激增强有关,低浓度VitC(20、100μmol/L)对该损伤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枸杞多糖(LBP)对氟化钠(NaF)致小鼠成釉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离体培养小鼠成釉细胞,2个处理因素为NaF染毒(含浓度为0.00、0.25、0.50、1.00、2.00、4.00 mmol/L 6个水平)和LBP预处理(含质量浓度为0.00、100.00、200.00、400.00 mg/L 4个水平),6×4析因设计,2因素各水平全面组合共分24组,以浓度为0.00mmol/L NaF+质量浓度为0.00 mg/L LBP组为对照组.小鼠成釉细胞经LBP预处理24 h后,再给予NaF染毒,24 h后收获细胞,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情况.结果 分别以0.50、1.00、2.00、4.00 mmol/L NaF单独染毒的小鼠成釉细胞尾长、Olive尾距、尾部DNA%、尾长/头长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或P<0.001).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LBP和NaF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经质量浓度分别为100.00、200.00、400.00mg/L的LBP预处理后,在不同NaF染毒剂量的条件下,多数尾长、Olive尾距、尾部DNA%、尾长/头长值等DNA损伤指标值均低于相应剂量NaF单独染毒时的指标值(P<0.05,P<0.01或P<0.001).结论 一定剂量NaF可致小鼠成釉细胞DNA损伤,LBP对氟诱导的小鼠成釉细胞DNA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丙烯酰胺(AA)对L-02肝胎细胞株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对DNA的损伤作用。方法以不同终浓度AA(0.01、0.1、0.5、1.0、2.5、5.0和7.5mmol/L)对L-02细胞进行染毒,12h和24h后分别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DNA损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0.01mmol/L和0.1mmol/L)染毒细胞存活率略有升高,中剂量(0.5、1.0和2.5mmol/L)、高剂量(5.0mmol/L和7.5mmol/L)则显著降低(P<0.05);G1期细胞含量随染毒剂量的升高逐渐降低,中、高剂量组(>1.0mmol/)G1期细胞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期细胞含量则相反;中、高剂量(>2.5mmol/L)染毒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1.0mmol/L)染毒细胞拖尾DNA含量以及OTM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AA可引起细胞周期紊乱及细胞凋亡,并且对DNA有较强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溴虫腈对小鼠脾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溴虫腈对小鼠脾细胞和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将溴虫腈按 4 9,9 8及 19 6mg/kg 3个不同剂量 ,一次性灌胃染毒小鼠 ,2 4h后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小鼠脾、肝细胞的拖尾率和DNA迁移距离。结果 脾细胞 3个剂量组拖尾细胞率和DNA迁移距离分别是对照组的 4 8~ 17 6倍 (P <0 0 0 1)和 1 6~ 2 9倍(P <0 0 5~ 0 0 1) ;肝细胞 3个剂量组的拖尾细胞率和DNA迁移距离分别是对照组的 7 5~ 10 4倍 (P <0 0 0 1)和2 0~ 2 8倍 (P <0 0 1~ 0 0 0 1) ;且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3者的r值依次分别为 0 995,0 9987和 0 9999,P <0 0 5) ;在相同剂量下 ,肝细胞拖尾细胞率比脾细胞均明显增高 (P <0 0 1) ;在 4 9mg/kg剂量水平 ,肝细胞的DNA迁移距离比脾细胞的DNA迁移距离也明显增高 (P <0 0 5) ;而在 9 8和 19 6mg/kg剂量水平 ,2种细胞的DNA迁移距离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溴虫腈能引起小鼠脾脏和肝脏细胞DNA的损伤 ,且对肝细胞DNA损伤更严重  相似文献   

13.
甲基汞对小鼠淋巴细胞程序外DNA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甲基汞对小鼠淋巴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离体程序外DNA合成 (UDS)的方法。结果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甲基汞可使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程序外DNA合成能力增强 ,1 0mmol/L组血淋巴细胞和 5 0mmol/L组胸腺细胞UDS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而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UDS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甲基汞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DNA有损伤作用 ,其程度与甲基汞剂量有关 ,甲基汞具有遗传毒性和免疫毒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莲房原花青素(LSPC)对乙醇诱导的人胚肝细胞株L-02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观察5、10、25mg/L的LSPC与200mmol/L乙醇共同作用于肝细胞L-0224h后,对细胞的生存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含量、凋亡率以及DNA损伤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与乙醇组相比,5mg/L和10mg/LLSPC使细胞的生存率由73.14%上升到84.79%和90.52%,提高了细胞SOD、CAT、GSH的含量(P<0.01),降低MDA的生成;有效降低细胞的凋亡率,降低细胞p53和生长抑制DNA损伤基因(GADD)34、45β、153的表达,但高剂量组(25mg/L)对乙醇的拮抗作用不明显。结论:适量浓度的莲房原花青素对乙醇诱导的肝细胞L-02的损伤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莲房原花青素(LSPC)对乙醇诱导的人胚肝L-02细胞株DNA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观察5、 10、25 mg/L的LSPC与200 mmol/L乙醇共同作用于L-02肝细胞24 h后,对细胞生存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含量,DNA损伤修复酶:[切除修复鼠缺陷交叉互补蛋白1(ERCC1)、O6- 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MGMT)、错配修复hMSH2基因、DNA依赖的蛋白激酶复合物(DNA-PKcs)]表达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与乙醇组相比,5、10 mg/L的LSPC使细胞的生存率分别由73.14%上升到84.79%和90.52%,细胞SOD、CAT、GSH含量增加(P<0.01),MDA含量减少(P<0.01);有效降低细胞DNA损伤程度(P<0.05)。5 mg/L的 LSPC可显著增加乙醇处理细胞中ERCC1、DNA-PKcs、hMSH2的表达(P<0.01),但对MGMT的表达无影响(P>0.05), 10、25 mg/L的LSPC与乙醇组比较,所有4种DNA损伤修复酶的表达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适量的LSPC可拮抗乙醇诱导的L-02肝细胞的DNA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人选患者400例,冠心病组310例,其中ACS组2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93例,对照组90例。检测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CHD组中85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内的主要斑块进行评价。结果冠心病组visfatin、LDL、BMI、血糖水平[(128.18-1-13.86)ng/ml,(3.63±1.48)mmol/L,(26.184-1.82)ks/ITI。,(7.25±2.03)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75.964-10.27)ng/ml,(2.64±0.53)mmol/L,(23.51±0.89)kg/m。,(5.11±1.53)mmol/L,P〈0.05],ACS组visfatin水平[(145.57±19.95)ng/m1]明显高于SAP组[(110.79±7.78)ns/ml,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复杂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visfatin浓度逐渐升高(P〈0.05);CHD患者的软斑块组、纤维斑块组较钙化斑块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055,P〈0.05),LDL—C、GLu、visfatin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64,0.279,0.531,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增高,其影响脂质代谢,可能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炎症因子,结合64层螺旋CT检查,对判断冠脉病变情况及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二甲基甲酰胺(dimethylformamide,DMF)致H9c2心肌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 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不同剂量DMF(0 mM、50 mM、100 mM、200 mM)染毒24 h后胞浆内活化的Caspase-3(cleaved caspase-3)、Bax、Bcl-2以及细胞色素C(Cyt-c)水平的改变。结果 不同剂量DMF(0 mM,50 mM,100 mM,200 mM)染毒24 h后胞浆Cleaved caspase-3、Bax和Cyt-c水平升高,Bcl-2水平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leaved caspase-3:F=23.33,P<0.001;Bax:F=60.31,P<0.001;Bcl-2:F=577.8,P<0.001;Cyt-c:F=104.0,P<0.001)。Cleaved caspase-3和Cyt-c水平在100 mM、200 mM染毒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Bax在50 mM、100 mM染毒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200 mM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Bcl-2水平在50 mM、100 mM、200 mM染毒组较对照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Bax/Bcl-2比值增加,100 mM,200 mM组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DMF染毒后可上调H9c2心肌细胞Cleaved caspase-3、Cyt-c以及Bax/Bcl-2水平,下调Bcl-2水平。线粒体通路参与了DMF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合成的除草剂-丙酯草醚对小鼠离体骨髓细胞和精原细胞的DNA损伤作用。方法应用彗星技术测试不同浓度丙酯草醚对小鼠骨髓细胞和精原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丙酯草醚在(10g/L)浓度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酯草醚对精原细胞作用更敏感,且在10,100,500mg/L浓度下呈剂量-反应关系。结论新农药丙酯草醚对小鼠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