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及心率变异性(HRV)与心律失常三者的关系。方法观察统计64例冠心病病人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的变化程度和心率变异性参数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发现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变化的异常程度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呈负相关,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血压异常增高及HRV降低是导致患者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性异常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PI200A系列动态心电记录盒对2009年到2011年我院就诊的500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测定,其中男性242例,女性258例.结果 心率变异性(HRV)能较好地反映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活动的平衡状态.心率变异性降低者均伴有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与H R V降低趋于正比关系.结论 本研究表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通常表现为心率变异降低,心率变异性降低者是心律失常发生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心率变异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动态血压检测技术和心率变异性检测技术,对正常人及不同高血压组进行相关性比较研究。结果:高血压组昼夜血压变化程度下降(P<0.01);高血压组心率变异程度的24小时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小时的5分钟正常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I)、24小时的5分钟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ANNI)、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心搏数所占百分比(pNN50)明显下降(P<0.05),高血压节律消失,心率变异(HRV)各项指标显著下降。结论:提示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HRV减低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具有内在联系,高血压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自主神经损害程度与高血压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心率变异性关系。 方法 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和动态心电图分析仪记录患者 2 4h的血压和心率变化 ,并设年龄相似的健康者作对照组。高血压患者 10 6例 ,分 3级 (1级 38例 ,2级 43例 ,3级 2 5例 ) ;对照组 3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昼夜规律分析 ,高血压患者和对照组行心率变异性 (HRV) (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 )分析。 结果  1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全部正常 ,2级 6例正常、37例消失 ,3级全部消失 ;3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异比 2级小 (P<0 .0 5 ) ;血压昼夜规律异常者 HRV降低 ,3级高血压患者 HRV显著低于 2级 (P<0 .0 1)。 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异常与心率变异性呈正相关 ,与靶器官损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对287例酒依赖患者与83例健康人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其心率变异性( HRV)各项指标及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性ST-T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酒依赖患者与健康人对比,HRV各参数均较低,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心肌缺血性ST-T改变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酒依赖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缺血性ST-T发生率高,心率变异性降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6.
关浩增  谢萍 《微创医学》2000,19(4):435-43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与心率变异的关系.方法根据60例老年高血压的24小时DCG,用时域分析法对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按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数分为节律正常组和节律消失组,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HRV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组, 而节律消失组HRV各项指标低于节律正常组(P<0.05).结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中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血压变异性的变化.方法 入选人群均为老年男性,共100例,其中对照组(A组)40例,2型糖尿病组(B组)60例.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收集其HRV时域指标、BP及BPV长时变异性指标,之后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血压变异性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HRV时域指标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BPV增大(dSBPSD、dSBPCV等,P<0.05).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组HRV时域指标减少及BPV增大,提示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这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预后进行判断、指导和评估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邹辉建 《海南医学》2002,13(9):42-43
目的 本文对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以了解自主神经在脑血管意外发生时的变化特点。方法 对8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其昼夜血压节律波动幅度,同时用动态心电图的时域分析法对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与50例无靶器官损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其结果显示,脑血管意外患者血压昼夜波动节律变小,心率变异性中的SDNN、SDANN1、SDNN1几项指标也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脑血管意外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变小的趋势与心率变异性部分指标减小相一致,这种相关性的变化可能与心血管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9.
熊敏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3):67-68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及心率变异性。方法对1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分析患者24h内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异常改变情况及24h心率变异性。结果丘脑及基底节区病变心电图异常改变明显;心率变异性分析显示患者24h SDNN值普遍下降,且rMSSD夜间高于日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态心电图异常率较高,HRV的昼夜变化规律消失;因此在治疗脑部病变时应注意保护心脏功能,使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健康人昼夜24小时的QT间期系列参数动态变化及其与心率变异性关系。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对30例健康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QT间期系列参数,QTe、QTp、QTc、QTed、QTpd、QTcd,心率和心率变异性的频谱进行同步分析。将QT系列参数与HRV参数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在夜间高应(HF)、RR间期增大时QTe、QTp延长,在白天LF/HF增高时QTe、QTp缩短。QTc昼夜变化小。QTed、QTpd、QTc、QTcd在早晨清醒后第一或第二小时均出现第一个峰值,午睡清醒后第一小时也出现一个高峰值。而HF及LF/HF无类似改变。结论 健康人昼夜24小时的QT离散度变化与机体生理状态有关,这种变化主要接受不仅仅依赖心率和自主神经的调控,还受体液因素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神安煌 《吉林医学》2013,(27):5575-5575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指标评价冠心痛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情况,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律变异性(HRV)与室性心率失常之间的关系以及了解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其心律失常的变化。方法:将100例冠心病(CHD)患者进行分组临床试验,并且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和UA组HRV明显减低。心律失常发生率AMI最大(P<0.01),UA次之(P<0.01),SA和OMI较小(P<0.05)。结论:HRV指标与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AMI患者60例,急性期1~7d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延迟PCI后1~7d再记录一次。结果治疗前后比较HRT与HR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延迟PCI可以使异常HRT与HRV有所恢复,可以减少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HRV)。方法:对100例EH患者和100例正常人24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H患者伴LVH组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LVH组与对照组(P<0.05);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高于非LVH组与对照组(P<0.05);非LVH组与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H左室肥厚伴心律失常组HRV各项指标(DNN,SDANN,ADNNindes,RMSSD,PNN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EH患者左室肥厚程度愈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愈高,其心率变异性愈降低,心率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程度呈负相关,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EH)病合并冠心病(CHD)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EH患者34例及EH合并CHD患者32例,老年健康对照组38例,青年健康对照组51例,进行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参数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组和EH合并CHD组HRV均降低(P〈0.05),其中EH合并CHD组HRV降低更为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EH组和EH合并CHD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P〈0.05),其中EH合并CHD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更为显著(P〈0.01)。结论反映自主神经活性变化的HRV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对EH合并CHD的患者,临床上除降压治疗外,还应根据HRV的改变情况给予积极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与心率变异的关系。方法 根据 6 0例老年高血压的 2 4小时 DCG,用时域分析法对心率变异性 (HRV)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并与对照组比较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按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数分为节律正常组和节律消失组 ,并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组 HRV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组 ,而节律消失组 HRV各项指标低于节律正常组 (P <0 .0 5 )。结论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中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何庚山 《中原医刊》2002,29(10):6-7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改变及其与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AECG)方法进行HRV时域分析,时程分为1h、日间、夜间和24h。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ECG)技术检测血压水平。结果:高血压病患者R-R间期标准差(SDNN)明显低于正常人,夜间SDNN升高不如正常人明显。HRV昼夜节律消失者在I、Ⅱ、Ⅲ期患者中依次递增。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平均动脉压(MAP)与24h SDNN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516,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HRV异常,且异常程度与血压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并左室肥厚(LVH)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及其昼夜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心电检测仪,选取EH不伴LVH患者29例,LVH患者3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3例,进行HRV分析。结果 高血压伴LVH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比不伴LVH组进一步降低。HRV昼夜节律明显减弱。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心脏植物神经障碍,HRV指标及昼夜节律减弱,伴左室肥厚这种改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患者24h心率变异性,并与95例临床检查无心脏病者对照。结果心力衰竭存在心率变异性缩小。以心功能Ⅳ级的HRV缩小阳性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同时提示心功能Ⅳ级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其HRV也显著缩小(P〈0.05)。心力衰竭伴与不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HRV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功能损害程度与HRV异常相一致。故HRV可作为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唐燕 《中外医疗》2011,30(21):173+175-173,175
目的观察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Hotler)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在不同心血管疾病中的变化,证实24h动态心电图监系统HRV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治患者200例,其中正常组50例,糖尿病患者50例,高血压组5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50例,使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进行心率变异监测,应用时域法分析HRV各项指标(SDNN,RMSSD,PNN50),观察各组患者与正常组心率变异性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HRV各项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HRV各项指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心肌梗死后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HRV各指标较未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明显降低(P〈0.05)。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HRV各项指标的降低是判断自主神经受损常用的定量指标,是预测心脏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伴高血压患者(HCKD)动态血压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特点.方法随机选择56例HCKD患者,44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和43例正常对照组,同步监测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并对比分析其动态血压参数及HRV变化的特点.结果与EH组比较,HCKD组的动态血压参数平均24 hS-BP、平均24 hDBP、平均NSBP、平均NDBP高于EH组(P〈0.05),HCKD组发生非杓型血压比例(89.28%)高于EH组(70.46%)(P〈0.05),而HRV时域法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均低于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KD患者平均24 h及夜间血压增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HRV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