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肝癌病理类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肝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原发性肝癌分为4种病理类型:块状型、结节型、小癌型和弥散型。端粒酶活性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结果 89.4%(42/47)的肝癌标本可测到端粒酶活性,尽管不同类型肝癌的端粒酶阳性率不同,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大多数肝癌标本呈端粒酶阳性,端粒酶阳性率与肝癌病理类型间无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肝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原发性肝癌分为4种病理类型:块状型、结节型、小癌型和弥散型。端粒酶活性用端粒酶PCR-ELASA法检测。结果 89.4%(42/47)的肝癌标本可测到端粒酶活性,尽管不同类型肝癌的端粒酶阳性率不同,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大多数肝癌标本呈端粒酶阳性,但端粒酶阳性率与肝癌病理类型间无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癌、胃癌组织端粒酶的表达活性及与肝癌、胃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癌、胃癌标本,并将肝癌分为4种病理类型:块状型、结节型、小癌型和弥散型;将胃癌分为5种病理类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以非癌肝胃组织作对照研究。用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各种病理类型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总阳性率为89.4%(42/47),明显高于非癌肝组织,而不同类型肝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各种病理类型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总阳性率为85.0%(51/60),明显高于非癌胃组织,而不同类型胃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癌和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其阳性率与肝癌和胃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端粒酶可作为肝癌和胃癌辅助诊断的一种分子标记物,可用于肝癌和胃癌与其他非癌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但不能用于肝癌和胃癌病理类型之区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TRAP-PCR定性技术对细针穿刺吸取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癌6例,慢性肝病8例和正常肝组织标本4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中端粒酶表达阳性26例,阳性率92.8%;6例转移肝性癌中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6.7%;8例慢性肝病组织中有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2.5%;正常肝组织端粒酶检测均为阴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与α-AFP水平无关。肝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阳性检出率,与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检出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肝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正常肝细胞中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可能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敏感的方法。与细胞涂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肝癌的早期确诊率,并且可应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和肝癌治疗疗效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端粒酶在切除食管癌标本中的活性。方法: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对150例切除食管癌标本癌中组织、癌旁1cm、3cm、以及5-6cm处4块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结果:端粒酶在食管癌组织中央部位的阳性检出率为98%,癌旁1cm处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2%,癌旁3cm处的阳性率为42%,癌旁5-6cm处的正常组织阳性率为4%。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切除食管癌标本中的差异性分布对判断食管癌切除范围以及预后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胃粘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胃粘膜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活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阐明它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放射性PCR-ELISA法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93例胃粘膜活检标本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0%(0/10)、28.13%(9/32)、16.67%(1/12)、30.00%(3/10)、86.21%(25/29)。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与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及组织学分类无明显相关。结论:端酶活性的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胃癌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肾恶性肿瘤病理分级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2份不同病理分级的肾恶性肿瘤组织、32例肿瘤旁组织和6份正常肾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32份肾恶性肿瘤组织标本端粒酶表达阳性率(81.25%)与肿瘤旁组织及正常肾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均阴性)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除1份为肾非霍奇金淋巴瘤在病理学上不分级,其余31份肾恶性肿瘤组织标本中,病理分级I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58..33%(7/12);病理分级Ⅱ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91.67%(11/12);病理分级Ⅲ-Ⅳ级者端粒酶表达全部阳性(7/7),病理分级Ⅱ-Ⅳ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高于病理分级I级者(P<0.05)。结论: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高低与肾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胃癌诊断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 我们对71例胃癌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活检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作了病理确诊,15例非胃癌标本未见端粒酶阳性结果;56例胃癌标本,阳性率为73.21%;胃腺癌标本52例,阳性率为73.08%;低分化腺癌34例,阳性率76.47%,低中分化腺癌16例,阳性率68.75%,中分化腺癌2例,阳性率50%。结论 胃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检测胃癌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TRAP-PCR—ELISA)法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标本、48例相应癌旁组织标本、19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标本、21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TERT的基因表达。结果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分别为:乳腺癌组为85.42%和89.58%;良性乳腺肿瘤组为42.11%和31.58%;相应癌旁组为14.58%和16.67%;正常乳腺组为0.00%,0.48%。乳腺癌组、良性乳腺肿瘤组、相应癌旁组及正常乳腺组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乳腺癌组端粒酶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与良性乳腺肿瘤组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82、0.6875,P均〈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与乳腺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关;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表达的检测,可作为乳腺肿瘤诊断、治疗、监测、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卵巢肿瘤的相关性。以及端粒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端粒酶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并为临床早期诊断卵巢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联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银染色法进行检测。共检测34例卵巢癌组织.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20例因其他岛性病变而切除的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分析端粒酶活性与卵巢癌不同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34例病理诊断证实的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5.29%。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酶活性阳性率为16.67%;20例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10%。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较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分别P〈0.001。P〈0.001),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间端粒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端粒酶表达在组织学类型、怨性程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端粒酶表达在卵巢癌临床分期中有显著差异,Ⅲ、Ⅳ期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卵巢癌术中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端粒酶活性较无转移考明显增高(P〈0.05)。结论:检测卵巢肿瘤的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良;且有助于早期诊断井为恶性程度判断提供熏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癌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肺腺癌诊断及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肺癌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 我们对48例病理确诊的肺腺癌组织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为77.08%(37/48)。其中低分化癌16例,阳性率88.89%(16/18),中分化癌2l例,阳性率80.10%(17/21);高分化癌9例。阳性率44.44%(4/9)。同时以47例癌旁组织为对照,共检出4例阳性,阳性率为8.33%(4/48)。结论 肺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检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32例癌旁组织,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75%(27/36),癌旁组织为6.25%(2/32),肺良性病变组织为11.1% (1/9),正常肺组织为0%(0/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玮  陈平 《四川医学》2002,23(8):838-839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原发性肝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端粒酶活性并以30例癌旁组织作对照。结果: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7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90%,而癌旁组织10%表达阳性,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学差异(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可能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检测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喉癌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喉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80例喉部组织标本(32例喉癌、24例手术安全缘组织、24例喉部正常粘膜)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喉癌及手术安全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3.8%,16.7%,而24例正常喉粘膜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喉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年龄、性别、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改良TRAP法测定91例膀胱癌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78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4%,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也有14%的检出率,8例膀胱乳头状瘤组织中4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0%,其对应的癌旁组织检出率为12%,端粒酶活性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的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无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非放射性的银染方法对端粒酶的活性进行检测,图像清晰,简便,安全,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对10例正常膀胱组织、6例膀胱炎症组织、45 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正常膀胱组织无端粒酶活性,1例膀胱炎症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膀胱癌嘀 酶活性阳性率86.2%,癌旁组织阳性率为26.7%。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分期级呈正相关,认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浸润发展密切相关,癌旁组织端粒酶活化提示肿瘤微浸润可能。  相似文献   

17.
杨涛 《河北医学》2003,9(3):193-195
目的:通过对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角蛋白(CKl7)免疫组化染色.了解端粒酶活性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及其与PCNA和CK17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端粒酶活性作为诊断食管鳞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食管鳞癌组织30例,癌旁2cm和癌旁5cm组织各25例及正常食管组织3例。标本离体后液氨速冻并深低温保存.以端粒酶PCR—ELISA试剂盒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石蜡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CNA和CK17表达。结果:3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均阴性。食管鳞癌癌组织86.7%(26/30),癌旁2cm组织60%(15/25),癌旁5cm组织8%(2/25)端粒酶活性阳性,三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端粒酶活性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与临床分期(TNM分期)相关(P<0.05);PCNA阳性指数在食管鳞癌癌组织、癌旁2cm与癌旁5cm表达三组比较有差异(P<0.05);端粒酶与PCNA无相关关系(P>0.05);CK17在癌组织表达率为83.3%,三组间CK17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与CK17阳性表达率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随与肿瘤间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Ⅲ期者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者。癌灶端粒酶活性与PCNA阳性指数间无相关关系;与CK17表达有明显相关性,端粒酶活性有可能作临床诊断食管鳞癌和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了42例胃癌,37例癌旁及27例正常组织(21例胃癌及6例消化性溃疡手术切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对胃癌组织端粒酶提取物进行梯度稀释,以检测其在活性大小。结果: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5.2%(40/42)及54.1%(20/27),正常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激活与患者性别,肿瘤的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Kim改良的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人体癌与非癌组织进行比较检测。结果:癌组织端粒酶(TLMA)活性达86.0%(47/55),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良恶性组织区别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对50例鼻咽部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鼻咽部慢性炎症、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均为100%,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7.5%。本实验首次报道鼻咽部慢性炎症粘膜端粒酶活性表达较弱,但在癌前病变.鼻咽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强,唯一1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检测不出端粒酶活性。结论从慢性炎症、癌前病变到鼻咽癌的演变过程中,端粒酶可能在癌前病变期激活,并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可能与鼻咽部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