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蒲丹  郭辉  何岚  马爱群 《医学争鸣》2009,(19):1996-1998
目的:探讨甲状腺内胎儿微嵌合体对女性产后Graves病发病的影响.方法:选用Y染色体α卫星区特异性DNA探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4例GD和1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甲状腺石蜡标本中的胎儿嵌合体的存在.结果:24例产后GD患者甲状腺标本中13例发现存在着Y染色体,10例甲状腺腺瘤对照组中仅2例存在有Y染色体.两组间胎儿微嵌合体的出现率存在显著性差异(54.2%vs20%,P〈0.05).比较GD患者中胎儿嵌合体阳性和阴性病例的的临床资料,显示胎儿嵌合体阳性组患者的妊娠次数(平均2.77±0.38次)显著多于胎儿微嵌合体阴性组(平均1.36±0.27次)(P〈0.05).结论:胎儿微嵌合体在GD患者甲状腺内出现的机率的确较非AITD的患者更高,提示胎儿微嵌合体可能参与产后G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关弘  温文  黄忠华  许美权  昝沁 《中外医疗》2009,28(22):26-27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TIDC)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及颓后相关因素的意义。方法将Sq--100蛋白抗体作为T1DC的特异性标记物,对60例胃腺癌标本进行免疲组化染色,对TIDC进行定量计数分析,同时对癌因蛋白P53进行检测。结果60例肿瘤患者中树突状细胞平均值为(10.26±7.939)/mm^2。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与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明显减少(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P〈0.05)。p53表达阳性的胃癌组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低于p53表述阴性的胃癌组(P〈0.05)。结论肿瘤树突状细胞的浸润密度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p53表达有明显相关性,检测胃癌组织内TIDC浸润程度对判断胃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余月  刘倩琦 《现代医学》2012,40(1):114-117
Graves病是十分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体内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生.妊娠时,有关抗体和抗甲状腺药物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甲状腺功能,所以不仅要控制母亲的Graves病甲亢,同时要严密关注其胎儿的甲状腺功能.对胎儿甲状腺功能构成最大威胁的是不规范或者过量的抗甲状腺药物的治疗.放射碘治疗因其对胎儿的辐射作用,所以不适合用于妊娠妇女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只适合危重病患,β受体阻滞剂和碘剂等治疗适合特殊状态下的妊娠妇女.作者就妊娠合并Graves病甲亢的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DNA疫苗接种局部树突状细胞的形态与功能。方法将含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prM、E蛋白编码基因的DNA疫苗(pJME)肌注免疫BALB/c鼠,HE染色观察接种局部肌肉组织内浸润细胞形态学分布,免疫组化检测CD11b^+、CD11c%+树突状细胞浸润特点,流式细胞仪检测浸润的树突状细胞中CD80^+、CD86^+双阳性细胞的百分比。结果pJME肌注组浸润细胞簇分级(3.0+)、浸润细胞中CD11b^+、CD11c^+树突状细胞百分比分级(2.0+、2.0+)均显著高于空载体肌注组和灭活疫苗肌注组(P〈0.05)。CD80^+、CD86^+双阳性细胞的百分比pJME肌注组为(0.16±0.20)%,空载体组为(0.12±0.30)%,灭活疫苗肌注组为(0.15±0.25)%,树突状细胞CD80、CD86抗原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JME可诱导接种局部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参与,其中有髓样树突状细胞,呈非成熟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症中的散发型无痛性甲状腺炎(STP)的发病率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 从以典型甲亢症状初诊的168例患者中,鉴别出28例STP并与Graves病及桥本氏病相比较。结果 STP的发病率为16.7%,其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不同于Graves病及桥本氏病。SPT组TT3、TT4、FT3、FT4、TSH与Graves病组及桥本氏病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PT组TGAb、TMAb与Graves病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桥本氏病组相比较差异更明显(P〈0.01)。SPT组TRAb与Graves病组相比较差异非常明显(P〈0.01),与桥本氏病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PT组血沉(ESR)与Graves病组及桥本氏病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PT组的甲状腺摄^131 Ⅰ率(RAIU)均低于正常与Graves病组相比较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0.01),与桥本氏病组相比较差异也较明显(P〈0.05)。结论 甲亢中的STP仅次于Graves病而较桥本氏病多发,实验室检查尤其是RAIU检测对诊断具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伟民  贺冶冰 《广东医学》2006,27(11):1677-167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骨吸收和骨形成指标变化及其与骨转换速率的关系。方法 受试者分为4组:Graves病合并0P组(A组),Graves病无0P组(B组),非Graves病骨质疏松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各组间在性别、种族和体质指数等因素上均具有可比性;检测骨吸收指标:尿吡啶醚(PYD)和脱氧吡啶醚(DPD),股骨颈抗骨折能力(FS),同步观测骨形成指标: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AKP)。结果 A组患者尿PYD和DPD含量明显高于C组(分别为P〈0,01和P〈0.05)和B组(均P〈0.05),FS参数A组与C组比较(P〈0.05)和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血清BGP和骨AKP在A,B,C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除FS外,所有指标参数A,B,C3组分别显著高于D组。结论 Grayes病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吸收增多,大于骨形成减少,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更高转换速率型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Graves病(GD)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8例GD甲状腺组织和19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VEGF、bFGF的表达,抗CD34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测定甲状腺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VEGF、bFGF在GD甲状腺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表达(均P〈0.01),二者的表达与GD甲状腺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71,r=0.49,均P〈0.01);VEGF、bFGF在GD甲状腺组织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VEGF、bFGF与GD患者甲状腺内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黄贝平甲胶囊与他巴唑联用对Graves病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黄贝平甲胶囊与他巴唑联合应用对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用BALB/c雌性小鼠建立Graves病动物模型,在用药物干预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及夹心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TT4,TsH,TRAb及细胞因子IL-2,IL-6,TNF-α,IFN-γ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黄贝平甲胶囊组小鼠血清中TT4,TRAb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而TSH水平改变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巴唑组,他巴唑+黄贝平甲胶囊组小鼠血清中TT4,TRAb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而TSH水平明显升高(P〈0.05);TNF-α,IFN-γ水平变化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以联合应用组更为明显,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联合应用组与模型组相比IL-2有所升高(P〈0.05);联合应用组与模型组相比IL-6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贝平甲胶囊和他巴唑联合应用对Graves病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较单独使用他巴唑或黄贝平甲胶囊疗效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扶正清瘿中药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T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扶正清瘿方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复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动物模型,分别给予扶正清瘿方、扶正方、清瘿方、地塞米松治疗,检测甲状腺淋巴细胞浸润分级指数、自身甲状腺抗体Tg-Ab、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4^+FoxP3^+、CD4^-FoxP3^+细胞的变化。结果:扶正清瘿方较清瘿方和扶正方具有更好的调高T调节淋巴细胞的作用(P〈0.05),地塞米松在各组中具有最佳的调高T调节淋巴细胞的作用(P〈0.05),而清瘿方较扶正方具有更好的降低血清Tg—Ab抗体的作用(P〈0.05)。扶正方组在甲状腺淋巴细胞浸润指数上较清瘿方为优(P〈0.05),其作用与地塞米松相类似。结论:扶正清瘿方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不同配伍组方的作用各有所长,扶正方长于抑制细胞损伤,而清瘿方长于降低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10.
的探讨食管鳞癌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与树突状细胞密度的相互关系及它们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49例食管鳞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蛋白和mRNA、S-100蛋白标记的树突状细胞的表达,根据染色面积和染色强弱判断它们表达的水平。结果(1)肿瘤细胞分化和浸润深度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98、0.313,P〈0.05);而与S-100蛋白阳性树突状细胞的密度呈负相关(rs分别为-0.501、-0.466,P〈0.05)。(2)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树突状细胞密度间存在负相关性(FS=-0.619,P〈0.05)。结论(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明显相关性。(2)食管鳞癌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可影响鳞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密度,可能影响宿主的抗肿瘤能力及肿瘤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妊娠母鼠静脉注射葡萄球菌肠毒素B (SEB)对胎鼠胸腺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孕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孕鼠在妊娠第16天分别尾静脉注射SEB 15 μg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妊娠21天打开母鼠腹腔取出胎鼠,称量胎盘、胎鼠及其胸腺的湿重和干重;胎鼠胸腺细胞以抗CD4-APC及抗CD8-PE双标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各亚群。结果: 妊娠母鼠静脉注射SEB后可明显减少胎鼠胸腺的湿重和干重(P < 0.01),减少CD4-CD8+、CD4+CD8+T细胞(P < 0.01和P < 0.05),但明显增加CD4+CD8-T细胞(P < 0.01);胎鼠和胎盘的干、湿重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SEB可明显影响胎鼠胸腺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他克莫司(Tacrolimus, FK506)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BM-DCs)成熟分化以及抗原呈递功能的影响。 方法 分离诱导imDCs、mDCs 和 FK-DCs;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分子 CD80、CD86、CD40 和 MHC II 的表达,ELISA 检测培养上清中 IL-12、IL-6 及 TNFα 的分泌水平,CFSE细胞增殖试剂盒检测 FK506 对 mDCs 刺激同种异型的 T 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与 vehicle组相比,FK-DCs 光镜下形态未见明显改变; mDCs CD80、CD86、CD40 和 MHC II 表达均有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K-DCs 刺激同种异型 T 细胞增殖水平有明显降低(1﹕10 和 1﹕30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FK506 在体外可显著抑制 LPS 刺激的 DC 成熟和抗原呈递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分离和诱导方法,获得高纯度树突状细胞。方法:优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分离条件,二次洗脱非贴壁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BMCs中CD14+细胞纯度,检测CD80+、CD83+、CD86+及HLA-DR的阳性率确定DC纯度。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PBMCs中CD14+细胞表达率及成熟DC的CD80+、CD83+、CD86+及HLA-DR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的诱导方法可得到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新型诱导剂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生成树突状细胞(DCs)。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黏附法分离出PBMC,按不同培养方法分成:传统方法组,rhGM-CSF+重组人白介素-4(rhIL-4)+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新型诱导剂组,加入rhGM—CSF4+A23187。光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细胞的表面标志,MTT比色法检测各组DCs刺激同种异体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与传统方法相比,A23187联合rhGM—CSF诱导培养的DCs更具有典型的树突形态;DC表面分子CD83D1a、CD86、CIM0表达(45.2%、31.5%、40.1%、36.4%)较传统方法组(16.9%、20.4%、26.5%、22.3%)明显上调(P〈0.05),而CD14表达(5.7%vs19.0%)明显下降(P〈0.05),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更强。结论:新型诱导剂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GM-CSF能更有效地诱导PBMC生成强效成熟的D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不同脾虚兼证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表型及功能的关系。 方法:CHB患者60例,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脾虚肝郁、脾虚湿热和脾肾两虚组,每组20例,1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分离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测定DC分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浓度,同步检测患者生化指标及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NA, HBV-DNA)水平。 结果:CHB患者DC体外诱导增殖能力较正常人下降,DC成熟表面标记物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不同证候CHB患者DC表面标记物CD80、CD86和CD1a表达阳性率均低于正常人(P〈0.05)。脾虚肝郁证患者CD80、CD1a和HLA-D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脾肾两虚证(P〈0.05),脾虚湿热证患者CD1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脾肾两虚证(P〈0.05)。CHB患者DC培养上清中IL-10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脾肾两虚证患者DC培养上清中IL-10含量高于脾虚肝郁证(P〈0.05)。 结论:在CHB发病过程中,不同脾虚兼证CHB患者DC的表型及功能间存在差异,提示中医证候分类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对人脐血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带血70 ml,经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然后分3组进行培养。阴性对照组(N组):只加rhGM-CSF 50 ng/ml和rhIL-4 10 ng/ml培养10 d;阳性对照组(P组):在加入rhGM-CSF、rhIL-4培养的同时加入rhTNF-α50 ng/ml培养10 d诱导成熟树突状细胞;药物组(S组):加入rhGM-CSF、rhIL-4的同时加入舒芬太尼其浓度分别为(0.2、0.5、1.0)ng/ml(S_(0.2)、S_(0.5)、S_(1.0)培养10 d。培养过程中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学变化;以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免疫表型CD80、CD86、CD83、HLA-DR分子的表达;ELISA法测定其分泌IL-12的水平;MTT法检测DCs刺激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与N组比较,S组和P组细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特征,CD80、CD86、CD83和HLA-DR分子的表达增加(P<0.05),促进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强(P<0.05),IL-12表达增加(P<0.05);与P组比较,S组细胞随舒芬太尼药物浓度增加树突状伪足逐渐不明显,CD80、CD86、CD83和HLA-DR分子表达以及促进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呈不典型的剂量依赖性下降趋势(P<0.05),IL-1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可在舒芬太尼的刺激下诱导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但舒芬太尼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剂量依赖性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β防御素2(HBD-2)在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临床阶段肺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以及树突状细胞(DC)在肺癌组织的浸润程度,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探讨HBD-2表达和树突状细胞浸润与肺癌免疫的关系。方法(1)免疫组化法(Envision法)测定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HBD-2表达,同时对其在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分期肺癌组织表达的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2)以S100蛋白作为DC特异性标记蛋白,采用Envision法测定S100阳性细胞在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浸润密度,同时分析HBD-2与DC在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HBD-2在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均较正常组织高(P〈005);(2)HBD-2在鳞癌组织内表达较其他非鳞癌组织高(P〈O.05);(3)HBD-2在不同的临床阶段的肺癌组织中表达相似(P〉0.05);(4)DC在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5)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HBD-2与DC在肺癌组织的分布,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提示HBD-2在肺癌组织的表达含量与DC的浸润有关。结论在肺癌组织内存在高水平的HBD-2蛋白表达,其表达程度与癌组织DC的浸润有关,提示HBD-2可能通过趋化未成熟的DC而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共同培养后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表型变化及对肾癌细胞株769一P的杀伤作用。方法采集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置37℃、5%C02培养箱2h,收集非粘附细胞诱导分化成CIK,粘附细胞诱导为DC,在培养7d后DC与CIK按1:40的比例混合培养,分别在3d、6d收集细胞同时以单纯CIK细胞为对照,运用LDH释放法检测对769一P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CIK共同培养后增殖速度明显快于单纯的CIK细胞,培养第10天时单纯CIK的CD3CD8、CD;cD未双阳性率分别为(50.4±1.8)%、(20.1±5.2)%,共培养3dDC—CIK的CD;CD8+、CD36+未的阳性率分别为(67.2±5.2)%、(37.9±4.1)%,6dDC-CIK的CD3+CD8、CD3CD56的阳性率分别为(75.2±3.1)%、(48.3±2.9)%,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5—1:40靶效比范围内DC—CIK对肾癌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单纯CIK细胞,且随效靶比增强杀伤活性增强(P〈0.05)。结论DC—CIK的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高于单纯CIK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脐血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淋巴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体外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10份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同时让DCs细胞负载U937冻融抗原;使成熟DCs刺激同源的脐血T淋巴细胞生成细胞毒性T细胞( 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从而进行杀伤效应实验。 MTT法测定杀伤活性。结果:10份脐血标本均可培养出形态典型、功能成熟的DCs。经DCs诱导效应细胞DC-CTLs,在不同效靶比对U937细胞系、K562细胞株和对照组中,杀伤率以U937组最高( P〈0.05)。结论:特定抗原负载的脐血DCs细胞有特异性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