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FQ-PCR法检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CK20 mRNA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表达,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术后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FQ-PCR方法检测24例行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腹腔镜组)和31例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开腹组)外周静脉血CK20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腹腔镜组CK20 mRNA术前阳性率为29.17%(7/24),术后阳性率为37.50%(9/24),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前后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手术一样,并不增加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阳性率,即不增加术后肿瘤血循环微转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血循环微转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20(CK20) mRNA的表达,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术后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FQ-PCR方法检测24例行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和31例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的CK20 mRNA,并用免疫组化(IHC)SP法测定术后组织标本的CK20和CD44 v6的表达水平.结果 TNM分期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的CK20 mRN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期+Ⅱ期患者(P<0.05).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CK20手术开始时阳性率为29.16%(7/24),手术结束时阳性率为37.50%(9/2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和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20 mRNA阳性表达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CK20(57.14%)和CD44 v6(71.4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K20 mRNA阴性表达患者的CK20(35.29%)和CD44 v6(47.06 %)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水平和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手术一样,并不增加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阳性率,不增加术后肿瘤血行微转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44例行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和29例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的CK20 mRNA.结果 TNM分期Ⅲ期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的CK20 mRNA显著高于Ⅰ期、Ⅱ期患者(P<0.05).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患者CK20手术开始时阳性率为22.7%(10/44),手术结束时阳性率为27.3%(12/44),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后和开腹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水平和TNM分期有关,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并不增加外周静脉血CK20 mRNA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血液细胞角蛋白20(CK20)的水平,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及临床状况对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结直肠癌患者120例,TNM分期:Ⅰ期、Ⅱ期和Ⅲ期分别38例、40例和4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5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65例,采用腹腔镜手术。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清晨抽取空腹外周血5 ml,应用RT-PCR法检测CK20 mRNA,分析两组术前、术后外周血中CK20 mRNA水平,并分析不同年龄、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等患者CK20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液CK20 mRNA的OD值分别为(1.60±0.86)和(1.53±0.8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和Ⅱ期血液治疗后CK20 mRNA的OD值分别为(2.07±0.80)和(1.63±0.77),均高于治疗前和Ⅰ级期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治疗后CK20 mRNA的OD值为(1.98±0.76),高于治疗前和高分化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治疗后CK20 mRNA的OD值为(1.77±0.81),高于治疗前和无转移患者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没有增加结直肠癌患者血循环微转移的危险性,术后外周血中CK20 mRNA的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联系,而与肿瘤患者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液微转移发生的情况,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胃癌细胞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FQ-PCR技术,以细胞角蛋白(CK19)mRNA为标志物,以51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腹腔镜组(14例)及开腹组(37例),分别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及开腹胃癌根治术;在手术前后采取静脉血,提取RNA,检测其血液微转移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K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术前Ⅲ期CK19mRNA表达阳性率为53.85%,Ⅰ期+Ⅱ期阳性率为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97);术后Ⅲ期CK19mRNA表达阳性率为60.71%,Ⅰ期+Ⅱ期阳性率为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73)。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并不增加静脉血CK19mRNA的阳性率,不增加术后肿瘤血循微转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循环血癌胚抗原(CEA) mRNA含量影响的差异。方法前瞻性将2018年1—8月诊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行腹腔镜或开腹结直肠癌D3根治术,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采集外周静脉(PV)血,于肿瘤游离前及游离后采集肠系膜下静脉(IMV)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细胞中CEA mRNA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患者术后PV血CEA mRNA的阳性率为31.67%,高于术前的21.67%,但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15);肿瘤游离后IMV血CEA mRNA的阳性率为53.33%,显著高于游离前的35.00%(P=0.01)。腹腔镜组患者术前及术后PV血、肿瘤游离前及游离后IMV血的CEA mRNA阳性率分别为23.33%,30.00%及33.33%,50.00%;开腹组则分别为20.00%,33.33%及36.67%,56.67%;两组各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前及术后PV血、肿瘤游离前及游离后IMV血的CEA mRNA扩增的平均ΔCt值分别为(4.79±0.85),(3.68±0.26),(3.49±0.09)及(1.06±0.23),开腹组分别为(5.03±0.75),(3.37±0.14),(3.37±0.30)及(0.86±0.37),两组各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别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操作可能会增加肿瘤血循环转移的风险,术中应严格遵循“No\|Touch”原则。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循环血CEA mRNA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cyclimE、survivin及PTE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法(S-P法)检测cyclinE、survivin及PTEN基因蛋白在9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4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在上述95例结直肠癌中,52例同时采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cy-clinEmRNA、survivinmRNA及PTENmRNA表达状况。结果9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yclinE、survivin及PTEN基因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45.3%、48.4%及36.8%,4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3种基因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0、0及95.0%。CyclinE表达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有关(P〈0.01),Survivin表达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PTEN表达与结直肠癌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均有关(P〈0.05)。cvclinE或survivin表达的阳性率与PTEN表达的阳性率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CyclinEmRNA、survivinmRNA及PTENmRNA在52例结直肠癌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均有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中cyclinE、survivin及PTEN的mRNA或基因蛋白的表达与一些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检测这3种基因蛋白对于评估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价值。CyclinE和survivin表达上调与PTEN表达下调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定量RT-PCR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51例经病理学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中CK20 mRNA阳性率为27.45%,而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6.6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随着临床分期的提高,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的表达率随之提高,但各分期间阳性率相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Dukes'C期与D期患者中>10拷贝/ml者高于A期与B期患者.结论: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水平可发现早期脱落的肿瘤细胞,对肿瘤微转移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微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160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与开腹组,各80例。采用RT-PCR方法检测所有入选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的CK20 mRNA,对其进行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比较手术前后两组外周血CK20 mRNA阳性率,比较腔镜组不同TNM分期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CK20 mRNA的OD值。结果:两组术前及术后CK20 mR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Ⅰ、Ⅱ期与Ⅲ期患者术后外周血CK20 mRNA的OD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Ⅰ、Ⅱ与Ⅲ期CK20 mRNA的OD值均依次递增(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并不增加进展期直肠癌的微转移风险,微转移的数量只与肿瘤的进展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大肠癌外周血中CK20mRNA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作为大肠癌细胞微转移的标示。方法:巢式逆转录多聚酶反应(RT-PCR)法。结果:CK20mRNA巢式TR-PCR最低可检测到每50ml血液中仅存5个结肠癌细胞的存在;大肠癌组32例,外周血中CK20mRNA阳性率56.26%(18/32);对照组中CK20mRNA均为阴性。结论:CK20mRNA巢式RT-PCR可作为大肠癌细胞微转移的敏感而特异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CK20 mRNA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肿瘤细胞血行播散的标志,探讨CK20 mRNA阳性表达与肿瘤病理指标的关系,观察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K20 mRNA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对大肠癌42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例、对照组(非癌肿)10例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靶基因CK20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非癌肿)10例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例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K20 mRNA均为阴性表达。大肠癌组42例,手术前外周血中CK20 mRNA阳性表达率为50.0%(21/42),手术后48h外周血中CK20 mRNA阳性表达率为59.5%(25/42)。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细胞病理分化程度无关,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肿瘤细胞血行播散的标志,有助于判断大肠癌的预后及鉴别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和大肠癌肝转移。手术操作会促使肿瘤细胞向血液中播散,手术过程中应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癌细胞的播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角蛋白(CK)19mRNA,乳腺小粘蛋白(SBEM)mRNA和泌乳素诱导蛋白(PIP)mRNA的表达,并探讨三者在微转移检测中的意义。方法:用RT-PCR检测乳腺癌患者50例、结直肠癌20例、乳腺良性肿瘤21例、健康者20例外周血中的CK19mRNA、SBEM mRNA、PIP mRNA。结果:CK19mRNA在乳腺癌组的阳性率(36.0%)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0.0%,P<0.05)与健康者(0.0%,P<0.05)。SBEM mRNA、PIP mRNA在乳腺癌组的阳性率(28.0%、18.0%)明显高于其它3组(0.0%,P<0.05)。联合检测3个基因,可将阳性率提高到62.0%。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SBEM mRNA、PIP mRNA均可能作为微转移标志物;而CK19mRNA作为乳腺癌微转移标志物的特异性尚待探讨;联合检测三者可提高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CK20mRNA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以判断癌细胞有无血行播散。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对胃癌3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例、对照组(非癌肿)10例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靶基因CK20mRNA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非癌肿)10例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例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K20mRNA均为阴性表达。胃癌组30例,外周血中CK20mRNA手术前阳性表达率26.7%(8/30),手术后48小时阳性表达率则为33.3%(10/30)。胃癌外周血中CK20mRNA的阳性表达率与细胞病理分化程度无关,与UICC病理贫苦无关,但与肝脏转移有关。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的阳性表达可作为癌细胞血行播散的标志;有助于判断胃癌的预后;有助于鉴别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和胃癌肝转移。胃癌手术中应采用“不接触肿瘤的游离技术”以养活癌细胞的播散。  相似文献   

15.
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aq Man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8例胃癌患者(其中50例化疗2周期后复查CK20 mRNA)、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患者平均随访2年。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阳性率为46.55%(27/5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与远处转移(P<0.05)和临床分期相关(、期之间比较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远处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的独立因素;化疗2周期后CK20mRNA阳性率无显著下降,但近期疗效无效的患者外周血CK20 mRNA阳性率显著高于近期疗效有效的患者(P<0.05)。平均随访2年后,CK20 mRNA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34.78%和6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K20 mRNA可作为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细胞微转移的分子标志;定期监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有助于评估化疗疗效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直肠癌门静脉血 CK2 0 m RNA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RT- PCR法对 4 0例直肠癌根治术前后门静脉血 CK2 0 m RNA进行检测。结果 :4 0例直肠癌 2 5例 CK2 0 m RNA阳性表达 ,阳性率 6 2 .5 % ;Dukes分期与门静脉血中 CK2 0 m RNA阳性表达率无关 ,淋巴结转移阳性门静脉血中 CK2 0 m RNA阳性率高于阴性者 (P<0 .0 1) ;随访发现 ,门静脉血 CK2 0 m RNA阳性者远处转移率高 (P<0 .0 5 )。结论 :门静脉血中 CK2 0 m RNA检测有助于预后判断 ,区域淋巴结转移和 (或 )门静脉血 CK2 0 m RNA阳性易发生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mRNA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mRNA(细胞角蛋白-20mRNA)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RT-PCR9志录-多聚酶链反应)法检测了34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按Dukes分期外周血CK-20mRNA的表达率分别是:A期20%,B期37.5%,C期53.3%,D期83.3%。结论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mRNA的基因表达与Dukes分期有一定关系,并且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组织血管生成与患者外周血CK20mRNA表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Xu Q  Chen RX  Wang ZW  Ni QC  Qian JJ  Sheng H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7):1205-1208
目的观察大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大肠癌患者外围血癌细胞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58例大肠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的表达,用巢式RT-PCR法检测了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微转移情况并分析其与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58例大肠癌组织中35例高中分化MVD计数为30.2±12.7,低分化大肠癌23例MVD计数为86.6±19.1;26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呈阳性染色(44.8%).MVD计数及VEGF阳性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或P<0.01).58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32例CK20mRNA阳性表达(32/58),术后48 h有35例阳性表达(35/58),其中根治性切除组有21例阳性表达(21/44),非根治性手术组12例阳性表达(12/14),21例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7~14 d有11例转为阴性,12例非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7~14 d有11例阳性表达.CK20mRNA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病理分化程度无关,但与Dukes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相关(P<0.01).CK20mRNA阳性表达患者大肠癌组织中MVD计数(88.5±15.1)与VEGF阳性表达率(65.6%)明显高于CK20mRNA阴性表达患者的MVD计数(31.0±12.9)和VEGF阳性表达率(19.2%)(分别P<0.01,P<0.001).结论大肠癌组织中MVD和VEGF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相关.大肠癌组织血管生成与周围静脉血中癌细胞微转移情况密切相关.CK20mRNA的检测对大肠癌预后判断、疗效评估及指导综合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K2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3例TCCB患者和19例健康志愿者以及19例非肿瘤患者外周血CK20表达。以CAPDH作为内参照。结果:19例健康志愿者和19例非肿瘤患者外周血CK20的表达均为阴性;63例TCCB患者外周血CK20阳性表达率为25.4%(16/63),其中T1期为0(0/31),T2期为12.5%(2/16),T3期为77.8%(7/9),T4期为100%(7/7),CK20阳性表达率随分期增加而增加,T3~4期明显高于T1期和T2期。对T1~3期33例患者随访6个月,其中外周血CK20阴性表达26例未发现远处转移;外周血CK20阳性表达7例中2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检测外周血CK20表达,可以提示癌细胞的血行播散,对判断预后以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