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冲压式心肺复苏机在9例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心肺复苏 ( CPR)是急诊常用技术。徒手操作胸外心脏按压 ,操作者的熟练程度 ,按压的位置、深度、频率等都直接影响着 CPR成功与否。胸外心脏按压的最佳频率为 12 0~ 140次 / min,而徒手操作较难以做到。为此 ,我们应用冲压式心肺复苏机 ( Thum per CPR)对 9例急诊心脏停搏患者进行抢救 ,其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1998年 10月~ 1999年 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呼吸心脏停搏患者9例 ,其中男 5例 ,女 4例 ;年龄 35~78岁 ,平均 ( 5 3.0± 15 .9)岁。 9例患者均在我科急诊监护病房 ( EICU )抢救 ,临床资料见表 1。1.2 …  相似文献   

2.
1960年在马里兰医学组织会议上,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被正式推荐[1],这也是现代心肺复苏(CPR)的开端.经过50年的探索实践,院内CPR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和出院率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患者的生存出院率却很不理想,完善CPR的任务仍很艰巨[2].《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更加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3].心搏骤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继发性心搏骤停仍然强调呼吸支持的重要性,及时有效的呼吸支持也是CPR成功的关键所在.呼吸支持的方法很多,本文仅就经腹呼吸支持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创伤致心脏压塞并突发危象是否可行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对救治成功的3例心脏创伤突发危象病例作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分别于伤后130min、3d、1h突发危象,均通过胸外按压及静脉用药,使心跳、呼吸得以恢复,并分别于复苏后20h、6h及1h行开胸手术,证实存在心包腔大量积血。结果:3例伤员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对心脏创伤致心脏压塞并突发危象的患者,在没有条件进行开胸手术抢救时,胸外心脏按压有可能使患者的心跳、呼吸恢复,为下一步开胸手术赢得时间,从而提高该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呼吸心跳骤停是指人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停止,不一定就是死亡。采用急救医学的方法来恢复已经中断了的呼吸循环功能称之为心肺复苏。50年代推广了口对口人工呼吸以及开胸直接心脏按压、抢救成功多半是正在手术中的少数病例。60年代成功地应用胸外心脏按压、脑部降温、高压氧仓、心脏电去颤以及起搏器等各种辅助装置,大大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70年代对脑复苏进行了研究,应用了巴比妥  相似文献   

5.
心肺脑的复苏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小惠 《现代护理》2002,8(7):553-555
心肺脑复苏 (CPCR)是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采用急救措施 ,以恢复和维持病人有效的自主血液循环、呼吸功能及神经系统功能 ,进而达到防止突然意外死亡、脑损害并恢复智能的目的。自 80年代以来CPCR以早期基本生命支持 (BLS)、进一步生命支持 (ALS)和持续生命支持 (PLS)三期紧密联系 ,相互制约地将复苏全程进行已被广泛应用 ,而与其相适应的CPCR护理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现就CPCR及护理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1 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1.1 胸外心脏按压  199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修订了心肺复苏 (CPR)指南 ,首先…  相似文献   

6.
护理急救法     
88040013心肺复苏的近况/杨钧国尹护理学杂志一1 988,3(1)。一31、32 心肺复苏一般包括:1、建立气道。2、恢复呼吸:强调应在建立有效循环后,才能给予必要的呼吸兴奋剂。3、建立有效循环。近年证明:体外心脏按压时,在胸外动静脉之间形成压力差,推动血液从动脉流向静脉,而心脏只是被动地通过血流,故现改为人工胸外按压。方法: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段(不是剑突部位),缓和而持续的压迫,使胸骨下陷3、5 cm,频率为60次/min左右,按压和松驰时间均匀相等。在胸外按压同时,用增加腹压加扎腹带或加压呼吸的方法,可增加心脏排血。在行加压人工呼吸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在标准的新生儿心肺复苏(CPR)时,有两种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配合方式:一种是二者交替进行,即每次做人工呼吸时,心脏按压必须暂停,做间歇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intermittent chest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ICC-CPR);另一种是二者同时各自进行,即人工呼吸时心脏按压不停止,做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continuous chest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CC-CPR).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下胸外按压对院内心脏骤停(CA)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9-06~2011-02浙江省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40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心电监护组.复苏人员均经培训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常规组复苏人员自行控制胸外按压,心电监护组复苏人员在直视心电监护[主要看心电图(ECG)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波形]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两组胸外按压时均2 min轮换按压人员,观察两组复苏人员的每人次胸外心脏按压频率、每人次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每人次有效按压时间比例.结果 常规组共按压171人次,心电监护组共按压158人次;常规组按压频率、MAP、有效按压时间比例与心电监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16) 次/min vs(108±8)次/min,(78±15)mm Hg vs(86±13)mm Hg,(86±3.6)%vs(94±4.5)%,P均<0.05],心电监护组每人次按压频率低于常规组,且更接近指南中的100次/min,每人次患者MAP及有效按压时间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心电监护下胸外按压可以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按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对心搏呼吸骤停(CPA)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方法依据CPR时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方式的不同将150例院内发生的CPA老年患者分为两组,76例采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的为机械组,74例采用多人次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的为人工组,两组使用气管插管、电除颤、药物复苏等抢救措施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所需时间及比例。结果机械组患者ROSC所需时间优于人工组[(17.5±5.2)min比(26.8±7.3)min,P0.05],机械组ROSC例数高于人工组(42例比28例,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在缩短CPA老年患者ROSC时间、提高ROSC比例及CPR有效率方面均优于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10.
夏燕亮 《临床荟萃》2006,21(9):654-656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惟一有效的方法.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机械通气,心脏复苏药物应用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现将18例小儿呼吸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除颤的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78例心脏骤停(CA)病人随机分为时机选择复苏组90例(A组)和常规复苏组88例(B组),比较两组复苏成功率.结果:A组CPR成功率48.9%明显高于B组成功率的19.3%,P<0.05.结论: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除颤需根据CA的不同病因及现场情形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2.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主要用于复苏后能维持较好的心、肺、脑功能及能较长时间生存的患者.[1]1958年心肺复苏(CPR)的创始人PeterSafar教授发明了口对口呼吸法,迎来了复苏医学的一场革命,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也被推荐面世,[2]挽救了许多不该死亡的心脏,近年来复苏研究的目标则转向不该死亡的脑的研究,[3]所以现代急救医学已将CPR扩展到CPCR的高层次,本文参考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时胸内心脏按压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104例胸内心脏按压术的心脏复跳,呼吸恢复和脑复苏率分别为89%、61%、29%,其血流动力学效应优于胸外心脏按压术。心脏按压的三种方法中,以单手压向胸骨法的左右心室受力均衡,同时排空血液,心脏保持原位,有利于静脉血回流,故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护理带教老师行2010版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状况,探讨2010版心肺复苏操作的问题和带教对策。方法本院自愿报名参加2013年度护理本科生带教老师遴选的具备带教资格的护理人员,采用复苏模拟人,模拟巡视病房过程中突然发现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立即现场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抢救为考核流程。结果本次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合格率为95.8%,优秀率为36.1%;CAB的操作程序无一人错误,不合格问题主要为气道开放(60%)、人工呼吸(68%)、吹气量(50%)、按压通气比(50%);胸外心脏按压合格率(75%)较气道开放及人工通气的合格率(40%)高。结论参加考核的护理带教老师对于现行的CAB程序掌握良好,胸外心脏按压操作较气道开放人工呼吸操作得分率高,但仍难以达到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的要求,可通过规范化精细化培训、增加培训次数、改进培训方法来提高培训效果,保证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15.
心肺脑复苏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医疗技术,它主要以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构成。能否正确、及时、有效地实施心肺脑复苏,是复苏成败的关键。我们想通过模拟急救系统进行护理人员心肺复苏培训,以培养提高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配合能力及应急能力,提高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及确保复苏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呼吸心跳停止15例的抢救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以来 ,我们对 15例呼吸、心跳停止者进行抢救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1993年 11月— 2 0 0 3年 7月住院或急诊科抢救患者 15例 ,其中男8例 ,女 7例 ;年龄 18~ 82岁 ,平均4 4 .5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型 6例、冠心病心肌病型 2例 ,敌敌畏中毒 2例 ,宫外孕1例 ,电击伤 2例 ,自缢 1例 ,病因不清1例。伴心室颤动 12例 ,慢而无效的室性自搏心律 1例 ,2例未做心电图 (仅行心前区捶击、心脏按压复苏成功 )。1.2 抢救方法 :按我国现行心肺复苏( CPR)操作常规行胸外心脏按压、机械通气 ,静脉通路选…  相似文献   

17.
蔡敏  厉群  吴素娟 《护理研究》2004,18(7):571-572
[目的 ]为明确院内心脏骤停病人在行标准心肺复苏术 (CPR)的同时加插入式腹部按压 (IAC)能否提高脑复苏成功率。 [方法 ]将 72例心脏骤停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ABC程序行标准心肺复苏术 (S -CPR ) ;实验组在进行S -CPR的同时 ,在胸部按压放松时行一次腹部按压 ,按压力度为 13 .3 3kPa~2 6.67kPa ,按压频率为10 0 /min ,压胸与压腹交替进行。监测两组心肺脑复苏效果。 [结果 ]实验组在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2 4h生存率、出院存活率及脑复苏结局评价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并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IAC -CPR在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同时提高了远期存活率和脑复苏效果 ,是一项有利于脑复苏的循环支持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心肺复苏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复苏程序的发展与变革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心肺复苏起始的里程碑。它是以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西医有记载的心肺复苏史已有400余年。祖国医学则更为悠久。原始复苏方法如保持体温使身体不冷却,对病人摇晃、叫唤、冷水泼面、鞭笞、烟熏等。后来逐渐重视呼吸复苏,将病人放置马背上颠簸,放滚筒内来回振荡,按压双侧肋部,口对口吹气,口咽部通过管道用鼓风机吹气,直至以后发展为各种机械通气。1958年以来Safar倡导口对口呼吸,从而制定ABC复苏程序,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外心脏按压与心脏起搏的同步性对心肺复苏疗效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只接受常规CPR处理);起搏1组(同步起搏+ROSC后继续间歇起搏);起搏2组(同步起搏)和起搏3组(非同步起搏),建立大鼠窒息性骤停动物模型,在常规心肺复苏(CPR)的基础上,观察冠脉冠注压、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和恢复时间、脱离呼吸机时间以及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起搏1组和起搏2组大鼠ROSC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起搏3组(P0.05);起搏1组出现自主呼吸的时间和脱离呼吸机的时间均明显早于起搏2组(P0.05);CPR早期,起搏1组和起搏2组大鼠的冠状动脉内灌注压(CPP)普遍高于对照组和起搏3组(P0.05),复苏20 min后,起搏1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呈现一种平稳状态,而起搏2组的MAP呈进行性下降趋势,25 min以后与起搏1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外心脏按压与心脏起搏的同步性对CPR疗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OSC后继续给予大鼠间歇性心脏起搏30 min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提高心输出量、改善器官和组织的灌注进而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将4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组(A组)和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组(B组)。二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等监测。结果:B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小时存活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和P<0.01),但二组的出院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B组的经皮氧饱和度明显高于A组(P<0.05),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则明显短于后者(P<0.01);二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在提高自主循环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生存机会等方面明显优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