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颅内多发性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估电解式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1月至2000年5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0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病人,共44个动脉瘤.12例病人中所有动脉瘤都在前循环,8例病人至少有1个动脉瘤在后循环.根据Hunt和Hess评分,Ⅰ级4例,Ⅱ级7例,Ⅲ级6例,Ⅳ级3例.结果18例病人1次治疗将所有动脉瘤栓塞,其余2例在1周内分2次治疗.43个(97.6%)动脉瘤得以完全栓塞(占59%)和次全栓塞(占38.6%),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为5%,无死亡病例.临床随访平均10个月,无再出血,GOS评分Ⅰ和Ⅱ级18例.结论GDC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并应尽可能在1次治疗中将所有动脉瘤栓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收治的4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出血后72h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1例宽颈动脉瘤中,6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应用球囊瘤颈成形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应用双导管技术栓塞;其余动脉瘤均仅用弹簧圈栓塞。结果本组40例共47个动脉瘤,100%栓塞39个,80%~90%栓塞3个,50%~60%栓塞2个,栓塞失败2个,多发动脉瘤中未作处理1个。术后随访3~6月,脑血管造影复查25例,未见动脉瘤复发,也无再出血病例。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应用血管内栓塞不仅安全高效,而且可以防止再出血及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4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例行球囊瘤内栓塞治疗,5例行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术,26例行GDC栓塞治疗。结果26例GDC栓塞患者中,100%栓塞16例,90~95%栓塞8例,不到90%栓塞2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脑血栓形成2例,未出现动脉瘤破裂;34例病人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结果,良好26例,中残6例,重残2例,无植物生存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无再出血病例。结论由于血管内治疗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尤其是GDC的广泛应用,多数颅内动脉瘤可以进行有效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共56个)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DSA检查:致密栓塞39个,大部栓塞13个,部分栓塞4个。随访51例,时间6-12个月,GOS评分:5分43例,4分5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例资料。入组病人192例共206个动脉瘤,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39个,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6个,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结果颅内动脉瘤完全闭塞164个,95%闭塞26个,90%闭塞14个,闭塞90%2个。出院时无神经功能障碍171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8例,重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植物生存1例,无死亡病例。175例(91.15%)病例随访1~33个月(平均14个月),影像学无复发160例(83.3%),再发15例(7.8%)。失访17例(8.9%)。结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采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疗效可靠,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血管内治疗的25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7例患者共261枚动脉瘤,其中259枚动脉瘤顺利栓塞,2枚动脉瘤未能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211枚,Ⅱ级37枚,Ⅲ级11枚。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3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5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3例、弹簧圈部分脱出至载瘤动脉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患者3例和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患者1例死亡。237例患者出院后随访3~42月,改良Rankin评分0~2分229例,3~5分8例;9例动脉瘤复发和2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均再次栓塞治疗,其余患者未发生动脉瘤复发和再出血,并且17枚Ⅱ级栓塞和5枚Ⅲ级栓塞的动脉瘤达到Ⅰ级栓塞。结论血管内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辅助血管内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2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71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全部行3D-DSA检查,其中血管内治疗67个动脉瘤,4个微小动脉瘤未进行治疗.结果 支架平行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8个动脉瘤,其中致密栓塞24个,部分栓塞4个;普通栓塞39个动脉瘤,其中致密栓塞28个,部分栓塞11个.术后6个月,28例病人行DSA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及新生动脉瘤.结论 3D-DSA检查可有效检出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支架平行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有利于提高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7例,后交通动脉10例,颈内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6例,基底动脉2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7例,Ⅳ级6例,Ⅴ级2例。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0例,90%~99%闭塞11例,90%以下闭塞2例。随访3~12个月,良好23例,中等7例,差3例,无再出血发生。结论GDC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疗效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DSA检查证实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Hunt-HessⅠ~Ⅱ级8例,Ⅲ~Ⅳ级5例,未破裂动脉瘤1例。单纯栓塞6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双微导管栓塞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导管无法到位终止手术1例。结果 8例完全栓塞,4例近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术中无动脉瘤破裂病例。GOS示恢复良好11例;轻度病残,但生活能自理2例。13例随访6~40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对于大多数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出血急性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出血后72h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8例破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中完全致密栓塞20例,栓塞程度达90%以上者6例,栓塞程度在80%-90%者2例。术后无再出血发生,死亡1例。结论Hunt—Hess分级I~Ⅳ级颅内宽颈动脉瘤出血急性期患者实施血管内治疗安全可靠,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选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特点、适应证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2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与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按GOS评分评定手术疗效,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02例中,术后恢复良好132例,中残38例,重残21例,死亡11例。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56例61个动脉瘤中,54个动脉瘤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1个行单纯支架置入,6个行支架置入+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术后恢复良好35例,中残11例,重残8例,死亡2例。结论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各有其特点及适应证。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部位、术者经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问栓塞治疗的175例病人,181个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181个动脉瘤中,破裂动脉瘤163个,未破裂动脉瘤18个。按Hunt-Hess分级:0级18例,Ⅰ级16例,Ⅱ级57例,Ⅲ级46例,Ⅳ级30例,Ⅴ级8例。结果181个动脉瘤,使用弹簧圈栓塞172个,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1个,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0个,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28个,双导管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个;单纯支架栓塞9个。其中165个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无瘤颈残留,大部分栓塞7例,9个单纯支架栓塞的动脉瘤术后造影均有不同程度的显影,但显影明显变淡。术后恢复良好169例,重残2例,死亡4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病人和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手术技巧的掌握,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与技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25例(计29枚)颅内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长径:2-3mm15枚、1.6-1.9mm14枚),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球囊辅助栓塞10枚,支架辅助栓塞7枚,单纯支架覆盖瘤颈2枚。结果29枚动脉瘤术后即刻致密栓塞13枚,占44.8%。出院时按改良GOS评分评估预后,25例患者中恢复正常18例、良好2例、一般2例、差1例、死亡2例。23例患者随访6个月~4年,无再出血病例;19例(21枚动脉瘤)复查造影,其中2例(2枚)复发(给予补充致密栓塞),2例(2枚)行单纯支架覆盖瘤颈的患者见动脉瘤已闭塞。结论血管内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微导管头端合理塑形与技术操作规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破裂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及特点。方法24例患者术前头部CT或MRI检查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共28个,其中1例患者有3个动脉瘤,2例患者各有2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2~5mm10个,6-15mm16个,16~25mm2个。Hunt~Hess分级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1例。24例动脉瘤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例患者的3个动脉瘤栓塞了2个,另1个行手术夹闭。结果临床治愈21例,偏瘫1例,死亡2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存活22例均恢复良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残死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 14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分为Ⅱ级11例,Ⅲ级2例,Ⅳ级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椎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5例,基底动脉尖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1例,小脑前下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2例。入组者均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7例囊性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5例采用Onxy胶载瘤动脉局部栓塞术,分别有1例应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及支架塑形术。结果术后DSA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0例,近全栓塞3例。1例支架塑形术后梭形膨出明显好转。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5分12例,3分1例,2分1例。随访3个月~5年,8例恢复正常,1例左侧偏瘫,1例死亡,4例失访。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多为复杂动脉瘤,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微型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经DSA确诊的颅内微型动脉瘤(直径〈3mm)21例(22枚)中,1例放弃外科治疗;9例行开颅手术.其中动脉瘤夹闭5例,包裹3例(1例电凝动脉瘤后动脉瘤消失),孤立载瘤动脉(颈内动脉)1例;11例行血管内治疗,其中1例小脑上动脉瘤采用NBCA胶栓塞,10例(11枚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栓塞,其中采用瘤颈成型技术6例(支架辅助2例,双导管技术3例,导丝辅助技术1例)。结果行开颅手术的9例中,死亡1例,治愈4例,好转2例,残废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行血管内治疗手术的11例中,死亡1例,治愈7例,好转1例,残废2例。血管内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结论3D—DSA是诊断颅内微型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方法,手术和栓塞治疗的风险均较高,但采用适当的技术仍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附14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讨论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技术要点、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4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86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2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1例。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93例,栓塞95%31例,栓塞90%10例,栓塞90%5例,栓塞不成功2例。出院时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107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4例,重度障碍7例,死亡3例。127例随访1~33个月,无再出血患者,9例再通。结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微创、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早期栓塞及积极的术后处理可以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58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夹闭49例,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手术联合栓塞治疗2例。结果 58例病人中,恢复良好45例,轻残7例,重残3例,死亡3例。结论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栓塞均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可靠且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手术时机和显微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期间40例确诊为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其中治愈或良好26例,轻残5例,重残2例,死亡3例;1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2例保守治疗;1例放弃治疗。结论CT、MRA、CTA可为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DSA仍然是诊断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显微手术夹闭是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成熟、可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