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ysmexSF-3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43冽肝硬化患者平均红细胞体积(HCV)、红细胞庠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①肝硬化患者MCV、RDW、PDW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LT、MPV、P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MCV、RDW之间呈正相关,PLT、MPV与PCT呈正相关,PLT、MPV与PDW呈负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MCV、RDW及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对初:步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和判断有无出血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银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115-115,117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1例肝硬化患者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Ab)含量、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并与89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的RBC、HCT、Hb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V、RDW显著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红细胞参数是反映患者贫血及血液浓缩的一组重要指标,其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肝损害程度,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袁嫒 《临床荟萃》2000,15(9):414-414
多年来已发现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是减少的。近年来 ,我们观察发现了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的其他参数亦明显降低。现将我们已检测的 6 4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分析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16 0例各型肝病患者均系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 114例 ,女 46例。平均年龄 36 .4岁。急性黄疸型肝炎 5 0例 ,慢性肝炎 46例 ,肝硬化 6 4例 (其中有消化道出血者 2 8例 ;无消化道出血者 36例 )。全部病例符合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 98例 ,为同期健康体检者 ,均无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导致出血的原因.方法 收集120例肝硬化患者抗凝全血标本和80例健康体检者抗凝全血标本,采用Uuitest-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其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4项参数的检测.结果 发现肝硬化患者以上4项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组与无出血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LT、MPV、PCT、PDW 4项参数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出凝血异常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配合临床治疗肝硬化患者出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及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在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变化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YSMEX 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218例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以及100例健康者的MCV、RDW及血小板4项参数。结果两病例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值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MCV、PLT、PCT值均显著低于慢性重型肝炎组,RDW、MPV值均显著高于慢性重型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早期PLT、PCT值均显著低于慢性重型肝炎中期,PDW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与肝脏损害程度呈正相关。结论MCV、RDW及血小板4项指标的检测,对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6.
烧伤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烧伤严重程度惯用分类标准将70例中度以上烧伤患者分为3组:中度组28例、重度组25例和特重度组17例.采用日本东亚Sysmex SF-3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3组烧伤后第1、3、7、15、20天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进行检测,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3组烧伤后第1、3、7、15、20天RBC、HCT、HG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3组烧伤后第7、15、20天R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3组烧伤后第3、7天P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3组烧伤后第3、7天MPV、P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1)烧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2)检测血小板参数可了解骨髓增生状态,对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50例健康者的红细胞参数(RBC、RDW、MCV)和血小板参数(PLT、PDW、PCV),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肝炎重度RBC、RDW(P<0.05),PLT(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RBC、RDW、MCV、PLT、MPV,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可以反映慢性肝病肝损程度和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与肝硬化病情发展的关系,为临床肝硬化病情发展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确诊为肝硬化的183例初诊患者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67例为对照组,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各项指标和凝血酶原时间(PT),并按照Child-Pugh分级法将试验组分为A、B、C三级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红细胞(RBC)计数[(3.51±0.31)×1012/L]和血小板(PLT)计数[(105.76±20.77)×109/L]均减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分别为(94.99±10.69)fL、(9.18±1.20)fL、(13.79±1.97)%、(17.58±2.2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hild-Pugh积分的增加,RBC与PLT计数逐渐减低、RDW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级MCV较A级增大,C级PDW较A、B级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在不同分级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以正细胞均一性贫血(51.37%)最多见,RBC和PLT直方图均发生改变。结论 RBC和PLT参数可以作为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和贫血类型的观测指标,对病情监测、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80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并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另一组为肝硬化无上消化道出血组,两组分别进行PLT、MPV、PCT、PDW测定。结果肝硬化组PLT、MPV、PCT分别为(93.2±38.3)×109/L、(9.27±0.95)fL、0.11%±0.06%,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肝硬化组PDW为14.30%±1.65%,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PLT、MPV、PCT分别为(87.6±20.7)×109/L、(8.08±0.95)fL、0.09%±0.03%,与无出血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PDW变化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可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变化,判断有无出血倾向,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及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在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变化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YSMEX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218例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以及100例健康者的MCV、RDW及血小板4项参数。结果两病例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值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MCV、PLT、PCT值均显著低于慢性重型肝炎组,RDW、MPV值均显著高于慢性重型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早期PLT、PCT值均显著低于慢性重型肝炎中期,PDW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与肝脏损害程度呈正相关。结论MCV、RDW及血小板4项指标的检测,对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D59数量表达的变化与胆碱酯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酶联法对132例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CD59进行测定,同时采用AU54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其胆碱酯酶(CHE)、胆红素,采用ACI200的检测凝血酶原活性(PTA)。[结果]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D59数量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与CHE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与病情程度积分比较差异高度显著(P〈0.01)。[结论]红细胞CD59数量变化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多种自身抗体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96例PBC患者,10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和49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抗线粒体(AMA)-M2亚型抗体、抗3E(BPO)抗体、抗Sp100抗体、抗旱幼粒细胞性白血病(PML)抗体、抗gp210抗体、抗肝肾微粒体-1(LKM-1)抗体、抗肝特异性胞质抗体-1(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结果 96例PBC患者中AMA-M2、抗3E(BPO)抗体、抗Sp100抗体、抗PML抗体、抗gp210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6.0%、84.4%、32.3%、28.1%、35.4%,而以上5种自身抗体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3.0%、9.0%、3.0%、2.0%、1.0%;AMA-M2对PBC诊断的敏感度达76.0%,特异度达87.0%;抗3E(BPO)抗体对PBC诊断的敏感度达84.4%,特异度达91.0%;抗Sp100抗体对PBC诊断的敏感度达32.3%,特异度达97.0%;抗PML抗体对PBC诊断的敏感度达28.1%,特异度达98.%;抗gp210抗体对PBC诊断的敏感度达35.4%,特异度达99.0%,未检测到抗LKM-1抗体、抗LC-1抗体及抗SLA/LP抗体;抗gp210抗体阳性患者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抗体阴性患者(χ2 =11.17,P<0.01).结论 PBC患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谱检测对PBC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围术期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RNIAF)的变化。方法:40例病人分为两组,30例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0例无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术后1d、术后3d及术后7d抽取静脉血,采用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天然免疫黏附肿瘤细胞的方法测定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结果:围手术期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不同程度低于正常人群(P〈0.05):随着肝硬化ChildA、ChildB、ChildC分级依次加重;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麻醉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天RNIAF水平显著性下降(P〈0.05)。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与水平相关。结论: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可以作为判断肝病围手术期病情发展变化的指标,对判断手术后病情发展、肝功能和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检测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mRNA的相对定量方法,探讨其基因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相关性。方法基于TaqM an-MGB探针技术,以18SrRNA为内参照,通过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荧光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的循环数之差(△CT值)定量原始模板浓度,建立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相对定量方法,检测30名正常人和40例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BLyS基因的表达。结果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 mRNA表达的△CT值为9.5±2.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原始模板浓度为正常对照组的4.3倍。PBC患者中抗核抗体(ANA)阳性占80%;其中ANA 1∶100组BLyS检测的△CT为11.4±0.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NA 1∶1 000和ANA 1∶10 000组BLyS的△CT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BC患者PBMC BLyS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与ANA滴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与评价PBC患者外周血TCRVα24+Vβ11+NKT数量和功能状态及其与PBC发生的关系.方法 制备60例PBC患者(PBC组)和60名年龄及性别匹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PBMC,以FACS检测TCRVα24+Vβ11+NKT数量;以α半乳糖酰基鞘胺醇(α-galcer)和IL-2诱导PBMC中NKT的扩增活化,用ICS-FC检测细胞内表达IL-4和IFN-γ的NKT比值;用ELISpot和ELISA定量检测细胞内及上清液IL4和IFN-γ的表达量.结果 FACS检测PBC组和健康对照组TCRVα24+Vβ11+NKT扩增前后的比率分别为[0.16(0.11~0.26)]%、[0.82(0.61~0.89)]%、[0.33(0.27~0.38)]%、[27.40(23.52~33.87)]%,前组显著低于后组(Z值分别为6.563、7.707,P<均0.01).扩增活化后PBC组和健康对照组TCRVα24+Vβ11+NKT的扩增倍数分别为扩增活化前的[96.05(80.50~100.27)]倍和[134.65(121.60~142.13)]倍,PBC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Z=6.462,P<0.01).同时于活化后用ICS-FC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PBC组和健康对照组IFN-γ+与TCRVα24+Vβ11+NKT比分别为[38.98(36.73~42.98)]%、[34.56(30.12~36.78)]%,前组显著高于后组(Z=3.158,P<0.05);PBC组和健康对照组IL-4+与TCRVα24+Vβ11+NKT细胞比分别为[0.193(0.179~0.218)]%和[34.36(30.93~38.77)]%,前组显著低于后组(Z=6.476,P<0.01).ELISpot和ELISA定量检测扩增活化后PBC组分泌IFN-γ的斑点形成细胞数(SFC)和上清液IFN-γ分泌量分别为[410(380~500)]SFC/1×106 PBMC、(67.21±11.27)ng/L,健康对照组[340(280~390)]SFC/1×106PBMC、(31.45±8.17)ng/L,前组的IFN-γ斑点形成细胞数及分泌量显著高于后组(Z=4.312,P<0.05、t=27.25,P<0.01);PBC组的IL-4斑点形成细胞数和分泌量分别为[73(60~100)]SFC/1×106PBMC、(12.65±4.17)μg/L,健康对照组[245(230~280)]SFC/1×106PBMC、(28.31±6.31)μg/L,PBC组IL-4却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Z=5.112,P<0.01、t=25.34,P<0.01).结论 PBC组外周血TCRVα24+Vβ11+NKT数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经α-galcer及IL-2体外活化后扩增倍数及分泌细胞因子IL-4的功能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而分泌IFN-γ能力却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NKT数量的减少及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可能是PBC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参数与红细胞参数在孕妇缺铁性贫血(ID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孕妇IDA患者22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正常妊娠者200例为对照A组,并选取150例非妊娠妇女为对照B组,三组受试者分别采用测定外周血红细胞参数及网织红细胞等相关指标,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妊娠期IDA组与对照组相比,红细胞各项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相比,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IDA组两对照组相比,网织细胞各项参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红细胞参数[HGB、HCT、R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以及网织细胞参数[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CHr)、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量(CH)、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网织红细胞体积(MCVr)、网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量浓度(RDWr)]各指标的正常值与非正常值的临界值作为分界点对IDA进行检测,其中CHr及Hb的灵敏度及特异性较高,分别为93.8%、100%和92.6%、95.6%。结论应用网织红细胞参数以及红细胞参数联合诊断孕期IDA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B)、胆碱酯酶(CHE)与胆汁酸(TBA)评价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及其变化的作用.方法选取经临床诊断的83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严格按Child-Pugh评分进行分级(A、B、C 组).检测血清PAB、CHE、TBA与常规生化指标,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另选健康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PAB与CHE在肝硬化Child-Pugh A、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AB在Child-Pugh A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BA在Child-Pugh C组与健康组/Child-Pugh 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1).白蛋白(ALB)正常的39例Child-Pugh A级患者中 33 例PAB低于正常值.将PAB、CHE对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诊断价值与常规指标ALB进行比较,三者诊断肝硬化Child-Pugh B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相同,但诊断Child-Pugh C时以PAB的敏感度较高,以ALB与CHE的特异度较好.治疗前后PAB、CHE有显著性差异,而TBA、ALB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AB、CHE较准确反映了肝硬化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及其变化.TBA不及PAB、CHE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环状RBC对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检测的影响以及此时仪器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随机留取住院和门诊患者的新鲜尿液分别作AX-4280干化学分析、UF-100尿沉渣检测和离心后显微镜检查。结果环状RBC对血尿检测结果产生假阴性影响;显微镜检查可弥补UF-100的这一检测盲区。结论通过对RBC-MFI(红细胞平均荧光强度)、RBC-FI-DWSD(红细胞荧光强度分布宽度)这两种相关参数的研究发现,UF-100检测血尿的结果受环状RBC的影响,当RBC-MFI、RBC-FI-DWSD降低到某一阈值(〈18ch)时,会产生假阴性结果,有必要根据显示的相关参数选择显微镜进行镜检校正。  相似文献   

19.
肝硬变患者QT间期延长及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硬变患者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测量 13 8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患者的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分析QT间期及QTd ,并与其他消化系疾病的 5 0例住院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肝硬变患者中QT间期延长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QTd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肝硬变患者Child PughA、B、C3级中QT间期延长发生率逐步升高 ,QTd增加也逐渐明显 (均为P <0 .0 5 ) ;肝硬变患者中死亡者的QT间期非常显著长于存活者 ,QTd也非常显著增加 (均为P <0 .0 1)。结论肝硬变患者QT间期延长发生率高 ,QTd增加明显 ,且与肝硬变严重程度相平行。提示QT间期延长及QTd可以作为肝硬变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