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论治,是目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的主要模式。常见病中医证候辨证标准的不规范和不统一,是制约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科研与新药研制水平、临床疗效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要系统总结各病的治疗规律,不断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和新药,提高临床疗效,前提是从中医角度对西医各病种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阶段及其演变规律有明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而“审症(证)求因”是中医临床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认识各种西医疾病的主要证候及其主症。主要证候转化规律,并通过…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对“皮痹”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中医病机学角度探讨了中医学对"皮痹"的认识,通过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皮痹的诊治思路。单纯的以西医诊疗本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疗法和优势,以期待在治疗本病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中医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初步探讨中成药联合或序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思路,认为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坚守肾虚、湿热、瘀血等中医病机,权衡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将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联合或序贯使用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能延缓肾脏替代治疗时间,减轻患者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指导临床中更加合理选用中成药治疗骨关节病。方法:参照痹症中医证候分型并结合笔者临床经验对骨关节病进行辨证分型,依据分型对症选用中成药。结果:共汇总60余种临床常用中成药,骨关节病辨证分为肝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风寒湿痹证3个证型。结论:骨关节病治疗方法上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选用中成药,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没有不治之证难见治病专药干祖望南京中医学院(南京210005)“见血不治血”、“见痰不治痰”这是中医在辨证论治下常见的治则。如果止血而用止血药、消痰而用化痰药,谈不上中医有上工与下工之分。可现在许多中成药,多是以治疗某病的特效药姿态出现在你面前。这特...  相似文献   

6.
丁彬彬 《河南中医》2016,(9):1659-1661
中成药分类能最大程度的适应于具有西医思维临床医生处方要求,还能与临床疾病保持较高的契合度,可以从病机为主线的据方言证、据证言病的角度来寻求解决之道,取正逆向思维过程中病证方三者映射关系集的交集。在讨论西医疾病与中医证候、方剂之间的逻辑关系过程中,不论是正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考虑,总以病机贯穿始终,这真正体现着中医理法方药的一体征。而中成药根源就是延及千年的方剂,基于传统中医中药理论,故方剂与病证关系理论亦可指导中成药与病证关系研究。对于中成药的分类上从几个层面上进行分类:第一层级是科别的分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第二层级是根据各个科别的主要辨证论治纲要进行分类;第三个层级在全面诊察,掌握病机,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结合的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分类;第四个层级即为具体成药名称。  相似文献   

7.
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同本溪第三制药厂于1983年联合研制的痹证、脾胃病、感冒病系列中成药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正式批准投入生产。根据卫生部1985年七月一日颁布的《新药审批办法》中规定:“新药得到卫生部正式批准试产之后,应立即进行Ⅲ期临床试验。目的是对该新药进行社会性考察与评价,重点了解长期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考察新药的疗效。”1988年卫生部药政局下发了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批),要求中医对各  相似文献   

8.
易为丹  李勇华 《光明中医》2009,24(4):640-641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本病中医称为“真心痛”,系心脉卒然痹阻,甚则心阳骤然暴脱而发生的心脏急危重症。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载其对应中医病名为“厥(真)心痛”。目前西医的关键治疗是心肌再灌注,包括溶栓和介入等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目前中医的辨证论治的汤剂应用并不多,多局限于几种抢救心阳暴脱的中药注射剂,如参麦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以及几种中成药口服或舌下含服,如速效救心丸和苏冰滴丸等。很明显,这样并没有完全发挥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和优势。笔者以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应该重在辨病论治,应用针对主证型和核心病机的有效的复方中药针剂,是一个很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将66例中医诊断为痹证,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用康痹891煎剂口服,对照组用痹冲剂口服。结果显示,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方面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肖随安 《光明中医》2014,29(2):403-404
门诊西医医师由于中医药理论知识不足,忽视辨证论治,将西医对症处理的方法照搬到中成药的使用,或在联合用药、用法用量和剂型选择时不正确,均会造成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应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尽快出台中成药的使用指南,鼓励西医医师学习中医知识,加强业务培训,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强化安全用药意识,以确保门诊西医医师在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提升中成药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病证结合治疗糖尿病思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是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疾病的主要模式。西医诊断: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病),再进行辨证论治是多数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对糖尿病所采取的诊疗方法,其他模式还有:糖尿病专病专药的应用;或忽略糖尿病诊断,单纯中医辨证论治。笔者认为,糖尿病病证结合治疗是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对其病证结合模式的探索是提高中医治疗糖尿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447-1448
目的:观察消痹通脉冲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弥可保加安慰剂治疗,治疗组予弥可保片加消痹通脉冲剂,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西医疾病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消痹通脉冲剂协同弥可保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论治,是目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的主要模式。常见病中医证候辨证标准的不规范和不统一,是制约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科研与新药研制水平、临床疗效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要系统总结各病的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5):205-209
为了全面了解骨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作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治疗骨关节炎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发现西医治疗骨关节炎目前仍缺乏特异性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缓解或消除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或恢复关节功能,从而改善生活质量。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分期分型论治、中成药治疗等治疗等方法常可获得满意疗效,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很多单味中药可从多方面对骨关节炎发挥治疗作用,中医方药及治法因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病证结合治疗观与临床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技术进步总是继承与创新互动,保持永恒和与时俱进互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病证结合治疗观的演变和进步,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几种模式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经典(传统)模式:中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2)中医辨证论治模式:证因脉治、方证相应;(3) 中医辨症与专方专药的应用模式;(4)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模式:即现代病证结合模式;(5) 西医辨病与专方的应用模式;(6) 无病从证、无证从病模式。在这些代表性模式中,当代中医药界及中西医结合界最为普遍应用的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现代病证结合模式,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医现代临床实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难治性慢性疾病,西医对该病的治疗没有很好的方法。近年临床研究表明,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很好的疗效。通过分析研究近三年以来有关该病的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验方、中成药、针刺、艾灸、中医其他治疗方法等方面,论述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童舜华 《中医药学刊》2005,23(2):321-321,329
对当代病证结合论治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西医诊断疾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中西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的结合;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对当代病证结合论治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西医诊断疾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中西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的结合;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前,70%的中成药处方出自西医,但由于不少西医不懂得中医辨证论治,导致开出的中成药疗效不能保证,甚至引发用药安全问题。那么,如何让西医正确开中成药处方呢?  相似文献   

20.
针对西医疾病辨证规范和辨证论治,已成为中医临床和科研的基本依据和主攻研究方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作为行业标准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笔者发现,此标准围绕西医疾病辨证规范,普遍存在西医疾病临床表现与所属诸证的症状差异悬殊的问题,进而导致虚拟症状大量出现,使病辖诸证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分析认为,由基于中医疾病辨证转换到围绕西医疾病辨证,学术界对可能出现的深层问题估计不足,进而导致虚拟症状乃至虚拟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