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性,79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急诊入院后择期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术中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败,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后,静脉造影显示上腔静脉闭塞。遂行左髂外静脉途径安置永久起搏器,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2.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肺栓塞,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导丝不能进入上腔静脉,造影显示无名静脉闭塞,永存左上腔静脉、奇静脉畸形。血管走行:左锁骨下静脉—永存左上腔静脉—左奇静脉—奇静脉环—右奇静脉—右上腔静脉。改右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心室主动导线,植入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3.
12岁患者因反复晕厥半年入院,心电图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既往明确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下移畸形并行Glenn术,入院后立即植入临时起搏器,择期经上腔静脉、肺动脉、右室心尖部植入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73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拟植入VVI型永久起搏器。术中发现左上腔静脉永存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室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术后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正常。  相似文献   

5.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起搏器,植入导线通常都是经上腔静脉途径。如导线无法到达上腔静脉,选择开胸途径植入心外膜电极是一种选择,但患者往往不愿接受开胸手术。此时,经股静脉或髂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是一种有效的备选方法。笔者在新加坡学习期间,见证经髂静脉途径植入ICD和起搏器各1例。  相似文献   

6.
自从1958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问世,人工心脏起搏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迅速崛起。目前,起搏治疗尤其是普通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已经非常普及。为了规范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欧洲、美国以及中国均制定了临床指南,其中以美国制定的指南影响最大。1984年美国制定第一版指南,在1991年、1998年、2002年、2008年、2012年多次更新,其中1998年指南相比之前的两版(1984年,1991年)已经相对完备,随后的指南均在1998年指南的基础上进行更新。目前,普遍采用的是(201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律学会(HRS)植入器械指南》。  相似文献   

7.
正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静脉畸形,随着心律植入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应用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PLSVC在术中被意外发现。尤其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即孤立性PLSVC,为手术增加了难度。本例报道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孤立性PLSVC患者成功经左上腔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0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择期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术中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因导丝异常走行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通过适当地操作,将双极起搏电极置入于右心室心尖部,测试起搏阈值及感知功能良好,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0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择期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术中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因导丝异常走行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通过适当地操作,将双极起搏电极置入于右心室心尖部,测试起搏阈值及感知功能良好,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93岁,因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入院。在植入起搏器的过程中,遇到双侧锁骨下静脉迂曲,导丝没能通过。为了绕过迂曲部分,尝试在右侧锁骨中线内侧穿刺,静脉造影显示穿刺针进入了上腔静脉。经讨论后决定,采用上腔静脉植入,手术成功完成,没有围手术期并发症。2个月后随访,起搏器工作良好。提示在通过传统路径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困难时,直接穿刺上腔静脉植入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81岁。因“呼吸困难,胸闷20余天”入院。心电图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3次/分;动态心电图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选择经静脉途径安置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术中经左侧股静脉放置临时起搏电极行临时保护性起搏;经右侧股静脉途径放置Micra AV于右室间隔部,测试起搏阈值0.25 V/0.24ms,感知9.8 mV,阻抗1 120Ω。术后起搏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2.
随着心脏永久起搏器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偶可碰到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现将我院遇到的1例右上腔静脉缺如合并左上腔静脉(left superior vena cana,LSVC)成功植人永久起搏器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0岁。7年前体检时发现"预激综合征"。2011年3月16日早晨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慌、胸闷、烦躁、乏力2h,至当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为"房颤并预激综合征",心室率150~353次/min,QRS波宽窄不一,见图1。当时给予心律平140mg静脉注射,倍他乐克25mg口服,3次/d等处理,恢复窦性心律后择期行旁路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未能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性 ,76岁 ,因反复晕厥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 10余年 ,3年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均显示心房纤颤、Ⅲ度房室阻滞。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扩大 ,左心室射血分数 0 5 8。  入院后采用右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器 ,穿刺成功后多次尝试导引钢丝不能通过上腔静脉到达右心室 ,造影显示上腔静脉严重狭窄病变 ,随采用经下肢股静脉途径。充分局麻后穿刺右股静脉 ,送入 7F动脉鞘管 ,再将MedtronicCap surefix 40 67~ 75cm心室电极置于右心室心尖部 ,测试起搏阈值 :电压 0 5V ,阻…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起搏导线拔除比较罕见,本病例采用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回拧导线内芯及导线外缘,松解导线末端与心肌组织的连接后牵拉拔除导线,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手术并发症,二次植入的导线参数稳定,囊袋伤口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两名需植入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CRT)的患者,分别由于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和左侧起搏器囊袋感染,被迫选择右侧锁骨下静脉入路。例1应用可调弯十极冠状静脉电极导入圣犹达直鞘(CPS,APEEL CS)至冠状静脉窦,例2则使用双弯大头导管(圣犹达)导入直鞘至冠状静脉窦,送入左室电极至侧后静脉,随后均从右侧植入右室、右房电极,联接脉冲发生器埋置于右上胸囊袋。  相似文献   

17.
<正>心脏永久起搏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起搏器的电极导线植入是心脏起搏器手术的关键步骤。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目前最为常用。但近年来有关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并发症报道(如气胸、锁骨下挤压综合征等)日渐增多,故有必要开展新的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而腋静脉起始于第一肋外缘,因此起搏电极导管不受锁骨和第一肋夹角及肌肉韧带的挤压,故经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再次受到重视。虽然经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导线早在1987年即应用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50岁,因间断黑矇1个月入院,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均提示间断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心脏CT及心脏MRI均提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入院后成功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解剖学左室内,术后各项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16岁,因先天性心脏病,行第二次手术而入院。行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加肺动脉瓣缝闭加右室(解剖左室)—肺动脉连接术。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周后经左上腔静脉植入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2岁。5年前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外院安置VVI型永久性起搏器,术后能从事日常工作。本次因轻体力活动时发作胸闷并晕厥、伴呕吐1天就诊。体检:T 36.5℃,P40次/min,R19次/min,BP18/10kPa(135/75mmHg)。心电图(附图)示:频率为71次/min的起搏信号,其后绝大部分无QRS波群。可见窦性P波,P波频率为75次/min,并伴窦性心律不齐,其P波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