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限及体重指数与跟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来本院门诊就诊的未接受激素治疗的绝经后妇女440例,记录其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及双侧跟骨骨密度,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绝经后妇女年龄和绝经年限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体重指数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绝经后妇女随年龄增加,绝经年限延长,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上升,对于体瘦者,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要大于正常体质量者及肥胖者。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腰椎骨量的变化规律,找寻低骨量的危险因素。方法 记录209例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测量体重和身高,采用Hologic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腰椎正侧位的骨密度。结果 绝经后妇女年龄越大、绝经越早、绝经年限越长、体重指数越小,骨密度越低。结论 绝经和低体重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绝经后妇女尤其是早绝经和低体重的中老年妇女进行骨密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研究血清瘦素水平和绝经后妇女骨密度 (BMD)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14 0名上海地区健康绝经后妇女的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值 (WHR)、体脂 (FM )、体脂百分比 (Fat% )、空腹瘦素以及腰椎(L2~ 4)和股骨颈 (FN)BMD。结果 由于血清瘦素呈非正态分析 ,故将其转换为自然对数 (Inleptin)。Inleptin与体重、BMI、WHR、Fat%和FM均呈显著正相关 (r =0 .2 6~ 0 .75 ,P值均 <0 .0 1)。L2~ 4、FNBMD与Fat%和Inleptin呈显著正相关 (r =0 .2 9~ 0 .34,P值均 <0 .0 1)。校正年龄、体重和Fat%影响后 ,Inleptin与L2~ 4BMD间仍存在正相关关系 (r =0 .2 0 ,P =0 .0 3) ,而Fat%与L2~ 4、FNBMD的正相关关系经校正年龄、体重后消失。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Inleptin和年龄是影响L2~ 4BMD的独立决定因素 (R2 =0 .174 ,P =0 .0 0 0 ) ,体重和年龄是影响FNBMD的独立决定因素 (R2 =0 .2 6 4 ,P =0 .0 0 0 )。结论 血清瘦素水平与绝经后妇女腰椎BMD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受年龄、体重和Fat%的影响 ,提示血清瘦素可能是绝经后妇女腰椎BMD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体育锻炼对绝经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靖 《浙江实用医学》2002,7(3):178-178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中老年疾病 ,多发于绝经期妇女[1] 。有研究表明适当而持久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体全身骨骼系统的代谢和功能 ,增加骨密度 ,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2~ 5] 。本文观察 38例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的绝经期妇女骨密度指标 ,并与不参加锻炼的绝经期妇女进行配对比较 ,以探讨运动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运动组和对照组均为 38例。均选自1999年 8月~ 2 0 0 1年 5月在我院做全面体检绝经妇女 ,其中运动组常年参加各项体育锻炼 (包括步行 ,跑步 ,木兰拳 ,太极拳 ,舞蹈 ,健身操等 )。每天至少持续 1小时 ,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部位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740例有脆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分析骨折部位和次数与BMD关系,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股骨近端BMD值。结果740例患者中,共发生838次骨折,椎体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和外周骨折分别为192次(22.9%)、53次(6.3%)、159次(19.0%)和434次(51.8%),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75.0%、81.1%、57.9%和49.1%,不同部位骨折处骨质疏松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多次骨折组的年龄显著高于一次骨折组(P〈0.05),而其腰椎1~4、大转子(Troch)部位的BMD则显著低于一次骨折组(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以椎体、桡骨远端为常见,髋部骨折较少见;发生髋部骨折者常具有低BMD;多次骨折患者年龄为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身体组成对绝经前、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绝经前、后妇女分别为92例和74例,记录所有对象的一般资料特征,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DESA)测量其瘦组织重量、胖组织重量、总的骨密度(BMD)及腰椎骨密度。结果:绝经前后妇女的瘦组织重量明显高于绝经后妇女,在前,瘦组织重量与腰椎BMD及总BMD的相关性最高,而在后胖组织重量与BMD的相关性更密切。结论:绝经前、后妇女的胖、瘦组织重量在不同,且绝经前妇女瘦组织重量是BMD的最有意义的决定因素,胖组织重量则是绝经后妇女维持BMD的有益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家云  张金山  徐卫平 《广东医学》2001,22(12):1129-1130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变化及骨质疏松(OP)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56例伴腰背疼痛的RA绝经后妇女(RA组)及72例相同年龄段妇女(对照组)的腰椎前后位、侧位及侧位中间区的骨密度。结果 绝经后RA妇女与对照组相比腰椎前后位、侧位及侧位中间区的骨密度降低(P<0.01),三个部位OP的检出率分别为64%,77%及82%。腰椎侧位中间区OP的检出率为前后位的1.3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绝经后RA妇女如出现腰背疼痛,应高度怀疑OP发生并及时作骨密度测定。  相似文献   

9.
Jiang Y  Li M  Xia W  Xing X  Yu W  Tian J  Meng X  Zho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54-1256
目的 观察绝经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妇女在阿伦膦酸钠 (福善美 )治疗和停药后的骨密度变化。方法  4 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妇女 ,每日口服福善美 10mg和元素钙 5 0 0mg,分为服药 6个月组 2 5例 ,服药 12个月组 15例。停药后仅应用元素钙 5 0 0mg/d。观察服药期间和停药后的骨密度变化。结果 服药 6个月组 :腰椎 2~ 4和髋部的BMD值于服药 6个月时较服药前均有明显升高 ,其中腰椎 2~ 4升高 5 3% (P <0 0 0 1)。停药 13± 4个月后 ,腰椎 2~ 4和髋部的BMD值与服药 6个月时比较未见降低 ,大转子部位的BMD值较服药 6个月还有进一步升高。服药 12个月组 ,服药 6个月时 ,除Wards三角外 ,其他 3个部位的BMD值较用药前明显升高 ,其中腰椎 2~ 4升高4 2 % (P <0 0 0 1) ;服药 12个月时 ,腰椎 2~ 4的BMD较服药前升高 6 1% (P <0 0 0 1) ,而髋部的BMD较服药前未见明显改变。停药 2 3± 7个月后 ,腰椎和髋部的BMD与服药 12个月时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阿伦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妇女 ,可以明显升高腰椎及髋部的骨密度 ,以腰椎部位升高更显著 ,停药后骨密度可维持 13~ 2 3个月。  相似文献   

10.
尼尔雌醇和利维爱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湘焕  周善黎 《上海医学》2000,23(9):547-549
目的 对104例绝经后妇女应用尼尔雌醇与利维爱后骨密度的变化进行比较性的分析。方法 将年龄47 ̄58岁已绝经2 ̄10年妇女随机分为两组:A组67例口服尼尔雌醇2.5mg,每2周1次,用3个月后在最后1个月加用安宫黄体酮10mg,每天1次,共10 ̄14天。B组口服利维爱1.25mg,每天1次。两组均于用药前,服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Achilles+跟骨定量超声分析仪  相似文献   

11.
用单光子吸收法测定中国及意大利妇女非优势侧前臂骨矿含量(BMC)。46岁前,两组BMC保持稳定,此后中国妇女BMC下降,逐年加重;意大利妇女于46岁下降后,61岁开始下降速度减慢,81岁又加速。绝经1年后,两组妇女BMC均下降。绝经较年龄对BMC的影响大:中国妇女BMC降至低限的年龄较意大利妇女早。  相似文献   

12.
黎慧萍 《海南医学》2010,21(8):21-22
目的探讨由轻创伤引起的围绝经期妇女胸腰椎骨折与骨密度的关系,以期为由骨质疏松引起的胸腰椎骨折提供预防和治疗依据。方法对144例40-58岁由轻创伤引起的胸腰椎骨折女性患者和146例同年龄无骨折史来我院健康检查的女性,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左股骨近端骨密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折组骨密度(BMD)明显低于对照组,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检出率胸腰椎骨折组为34.03%,对照组为1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由轻创伤引起的胸腰椎骨折与BMD有密切关系。围绝经期妇女应重视BMD变化,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广西壮、汉族妇女骨密度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广西壮、汉族妇女骨密度 (bonemineraldensity ,BMD)和绝经后壮、汉族妇女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OP)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性 ,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居住南宁 1 0年以上的健康绝经前妇女 1 79名 ,绝经后妇女 1 6 3名 ,记录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民族 ,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均为同一民族 (汉族或壮族 )者纳入本研究。同时记录受试者的年龄、初潮年龄、绝经年限 (绝经后妇女 )、孕次、产次。受试前 3个月内至少有 1次月经来潮者纳入绝经前妇女组 ;绝经 1年或以上者纳入绝经后妇女组。测量身高、体重 ,计算体重指数 (BMI)。用法国DMS公司的DEXA检测受试者腰椎 (L2 ~L4)正位、左髋部(股骨颈、Word s三角、大转子 )、左前臂 (超远端、远端 )的BMD ,并进行比较。结果 绝经前壮族妇女除股骨颈、前臂BMD略高于 (0 93%~ 1 4 4 % )或等于汉族妇女外 ,其余检测部位的BMD均低于汉族妇女 (0 92 %~ 5 92 % ) ,其中L2 ~L4的BMD分别较汉族妇女低 4 92 % (P =0 0 6 7)、5 2 6 % (P =0 0 5 4 )、5 92 % (P =0 0 37) ;相反 ,绝经后壮族妇女除L2 和前臂超远端的BMD略低于 (0 1 5 %~ 0 99% )汉族妇女外 ,其余部位的BMD均高于 (0 1 3%~ 2 79% )汉族妇女 ,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足病患者骨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病患者的骨密度改变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法国Challenge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70例糖尿病足病患者腰椎(L2~L4)、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的骨密度(BMD)进行测量,另100例无足病糖尿病患者(男、女各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部位间骨密度有无差异。结果:糖尿病足病患者股骨3个部位BM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股骨颈和Wards’区骨质疏松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足病患者更易发生下肢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性高于无足病的糖尿病患者,应将骨密度测量作为糖尿病足病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高胆固醇血症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及其对骨质疏松症(OP)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就诊的10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10 mg qd).观察两组患者半年、1年后腰椎BMD、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骨合成标志物Ⅰ型前胶原N-端肽(PINP)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腰椎BMD及PINP在半年及1年后均有上升的趋势.治疗组腰椎BM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8 ±0.14)比(0.74 ±0.12),(P<0.05).治疗组PINP值在1年后明显改善,(38.8±8.9)比(40.2±8.6),(P<0.05),该差值高于对照组的差值,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38.4±8.6)比(42.1±8.3),(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对维持或增加高胆固醇血症绝经后妇女骨量有一定帮助,它是通过促进骨合成代谢来实现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卵巢早衰(POF)与同龄正常妇女及自然绝经妇女的骨密度(BMD)。方法31例卵巢早衰妇女,年龄21~39岁,平均(32.1±3.1)岁;31例同龄健康妇女,平均年龄(33.7±3.5)岁及35例自然绝经妇女,年龄42—52岁,平均(47.3±3.8)岁,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进行L。腰椎部(正位)和左侧髋部(股骨颈)骨密度测定。结果年轻的POF较正常同龄妇女骨密度显著降低(P〈0.01),其骨密度与自然绝经妇女相近。结论POF骨量丢失多且早,早期诊断和医学干预对卵巢早衰的骨量维持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少症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绝经女性450例,根据骨骼肌质量指数将其分为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所有女性均进行双能 X 线吸收检测法对全身体成分、股骨颈BMD、腰椎正位BMD进行检测.分析2组人群一般资料、体内维生素D3 ,骨密度值,BMI,腰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年龄、体质量指数、四肢脂肪质量与一般因素之间的关系、骨骼肌质量指数与骨密度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比较2组人群生命质量.结果:2组人群年龄、身高等资料具有可比性(P>0. 05);其他一般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骨骼肌质量指数与患者的四肢脂肪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与患者的年龄、维生素D3 水平呈负相关;且与股骨颈骨密度与腰椎正位骨密度呈正相关;肌少症组生命质量低于非肌少症组(P<0. 05),且2组人群中较为明显的问题为疼痛或不舒服.结论:绝经女性骨密度与肌少症相关性研究过程中,认为肌少症与骨密度存在紧密的联系,且年龄越大,骨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18.
毕婉蓉  范传侠 《上海医学》2007,30(3):194-196
目的观察绝经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情况。方法选取22例绝经后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患者、2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患者及25名同龄正常者,应用DEXA骨密度仪测定L_2~L_4正位及侧位骨密度值(BMD)。结果①CRF组L_2~L_4正、侧位BMD分别为(0.532±0.028)、(0.412±0.031)g/cm~2,PMOP组分别为(0.543±0.030)、(0.435±0.012)g/cm~2,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83±0.040)、(0.536±0.023)g/cm~2。各组侧位BMD均高于正位(P值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F组和PMOP组正、侧位BMD均显著减低(P值均<0.05),CRF组与PMOP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F组和PMOP组的血和24 h尿钙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血和24 h尿磷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MOP组的血完整骨钙素(Intact BGP)、骨碱性磷酸酶(ALP)及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而甲状旁腺素(PT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F组BGP、ALP、NTX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绝经后CRF患者骨量丢失明显,容易发生PMO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