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祖成  王丽 《医学综述》2012,18(14):2329-2330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蜂蜇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蜂蜇伤患者入院后使用地塞米松15 mg加入0.9%氯化钠100 mL中静脉滴注,治疗5~7 d后逐渐减量或停用,其中10例联合血浆置换1次,2例血浆置换2次,分析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治疗5~7 d后,12例患者病情均得以控制,联合血浆置换后血液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地塞米松联合血浆置换是治疗蜂蜇伤的有效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病情及保护重要脏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中医外治单元疗法对胡蜂蜇伤急诊患者的疗效。 方法 将 2021 年 4 月至 2023 年 9 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 70 例胡蜂蜇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35 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单元疗法,疗程为 5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数字疼痛评分(NRS)和毒效应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SC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并记录两组蜇伤处肿胀开始消退时间。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5.71%)高于对照组(62.86%),肿胀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NRS 评分、AST/ALT、TBIL、SCr、APTT、hs-CRP 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医外治单元疗法能加速胡蜂蜇伤局部肿胀消退,缓解疼痛,降低毒效应指标,促进炎症吸收,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毒蜂蜇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症蜂蛰伤患者163例,其中115例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为血液灌流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74例,占64.35%,好转27例,占23.48%,死亡14例,占12.17%;死亡原因为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对照组治愈4例,占8.33%,好转7例,占14.58%,死亡37例,占77.08%;死亡原因同观察组。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能有效降低血液中毒素的浓度,是治疗毒蜂蛰伤的首选方法,而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季德胜蛇药片治疗蜂蜇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30例病例治疗后27例痊愈,2例好转,1例死亡,总有效率为90%。结论:季德胜蛇药片治疗蜂蜇伤疗效显著,但是对于群蜂蜇伤及老年患者,应及早采取综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5.
蜂蜇伤后根据其损伤的程度出现不同的症状,有的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死亡。目前国内关于蜂蜇伤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轻症者用蛇药等中药解毒对症处理,重症蜂蜇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常见的处理方式即是重症监护病房综合治疗。而蜂蜇伤的蜂毒免疫治疗,可以减轻早期的过敏反应,获得对蜂毒的主动免疫,防止更为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过敏反应,在临床上可以减少因严重过敏反应引起的死亡。目前在国内尚未开展,而在国外运用较多,已广泛应用于蜂蛰伤的治疗,对于减轻蜂蛰伤后严重并发症有重要作用,众多临床实践证明,蜂毒免疫治疗在我国防治蜂蜇伤方面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熊明分  漆小莉  陶宁  何城  黄柳 《西部医学》2023,35(12):1783-1787
目的 探讨胡蜂蜇伤患者炎症反应程度与患者心肾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16例胡蜂蜇伤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之基本匹配的非胡蜂蜇伤志愿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血清IL-6、IL-8水平;另按照患者是否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行分层分析各项炎症指标、心功能、肾功能指标差异,并分析炎症指标与心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血清IL-6、IL-8,外周血WBC显著高于对照组,PLT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S组和非SIRS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性别、吸烟、饮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组患者的蜇伤针数多于非SIRS组,SIRS组患者的就诊时间较非SIRS组更长,SIRS组患者存在多部位蜇伤患者占比均高于非SI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S组患者的血清IL-6、IL-8,外周血WBC显著高于非SIRS组,PLT低于非SI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S组患者的血清CK、CK-MB、AST、LD...  相似文献   

7.
欧琳静  阮素莲 《吉林医学》2013,34(12):2346-2347
目的:探讨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毒蜂蜇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重症毒蜂蜇伤行血液灌流(HP)治疗的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选择重症毒蜂蜇伤行血液灌流(HP)+血液透析(HD)串联治疗的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液中BUN、Cr、C-RP、AST、CK、CKMB的变化,并进行治愈率、死亡率的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AST、C-RP、CK、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UN、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治愈率观察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血液灌流(HP)+血液透析(HD)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AST、ALT、LDH、CK等大、中分子物质及蜂毒,对BUN、Cr等小分子毒素清除更充分;另外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加上恰当有效的护理方法,能显著提高毒蜂蜇伤治愈率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陶红  王岭  黎晓兰  兰玉平  阮兴朝  李秋 《重庆医学》2013,(27):3260-3261
目的总结蜂蜇伤致急性肾损伤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蜂蜇伤致急性肾损伤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资料。结果急性肾损伤患儿透析后胱抑素C、血肌酐、尿素氮显著下降,同时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得到纠正或改善。60例患儿经过透析后45例临床治愈,13例明显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蜂蜇伤最容易致患儿急性肾损伤,血液透析是急性肾损伤有效的治疗措施,能积极的改善肾脏的功能,无明显的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但患儿预后与急性肾损伤发病年龄,损伤程度,是否合并多脏器衰竭、诊治时机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正>蜂蜇伤是山区野外常见的群体性急危重症[1]。蜂毒成分复杂,由磷脂酶A2和透明质酸等酶类,组胺、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等胺类,以及多肽类(Mastoparans、Melittin等)和其他化合物组成[2]。蜂蜇伤后蜂毒随着螫针进入人体,通过过敏反应和蜂毒的直接作用引发各种临床症状。蜂蜇伤后病情严重程度主要与蜂的种类、蜂蜇伤的数量及叮咬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度马蜂蜇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isfunction syndrome,MODS)在ICU中的综合治疗效果及其意义。方法:对2012年8~10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例重度马蜂蜇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进行局部和全身(血液净化、激素冲击、呼吸支持等)的ICU综合治疗后,4例病情较前好转,1例因病情迅速进展而死亡。结论:以ICU为平台的多手段、多角度的综合治疗是积极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川利明涂剂的制备及其止痒祛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川利明涂剂,并观察其止痒祛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盐酸川芎嗪、盐酸利多卡因与盐酸苯海拉明组成复方,制成涂剂,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盐酸利多卡因的含量。选择临床不同原因所致的瘙痒或合并疼痛,在痒、痛最严重的皮区涂布该制剂,然后随访记录疗效。结果川利明涂剂为无色半透明的黏稠液体,其中盐酸利多卡因含量为5%;患者15例涂布后均取得明显效果,其中以老年性瘙痒、异物接触过敏以及烧伤疤痕组织形成期间发痒的疗效最佳。结论皮肤瘙痒或合并疼痛局部应用川利明涂剂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组合型人工肾[血液透析(HD)+血液灌流(HP)]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轻、中度皮肤瘙痒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HD+HP组(观察组)20例和HD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HD+HP治疗及护理干预,开始连续进行3次组合治疗,以后每2周组合治疗1次,另外行单纯HD治疗,每周透析2~3次;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每周2~3次,疗程为12周。检测治疗前后PTH水平变化,观察皮肤瘙痒改善情况、重度皮肤瘙痒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甲状旁腺素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皮肤瘙痒缓解率(85%)、重度皮肤瘙痒发生率(10%)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组合型人工肾能有效地清除甲状旁腺素,改善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干预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轻、中度皮肤瘙痒的进展。重视并加强组合型人工肾治疗前、中、后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Yao L  Wang T  Yang B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1):756-758
目的 比较不同硬膜外给药方式对子宫切除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75例择期子宫全切手术的患者 ,随机单盲分为 3组 ,每组 2 5例 ;Ⅰ组为空白对照组 ,切皮前 10min于硬膜外中加用生理盐水 10ml。Ⅱ组切皮前 10min于硬膜外中加用 2 %利多卡因 10ml(其中每ml含芬太尼 2 5 μg) ,后于硬膜外中持续泵入罗哌卡因和芬太尼混合液 (罗哌卡因 0 12 5 % ,芬太尼 2 μg/ml)至手术结束 (速度 9ml/h)。Ⅲ组切皮前 10min于硬膜外中加用 2 %利多卡因 10ml(其中每ml含芬太尼 2 5 μg ,氟哌啶 0 15mg) ,后于硬膜外中持续泵入罗哌卡因和芬太尼的混合液 (罗哌卡因 0 12 5 % ,芬太尼 2 μg/ml) ,至手术结束 (速度 9ml/h)。所有患者均于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 3组患者均于手术结束后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 ,微电脑泵为BaxterAP Ⅱ。自控镇痛液为罗哌卡因和芬太尼的混合液 (罗哌卡因浓度 0 12 5 % ,芬太尼 2 μg/ml) ,预充 5ml,背景剂量 3ml/h ,单次自控镇痛 (PCA)剂量 2ml/次 ,锁定时间 10min ,限量 16ml/h ,术后镇痛维持 4 8h。结果 第 1个 2 4h自控镇痛的视觉模拟(VAS)评分静息时Ⅰ组为 2 2分± 1 5分 ,Ⅱ组为 1 4分± 0 78分 ,Ⅲ组为 1 1分± 1 1分 ;Ⅰ组与Ⅱ组比较P <0 0 5 ,I组与Ⅲ组比较P <0 0 1  相似文献   

15.
魏旭东  王勇刚 《安徽医学》2014,(11):1557-1559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腔镜术后疼痛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组(DF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40例。DF组用生理盐水将地佐辛0.3 mg/kg+氟比洛芬酯4 mg/kg稀释至100 m L,S组用生理盐水将舒芬太尼2μg/kg稀释至100 m L,均采用PCIA泵。记录术后6、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Ramsay镇静评分、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6 h、术后24 h各时点测定血清IL-6、IL-10和TNF-a浓度。结果与S组比较,DF组术后6、12 h Ramsay评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BCS评分和PCIA有效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点IL-6、IL-10、TNF-a浓度显著升高(P<0.05);与S组比较,DF组术后不同时点的IL-6、TNF-a浓度显著降低;而IL-10浓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可以安全地用于妇科腔镜手术患者PCIA,可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极化液对抗生素治疗多发伤并感染患者的影响.方法 我院急诊中心ICU病房收治的多发伤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极化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使用相同抗生素治疗,极化液治疗组除按照极化液临床干预理论和经验公式加用极化液控制血糖外,其它同常规治疗组.观察不同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乳酸、血CRP、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 极化液治疗组空腹血糖、乳酸、血CRP、TNFα和IL-6水平变化均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或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 极化液个体化治疗通过改善糖代谢障碍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多发伤并严重感染患者的炎症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抗生素治疗效果有明显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哺喂葡萄糖液加非营养性吸吮减轻新生儿静脉穿刺时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人选标准的住院患儿200例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干预组Ⅰ(哺喂葡萄糖液)、干预组Ⅱ(非营养性吸吮)和干预组Ⅲ(葡萄糖液加非营养性吸吮),每组50例,采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NIPS)分别于静脉穿刺前2min和穿刺后1、5、10min比较4组疼痛程度。结果疼痛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各干预组间与正常对照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Ⅲ与干预组I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Ⅲ与干预组Ⅱ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哺喂葡萄糖液、非营养性吸吮均能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且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甲状腺局部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对桥本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短、长期甲状腺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经甲状腺细针穿刺及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为桥本甲减患者,随机分为优甲乐(L—T4)组和L-T4+地塞米松局部治疗组,各30例。分别予以L—T4或L—T4+地塞米松局部治疗(地塞米松5mg,甲状腺局部注射qod,共7次)。治疗结束后观察甲状腺功能,L—T4用药剂量,甲状腺前后径和峡部的厚度,甲状腺淋巴细胞浸润和甲状腺滤泡的变化。治疗前、治疗后4、12、24周、1年随访测定。结果L—T4组替代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但患者需终生服药,且多数患者颈粗症状无明显改善;L—T4+地塞米松局部治疗组甲状腺功能正常后L—T4减量或逐渐停药,肿大的甲状腺明显缩小,甲状腺细针穿刺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结论局部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可改善桥本甲减患者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减少L-T4替代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