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征 《山西中医》2005,21(6):8-8
癃闭证为临床较多见的急症,导尿是常用的处理方法,笔者应用中药内服治疗。兹举验案1则如下。  相似文献   

2.
水肿之证,有阴水、阳水之分;水肿之治,有发汗、利水、攻逐、健脾、温肾等法则之异。临床所见:单一证型者少,阳虚寒邪外本并见;寒湿内盛阳衰血亏并存;湿郁困脾郁久化热等等,虚实寒热错综复杂者多。笔者用温阳利水,发汗散寒;温阳利水益气养血;燥湿健脾解郁清热并施之法,取效尚佳,兹整理治验三则如下:案一:田×,男,60岁,1978—4—15初诊。  相似文献   

3.
案 1,男患 ,71岁 ,农民。患者素体丰腴。 2 0 0 2年夏 ,因触感时邪 ,初寒热身重 ,继则小溲艰难 ,逐渐点滴不通 ,小腹充盈胀痛。用抗生素及导尿等方法 ,病症未减。经B超检查诊为前列腺肥大。诊其脉浮大无力 ,舌质淡 ,苔腻。窃思古人有言 ,肥胖多湿 ,肥人多气虚。此患厚味经常 ,湿从内受 ,脉症合参 ,颇相吻合。盖湿滞中焦 ,则运化功能受阻 ,气机不畅 ,决渎因之失权 ,小溲点滴 ,其来有由 ,经谓中气不足 ,溲清升于上 ,浊流于下 ,气机一转 ,关门自利。处方 :党参 2 0 g、黄芪 30 g、白术 15g、升麻 10 g、柴胡 10 g、甘草 10g、陈皮 10 g、肉桂 …  相似文献   

4.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篇,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5味药组成。功能滋阴清热利水,是阴虚水热互结致小便不利之专剂。笔者常用此方加味治疗泌尿系疾病,多获良效,现举例如下。1慢性肾盂肾炎童某,女,42岁,1990年5月13日初诊。患肾盂肾炎3年,屡治屡发,经久不愈,此次因劳累后诱发。诊见:腰痛,疲倦,食欲不振,尿意窘迫,排尿不快与疼痛感,伴头晕心慌,低热,消瘦,舌红、苔薄白,脉弦而缓。尿检:红细胞(+),脓球(+),上皮细胞(+)。尿培养有大肠杆菌。证属肾阴虚夹湿热。拟猪苓汤加味。处方:猪苓…  相似文献   

5.
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组成)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治疗阴虚水肿的代表方剂。笔者就仲景以猪苓汤治小便不利作一浅探,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6.
正湿、水、痰、饮均属于人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和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成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1]。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还见到水液停聚的另一种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7.
真武汤始见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5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之水肿、小便或利或不利、腹痛下利、肢肿、体颤、肉跳及心阳虚衰、水气上凌之心悸等症。临床中,笔者还用于治疗其他病证,疗效较好,现列几则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点刺放血 ,具有泻热止痛 ,解毒消肿 ,开窍化瘀 ,镇静安神的作用 ,笔者临床中 ,以一次性注射针头作为工具行此法 ,治疗头面五官疾病 ,疗效满意 ,兹介绍如下。1 麦粒肿案黄某 ,女 ,14岁。左下眼睑局限性红肿 2天。 2天前 ,自觉左眼痒痛不适 ,继而左下眼睑红肿 ,按之有小硬结 ,硬  相似文献   

10.
热淋治验3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叶洪  蓝娜 《新中医》2003,35(7):64-64
笔者采用蒿芩清胆汤配以利水通淋之品,治疗湿热郁于少阳之热淋,收到满意疗效。现举验案3则如下。 例1:某男,68岁,2001年10月8日初诊。因发热寒战,伴腰痛、恶心呕吐、尿频、尿痛1周,曾在外院治疗,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经用红霉素及解热镇痛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而转入本院。诊见:症如上述,舌红、苔黄腻,脉弦  相似文献   

11.
1皮肤病汪某,男,50岁,全身瘙痒2年余,抓破血溢,随破随收,曾用氯化钙针剂静脉注射及口服息斯敏、赛庚院等药罔效。近来两大腿内侧突然病痒难忍,黄水淋漓,曾诊为“急性湿疹”,用棚酸液湿敷,并给予氧化锌油外涂4天,皆无效。刻诊:两大腿内侧左右分别有7cmXscm、scmXgcm红斑丘疹,呈糜烂渗出,边缘无明显界限,伴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人即吐,小便不利,舌首白,脉浮。证属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兼有表邪。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五警散治之:猪警gg,泽泻159,白术gg,获警gg,桂枝如。3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1剂后,搔痒减轻…  相似文献   

12.
名方治验5则     
史秉毅  付慧珠  申福明 《陕西中医》2006,27(10):1290-1291
1桃仁承气汤治疗下焦蓄血症患者杨某,女,37岁。就诊时间1986年4月21日。自诉,少腹胀满硬痛,烦躁不安4d,来院就诊。4d前因起居不慎又感风寒之邪而引起恶寒发热,周身疼痛,继则感到少腹部胀满不适。经在当地治疗后,外感诸症皆愈,近4d来自感少腹部胀满加重,且硬而痛,心中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甚则烦躁如狂,随来院就诊。查P78次/min、BP14/9kPa,脉沉弦而涩,舌质红、苔黄厚而干,少腹痛拒按,大便干燥色黑,小便利。诊断:腹痛(下焦蓄血证)。治法:活血化瘀,通腑泻热,理气消胀止痛。药物:桃仁12g,芒硝、大黄、桂枝各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  相似文献   

13.
1 多发性骨髓炎 张某,男性, 12岁,学生,于 2001年 2月 10日来我院就诊.患儿 50d前因外伤引起右上肢及双下肢肿痛,伴高热,经当地医院治疗月余,发热不退.经检查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炎,作双下肢及右上肢 3处切开引流;用抗生素加地塞米松等治疗 2周,高热仍不退.请中医会诊.见患者面色白光白 (血红蛋白 72g/L),高热、下午尤甚,体温 39℃以上,盗汗,不思饮食,舌黯红,质胖嫩,脉细弦数.此为病久气阴两伤,毒热留恋.治宜益气养阴,解毒清热活血.处方:生地 24g,石斛、生黄芪各 20g,太子参、生白芍各 15g,丹皮、当归各 12g,生牡蛎、败酱草、蒲公英各 30g,乳香、没药各 5g,陈皮 10g,甘草 6g. 3剂.二诊: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下午发热渐退,体温 37.8~ 38℃,盗汗明显减少,饮食增加,上方续服 2剂.三诊:盗汗已止,精神较好,饮食大增,下午体温仍在 37.7℃左右.上方去生牡蛎,生地、黄芪改为 30g,加地骨皮 15g,银柴胡 12g. 8剂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14.
胁痛治验2则     
吕东升 《国医论坛》2012,27(3):32-33
笔者临床曾治两案胁痛,一被诊为慢性胆囊炎,一被诊为胆结石,两案初起以清热消炎、利胆排石治之,病不愈症反加,玩味病历,有人误吾正者,有自偏自纠者,对临床有所启发,兹以报道,与同道共勉.  相似文献   

15.
1 肝脾不和之暴泻 患者李某,女性,42岁,2006年3月18日下午就诊.2日前因家庭琐事生气,加之晚饭饮食生冷,夜晚又频频起床而感寒,尔后相继出现畏寒、嗳气、腹泻,自服速效伤风胶囊、泻利停后不见好转而邀余往诊.刻诊:头痛、发热,T37.8℃,全身不适.  相似文献   

16.
1 肾虚不孕 赖某,女,24岁,2007年12月10日初诊.婚后3年未孕,婚前与男友同居2年多无受孕刮宫史.经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曾间断服中药无效求治于我.询其病史,平常易感冒,经行前后无定期,经量少,色晦暗,腰膝酸软,精神疲倦,食欲尚可,小便清长,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综观全症,考虑患者平素体虚,肾气不足,冲任失词,治当补肾益精,调理冲任,自拟方治之:黄芪3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熟地15克,杜仲15克,寄生15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阿胶15克(烊化),甘草4克,水煎服,阿胶烊化兑服,二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150毫升温服.  相似文献   

17.
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唐容川认为,大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笔者临证每以此为指导而施治.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1肾虚不孕赖某,女,24岁,2007年12月10日初诊。婚后3年未孕,婚前与男友同居2年多无受孕刮宫史。经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曾间断服中药无效求治于我。询其病史,平常易感冒,经行前后无定期,经量少,色晦暗,腰膝酸软,精神疲倦,食欲尚可,小便清长,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综观全症,考虑患者平素体虚,肾气不足,冲任失调,治当补肾益精,调理冲任,  相似文献   

19.
王雅芹 《国医论坛》2012,27(4):15-15
卵巢早衰是发生在妇女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妇女在40岁以前因某种原因引起的闭经、不孕、雌激素缺乏,以及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金季玲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40余载,治疗本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兹举验案1则,以示其治.  相似文献   

20.
廖宇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403-404
中医药疗效之关键在于辨证是否合理,用药剂量是否精当。笔者近年来治疗了3例较为棘手的住院患者,运用中医药取得满意疗效。笔录于此,供同道参考。1病例柏某,女性,76岁,以“反复咳、痰、喘30余年,复发加重3d”入院,诊断为“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予抗菌、消炎、平喘等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