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GMUE)是指在颈段食管出现异位的岛状胃黏膜斑块,多数患者无特殊临床症状,仅在行内镜检查时被发现。内镜技术逐渐应用于HGMUE的诊断中,极大地提高了检出率。HGMUE通常无需治疗,仅在出现症状及相关并发症时予以选择性治疗,除抑酸剂等药物治疗外,内镜治疗技术亦不断发挥显著作用。该文主要就内镜技术在HGMUE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ec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胚胎残余病变。本文在HGMUE的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陶林 《重庆医学》2013,42(5):583-585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esophagus,HGMUE)是发生于食管上段的正常鳞状上皮黏膜被胃黏膜所取代的一种病症。常发生于颈段食管,多位于食管上括约肌下方,故又被称为颈段食管入口斑。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HGMUE的检出率逐渐提高,得到国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发现许多病变均与HGMUE存在相关性。本文就HGMUE的流行病学、病理学表现、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病例1:患者,男31岁.因胸骨后烧灼不适伴恶心1个月,曾在当地医院查胃镜见胃窦糜烂,食管中下段未见明显异常,服用奥美拉唑20 mg/d治疗3 w无效,来我院体检时无异常发现,再查胃镜,镜下见食管上段距门齿约18 cm处见三片红色黏膜,直径约2~5 cm大小,边界清,周边黏膜柔软灰白.取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见胃体壁细胞、主细胞,提示胃体黏膜异位食管上段.  相似文献   

5.
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e sophagus,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在食管上段,表现为上段食管黏膜上的褐红色黏膜斑。HGMUE临床并不少见,但在内镜检查时易被遗漏或误诊。现将近2年来我院内镜检查时发现的15例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诊断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GMU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4例HGMUE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常规内镜、NBI二种模式采集图像,并比较分析病变轮廓清晰度。结果病灶位于食管距门齿15~20cm,单个病灶106例,2个病灶68例,3个及以上30例,病灶平均直径1.2cm。NBI与常规内镜对病变轮廓区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与常规内镜相比,NBI能更清晰显示HGMUE病变轮廓,在NBI模式下可对HGMUE行靶向活检,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GMUE)是一种胚胎发育异常所致的病变,由于该病变接近食管人口,故易致漏诊。近年来,无痛胃镜技术的开展和应用,提高了HGMUE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内镜检查方法对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GMUE)的检出情况.方法 将2646例患者分为白光胃镜组(包括清醒、无痛胃镜)、清醒+NBI胃镜组、无痛+NBI胃镜组三种内镜方法进行检查,比较3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诊断率,分析食管上段病变特点,内镜发现食管上段病变取活检做病理.结果 检查2646例,检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共120例,检出率4.54%,白光胃镜组检出10例,检出率0.95%;清醒+NBI胃镜组检出26例,检出率3.25%;无痛+NBI胃镜组检出84例,检出率10.66%.病理确诊53例.发现食管上段进展期癌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食管上段乳头状瘤1例.结论 NBI胃镜对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检出率明显高于白光胃镜,无痛+NBI胃镜检出率最高,无痛下NBI胃镜检查诊断HGMUE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斯望春  杨才朵  周金岳  魏春燕 《浙江医学》2007,29(3):261-261,282
上食管异位胃黏膜(HGMUE)的定义是颈段食管黏膜上的橙红—玫瑰红色的黏膜斑,它和紧邻的珍珠样灰白色的食管黏膜截然不同,又称食管入口斑(inlet patch),其改变是因先天发育过程中胃黏膜在食管上段残留的结果[1]。HGMNE并不少见,但在胃镜检查时常被遗漏或误诊为其他疾病,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0.1%~10.0%。我院在2001~2005年四年期间共发现68例HGMUE,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1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对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19例经过病理证实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患者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19例患者经APC治疗3个月后复查胃镜,17例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2例患者均为异位黏膜面积较大,经过再次APC治疗随访未发现复发,所有病例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PC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是一种疗效确切、 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顾宏春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2):1631-1633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GMUE)的临床疗效及内镜下诊断HGMUE发病率、检出率与内镜医师关注度、检查手法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4月~2010年7月发现的16例HGMUE患者在无痛胃镜下行APC治疗,并对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患者经APC治疗后1~2月复查病灶处黏膜愈合较好,无柱状上皮残留。有效率达100%,未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APC治疗HGMUE,异位黏膜清除完全,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常的食管黏膜应为鳞状上皮,在胃食管结合部与胃的柱状上皮黏膜相连,二者连接处即所谓的齿状线或Z线。一般来说,在两种情况下食管的鳞状上皮间可以有柱状上皮的存在,一为Barrett食管的形成,一为食管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HGM)。前者被认为与长期的胃食管反流有关,而食管胃黏膜异位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多数认为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男,68岁,主因"吞咽困难10年,不能进食3 d"就诊。查体: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8次/min,律齐。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2009年因吞咽困难入院,胃镜诊断为食管下段炎性肉芽肿,经抗感染、抑酸治疗后好转。2011年5月于我院行胸部CT示:食管壁下段增厚狭窄,胃镜检查示:食管下段狭窄闭塞,黏膜光滑。检查血液及电解质,肝肾功能正常。于2011年6月1日在  相似文献   

14.
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的发病率、内镜及病理特征,探讨本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和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室连续行胃镜检查的15228例患者行临床研究。结果本组经病理确诊为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有39例,占026%,平均年龄为50岁,其中18例患者有吞咽疼痛、咽喉部不适等临床症状。37例患者在胃镜下表现为平坦型,2例为息肉型。病理发现18例为胃体底腺型,7例为胃窦腺型,11例为交界腺型,大多数异位胃黏膜伴轻到中度炎症表现。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5例(128%),但与局部黏膜的炎症程度无相关性;14例合并有糜烂性胃炎(359%),1例合并有Barrett食管(26%),8例合并消化性溃疡(205%),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无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者(P<005)。结论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并非罕见,在内镜下表现较特异,并且部分患者可有局部临床表现,对制酸剂敏感。并可出现狭窄等并发症。对有并发症、肠化、不典型增生的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的患者应加强监测、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中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症误诊误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胃黏膜异位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胚胎残余病变,可发生在消化管或内胚层分化形成的器官,现将我院误诊误治且术后经病理学证实的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谢利民 《广东医学》2005,26(4):574-574
颈段食管的异位胃黏膜不如下段食管的异位胃黏膜受到普遍认识 ,临床上常易漏诊 ,为引起同行的重视 ,现将本院1995年 6月至 2 0 0 1年 4月在 872 6例次胃镜检查中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 15例颈段食管异位胃黏膜患者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5例中男 11例 ,女 4例 ,年  相似文献   

17.
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且可能引起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我院对1例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患者行24h双通道pH监测,观察异位胃黏膜的泌酸能力,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透明帽辅助无痛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上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HGMUE)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商丘市睢阳区中心医院收治的拟行手术的HGMUE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序号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无痛胃镜下APC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透明帽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不同尺寸病灶切除情况、术野清晰度、术后并发症及随访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一次性切除率100.00%(46/46)高于对照组86.96%(40/46),病灶直径≤2 cm完全切除率100.00%(52/52)高于对照组88.89%(48/54),直径>2 cm完全切除率100%(30/30)高于对照组81.82%(27/33)(P<0.05);研究组术野优良率97.83%(45/46)显著高于对照组82.6%(38/46)(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70%(4/46)与对照组13.04%(6/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组复发率2.17%(1/46)与对照组8.70%(4/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GMUE患者实施透明帽辅助无痛胃镜下APC治疗能增强术野清晰度,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病灶切除效果,且不影响术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白伟民 《新疆医学》2008,38(2):95-96
上段食管异位胃黏膜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且可引起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是胚胎发育中初2月胃下降时,胃粘膜在左后方的残存.因其位置较高,在胃镜检查中不易发现.本文总结我院2004年8月~2007年8月胃镜检查中发现的5例患者的临床及内镜下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颈段食管胃粘膜异位是胚胎发育最初2个月胃下降时,胃粘膜在左后方的残留。临床上较少见且缺乏特异症状,常因上腹部症状进行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随着胃镜的广泛开展及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其检出率将有所提高。我科2000年1月-2003年4月13968例胃镜检查中检出22例,占同期胃镜检查的0.16%。22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