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临床观察使用中医通里攻下法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患者38例,应用通里攻下法(基本方:金钱草,生大黄,厚朴,香附,枳实,茵陈,鸡内金,元明粉组成)进行治疗.其中分肝郁气滞型15例(39%)治疗上以基本方加柴胡、郁金、莱菔子;热毒蕴阻型23例(61%)治疗上以基本方加黄芩、败酱草、蒲公英.本组男27例,女11例.年龄26岁~50岁16例,51岁~65岁22例.其分布部位:总胆管18例,左肝管7例,左右肝管8例,左右肝管及总胆管5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B”型超声波复查证实结石留存及消失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使用通里攻下法治疗1mo~2mo后,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病情无反复发作,并经“B”型超声波复查证实结石已消失)21例,有效(症状体征消失,经“B”型超声波复查仍有少量结石12例,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未缓解并中转手术)5例,总有效率86.7%.结论临床证明,通里攻下能起到通便泻下,减少毒素吸收,恢复胆道功能作用,同时还能促使胆汁的分泌,有利于胆管结石的排出和胆管梗阻的缓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碎石溶石排石三联疗法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方法:根据胆石直径,个数将146例患者分为2组,胆石直径<1.3cm2-3个和1.3-2.0cm单个结石为治疗组(107例),胆石直径>1.3cm的多发结石和>2.1cm的单发结石为试验组(39例),用三联疗法:B超监测定位碎石,口服熊去氧胆酸溶石,胆道排石汤和利胆剂,排胆剂,胆石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副作用和复发率,结果:146例坚持三联疗法治疗3个月以上者,胆结石排净者88例,排净率60.3%,治疗组3个月结石排净率52.3%(56/107),试验组6个月结石排净率43.3%(17/39),治愈后,胆囊收缩功能增进率达63.3%,安全,无副作用,1年复发率为5.4%,累计4年复发率为17.3%,结论:碎石溶石排石三联疗法治疗胆石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胆石症和胆道感染是肝胆系统疾病中的主题.发病原因复杂,对其成因及治疗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我国但道结石(肝内外)占成年人的4%~6%,胆道感染性炎症(胆囊炎、肝胆管炎)占3%~4%,以成人为主.发病与年龄里连续变量关系.肝脏与胆道在生理上相互作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类正常BilE由胆固醇、蛋白质,胆盐,电解质、磷酸质和胆红素等组成的一种混合等渗液体.每日产生的BilE总量400mL~600mL.正常胆盐池有1.6g~2.8g胆盐.肝脏代谢异常或某些疾病,使肝细胞分泌的BilE为成石性BilE.胆道感染(大肠杆菌)可产生外源性β葡糖醛酸苦酶能将BilE中的(结合)胆红素,水解为不溶于水(游离)胆红素和葡糖醛酸,其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而沉积胆沙或胆石.经常进食高胆固醇食物,使BilE中的胆固醇超饱和状态而释出植物神经失调,使胆道运动功能障碍,或胆道炎症诱发Oddi括约肌痉挛水肿,致BilE引流不畅而瘀滞.结石与炎症互为因果.胆石症和胆道感染的症状体征均以右腹痛(胀、闷),舌黄苦,乏力.莫非氏征阳性为特征.夜间受迷走神经兴奋影响,患者易发作胆绞痛.疾病的逐数和运用(生化、B超、CT等)客观诊断科学合理的治疗,是临床显效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医者评说:药物治疗胆石症疗  相似文献   

4.
胆石症治疗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石症指胆道系统任何部位发生结石 ,是人体内结石形成最多的部位。胆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胆红素、蛋白、粘蛋白、钙等 ,如结石成分以胆固醇为主 ,称胆固醇结石 ,以胆红素为主称胆红素性 (棕色素 )结石 ,如胆固醇、胆红素含量都不占优势 ,钙含量相当高称混合性结石 ,其他尚有罕见的黑色素、粘蛋白、蛋白为主的黑色素结石 [1] 。胆石症的治疗要区分胆石症的部位 (如在胆囊还是在胆管 )、是否有症状或并发症而定。1 胆囊结石单纯性代谢性结石主要发生在胆囊内 ,感染性胆囊结石也不少见 ,静止性结石约占 5 0 % ,有的可有消化不良症状 ,酷似…  相似文献   

5.
胆石症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症分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对总胆管结石一般采用溶石、碎石和内镜下取石法,我国对肝內胆管结石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学者1957年提出肝叶切除已成为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常用方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在我国更具独特优势,通过临床研究对中药排石、溶石、防石机制有进一步的认识.本刊十分重视介绍本病的研究成果,创刊以来发表大批文章,主要涉及胆石症的临床、诊断进展(B 超、ERCP、PTC、磁共振胆胰管成象)、治疗进展(胆石介入性溶解、体外振波碎石、腹腔镜胆囊切除、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胆叶切除治肝胆管结石和狭管)以及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本次焦点论坛主要讨论胆石症的诊断和治疗,着重介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本病的现状,以期引起国內同道对本病的重视。从而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纤胆镜治疗肝内残余结石过程中出现“彗星征”的临床意义.方法32例胆道术后肝内残余结石,应用纤维胆道镜取石治疗.内镜取石治疗前行B-US,CT,T-G等检查提示肝内结石26例,高度怀疑有肝内结石6例.治疗过程中发现14例患者肝内胆管有黄白色漂带状物,一端较细连接远端胆管壁,另一端逐渐增宽漂浮于胆液中,其形状为中国学者张宝善描述为“彗星状”.经胆镜或扩张器进一步探查,“彗星”头端为十分狭窄的肝内胆管开口并伴粘膜充血水肿,扩张狭窄口后有大量脓波外溢并存有结石、蛔虫尸体、缝线头(肝内手术史)等实质物.结果“彗星征”其意义如张宝善总结“在肝内胆管,有彗星征必有肝内结石等,但不能逆反的“张氏彗星征定律”.进一步体会性理解到肝内胆管有“彗星征”必提示有胆管狭窄(绝对或相对)存在,发生机制为胆管壁粘膜充血水肿或胆石堵塞所致。“彗星征”对纤胆镜下发现肝内胆管狭窄、特别是治疗肝内结石、防止胆镜遗漏结石以提高胆镜取石的治疗质量有重要临床意义。结论“彗星征”对提高胆镜治疗肝内结石质量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胆石清片治疗胆石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胆石清片治疗胆石症的作用。方法:临床研究以酸甘利胆为主佐以清热通腑、溶石排石之胆石清片治疗胆石症,并与目前公认疗效较好的消溶肝胆结石及熊去氧胆酸片作为阳性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动物实验动物造模采用皮下注射林可霉诱发豚鼠胆囊结石。研究胆石清的防石,排石功能。结果:经临床81例观察,胆石清片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溶石,排石,总有效率达92.6%,动物实验表明,皮下注射林可霉素可以诱发豚鼠胆囊结石,但当同时服用胆石清片时,其成石明显下降,胆汁中胆汁酸含量明显升高,而游离胆红素及钙离子含量则明显降低,结论:临床和动物实验表明胆石清片具有防石,排石功能。  相似文献   

8.
胆石症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症分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对总胆管结石一般采用溶石、碎石和内镜下取石法,我国对肝內胆管结石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学者1957年提出肝叶切除已成为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常用方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在我国更具独特优势,通过临床研究对中药排石、溶石、防石机制有进一步的认识.本刊十分重视介绍本病的研究成果,创刊以来发表大批文章,主要涉及胆石症的临床、诊断进展(B 超、ERCP、PTC、磁共振胆胰管成象)、治疗进展(胆石介入性溶解、体外振波碎石、腹腔镜胆囊切除、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胆叶切除治肝胆管结石和狭管)以及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本次焦点论坛主要讨论胆石症的诊断和治疗,着重介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本病的现状,以期引起国內同道对本病的重视。从而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广泛切开狭窄的肝内胆管,取净结石,大口胆肠内引流,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15例中男2例,女13例,年龄29岁~62岁.有反复发作性畏寒、发热、黄疸病史2a~15a.除1例为首次手术,其余经历2~6次胆道手术,皆因肝内病灶残留或狭窄胆管未解除而症状反复出现.术前PTC造影确定结石分布及狭窄部位.术中广泛肝内胆管切开,解除狭窄,取净结石,通畅引流达2~3级胆管,修整胆管成一完整的胆盆,行大口径胆盆-空肠Roux-y内引流或行间置空肠,胆肠吻合口处置Y形内支撑管,放置3mo~6mo.胆总管远端缝闭,以防盲袋感染;做人工瓣或人工乳头,减少食物反流.对5例合并有肝纤维化萎缩、局灶性肝脓疡的行肝右叶部分、左叶或左外叶切除.结果术后通过内支撑管造影,B超随访3mo~5a,2例有边周小胆管少许结石残留,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体重增加.结论广泛肝内狭窄胆管切开,取净结石,大口径肝门胆肠内引流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胆石症分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对总胆管结石一般采用溶石、碎石和内镜下取石法,我国对肝內胆管结石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学者1957年提出肝叶切除已成为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常用方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在我国更具独特优势,通过临床研究对中药排石、溶石、防石机制有进一步的认识.本刊十分重视介绍本病的研究成果,创刊以来发表大批文章,主要涉及胆石症的临床、诊断进展(B 超、ERCP、PTC、磁共振胆胰管成象)、治疗进展(胆石介入性溶解、体外振波碎石、腹腔镜胆囊切除、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胆叶切除治肝胆管结石和狭管)以及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本次焦点论坛主要讨论胆石症的诊断和治疗,着重介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本病的现状,以期引起国內同道对本病的重视。从而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治疗胆石症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治疗胆石症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均为本科门诊及住院病例;男44例,女56例;年龄27~65岁,平均45岁。全部病例均经B超检查确诊,其中12例经CT证实。胆囊结石71例,胆总管结石20例,肝内胆管结石9例。伴胆汁瘀积10例,胆管狭窄8例,胆道感染40例,胃炎16例,黄疸5例。B超检查结石在1.0cm以下者73例,充满型11例,1.0cm以上者16例,结石最大者2.5cm×2.7cm。大部分患者有脂肪餐痛…  相似文献   

12.
胆石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胆石症分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对总胆管结石一般采用溶石、碎石和内镜下取石法,我国对肝內胆管结石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学者1957年提出肝叶切除已成为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常用方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在我国更具独特优势,通过临床研究对中药排石、溶石、防石机制有进一步的认识.本刊十分重视介绍本病的研究成果,创刊以来发表大批文章,主要涉及胆石症的临床、诊断进展(B 超、ERCP、PTC、磁共振胆胰管成象)、治疗进展(胆石介入性溶解、体外振波碎石、腹腔镜胆囊切除、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胆叶切除治肝胆管结石和狭管)以及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本次焦点论坛主要讨论胆石症的诊断和治疗,着重介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本病的现状,以期引起国內同道对本病的重视。从而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胆石症的发病率仍有递增的趋势。其非手术治疗是患者祈求的心理,然而近百年来仍无令人满意的疗效。我院1992年5月至1995年5月3年间,采用中药溶石排石汤辨证治疗40例胆囊结石症患者,疗效满意、总结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经B超与X线检查,选择胆囊功能无异常,胆囊颈管>0.5cm,肝、胰功能正常的胆囊结石症患者40例,分气滞型与湿热型2组。①气滞型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25~41岁,平均31岁。其中,结石≥0.8~1.0cm者12例;结石≥1.5~3.0cm者10例;多枚结石者14例,单枚结石者8例。气滞型的临床特点;右上腹或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一种治疗胆石症的中成药.方法水提取法制备中成药,质量控制,光敏感试验,稳定性试验以及临床疗效观察120例.结果质量无变化,临床观察的120例胆石症患者中,痊愈34例,好转74例;总有效率90%.结论胆石消合剂质量稳定,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胆安冲剂”对胆系感染、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123例有明显感染并发胆总管结石的病例系统治疗,其中气郁型53例,湿热型36例,湿热重症(湿重热重型)34例.对感染者8d为一疗程,结石者3mo为一疗程.结果①消除黄疸.本组有黄疸者65例,经治疗后62例黄疸消失.黄症消退时间3d~11d.②消失抗感染作用.本组病例均在8d内体温下降为37℃,白细胞计数相应恢复正常.③溶石排石作用.本组65例能坚持治疗6mo者.1mo~4mo结石排净者10例,6mo内排净者2例,排净率为18.5%.④增加胃肠蠕动功能.服用“胆安冲剂”一日排便可达2~3次.结论中药“胆安冲剂”对胆系感染、胆系结石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B超检查胆囊内胆汁透声度与胆囊内胆汁粘度之间相互关系,为胆石症早期诊断及胆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简便的定量检测依据.方法对17例胆囊结石患者作胆囊切除手术前进行B超直方图测定,仪器选用AlokaSSD—1100,探头频率3.5MHz,探道条件固定在总增益60,对比度41,图象比例0.8.受检者禁食12h以上,经多方位探查显示胆囊长轴切面后,在胆囊面液性区任选0.5cm2为取样点,超声显示该区域直方图形,机内电脑按所设置的探查标准取TOTAL常数110及计算显示出LEVEL,MAX数据.胆汁粘度测定:受试者在完成B超测定当日作胆囊切除术,术中针穿取胆囊内胆汁,采用XBH—31旋转式粘度计测定样本高切电压及低切电压,热后按公式换算胆汁粘度.结果LEVEL与粘度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72,P<0.01.MAX与粘度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42,P<0.05.提示B超直方图胆汁透声度测定可反映胆囊内胆汁粘度动态变化.该方法用于胆囊结石诊治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对胆结石症的治疗效果.方法胆结石症25例,应用大柴胡汤加减(主要由柴胡、黄芩、白芍、半夏、大黄、枳实、甘草、木香、鸡内金、摈榔、枝子、金钱草、元胡、茵陈等15味中药组成)进行治疗.均以右上腹反复绞痛,阵发性加剧,向右肩部放射.查体右上腹压痛,莫非氏征阳性,B型超声检查胆囊泥砂样结石并胆系感染,其中年龄最大的61岁,最小的34岁,男8例,女17例.结果经大柴胡汤加减治疗15d后,临床治愈17例占68%(以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结石排出,B超检查结石影消失为标准),好转8例占32%(以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排出少量结石为标准).治疗后总有效率达100%.结论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结石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991-11/1997-11,老年胆石症患者121例,其中男59例,女62例,年龄63岁~81岁,病程6mo~3a.其中单个结石83例,多发结石38例,结石横径<1.0cm35例,1.0cm~2.0cm之间69例,>2.0cm17例.1.2方法采用“总攻方案”,上午8时服中药“胆道排石场”500mL组方为:气滞型:柴胡12g,郁金12g,香附12g,松壳12g,金钱草30g,木香18g,大黄30g.湿热型:双花30g,连翘30g,金钱草30g,茵陈30g,郁金30g,木香18g,黄羊12g,松买12g,大黄30g,芒硝6g.上午9时,男性患者用维生素K120mp双足三里封闭,女性用6542针回0m双…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ConA结合蛋白(CPs)量与质的异常,应用亲和层析等方法对胆固醇结石、色素性结石及胆囊胆固醇息肉等患者的胆汁Cps进行了定量,并对不同个体的Cps与模拟胆汁泡相结合量及成核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色素结石(n=7)及非胆石患者(n=10)胆汁CPs浓度分别为0.26±0.12g/L和0.27±0.09g/L明显低于胆固醇结石患者(n=36)的0.39±0.11g/L(P<0.01)和胆固醇息肉患者(n=9)的0.40±0.09g/L(P<0.01);色素结石(n=5)及非胆石患者(n=25)的成核活性(成核时间比)分别为0.71±0.19和0.73±0.11,也明显弱于胆固醇结石患者(n=25)的0.57±0.21(P<0.01)和胆囊胆固醇息肉患者(n=5)的0.44±0.23(P<0.01);胆固醇结石患者(n=26)的CPs与泡相结合量显著高于色素性结石患者(n=6)(2.4±0.9%比0.9±0.5%,P<0.01)。总结认为:胆汁CPs量的升高及促成核活性增强,尤其是亲泡相CPs的增加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耳-体穴电针对胆道系统疾病的治疗及迷走神经在调节胆道系统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家兔实验性胆总管结石症的模型;以家兔胆汁流量、胆道压力及奥狄氏括约肌(oddi)肌电为指标,观察迷走神经对胆道系统功能的影响;以20Hz频率电针耳穴"胰胆区"及体穴"胆俞"30min,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结石症家兔因结石的存在,诱发了胆汁流量、胆道压力、oddi括约肌放电病理性增加,oddi括约肌肌电从有规律发放转变为无序的爆发性发放(胆汁流量、胆道各部位压力分别为15.50±5.10vs11.35±4.06,41.26±2.31vs16.70±2.33,41.30±2.56vs16.70±2.43,52.80±3.10vs29.33±3.73,均P<0.01);耳-体穴电针的调节作用促使胆石症模型家兔的胆汁流量进一步增加,以利结石排出(针后立即及针后30min依次为17.25±7.29,18.16±5.05vs15.66±5.66,P<0.05,P<0.01),针后30min胆道上端压力稍有增加(43.58±1.77vs42.00±1.70,P<0.01),但胆总管压力和oddi括约肌张力皆降低(前者40.03±0.77vs41.25±1.72,P<0.05;后者48.25±2.91vs53.50±3.20,P<0.01),并恢复节律性放电;耳-体穴电针对去除迷走神经的胆石症家兔胆道功能的即时调整作用不明显,但停电针30min后可见胆汁流量增加,胆总管压力和oddi括约肌张力降低(均P<0.05).结论:迷走神经对维持家兔的正常胆道系统功能是必须的;耳-体穴电针主要通过迷走神经对胆道功能失常动物发挥及时的、快速的调整作用,可能有体液途径对胆道系统功能发挥缓慢的、持久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