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郭峰  赵纳 《中国药房》2011,(34):3184-3186
目的:评价我院临床药师干预骨科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1-6月(干预前)和2010年1~6月(干预后)骨科住院患者归档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率从86.00%降至31.00%,抗菌药物人均费用从296.32元降至89.56元。结论:临床药师干预骨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后,可显著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徐聪  于雪峰 《中国药房》2010,(6):498-501
目的:了解我院骨科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2008年6月591例骨科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91例患者围术期全部应用抗菌药物,其中术前24h用药85例(14%),联合用药286例(48%)。在联合用药中,二联用药者263例(92%),三联用药者23例(8%),平均用药(9±2.3)d。结论:我院骨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滥用、应用不当和药物联用不当等现象,亟待干预。  相似文献   

3.
刘洪涛  苏静  韩正学 《中国药房》2011,(46):4346-4349
目的:评价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实施干预措施对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实施干预措施前(2008年6-12月,干预前)、后(2010年6月-2011年6月,干预后)出院患者的病历各370份进行对照研究,对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较之干预前,干预后Ⅰ、Ⅱ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明显提高,术前用药时机合理率达67.6%,术后平均用药时间由干预前的5.13d缩短至3.48d,干预前存在的主要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抑制。结论:我院采取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干预措施明显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体现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存在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偏高、疗程较长等问题,需继续加强督导和监控。  相似文献   

4.
李振知  韩凤昭  杨文华 《中国药房》2012,(22):2036-2038
目的:调查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6月(非干预组)和2011年9月-11月(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围术期预防用药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高,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5.71%、68.57%、11.43%提升至干预后的75.90%、95.18%、75.90%(P<0.05);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814.6元下降至433.5元(P<0.05);人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4.07d下降至3.65d。结论:通过制定规范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可显著提高围术期合理用药比例,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陈强  沈韦吟  龚时薇 《中国药房》2010,(34):3189-3191
目的:评价我院实施《处方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前、后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方法:调查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实施前)及2008年1月~2009年6月(实施后)出院患者病历288例和241例,对围术期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办法》实施前、后我院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均达100%,均约有50%存在用药时间过长现象。尽管抗菌药物用药时间合理率由实施前的4.34%上升至25.93%,但抗菌药物选择等级呈上升趋势,不合理联用问题仍较突出。结论:我院应进一步完善不合理用药医师责任制度,加强医务工作者合理用药教育,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黎颖然  王桂凤  刘锐锋 《中国药房》2012,(22):2034-2036
目的:了解我院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后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的甲状腺手术患者出院病历,将1-6月的327份病历设为对照组(干预前),7-12月的276份病历设为干预组(干预后),对2组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从干预前的90.80%下降至干预后的22.10%,联合用药率从干预前的31.80%下降至干预后的0。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的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8.56%上升至干预后的49.18%,用药时机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35%上升至干预后的91.80%,用药时间合理率从干预前的25.99%上升至干预后的98.19%。结论:采取综合措施干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普宁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评价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干预前(2011年1—6月)、干预后(2014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归档病历各200份,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分别为96.50%(193/200)、27.00%(54/200),抗菌药物选药合理率分别为24.87%(48/193)、74.07%(40/54),预防性用药疗程分别为4.50、1.20 d。结论:干预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明显提高,但仍存在预防性给药时间不当、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当等现象,还需进一步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研干预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国家开展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精神及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要求,抽取我院2011年1-6月(干预前)和2012年1-6月(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各180份,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与2011年相比,2012年1-6月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8.33%降至46.11%,联合用药比例由22.60%降至2.41%,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9.38%升至67.47%,用药时机合理率由16.38%升至61.45%,用药疗程合理率由8.47%升至53.01%。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提高了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但仍存在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预防用药时间偏长等不合理之处,需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
朱卫江  张丹  郭喜红 《中国药房》2012,(18):1658-1660
目的:制定医院合理用药干预管理规范,观察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Ⅰ类切口择期手术病例,试验组(180例)按"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的方案用药,对照组(178例)按习惯方法用药。结果:通过实施干预措施,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从干预前的49.4%下降至干预后的21.1%;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从干预前的4类17个品种下降为干预后的1类2个品种;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从干预前的55.7%上升至干预后的76.3%;用药时间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3.6%上升至干预后的68.4%。结论:通过制定和实施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的方案,能显著降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率,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干预措施对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实施干预措施前(2006年7~12月)及干预后(2008年7~12月)外科手术病历各12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由干预前的0%上升至干预后的56.7%,干预后平均住院天数和术后平均用药天数均缩短(P<0.05),干预前存在的主要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显著改善。结论:我院实施的干预措施明显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体现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医嘱用药的合理性,为后续合理用药管理实施干预提供实践分析依据。方法:以随机抽样法抽取2011年1—6月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230例及使用卫生部文件规定的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盐酸去甲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的病历82例,对抽取的病历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23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213例预防性应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2.6%,且均无感染;2011年6月6例患者使用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77支,其中5例患者用药合理,合理率为83.3%。结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严重不合理,必须实施干预改进;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住院用药医嘱改进明显,后续宜继续监测点评。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我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我院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7年12月1708例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品种、给药时间、途径、疗程、感染率、DDDs排序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708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99.53%,其中清洁、清洁-污染、污染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9.23%、100%、100%:一、二、三联抗菌药物使用分别占69.59%、28.35%、1.14%;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以头孢占主导地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平均为7.2d,手术切口感染率0.92%。结论: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广泛,存在不合理之处,应提倡安全、合理、有效地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刘健 《抗感染药学》2014,(2):153-155
目的:分析妇产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情况,并作一对比。方法:选择 2011 年1—6 月间妇产科 I、II 类手术病历 230 份作为非干预组;在进行一系列干预措施后,另选取 2013 年 1—6 月妇产科 I、II 类手术病历 230 份作为干预组;分析 2 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由干预前的 100% 降至干预后的 40%,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率也由干预前的 15.22%上升至 72.41%;干预前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干预后均有较好的控制。结论:实施的干预措施对规范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对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的整体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相关标准,抽取我院骨外科、普外科2010年5月—2011年4月(干预前)住院病历220份与2011年5月—2012年4月(干预后)住院病历260份,对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综合合理率大幅提升,由干预前的2.3%升至71.9%,干预效果斐然。结论:对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进行督导干预,能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临床药师介入泌尿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临床药师介入前2012年1~6月泌尿外科I、Ⅱ类切口手术病历各6()份,介入后2012年7月~2013年1月泌尿外科I、Ⅱ类切口手术病历各60份,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师介入泌尿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茵药使用后,I类切口病例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法、剂量、疗程较干预前趋于合理(P〈0.01);但Ⅱ类切口病例仍存在选药广谱、用药疗程偏长等问题。结论:临床药师介入使得抗菌药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更加合理,但监督作用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随机抽样法抽取我院2011年1—3月住院手术病历150份,对手术类别、抗菌药物种类、用药时间和持续时间、合并用药情况及其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手术全部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涉及7类37种;起始用药时间在术前0.5~2 h内或术中用药的共63例,占42%;持续用药时间平均为(8.5±4.3)d;联合用药48例,有11例不合理。结论:我院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把握不严、用药时间把握不当、疗程过长和选药起点高等问题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泌尿外科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情况。方法:以随机抽样法抽取我院泌尿外科2009年1月—2011年5月间的出院病历共280份,对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所有病例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率达到76.4%(214/280),其中以二联和三联用药最为常见,分别为73.8%(158/214)和24.7%(53/214),联用频次居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合理联合用药处方占联合用药处方的86.9%(186/214)。结论:我院泌尿外科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仍存在不合理现象,临床医生仍需努力掌握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经济和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采取干预措施前、后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规范该院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3~6月外科围术期病历300份作为非干预组;在医院进行一系列干预措施后,另选取2012年1~3月外科围术期病历300份作为干预组。分析2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结果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比例由干预前的10.33%上升到干预后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干预后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实施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