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纯化人白细胞介素24的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21a(+)-IL-24在大肠杆菌BL(DE3)中的表达产物rhIL-24,并观察重组表达蛋白rhIL-24在体外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的影响。方法IPTG诱导原核表达载体pET-21a(+)-IL-24在大肠杆菌中表达rhIL-24,经纯化、复性后作用于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MTT法检测rhIL-24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峰,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结果rhIL-24对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SGC-7901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rhIL-24蛋白30μg/ml作用于SGC-7901细胞24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有明显的凋亡峰出现,荧光染色后显示染色质固缩。细胞核呈致密浓染或呈碎块状致密浓染。结论本实验成功纯化IL-24原核表达产物rhIL-24.对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株SGC-7901有明显的生长抑制、诱导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介素24(IL-24)又称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MDA-7)主要表达于脾、胸腺、外周血白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组织和分化的黑素细胞.其他组织细胞可被诱导表达。IL-24受体有2种(IL-22R1/IL-20R2和IL-20R1/IL-20R2)。IL-24可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高水平IL-6、TNF—α和IFN-γ以及少量IL-1β、IL-12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将携IL-24基因的腺病毒质粒(Ad—IL-24)转染细胞后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但对正常细胞无影响。IL-24的这些作用与其诱导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BAK/Bcl-2)的比例变化、上调p38-MAPK及可被生长停滞和DNA损伤诱导的基因家族产物增加有关。提示IL-24有治疗肿瘤的临床价值,基于Ad—IL-24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始。现就IL-24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现状和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韩梅  陈卫昌 《医学综述》2006,12(2):77-79
白细胞介素24(IL24)又称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da7),其基因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组成,定位于染色体1q32。IL24主要表达于脾、胸腺、外周血白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组织。IL24的受体为两对异二聚体:IL22R1IL20R2、IL20R1IL20R2。IL24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既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形成,又可刺激白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因此,进一步研究IL24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及其生物学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在临床抗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娟  李军 《吉林医学》2009,30(22):2771-2771
在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中,非常关键的是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和免疫监视功能低下问题。肿瘤患者体内的正常白细胞介素-2水平低下,因而不能介导免疫功能,此时必须人工提供外源性白细胞介素-2以帮助患者完成免疫监视功能,这就是白细胞介素-2治疗肿瘤的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3):157-161
[目的]研究重组质粒pEGFP-N1-白细胞介素(IL)-24基因及pGEG-IL-12基因单独应用与联合应用对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黑色素瘤B16细胞荷瘤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5个组,分别向瘤体内注射给予脂质体包裹的基因重组质粒pEGFP-N1-IL-24(IL-24组),pEGFP-N1-IL-24和pGEG-IL-12(联合应用组),pGEG-IL-12(IL-12组),pEGFP-N1(空质粒组)及PBS(PBS组).每次给药前测量小鼠背部肿瘤的长径和短径,绘制肿瘤生长曲线.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肿瘤组织形态;RT-PCR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IL-24,IL-12,Bax,Bcl-2,VEGF,caspase-3及caspase-12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移植瘤组织中Bax,Bcl-2,VEGF,caspase-3及caspase-12蛋白的表达.[结果]肿瘤生长曲线观察结果表明,IL-24组、IL-12组及联合应用组肿瘤体积均明显小于空质粒组和PBS组(P<0.05),联合应用组肿瘤体积最小(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空质粒组多数细胞生长差,形态不规则,细胞皱缩,结构稀疏,细胞核溶解、变形,细胞成片坏死.RT-PCR检测结果表明,IL-24组和IL-12组分别有IL-24和IL-12基因mRNA表达,联合应用组同时有IL-24和IL-12基因mRNA表达,而空质粒组和PBS组均未见表达;IL-24组、IL-12组及联合应用组Bax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质粒组和PBS组(P<0.05),联合应用组Bax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最高,而Bcl-2和VEGF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IL-24组、IL-12组及联合应用组Bax,caspase-3,caspase-1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质粒组和PBS组(P<0.05),联合应用组中Bax,caspase-3,caspase-12蛋白的表达水平最高,而Bcl-2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IL-24和IL-12对荷瘤小鼠有治疗作用,二者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6.
袁俐  马大龙 《农垦医学》1999,21(3):218-220
白细胞介素2(IL-2)是由T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对NK细胞、T细胞、B细胞、LAK细胞及TIL细胞等具有刺激作用。目前己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感染等疾病,收到一定疗效。利用重组技术,可使大肠杆菌成为生产IL-2的生物工厂。这种生物工厂一旦建造成功,只要供给大肠杆菌适当的生长条件,就可提供取之不尽的IL-2。将人IL-2(hIL-2)CDNA连接手表达质粒载体pKpL3a(含PL启动子)中,利用大肠杆菌菌株P。P2136所产生的温度敏感性及阻遏蛋白来调控外源基因表达。在30C培养时,含重组质粒的宿主首正常生长,不表达外源基因。…  相似文献   

7.
8.
韩梅 《苏州医学》2005,28(2):108-110
白细胞介素是一组由白细胞产生的在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免疫学功能。白细胞介素24(interleukin-24,IL-24)又称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mda-7),是199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iang等[1]人通过差减杂交的方法从人干扰素(IFN-β)和蛋白激酶C活化剂mezerein(MEZ)诱导的人类HO-1黑色素瘤细胞中获得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腺病毒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IL-24)对肾癌细胞株786-O细胞的生长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肾癌细胞株786-O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转染腺病毒重组人IL-24对照组)及实验组(转染腺病毒重组人IL-24组)。取对数生长期肾癌细胞株786-O,构建腺病毒重组人IL-24及对照并转染至肾癌细胞株786-O实验组细胞及阴性对照组细胞。使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肾癌细胞株786-O生长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癌细胞株786-O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肾癌细胞株786-O中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肾癌细胞株786-O细胞增殖能力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肾癌细胞株786-O细胞表面磷脂酰丝氨酸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肾癌细胞株786-O细胞中MMP-9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肾癌细胞株786-O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表达水平、MMP-9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染腺病毒重组人IL-24可抑制肾癌细胞株786-O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腺病毒重组人IL-24可能通过下调MMP-9诱导肾癌细胞株786-O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素 18(IL -18)是一种新近克隆成功和命名的早期致炎性细胞因子 ,其分子量为 18~ 19KD[1,2 ] 。笔者拟对IL-18的发现与命名、克隆测序与来源、受体及其信号转导、抗肿瘤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1 白细胞介素 18的发现与命名Nakamura[3 ,4] 1989年从内毒素休克小鼠血清中分离能在静息脾非粘附细胞中诱导高水平IFN -γ产生的蛋白因子 ,该因子与 1993年克隆的人自然杀伤刺激因子 (IL -12 )在功能上有不少相同之处。 1995年Hyogo医学院细胞学系Okamura[1,5]从先经热灭活的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后经脂多糖攻击…  相似文献   

11.
黄芪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芪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近年来,国内对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以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较为活跃。目前认为,黄芪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多糖、皂苷类和黄酮类等。黄芪抗肿瘤作用机制也有多个方面,包括提高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分化、干预细胞代谢、抑制肿瘤血管形成。黄芪在抗肿瘤治疗时的应用比较广泛,常为辅助用药。作者综述黄芪抗肿瘤作用机制,以促进中药黄芪研究的开展及临床上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参菝抗瘤液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同化疗药物联用对的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作用。方法运用MTT法观察参菝抗瘤液对人胃癌细胞株体外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参菝抗瘤液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对作用后细胞染色并在电镜下观察其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参菝抗瘤液均能抑制胃癌BGC-823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诱导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作用,凋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与浓度正相关,且存在时间依耐性。当100μg/m L剂量的参菝抗瘤液联合12.5μg/m L的紫杉醇时,抑制率和凋亡率均高于单纯化疗组,具有协同抑制胃癌BGC-823细胞增殖,诱导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参菝抗瘤液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具有较强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联合化疗药物作用于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具有协调增强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然杀伤实验检测人白细胞介素12的生物学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前期已构建的含有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2基因的真核载体的表达能力。方法:重组IL-12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染293细胞后,收集72h培养上清,用LDH法检测上清对自然杀伤活性的增强作用,并用标准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前期所构建的表达载体可真核表达IL-2蛋白,其含量在2.5-5.0ng/ml之间。结论:可直接测得IL-12的生物活性,并能由此对所构建的载体的表达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竹节香附素A近10年抗肿瘤方面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近10年来竹节香附素A抗肿瘤研究文献,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周期阻滞,阻断STATs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及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等方面阐述其抗肿瘤研究机制。[结果]竹节香附素A具有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可以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凋亡、阻滞LoVo细胞周期、阻断LoVo细胞STATs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抑制HepG-2细胞血管生成。[结论]竹节香附素A抗肿瘤研究机制可能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周期阻滞、阻断STATs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及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等。其是否具有抑制肿瘤的侵袭、转移的特性及其相关的机制、如何启动细胞凋亡、如何抑制血管生成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异性等一系列问题尚有待于广大肿瘤研究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为其成为一个潜在的临床抗肿瘤制剂提供完备的理论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姜黄素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膀胱癌T24细胞,施加不同浓度姜黄素(10,50,100,250,500μM),观察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情况;应用彩色图像分析系统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HE染色)。结果 姜黄素各组较对照组增殖降低;姜黄素各组,存在剂量一效应关系(10~500μM)和时间-效应关系(12h,24h,48h,72h)。结论 姜黄素抑制人膀胱癌124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日的探讨姜黄素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膀胱癌T24细胞,施加不同浓度姜黄素,观察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碘化丙啶染色)。结果姜黄素各组较对照组凋亡率升高,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姜黄素促进人膀胱癌T24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稳定的裸鼠胃癌模型,观察苦参碱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将20只胃癌模型裸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高浓度苦参碱(100 mg/kg·d-1,HM)组、低浓度苦参碱(50 mg,/kg·d-1,LM)组、环磷酰胺(20 mg/kg·d-,CTX)组.测定各组胃癌成瘤和区域淋巴结肿大情况,并采用病理学检查来明确有无癌肿浸润生长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结果 建立裸鼠胃癌模型的成功率为100%.大体样本观察发现,HM组、LM组和CTX组胃癌成瘤肿物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并无明显的区域淋巴结肿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观察发现,HM组无腹腔内区域淋巴结转移并无癌肿浸润生长,与CTX组无明显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苦参碱有良好的抗肿瘤和抗转移活性;苦参碱对人胃癌潜在抑制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24联合靶向减毒沙门菌载体SL7207/pBud‐VP3对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 pBud‐VP3‐IL‐24真核双表达质粒,利用高压电穿孔法将pBud‐Vp3‐IL‐24质粒导入减毒沙门菌SL7207株中,构成SL7207/pBud‐VP3‐IL‐24菌株。建立小鼠胃癌移植瘤模型,将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SL7207/pBud组、SL7207/pBud‐VP3组及SL7207/pBud‐VP3‐IL‐24组,菌株口服饲喂荷瘤小鼠,测量肿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L‐24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干扰素‐γ(IFN‐γ)、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基于IL‐24的减毒沙门菌载体系统SL7207/pBud‐VP3‐IL‐24;治疗14 d后,胃癌组织可检测到IL‐24蛋白的表达;治疗28 d后,SL7207/pBud‐VP3‐IL‐24组与其他组比较,肿瘤体积缩小并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L‐24联合SL7207/pBud‐VP3能够明显增加免疫因子IFN‐γ、IL‐6及TNF‐α的表达水平(P<0.05),上调Caspase‐3及下调VEGF的表达(P<0.05)。结论 IL‐24联合SL7207/pBud‐VP3可以协同发挥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肿瘤凋亡促进、肿瘤血管抑制、免疫调节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白介素(interleukin,IL)-8基因-251A/T位点多态性在中国高、低发区普通人群和胃癌(gastric cancer,GC)患者中的分布,并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我国胃癌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杂交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verse dot blot,PCR-RDB)检测我国胃癌低发区(广东省)104例健康人和104例胃癌患者和胃癌高发区(陕西省)102例健康人和102例胃癌患者的IL-8基因-251A/T位点多态性。【结果】在胃癌低发区,胃癌患者IL-8-251A/A基因型的频率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未达统计学意义(27.9%vs21.2%,χ^2=1.27,P〉0.05),胃癌患者携带IL-8-251A/A基因型不增加Hp感染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χ^2=1.40,P〉0.05),而在胃癌高发区,胃癌患者携带IL-8-251A/A的频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31.2%vs16.7%,χ^2=6.04,P〈0.05,OR=2.29,95% CI=1.17-4.46),并增加Hp感染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χ^2=6.38,P〈0.05,OR=4.71,95%CI=1.36-16.30)。【结论】IL-8-251A等位基因与我国汉族人群胃癌的发生相关,以高发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