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骶神经根囊肿是引起腰腿痛的少见疾病,它的临床表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相似,二者合并存在时易被漏诊或误诊而得不到有效治疗。本文介绍作者自1993年2月至1996年4月收治6例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经验,均手术治疗,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3.
骶神经束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骶神经束膜囊肿引起坐骨神经和或骶神经根损伤综合征3侧,经手术治疗,症状缓解,缺失体征改善,恢复工作。随访一年以上无复发。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作者的体会,重点讨论了其诊断和手术的方式及注意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袁志友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1):968-97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纤维蛋白黏合剂治疗骶神经根囊肿的疗效。方法对16例骶神经根囊肿患者,在高分辨CT引导下定位,行穿针经骶孔刺入神经根囊肿内,抽尽囊肿内液体。将医用生物蛋白胶(FG)的主体和催化剂溶液,同时等量注入囊腔内。结果16例骶神经根囊肿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压迫症状解除,术后随诊1个月~26个月无神经损伤、无感染、无复发。术后CT复查显示囊肿内CT值增高,无脑脊液存留。MRT示囊肿消失。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囊肿内注射FG黏合剂治疗骶神经根囊肿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5.
骶神经根周囊肿是一种少见疾病,国内外报道不多。近4年来,我科共收治4例,均行囊肿切除术,除1例失访外,其余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男性,40岁。因双下肢疼痛3个月、小便困难1个月入院。症状晨轻、晚重。检查见马鞍区及右大腿内侧感觉减退,肛门反射、提睾反射减弱,右直腿抬高30°。椎管造影发现L_5、S_1右旁有1.5cm×2.0cm、左旁有1.0cm×1.5cm囊肿,伴L_5、S_1椎间盘轻度膨出。手术切除囊肿后,症状基本消失。4~5月后又发生双下肢疼痛,检查发现双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再行股骨头置换手术,症状减轻。  相似文献   

6.
骶神经根囊肿较为少见,常以腰骶部疼痛不适和骶神经根受压为主要临床症状,故临床上常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椎管占位等疾病。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MRI检查技术的进步,骶神经根囊肿的检出率得到较大的提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明确的诊断。自2002年6月至今收集骶神经根囊肿13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袁志友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1):968-97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纤维蛋白黏合剂治疗骶神经根囊肿的疗效。方法对16例骶神经根囊肿患者,在高分辨CT引导下定位,行穿针经骶孔刺入神经根囊肿内,抽尽囊肿内液体。将医用生物蛋白胶(FG)的主体和催化剂溶液,同时等量注入囊腔内。结果16例骶神经根囊肿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压迫症状解除,术后随诊1个月 ̄26个月无神经损伤、无感染、无复发。术后CT复查显示囊肿内CT值增高,无脑脊液存留。MRT示囊肿消失。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囊肿内注射FG黏合剂治疗骶神经根囊肿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8.
骶神经束膜囊肿引起坐骨神经和(或)骶神经根损伤综合征3例,经手术治疗,症状缓解,神经缺失体征改善,恢复工作。随访一年以上无复发。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作者的体会,重点讨论了其诊断和手术的方式及注意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骶神经根囊肿是一种骶管内囊性占位性病变,临床上较少见,误诊率达78%。近年来,MRI检查的应用提高了本病的诊断率[1,2]。我们应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医用生物蛋白胶注射治疗骶神经根囊肿36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骶管内囊肿少见 ,是坐骨神经痛原因之一。但因临床对该病缺乏足够认识、多易漏诊。作者从 1992 - 0 3~ 1999- 0 7对坐骨神经痛患者行MRI检查发现 12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2例 ,男 10例 ,女 2例。年龄 2 9~ 6 5岁。其中 1例有外伤史 ,9例腰痛伴坐骨神经痛 ,2例仅有下腰痛 ,1例伴有马鞍区麻木、排尿异常。门诊曾诊断为腰间盘病变或腰骶部肿瘤、椎管狭窄等。本组均行MRI检查确诊 ,6例手术 ,其中 2例合并腰间盘突出症 ,4例为单纯本病 ,术后 4例症状很快消失 ,2例症状有部分缓解 ,余因症状较轻 ,拒绝手术 ,观察或保守治疗。2 …  相似文献   

11.
骶神经根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68例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表现及MR、CT(16例)、脊髓造影(29例)和X线平片等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了病因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是腰骶部疼痛伴骶神经压迫症状;  相似文献   

12.
骶神经硬膜外囊肿是引起腰腿痛原因之一,临床表现酷似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被误诊,目前国内报道较少。我科收治6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当即见效,随访18个月无复发。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32~52岁,平均42岁。病程8个月~12...  相似文献   

13.
骶前表皮样囊肿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诏丞  孙贺  程龙伟 《吉林医学》2009,30(19):2373-2374
1病历摘要 患者,女,37岁。因体检发现骶前肿物11d,于2008年5月26日入院。查体:一般状态较好,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无阳性体征。直肠指检:胸膝位,距肛缘3~8 cm,9点至2点,可触及直径约5 cm圆形肿物,质软,无压痛,边界尚清,活动度欠佳,退指时指套无染血。超声示:直肠后方可见一大小约为5.20 cm×3.89 cm×3.49 cm的低回声肿物,外形规则,界限清,似有包膜,内部回声欠均匀。  相似文献   

14.
骶神经根囊肿是引起腰腿痛的一种少见原因,临床表现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如二者同时存在,更易漏诊。我院1992年10月至1996年9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伴有骶神经根囊肿7例,现就其诊断和治疗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35~62(平均47.4)岁;病程半年至10年。囊肿位于S1神经根6例(单侧5例,双侧1例),硬膜囊左下方1例,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部位L3~42例,L4~53例,L5~S12例。1.2 主要症状及体征 7例首发症状为腰骶部酸胀钝痛,能忍受。单侧下肢放射痛或麻木6例,疼痛向双侧臀部及大腿后侧放射1例,久坐,站立或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5.
巨大骶前囊肿继发感染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2 7岁 ,因发现左侧臀部肿物 2 7天入院。查体 :左臀部可及约 15 cm× 15 cm大小肿物 ,呈囊性 ,压迫臀沟向左移位。直肠指诊 :距肛缘 6 cm左后侧可及约 6 cm× 5 cm大小囊性肿物 ,与臀部肿物连成一体。CT示 :骶前类圆形低密度影 ,界清 ,考虑骶前囊肿。经直肠穿刺抽出胶冻样物 ,病理示 :角化上皮。次日出现局部疼痛 ,持续高热 ,2周后行骶前囊肿切开引流术。术中探查 :囊肿约 15 cm× 12 cm× 10 cm大小 ,多格状 ,抽出脓液约 80 0 ml,彻底冲洗脓腔后刮除坏死组织及残余囊壁 ,术后 2个月形成深约 6 cm窦道 ,多次搔刮换药 ,愈合缓慢 ,6…  相似文献   

16.
17.
下腰痛伴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坐骨神经痛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Protru sion of the lumbayinto rrertebral disc PID)的常见病症,而临床拟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探查阴性者也并非少见,因此对临床表现酷似PID的其它病症应引起足够重视.我院自1991年~1994年共收治4例骶管内硬膜外囊肿患者,其临床表现酷似PID,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安戈彪  王明利 《吉林医学》2001,22(5):287-287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 ,74岁。因下腹部隐痛不适 4 0年余 ,伴包块 1a于 2 0 0 0年 3月 8日入院。 4 0a前自感下腹部隐痛不适 ,未曾在意。 1a前发现下腹部有一拳头样大小肿物 ,逐渐增大 ,同时感到骶尾部疼痛 ,2个月前出现排便困难 ,里急后重 ,进而出现排尿困难 ,尿频为主 ,近半年来体重下降约 2 0kg ,而来院求治。查体 :T3 6 7。P72 ,R2 0 ,Bp14 6/ 10 6,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皮肤巩膜无黄染 ,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平坦 ,柔软 ,下腹部可扪及一约 12 0cm× 11 0cm大小的椭圆形肿物 ,质地较硬 ,表面光滑 ,活动…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告近 5年来收治 3例骶管囊肿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病例 1:张×× ,女性 ,4 6岁 ,因骶尾部麻木不适2年 ,于 1997年 3月入院。体查 :骶部痛觉稍减退 ,MRI显示骶管 2、3内有 4cm× 2 .5cm× 2cm边界清楚的囊性病变。手术发现骶 2、3管内囊性病变 ,充满清亮液体 ,囊壁薄似蛛网膜 ,显微镜将囊壁大部分切除 ,囊壁外有神经穿过给予保留。术后症状消失出院 ,随访 5年症状未复发。病例 2 :王×× ,男性 ,4 0岁 ,因会阴部发作性烧灼样疼痛 1年 ,于 1999年 11月入院。体查 :肛周痛觉稍减退 ,MRI显示骶管 2内有 3.5cm× 3cm× 2…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囊肿可在先天性硬膜缺损或硬膜憩室基础上发生,由蛛网膜通过缺口疝出形成,也可为损伤或椎板切除术后蛛网膜下腔通过硬膜线样裂隙疝出而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