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与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在我院儿科门诊诊断为哮喘并AR的患儿100例,随机分3组:口服孟鲁司特组(1组,吸入布地奈德都保加口服孟鲁司特5 mg,每晚1次);鼻内吸入激素组(2组,吸入布地奈德都保加鼻内吸入布地奈德鼻喷剂64μg,每日1次);对照组(仅吸入布地奈德都保)。观察期为6个月,每隔4周随访,记录患儿的临床症状评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24周检查肺功能,记录1秒钟用力呼气量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鼻内分泌物嗜酸性细胞数、速效β2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所用药物分值以及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及无症状天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1组和2组明显降低了哮喘日间、夜间症状评分与鼻炎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在哮喘日间、夜间症状评分与鼻炎症状评分、速效β2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所用药物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组在改善FEV1%、增加无症状天数及减少哮喘急性发作的次数均优于2组(P<0.05、P<0.001、P<0.0...  相似文献   

2.
本文意图是鉴定对慢性哮喘病儿连续地日夜给予单用或联用口服通用剂量或大剂量茶碱及麻黄素的效果和安全性。作为研究病例的12名儿童,年龄为6~12岁,均符合哮喘诊断标准,且都无长期皮质激素和注射变态反应性提取物的治疗史,亦无危及生命的哮喘反复发作史。研究的治疗方法分组如下:(1)大剂量麻黄素,1.3~2.1毫克/公斤/次;(2)大剂量氨茶碱,6.3~10.7毫克/公斤/次;(3)合用(1) (2)的大剂量麻黄素和氨茶碱;(4)用(3)的两药1/2剂量(近于通用剂量)。于总治疗方案的4周期间,每一病儿都是每6小时投药1次。治疗期间若有急性哮喘症状发作,则按病情加用其他止喘疗法。如果症状仍持续,则暂停研究用药,至少须在6小时的无症状期后,才能恢复用药。开始治疗后每日3次测定肺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方法 采取多中心、前瞻性、登记注册的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于全国21家医院门诊依序纳入已明确诊断支气管哮喘、年龄2~5岁、采用以下两种治疗方案之一的患儿:使用哮喘长期控制药物,即吸入激素和/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但未使用槐杞黄颗粒(控制治疗组,n=390);使用哮喘长期控制药物,同时加用槐杞黄颗粒(联合治疗组,n=1 014)。收集所有患儿的个人及临床资料,于治疗后第4、8、12、20、28、36周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哮喘发作情况、鼻炎症状等,并对随访观察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入组前两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天数及鼻炎发作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儿每月哮喘发作天数、重度哮喘发作次数及鼻炎发作天数均显著少于控制治疗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 结论 在使用哮喘长期控制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槐杞黄颗粒能够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伴发的鼻炎症状,提高哮喘控制水平,且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引用格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槐杞黄颗粒在年幼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长期管理中的作用及对伴发鼻炎的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的方式, 门诊依序纳入2~5岁的哮喘且接受以下治疗方案之一的患儿(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 包括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长期控制药物, 未给予槐杞黄(控制药物组);给予长期控制药物, 同时给予槐杞黄(联合治疗组);仅给予槐杞黄, 未给予长期控制药物(槐杞黄组)。收集患儿的基线资料, 于治疗4周、8周、12周后进行随访, 内容包括近4周哮喘症状天数、重度哮喘发作次数、哮喘控制水平、鼻炎症状天数等, 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患儿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不同组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儿2 234例, 完成随访2 147例, 其中控制药物组477例, 联合治疗组1 374例, 槐杞黄组296例。与基线比较, 治疗4周时各组患儿的哮喘症状天数、哮喘重度发作次数、鼻炎症状天数均显著减少(均P<0.01), 哮喘良好控制率显著提高(P<0.01), 并持续至随访结束。不同组间比较, 治疗8周、12周时联合治...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TI)诱发婴幼儿哮喘发作,笔者于2 0 0 2年3月—2 0 0 3年7月使用α2b干扰素加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进行预防性治疗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94例门诊AURTI患儿,既往均有喘息发作2次,或2次以上并符合婴幼儿哮喘诊断标准[1 ] 。年龄4个月~3岁。本次以鼻塞、流清涕、干咳、发热、咽充血和咽后壁滤泡增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尚未出现气促、喘息及肺部音。发病前2周内未使用平喘药和/或糖皮质激素;WBC≤1 2×1 0 9/L ,N <0 6 0。其中男1 1 3例,女81例。随机分为3组,A组70例,B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1年对过敏性哮喘患儿的疗效.方法 开放、回顾性研究.选择2009年5月至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就诊的主要对尘螨[粉尘螨和(或)户尘螨]过敏的轻、中度过敏性哮喘患儿80例,年龄4 ~14岁.所有患儿入组时(基线)均已接受抗哮喘药物治疗3个月.分组:(1)SLIT组39例,抗哮喘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SLIT 2年,停止SLIT后再随访1年,共随访3年;(2)药物组41例,仅采用抗哮喘药物治疗,随访3年.比较SLIT组和药物组在基线,治疗第2年结束时、第3年结束时(停止SLIT 1年时)的哮喘症状评分、用药评分、停药例数、入组前1年、治疗第3年哮喘急性发作频率.结果 (1)症状评分:SLIT 2年结束时,SLIT组患儿哮喘日间症状评分低于药物组(0.18±0.06,0.93±0.12,Z=-4.873,P<0.05),夜间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止SLIT 1年时,SLIT组患儿哮喘日间症状评分(0.18±0.06)和夜间症状评分(0.05±0.04)均低于药物组(日间1.46±0.72,夜间0.66±0.14,Z=-5.082,-4.019,P均<0.05).(2)用药评分和停药例数:SLIT 2年结束时和停止SLIT 1年时,SLIT组用药评分(0.31 ±0.07和0.17±0.06)均低于药物组(0.75±0.12和0.87±0.17,Z=-2.813,-4.106,P均<0.05);SLIT组停药例数(20例,29例)均多于药物组(10例,13例)(x2 =6.167,14.581,P均<0.05).(3)入组前1年两组哮喘急性发作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年(停止SLIT 1年)间,SLIT组哮喘急性发作频率小于药物组(0.69±1.20,1.20±1.44,Z=-1.968,P<0.05).结论 SLIT能明显改善哮喘的症状,减少药物使用和哮喘急性发作,同时在停止SLIT后1年仍能保持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高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硫酸沙丁胺醇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轻中度急性发作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门诊诊断为哮喘轻中度急性发作的5~13岁患儿104例,随机分为硫酸沙丁胺醇缓释胶囊组(A组,52例)和丙卡特罗组(B组,52例)。观察2周,记录患儿哮喘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及清晨峰流速值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PEFam%),在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检查肺功能,记录1 s用力呼气量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评估临床疗效评分及有效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A组在治疗后第7、14天的哮喘日间症状、夜间症状、FEV1%、PEFam%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与B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41、0.343,P均>0.05)。结论硫酸沙丁胺醇缓释胶囊在治疗哮喘轻中度急性发作中能较好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缓解喘息,维持症状稳定,有较好的安全性。[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0):967-970]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智能拾音器对监测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发作的应用效果,以期协助哮喘患儿进行家庭管理。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呼吸内科和上海童杏儿科门诊部就诊的哮喘患儿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使用智能拾音器)40例和对照组(不使用智能拾音器)40例。收集病史资料,对照组予每月常规随访及评估,试验组在基础随访基础上辅以智能拾音器录音随访。对照组以家长报告为哮喘发作依据,试验组以听到哮鸣音为哮喘发作依据。比较2组患儿发现哮喘发作的次数、哮喘控制水平、生活质量的差异。对2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识别、诊疗措施及病情转归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试验组通过拾音器采集的呼吸音,经过3名专家盲听分辨,结果为哮鸣音12次(42.86%)、湿啰音1次(3.57%)、鼾音1次(3.57%)、不易辨别12次(42.86%)及辨别不一致2次(7.14%)。2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为试验组12次,对照组5次;其中试验组12次哮喘发作中,智能拾音器12次均识别,家长识别仅6次。2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时诊疗措施情况比较,试验组38.1%(8次)患儿通过远程医疗采取居家治疗,较对照组(20.0%,1次)增多,61.9%(13次)患儿为非计划医院诊治(包括非计划门急诊就诊和住院),较对照组(80.0%,4次)减少。2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时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7,P=0.097)。家长对智能拾音器的常用功能、机器使用便捷性、整机功能及稳定性整体满意。结论智能拾音器能实时获取哮喘患儿的呼吸音,及时发现哮喘急性发作,可以及早诊治,降低非计划医院诊疗发生率,辅助患儿及家长们更好地进行家庭哮喘管理。  相似文献   

9.
对于大多数哮喘患儿,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或其他抗炎药物可有效缓解和控制哮喘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和减少因哮喘而误学的天数[1]。但是有少部分患者虽经吸入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及其他抗炎治疗,哮喘症状仍不能达到理想控制状态。这部分患儿可能需要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尿中白三烯水平与哮喘的关系及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12月在我院小儿呼吸内科及PICU住院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32例,随机分为:(1)病例治疗组16例,接受常规治疗及孟鲁司特治疗;(2)病例对照组16例,接受常规治疗但未接受孟鲁司特治疗.另纳人健康体检儿10例为健康对照组.哮喘患儿于治疗前的急性发作期及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期(哮喘症状消失、肺部听诊啰音消失24 h后)分别留取尿液2ml;健康对照组也于体检时留取尿液2ml.尿液中的白三烯E4(LTE4)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 (1)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尿中LTE4水平均高于症状缓解期,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健康对照组、哮喘症状缓解期的病例治疗组、哮喘症状缓解期的病例对照组尿中LTE4水平分别为(94.25±33.61)ng/L、(131.37±43.03)ng/L、(179.97±53.51)n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病例治疗组在治疗后尿中LTE4水平下降值为(205.78±61.07)ng/L;病例对照组下降值为(135.29±41.99)n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尿中白三烯水平显著增高,哮喘症状缓解时,白三烯水平随之降低,但仍高于健康儿童;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降低白三烯水平,有助于控制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