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曹飞  陈建  李建 《首都医药》2011,(18):24-2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镶嵌式自体骨软骨柱移植修复创伤性股骨髁局限性软骨缺损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1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创伤性股骨髁局限性软骨缺损患者的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MRI显示原软骨缺损区软骨表面平整,移植的骨软骨柱位置良好。结论关节镜下镶嵌式自体骨软骨柱移植修复创伤性股骨髁局限性软骨缺损创伤小,操作简单,能保持关节面的曲度,是修复创伤性股骨髁软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临床观察关节镜下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股骨髁软骨缺损的效果,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2年期间,选取中山大学附属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100例股骨髁软骨缺损患者,关节镜下在其非负重区的软骨面上用专用器械凿取圆柱状骨软骨,移植至软骨缺损部位以修复缺损。术后行系统功能锻炼和MRI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7~20个月,患者关节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MRI显示原关节软骨缺损区表面平整,移植骨软骨位置良好。Brittberg-Peterson评分其中0分89例,1分10例,2分1例。结论关节镜下自体镶嵌式骨软骨移植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能保持关节面曲度,可用于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泽涛  曾晖  熊奡  康斌  辛风  陶可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115-116
目的探讨自体骨软骨移植(osteochondral autograft transfer system,OATS)修复软骨缺损术后骨软骨移植柱大小对移植软骨组织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用18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8只。A组:使用骨软骨移植工具(Arthrex,Naples,FL)从右膝股骨内髁获取一圆柱形骨软骨柱(直径7毫米,深度5毫米),然后再将其植回原位。这些模型曾被设想为骨软骨移植柱与周围关节面几何形状完全匹配,但是实际上骨软骨移植柱与缺损部位之间存在和环形钻厚度一样的环形缝隙。B组:使用跟A组同样的方法获得右膝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的模型,然后从左膝股骨髁同样部位取直径加大1mm的骨软骨柱(直径8mm,深度5mm)移植至缺损部位,以获得紧密匹配。分别在术后4、12、24周获取样本,然后使用蕃红O/固绿染色,再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在A组里,组织学检查显示在移植期间软骨厚度、细胞密度均增加,移植的关节软骨周围可见到圆形和多边行的簇状过度增生的软骨细胞,以及增生的纤维组织。相反,在B组里,移植的关节软骨的厚度、密度和周围正常软骨的几乎一样,没有明显的增厚,也没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结论本实验提示骨软骨移植柱的大小在保留移植软骨的组织学特性上起重要的作用。临床参考:本研究提示骨软骨移植柱的稳定性可能影响修复软骨的组织学特性,因此建议在自体骨软骨移植中用稍大的骨软骨柱(直径约增大1m)植入缺损区域。  相似文献   

4.
朱庆军  霍文玲 《河北医药》2010,32(19):2675-2676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股骨髁骨软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0例股骨髁骨软骨骨折的患者,关节下手术以克氏针固定剥脱的骨软骨块,术后3个月应用关节镜手术探查愈合情况并拔出克氏针,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经6~20个月随访,术后患者均未发生近期及远期严重并发症、患者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关节镜辅助股骨髁骨软骨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膝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后,利用自体骨-骨膜复合组织移植修复缺损的临床效果,探索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创伤后B、C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6例6膝,在开放手术骨折内固定的同时,在膝关节同一切口内将自体骨-骨膜移植到膝关节面的软骨缺损区,通过良好固定使骨膜面向关节腔,骨质与受区软骨下骨牢固结合,再及时给予术后的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0.5 ~1.5年,平均1年.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良好,疼痛症状基本消失.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综合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优3膝、良2膝,优良率83.3%.结论 对于B、C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将自体骨-骨膜移植到膝关节面的软骨缺损区,使膝关节获得满意功能,减少了关节软骨面缺损为患者带来的伤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60例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平均(16.4±3.3)(10~27)个月的随访,对照组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5±1.2)分降至(2.1±0.4)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3.2±8.7)分(37~56分)提高至术后(78.1±13.4)分(69~92分)。治疗组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7±1.3)分降至(2.0±0.3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42.6±8.9)分(34~58分)提高至术后(90.7±14.8)分(77~95)分。结论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创伤小、疗效可靠,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晖  李东  魏建军  姚晨  丁惠民  王祖玉  颜世昌 《江苏医药》2012,38(8):962-963,868
目的 分析距骨骨软骨损伤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的早期疗效.方法 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13例,MRI和关节镜下测量缺损面积(2.2±1.7) cm2,行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其中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陈旧性距腓前韧带(ATFL)及跟腓韧带(CFL)损伤]2例同时行改良Brostrom手术.手术前后分别采用美国足踝矫形协会的足踝评分(AOFAS)、医疗效果研究简表(SF36)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进行评分.MRI评价距骨软骨修复程度.结果 13例患者术前AOFAS评分为(53±17)分,VAS评分为(6.5±2.4)分,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评分分别为(89±11)分和(2.6±2.1)分(P<0.01),SF36评分中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状况等均有明显改善.10例患者术后获得MRI随访,均提示距骨软骨缺损区有部分软骨修复.结论 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缺损较小距骨骨软骨损伤可获得较好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促进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关节镜下准确定位后电动刨削器清理边缘。后用由3mm钻头向股骨中轴方向钻孔至髓腔,术后第2天1ml(100ng)活化TGF-β1关节腔内注射,每周1次。连用3周。结果9例膝关节软骨缺损3-9个月随访,优良率100%,未见骨软骨赘、创伤性骨关节炎和退行性改变发生。结论TGF—β1直接注射于关节腔内,能有效促进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吸收螺钉对兔骨软骨原位覆盖愈合的影响.方法 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膝股骨髁部滑车槽内取直径3.5 mm、厚度4 mm骨软骨柱,右膝置入可吸收螺钉后将骨软骨柱回植,左膝直接将骨软骨柱回植对照.术后4、8、16周取标本行大体形态学观察、光镜下骨软骨修复的组织学分析.结果 两组4、8、16周骨软骨的大体形态及光镜下的组织学结构基本一致;实验膝4、8、16周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12.50±0.58)、(15.20±1.02)、(16.60±1.04)分,对照膝4、8、16周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13.40±0.63)、(15.80±1.14)、(17.20±1.06)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16周时,两组原位覆盖骨软骨均愈合良好.结论 可吸收螺钉对骨软骨原位覆盖的愈合无干扰,骨软骨原位覆盖有利于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骨软骨缺损的修复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应用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与单纯组织工程软骨修复猪膝关节软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用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和组织工程骨,再将两者缝合形成骨-软骨复合组织块.在12只猪双侧股骨内髁负重区制造直径8mm的软骨缺损24个,并均分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修复(A)组、组织工程软骨修复(B)组和空白支架(C)组.6个月后对修复部位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并测定新生软骨的力学性能和糖胺聚糖(GAG)含量.结果 A组缺损区被新生透明软骨修复,新生软骨中的圆形细胞分布均匀.A组缺损区的新生软骨弹性模量和GAG含量高于B组.结论 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修复软骨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组织工程软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四肢大段骨缺损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2年6月至2009年6月对18例四肢长骨骨缺损(其中6例合并皮肤缺损),皮肤缺损8cm×3cm~20cm×7cm,骨缺损6~14cm;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移植加自体植骨治疗,其中切取骨皮瓣面积9cm×4cm~23cm×8cm,切取腓骨瓣长8~18cm。结果 6例骨皮瓣及12例骨瓣全部成活;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生长良好,骨折全部愈合,获得满意外形及功能,移植骨12个月后增粗与受区骨基本相似。结论游离腓骨(皮)瓣是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伴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液和血清中瘦素含量与膝关节滑膜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血清和关节液9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其血清和关节液中的瘦素浓度进行检测。在关节镜下,对膝关节滑膜炎的炎症程度采用Ayral评分方法进行评测。结果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和血清中瘦素浓度[(39±9)ng/ml;(26±8)ng/ml]较非骨关节炎患者中的浓度[(17±6)ng/ml;(19±8)ng/ml]明显增高(P<0.05)。所有患者关节液中瘦素浓度与Ayral评分呈正相关(r=0.678,P=0.000);所有患者血清中瘦素浓度与Ayral评分呈正相关(r=0.517,P=0.000);OA患者关节液中瘦素浓度与Ayral评分呈正相关(r=0.327,P=0.035);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瘦素浓度与Ayral评分呈正相关(r=0.333,P=0.031);非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瘦素浓度与Ayral评分呈正相关(r=0.311,P=0.023);非OA患者血清中瘦素浓度与Ayral评分呈正相关(r=0.397,P=0.003)。结论膝关节液及血清中瘦素含量可以反映关节滑膜的炎症程度,并且关节液比血清能更好地反映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周口市中心医院消化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肝硬化患者90例,按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27例、B级28例、C级35例。选取同期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乳果糖氢呼吸试验(LHBT)对90例肝硬化患者的SIBO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ild-Pugh分级C级的SIBO发生率(57.1%)髙于A级(14.8%)和B级(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BT阳性组、LHBT阴性组、正常对照组2 h累积氢呼出量分别为(5896.85±1798.65)、(2193.18±719.13)、(1921.34±526.13)pp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易发生SIBO,而且其发生率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多模式镇痛原理选择双氯芬酸凝胶联合双氯芬酸钠片治疗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观察并评估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6月门诊诊治的120例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双氯芬酸钠片+双氯芬酸凝胶)和对照组(双氯芬酸钠片)。治疗组60例,给予双氯芬酸钠片25mg/次,Tid,口服+扶他林乳胶1~2g/次,日3次,共2周;对照组60例,给予双氯芬酸钠片25mg/次,Tid,口服,共2周。选择膝关节疼痛VAS评分、WOMAC评分标准(部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分别记录两组治疗7、14d膝关节VAS评分、WOMAC评分标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分析并进行术前术后及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7、14d,疼痛VAS评分:治疗组分别为(3.2±1.0)、(2.1±0.8)分,对照组分别为(3.5±1.5)、(2.5±1.3)分;WOMAC评分:治疗组分别为(40±8)、(42±13)分,对照组分别为(33±10)、(30±12)分;治疗后14d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组为48%(24/50例次),对照组为71%(39/55例次)。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与术前进行组内比较,术后7、14d内与术前比较在VAS评分、WOMAC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7、14d行组间比较,在VAS评分、WOMAC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双氯芬酸凝胶联合双氯芬酸钠片行多模式镇痛可显著改善膝关节骨关节炎症状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整体评价,为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门诊治疗提供了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外科手术(MIS)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两种入路方法的比较。方法5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组(MMV)25例和经小切口髌骨内侧旁入路组(MPM)25例;分别对切口长度、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减少量、直腿抬高时间、术后活动度、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MMV组外侧支持带松解率(8.7%)明显低于MPM组(26.5%)(χ2=2.772,P<0.01);MMV组手术时间(98±9)min明显高于于MPM组(68±10)min(t=12.199,P<0.01);MMV组直腿抬高时间(4±2)d明显低于MPM组(8±2)d(t=9.750,P<0.01);MMV组起始下地行走时间(6±2)d明显低于MPM组(11±3)d(t=9.550,P<0.01)。结论经微创中股入路行全膝置换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王利  殷剑  哈巴西  赵巍  袁宏 《中国医药》2014,(10):1511-1513
目的 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关节镜下滑膜组织切除术对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PVNS行外科治疗患者30例[行关节镜手术者20例(关节镜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者10例(全膝关节置换组)]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分析术前及术后随访结果,比较2组术后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关节镜组绒毛型、结节型和混昆合型分别为6、12和2例;全膝关节置换组分别为3、2和5例.关节镜组术后8个月Lysholm评分和关节屈伸活动度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9±11)分比(60±8)分,t=-7.79,P<0.01;(108±16).比(72±12)°,t=-3.54,P<0.01].全膝关节置换组术后的HSS评分和关节屈伸活动度也明显高与术前[分别为(84±11)分比(64±5)分,t=-5.75,P<0.01;(132±18)°比(69±12)°,t=-3.54,P<0.01],且全膝关节置换组的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后明显好于关节镜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关节镜组和全膝关节置换组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评分均高于术前[分别为(81 ±11)分比(62±10),(93±13)分比(58±9)分,均P<0.01],且全膝关节置换组术后高于关节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组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不同程度PVNS的效果好于关节镜下滑膜组织切除术,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下与右侧开胸小切口房间膈缺损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全胸腔镜组(28例)和右侧开胸小切口组(22例)。结果两组均无死亡。全胸腔镜组与右侧开胸小切口组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125+41)min和(55±8)min(P〈0.05);升主动脉阻闭时阃分剐为(34±16)min和(19±5)min(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6.4±1.6)h和(6.8±1.7)h(P〉0.05);术后胸液引流量分别为(102±20)mL和(133±28)mL(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9±1.15)d和(5.8±2.1)d(P〉0.05)。结论早期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较侧开胸小切口手术操作时间稍长,但患者术后恢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2例重症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方式不同分为两组,Ⅰ组(22例)应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Ⅱ组(20例)采用传统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生命体征变化及出血量等.结果 Ⅰ组术中血压(102 ±30)mm Hg、心率(70±30)次/min、手术时间(8.2±1.3)min、术中出血量(1.8 ±0.2)ml、切口大小(0.8±0.1)cm等明显低于Ⅱ组的(140±45) mm Hg、(95±35)次/min、(18.6±3.6)min、(12.7±3.6)ml、(2.6 ±0.4)cm(t=-8.421、-7.338、-36.310、-38.220、-60.227,均P<0.05),两组呼吸[(18±4)次/min与(22±6)次/min]、血氧饱和度[(91±8)%与(85±10)%]、置管操作≥2次(4例与3例)、皮下气肿(0例与4例)、切口感染(1例与5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简单、快速、损伤小、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小的特点,有利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对骨关节炎关节软骨重度损伤的疗效。方法分析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关节软骨重度损伤37例。术后随访1~3年,随访内容包括Tegner运动评级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观察其变化。结果随访时Tegner运动评级和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的满意率达78.4%。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骨关节炎关节软骨重度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空腹血糖的变化规律、移植后糖尿病(PTDM)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PTDM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术前病史资料详实、术后存活时间〉3个月的66例心脏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前空腹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移植前糖尿病(Pre—DM)组12例、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1例、空腹血糖正常(NFG)组43例,观察3组术后空腹血糖变化规律。对54例术前非糖尿病患者,根据空腹血糖分析术后PTDM发生及转归,并对移植后新生糖尿病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心脏移植术后Pre—DM组、IFG组、NFG组术前、术后7d、术后6个月、术后1年空腹血糖分别为(8.5±1.9)、(10.3±2.7)、(7.6±2.4)、(7.0±1.7)mmol/L;(6.7±1.7)、(10.2±3.8)、(6.3±1.2)、(6.1±1.0)mmol/L;(4.6±0.6)、(8.2±3.9)、(5.9±2.0)、(5.7±1.1)mmol/L,3组术后7d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4例术前非糖尿病患者中20例(37.0%)发生PTDM,其中12例(60.0%)患者PTDM持续存在,8例(40.0%)在随访中转为NFG或IFG。单因素分析提示,体重指数、术前三酰甘油水平及环孢素A血药浓度与PTDM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三酰甘油水平(比值比为6.373,P=0.016)和环孢素A血药浓度偏高(比值比为6.352,P=0.016)为发生PTDM的危险因素。结论PTDM并非持续存在,在病程中有可能转为IFG或NFG。术前三酰甘油水平和环孢素A血药浓度偏高可增加PTDM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